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威远中学校2025届高一历史第二次阶段测评(半期考试)第Ⅰ卷(非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下图所示)。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B. 同时出现,共同发展C. 延续不断,继承发展 D. 中原中心,向外辐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可分析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广泛,多元一体,A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三件文物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显示了三件文物之间具有相似性,不能推断出四川和湖南的文物是由中原的河南向外辐射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A项。2.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其占卜的内容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反映出商朝的政治特点是( )A.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 D. 奠定多元一体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甲骨文卜辞内容大多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A项;宗法制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排除C项;原始社会奠定了多元一体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3. 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 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 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C. 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 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而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天子对诸侯“受(授)民受(授)疆土”,诸侯统治的臣民就是周天子的臣民,扩大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B项正确;在西周诸侯国内部统治结构仍按照宗法制构建,宗族关系是基本的政治关系,排除A项;周天子将臣民授予诸侯、贵族,并不是以监察为目的,排除C项;拓展西周疆城是指西周在原有统治区域上的扩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4. 春秋战国时期.与铭刻文字有关的工具有:锈、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铭、斧。而《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锈、凿、锯、锤等分工。这些工具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社会经济的进步 B. 铁犁牛耕的推广C. 政治改革的影响 D. 冶金技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用来铭刻文字的工具有十种之多和工匠必有斧、锈、凿、锯、锤等分工的记载,反映出当时金属铸造业的进步,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冶金技术的发展,D项正确;社会经济的进步并非众多金属工具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推广与工匠的金属工具增多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政治改革不是导致金属工具种类增多和工匠分工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5. 战国时期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改革等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世卿世禄制,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上变法( )A. 阻滞了阶层变动 B. 瓦解了分封制度C. 推动了社会转型 D. 有利于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世卿世禄制,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可得出战国时期的变法逐步建立起了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C项正确;变法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当时的分封制已经逐步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法强调的并不是诸侯争霸,而是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6. 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A. 道德观念的差异 B. 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 政治立场的分歧 D. 政治思想完全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的是中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因此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C项正确;AB项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根本因素,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7.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A. 沉重的赋税制度 B. 严酷的法律制度C. 行政效率的提高 D. 严密的基层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基层县级行政机构的行政管理文书涵盖许多方面的管理,说明秦朝时期基层管理严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赋税沉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制度严酷,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8.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A. 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C. 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D. 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道路的修建,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故项错误B;C项说法错误;中央政权组织主要是指中央权力机构,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9. 下表是部分西汉开国功臣起义前履历。这反映出当时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夏侯婴原为沛厩司御,后来升为县令史张良出身贵族世家,先辈在韩国五世为相 A. 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 B. 秦朝统治渐失人心C. 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问题 D.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开国功臣们起义前的履历情况,四者中既有贫寒百姓、秦朝基层官吏,又有秦朝县级长官,甚至贵族世家,但他们却都是灭亡秦朝、建立西汉的开国功臣,这说明秦朝统治渐失人心,B项正确;张良是贵族世家,无法说明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0. 汉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各郡国和大商人开始把控盐铁生产。在汉武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对此提出:“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会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据此推断,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初衷是( )A. 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 B. 加强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C. 加强国家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 D. 解决攻打匈奴所需经费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各郡国和大商人开始把控盐铁生产,桑弘羊提出应该防止盐铁私营导致富商豪强和地方郡国控制资源、积累财富、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和社会安定,据此推断,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初衷是加强国家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避免富商、豪强、郡国等非中央势力控制经济、势力膨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C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的打击对象不仅仅是地方豪强,排除A项;加强商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解决攻打匈奴的经费问题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1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 )A. 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 B. 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 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 D.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天人观将人摆在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君子应该关爱人民,这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礼制,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2. 《大唐西域记》记载,东汉时期,丝绸技术通过和亲传入西域于阗,然而这场和亲在官方撰修的史书上并无记载。20世纪90年代,新疆楼兰出土了一件平纹纬锦,考古学者进而推断出丝绸技术传入西域的时间为公元3世纪。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丝绸技术传入西域不晚于魏晋时期 B. 考古材料无法证实文献记载的真伪C. 官方撰修史书比民间记录更有价值 D. 古代文献是认识历史最可靠的资料【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大唐西域记》记载,东汉时期,丝绸技术通过和亲传入西域于阗”及“考古学者进而推断出丝绸技术传入西域的时间为公元3世纪”可知,丝绸技术传入西域不晚于魏晋时期,A项正确;考古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文献记载的真伪,排除B项;官方撰修史书未必比民间记录更有价值,排除C项;“最可靠的资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3.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同时,高门大姓重视家谱的编修,有的士人为了仕途显达,不惜伪造家谱,另换祖宗。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 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B. 士族政治威胁中央集权C. 世族文化对社会影响力较大 D. 血缘宗法观念受到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包括庶族普遍重视家庭教育,为了仕途显达不惜伪造家谱,可以推知当时世族文化影响力较大,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政治威胁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世族文化影响力较大,与血缘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 下表所示的内容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A. 官话发展推动了全国语言的统一 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官话变迁C. 官话变迁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官话变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为雅言;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可知,随着朝代的更迭及都城的变化,官话也在随之变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话发展与全国语言统一的关系,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官话变迁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关系与官话变迁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A. 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 B. 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C.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定族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学习中原门阀制度,来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进而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该做法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政策,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时,已经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16.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一变化体现了( )A. 民族的交流融合 B. 政治权力对佛教干预加强C. 佛教造像中国化 D.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加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造像由“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到“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的变化,表明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属于佛教造像的中国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影响加深,无法体现民族的交流融合,排除A项;政治权力不会直接导致佛教造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文化对佛教的影响,而不是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加深,排除D项。故选C项。17. 隋朝修建了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 )A. 统治者昏庸和腐化堕落 B. 赋税制度的相当完备C. 交通发达促进经济发展 D. 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时粮食布帛储藏丰富,甚至到唐太宗时期都未用完,这说明隋朝社会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治者昏庸和腐化堕落,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了隋朝粮食丰盈,不能显示其赋税制度的相当完备,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了交通发达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8. 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A. 降低了决策的失误风险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D. 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可知,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权,排除C项;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9. 下表所示内容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类型来源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 重视应试能力 B. 限制了社会流动C. 扩大科举规模 D. 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考生的来源更加多样,突破了世家大族的限制,这明显是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根据考生的来源不能说明唐朝科举制重视应试能力,排除A项;唐代的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流动,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科举制录取人数,并不能得出扩大科举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20. 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人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元稹《西凉伎》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 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B. 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C. 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D. 诗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汉家公主出和亲”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采用军事征讨、遣使、和亲等多种方式,体现处理方式多元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强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诗歌体现的民族关系,未涉及诗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21. 《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楷书的特点,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放纵,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 史学家陈寅恪提出,自唐玄宗时起河朔地区“政治、军事、财政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当时大唐帝国版阳以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河朔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政权 B. 形成了落镇割据局面C. 民族同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D. 国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当时大唐帝国版图以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河朔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涉及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仍是形式上统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23. 有学者在评论某税制时说:“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各项中对这一税制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 每户按人丁和田亩缴纳户税 B.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C. 加强人身控制扩大收税对象 D. 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征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明的税制是唐中期的两税法。两税法取消了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项正确;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排除A项;两税法减轻了人身控制,扩大了收税对象,排除C项;两税法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征税,排除D项。故选B项。24.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有一部典籍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是综合性的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该书的作者被后世尊为“药王”。该典籍是( )A. 《神农本草经》 B. 《唐本草》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是综合性的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该书的作者被后世尊为“药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是唐朝时期“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C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排除A项;《唐本草》是药学巨著,排除B项;《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是李时珍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 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答案】(1)事件:统一中国。时间:公元前221年。贡献: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皇帝:秦始皇嬴政。官职:御史大夫和太尉。 (3)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解析】【详解】(1)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统一中国。时间:秦始皇统一全国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贡献是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指的是秦始皇嬴政。官职:三公中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和太尉。(3)措施:根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26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 【答案】(1)察举制 世官制(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 隋(或隋唐)【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中“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2)依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它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依据材料三中“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科举制。它产生于隋唐时期。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核心:为政以德。内容: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 (2)内容及影响:“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奖励军功,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解析】【详解】(1)核心:根据材料“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可知为政以德。具体内容:根据材料“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可知信字为先;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以勤为政;唯才是举。(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为封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根据材料“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可知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根据“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可知奖励军功。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使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诸侯由卑秦变为畏秦。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答案】(1)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答对3点即可) (2)汉武帝: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说。(答对2点即可)思想上: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得出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依据材料“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依据材料“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得出人民渴望安定统一;从秦国的策略角度分析,得出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2)经济:从汉武帝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商业角度分析,得出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说。思想:依据材料“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得出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任选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任选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