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最新中考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
第05讲:记叙的顺序(练习)- 中考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
展开
这是一份第05讲:记叙的顺序(练习)- 中考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共4页。
第05讲:记叙的顺序 驿路梨花(节选)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问题: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插叙的作用是什么?判断手法小姑娘讲了十多年前小屋子的来历,根据定义判断为“插叙”。结合全文,分析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答题技巧:判断结果+作用分析Step1:根据顺序定义,判断所属文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常考:插叙和倒叙);Step2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作用。答案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飘向大洋彼岸的红领巾几年前,我收到丹怡同学从大洋彼岸寄来的信,信中这样写道:“钟老师,您好!我离开大家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无时无刻不想念同学,老师。钟老师,您知道吗?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我多想戴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啊!可这永远也无法实现了,嗨,谁叫我当时我没有完成作业让你生气呢!”那天,我象往常一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检查到丹怡的家庭作业的时候发现昨晚的作业竟一个字也没写,我气坏了,把本子狠狠地摔在地上,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她。丹怡同学惊恐地抬起头,结结巴巴的解释:“钟老师,我不……”“不做作业,还狡辩!”我火冒三丈,一下子打断了她的话:“你,你别想入队了!”顿时,她楞住了,眼圈红了。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半个月以后,她竟然随父母移居美国了。看完这封信,我才知道她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是因为当时她发了高烧,那天,她还是带病坚持来学校上课的呀!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多好的孩子,多么纯真的感情啊,虽然远离故土,可她依然深深地眷念着我们的少先队组织,她的心依然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于是,我把情况向大队部作了汇报,大家被她深深地感动了。为了那颗诚挚的童心,特别批准她为少年先锋队队员。一条鲜红的红领巾飞跃千山万水,寄到了丹怡同学手中。很快,我收到了她的来信,信中夹着一张彩色的照片: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身穿雪白的连衣裙,胸前系着那条鲜艳的红领巾,她正深情地行着一个庄严的队礼!照片背面写着!敬礼,老师!敬礼,队旗!敬礼,我亲爱的祖国妈妈!问题: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判断手法“那天,我象往常一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检查到丹怡的家庭作业的时候发现昨晚的作业竟一个字也没写”是插叙部分的开始,“看完这封信”回到原有的叙事线索。结合全文,分析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主要人物的身份进行介绍,使文章跌宕起伏。答题技巧:判断结果+作用分析Step1:根据顺序定义,判断所属文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常考:插叙和倒叙);Step2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作用。答案本文的记叙顺序是插叙。 爱,踩着云朵而来丁立梅父亲说,你妈现在不中用了,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当夜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却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踏上了相反的路,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村里人,把她送回家。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没有从前的利索和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是浓稠的想念。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去学校看我。母亲是从未出过远门的,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任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了,母亲又去和邻居在婶借了做客的衣——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让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然而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天,黄昏降临了。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花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了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的方格子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辉,在母亲身上镀一层橘粉,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那日,我们的宿舍,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了,她们咬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不大听得懂她们说的话,只是那么拘谨地坐着,拘谨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偌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一眼找到了我的,这成了一个谜。我曾问过母亲,她始终笑,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无需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判断手法本文前三段运用了倒叙手法。结合全文,分析作用第一段写眼前母亲在父亲面前的“小声争辩”,让“我”百感交集,奠定了母亲深爱子女的感情基调;文章一二段写现在母亲在家门口的迷路,触动了“我”的思绪,从而引出我对母亲往事的回忆;母亲现在的迷路,与后文回忆历尽艰辛到大学来看“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爱”的力量以及对母亲老去的感伤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答题技巧:判断结果+作用分析Step1:根据顺序定义,判断所属文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常考:插叙和倒叙);Step2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作用。答案①父亲的话语和母亲迷路的故事触动了“我”,这是“我”回忆往事的由头。②母亲现在的迷路,与后文回忆多年前从未出过远门、大字不识的母亲却奇迹般找到百里外求学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力量以及对母亲老去的遗憾、惋惜之情;③父亲的诉说,母亲的“小声争辩”,“我”的“百感交集”,一家人和睦体贴的氛围,为下文定下了深情的感情基调,升华文章主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05讲:记叙的顺序(练习)(教师版+学生版)-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文件包含第05讲记叙的顺序练习教师版-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docx、第05讲记叙的顺序练习学生版-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2讲:标题的含义(练习)-- 中考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共6页。
这是一份第03讲:标题的作用(练习)- 中考记叙文阅读黄金技巧十讲,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