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新高考历史第16题专练
展开0.16题专练
例题1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贞观)十六年(642年)诏: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配偶)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古时女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贬其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族,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各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婚。
(显庆)四年(659年)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范阳)卢浑、(范阳)卢辅,清河崔宗伯、元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
——摘编自(宋)王溥《唐会要》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唐初婚姻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6分)
参考答案:现象:婚姻礼仪沦丧,以婚姻为名索要财物,传统门阀士族壮大。(4分)
问题:门阀士族壮大,不利于皇权统治。(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措施:编订《氏族志》《姓氏录》等。(2分)
理由:重新划分士族等级,打击传统门阀士族,维护皇权统治。(4分)
例题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明神宗实录》卷十二:(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各该巡捕兵备官,虽不系本管地方,有能协力捕获者,纪录擢用。
《明宣宗实录》卷十三:(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时京城多盗,都御史刘观等议于五城兵马司各增官军一百人与同捕捉,每五十家置巡更铺一,遇夜以十人守之,有盗贼及违夜禁者皆听捕以闻。上从其议,命英国公张辅同五军都督府按地方遣军助之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七:(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命都察院出榜申谕诸人擒捕,若得实其原捕及首告人,赏钞二千贯仍给贼毗,官旗、军校升一级,民匠加赏银十两。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零九:(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逼而淫之,劫其财复,抱持以出,诸恶少递淫于通衢。至晓,异入酒肆,不纳,弃而去之,为逻者所获。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明朝京城治安状况,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治安混高的政治问题。(6分)
参考答案:状况:治安混乱。(2分)
问题: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矛盾尖锐。(4分)
(2)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山。(6 分)
参考答案:措施:实行保甲制度。(2分)
理由:加强了统治者对社会控制;稳定了基层秩序。(4分)
重点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诏日“联惟定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期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寝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宋濂《元史·世祖本纪》
(1)概括材料中元朝推行蒙古字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元朝推行蒙古字的原因,并说明理由。(6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日:“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孽孽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遏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概括材料中“武王伐纣”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武王伐纣”的原因,并说明理由。(6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
——《三国志·魏书·司马芝传》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的主要社会问题。(6分)
(2)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的社会问题,提出一项解决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重新实现统一的隋唐时期,经济发展,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尽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都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在宋代,反映汉、唐1000多年间的10部数学著作《算经十书》以及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家李诚编著的《营造法式》皆因北宋雕版印刷术的高度发展而刊行全国,这是我国古代与建筑技术最完整的书籍。唐宋以后,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不断加强,印本书也随之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出口对象有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因此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1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印刷品贸易的国际市场。
——摘编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演变及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唐印刷术发展的原因,并简析中国古代印剧术发展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隋唐印刷术发展的原因,并说明理由。(6分)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派号称承继“先王之道”,儒家认为先王之道以礼乐为盛,礼治与德治相配合。韩非认为,法可以声张国家的意志,树立公法的绝对威望,君主面前人人平等。
——摘编自谢扬举《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哲学:王道到治道》
材料二 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意义。(6分)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摘自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1) 概括材料中齐鲁之间“儒学兴盛”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齐鲁之间“儒学兴盛”的原因,并说明理由。(6分)
练习答案
1、(1)原因:为了书写、纪事;蒙古没有自己的文字;借鉴前朝的制度。(2)为了巩固元朝的统治;理由:元朝没有自己的文字;巩固元朝统治。
2、(1)理由:迫害大臣;宠信妇人、破坏礼法。(2)周部落的强大;农耕经济发达;以德治国,威望提高。
3、(1)社会问题:国家初立,官员违法;旧豪族实力强大;社会治安较差;逃避徭役、赋税现象严重;武将专权现想严重。(2)提出均田制。缓解土地兼并现象,恢复农业发展。
4、(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读书群体壮大。影响: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壮大;推动了书院的兴盛;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步确立,培养了大量的读书人,使得各种书籍的需求增加。
5、(1)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礼法结合;以宗族关系为组织;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相结合。(2)缓和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巩固了封建阶级的统治;对现代地方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6、(1)孔子弟子的传播;权贵人士的推动;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与发展。(2)补充的原因: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学。理由:孔子依据周礼创立,具有深刻的基础;孔子讲办私学,扩大了儒学的影响;齐鲁之间形成了遵奉礼治的文化氛围。
20世纪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选择题要点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20世纪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选择题要点专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共7页。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通史专练—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高考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通史专练—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高考一轮复习,共9页。
西汉与东汉 通史专练--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西汉与东汉 通史专练--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