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你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文提纲,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成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①”: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注】①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即“一个人既不会寻找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会寻找他所不知道的东西。”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学讲逻辑,重要的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
    B.材料一中使用《史记·刺客列传》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
    C.如果一个人擅长诡辩,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
    D.材料二例1错在把充分条件误认为必要条件,例2“诉诸无知”错在推断时故意将未知当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祝福》中“还”字进行语义挖掘,既可一窥当时的政治形势,又可知鲁四老爷的守旧闭塞。
    B.在写作议论文时,想象一个攻击性的“虚拟论敌”,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C.根据材料二对“美诺悖论”的阐释,可以判断中国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过程符合这一特征。
    D.材料一、二都是以逻辑为论证话题,但前者重在从老师角度谈教法,后者重在从生活角度谈辨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虚拟论敌”对“玩物丧志”观点提出攻击的一项是( )
    A.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认为博闻强识是“玩物丧志”。
    B.玩物会丧志,所以人不应该有喜好。
    C.玩物一定丧志吗?不玩物就不丧志吗?
    D.文学编辑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来成为著名的收藏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唐代诗人王维《鸟鸣涧》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两句内部包含着多种因果关系。请结合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本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径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本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哪里会是美术家,你没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它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它们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它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清凉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它的意思,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意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于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它们软绒绒的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柔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他只得低下头来,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被暂时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知事出巡,打扮庄严隆重,结尾写知事舒服偃仰,解去华美装饰,前后对比,说明知事已摆脱了繁琐礼仪的束缚。
    B.人和生物之间不可能直接对话,知事跟林中动植物的交流,主要是借助拟人手法来完成的,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C.这篇小说匠心巧运,借老黄莺的亲身经历来点明知事先生的身份,既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又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庄子的《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知事下乡》虽是外国小说,但其间也包蕴了中国古代的这种哲学思想。
    7.文中四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分别表现了知事先生不同的心情,请做简要分析。
    8.与一般小说相较,《知事下乡》独具特色,虽微波屡兴,但总体上平和推进,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特色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4小题,8分)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均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颜色憔悴 强行者有志
    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屈平属草稿未定 故不孝不慈亡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
    A.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悯:同情心
    持其志,无暴其气。 暴:乱
    B.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辞:谦逊。
    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C.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练
    D.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归:回归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 虑:考虑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蝉蜕于浊秽 ②其后楚日以削 ③故亏父而自利
    ④时秦昭王与楚婚 ⑤见贤思齐焉 ⑥冬,与越人水战。
    ⑦邪曲之害公也 ⑧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A.①②⑥/③⑧/④/⑤⑦B.①⑥/③⑤/⑦⑧/②④
    C.①④⑥/③⑤⑦⑧/②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
    1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A.屈原既绌。B.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C.敏于事而慎于言。D.为之于未有。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不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B.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C.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D.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面:面向北(行礼)。古时君主面朝南坐,而臣子朝见天子则面朝北。
    B.“而亲观其孰胜”与“吾与徐公孰美”两句中的“孰”字含义相同。
    C.愚:谦辞,用于自称,与《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之“愚”同义。
    D.约从,邀约合纵,战国时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称合纵,后引申为缔结盟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国调动兵马准备进攻赵国时,司空马与赵王讨论形势,根据秦、赵两国实力的对比,得出赵国会被秦国灭亡的结论。
    B.司空马曾担任秦国的相国,熟悉秦国的情况,也知道赵国无法战胜秦国,于是提出了用一半国土贿赂秦国的应对策略。
    C.在赵王表示反对贿赂秦国之后,司空马提出让自己带领赵国的军队去抗击秦国,却遭到了的拒绝,司空马于是离开了赵国。
    D.司空马经过平原津时,郭遗向他打听战事,司空马认为赵国很快就要灭亡,果然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
    (2)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
    17.请简要陈述司空马想实行赂秦之策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②,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②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疏狂”为着眼点,以“山水郎”自居,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个性鲜明。
    B.“曾批”二句由实入虚,想象自己支风使雨、留云借月的“清都”生活,诙谐风趣。
    C.下阕写实,“几曾着眼看侯王”比《将进酒》的“钟鼓馔玉不足贵”更为直白激烈。
    D.洛阳牡丹自唐以来就负有盛名,但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是为取其品性以自比。
    19.有人说,读这首词有读李白诗歌的感觉,请结合《将进酒》,从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9小题,9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里仁》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的义利观。
    (2)《大学之道》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比如“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月光皎洁、流荡。
    (4)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豪迈、洒脱的诗人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5)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能体现专一做事、工匠精神主题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8)《忆秦娥·娄山关》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红楼梦》中所说的“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还泪之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秘密。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批评、考据、索引,林林总总, ,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 ,大概没有一本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但《红楼梦》一书内容何其复杂丰富,其版本、作者又问题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难下断论。( )侧重解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长在十八世纪的乾隆时代,那正是中国文化由盛入衰的关键时期,曹雪芹继承了中国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大传统,但他在《红楼梦》中却能样样 ,以他艺术家的极度敏感,谱下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的一阕挽歌。
    21.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正本清源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
    B.我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
    C.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是我正本清源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的目的。
    D.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正本清源,是我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的目的。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谱下一阕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的挽歌。
    B.谱下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一阕挽歌。
    C.谱下了一阕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的挽歌。
    D.谱下了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一阕挽歌。
    24.卷面分(3分)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希腊对门窗的作用,一般重其通风、采光或围闭效果,而中国古代建筑还重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换,往往是实用与审美兼而有之,比如园林建筑中的漏花窗,便是为了充分显示环境之美而设计的。中国饮食烹饪也讲究滋味之外的艺术,注重食名优美、食器精美、环境雅致,将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统一起来。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C
    3.A
    4.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观点。(或:开篇运用设问,自问自答提出论点)②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③论证思路清晰,从词义推断、信息捕捉和写作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④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典型丰富。⑤语言简洁,富有逻辑,论证有力。
    5.①材料一提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②深夜花开花落本不易察觉,可以推断诗人是因为“夜静”,才能感受到细微的动态景致。③根据“人闲”可以推断,诗人真正闲下来才得到“心静”,心无杂念方能细品天籁。④根据“春山”一词,可以推断想象山中白天鸟语花香和欢声笑语的情景,此时夜深人静,游人散去,山才闲下来。⑤“空”字既是山空,也可以推断是诗人禅者的心境之“空”,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6.A
    7.第一次,拘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无下文,心情气闷烦躁。
    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
    第三次,置身树林,面对干扰,无可奈何,只得随遇而安。
    第四次,融入自然,获得灵感,筹划出演说稿,轻松愉悦。
    8.①淡化故事情节。作者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以知事先生进入树林的见闻感受为行文脉络,情节平和舒缓。
    ②虚化人物形象。文中虽以知事先生为主角,但大量笔墨却放在对林中生物的描绘上,这种着意以环境衬托人物的写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和思想内涵。
    ③语言优美生动。文中描写细腻形象,整散句错落有致,拟人、排比等修辞运用自如,语言鲜活灵动,极具感染力。
    ④营造诗化意境。文章通过对林间各种生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愉悦、美好、和谐的意境,使人、景、情相互交融,呈现出特有的诗情画意之美。
    9.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0.D
    11.A
    12.A
    13.A
    14.C
    15.B
    16.(1)赵国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被削减,兵力被削弱,最终不能消除秦国的祸患。
    (2)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不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从您的谋划。
    17.①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时的满足,便会退兵。②其他诸侯国必然十分恐慌,从而出兵救赵。
    参考译文:
    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相国。此时,秦国正调动兵马进攻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相时,臣是他的下属,做过尚书一类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国的情况。如今大王让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赵国的情况。臣愿为大王把两国先做一番比较,看看谁的胜算大。(大王您看)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赵王答道:“赵国当然没秦国强大。”“以人口而言,哪一国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国。”司空马说:“既然赵国诸事都不如秦国,那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了。”赵王恳求说:“您不认为赵国地远,能毫不保留地教导我治国方略,我愿意听从您的谋划。”司空马说:“假如大王可以分出赵国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而得到半个赵国,秦王一定非常高兴。秦国一来担心赵国内有守备,二来深恐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崤山以东各诸侯国必然担心害怕。假如赵国灭亡就会危及他们自己,他们一定会惊恐不安,从而出兵救赵,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我请求为大王去联络合纵联盟。如果合纵联盟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崤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了河间十二县,国土被削减,兵力被削弱,可最终不能消除秦国的祸患。现在又要到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我实在无力自保,难免遭受灭亡之祸。希望先生再想个计策。”司空马说:“我年轻的时候,在秦国做过办理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臣献出愚拙的计谋,大王却不采纳,臣也没什么可以奉献给大王了,臣请求离开赵国。”
    司空马离开赵国,经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来慰劳他,问他:“秦国出兵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司空马说了他给赵王献计,赵王却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平原守令问:“根据贵客的预料,赵国何时会灭亡呢?”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就会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过半年就会灭亡。赵国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他善于阿谀奉承,迎合赵王,赵王和他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现在赵国正处于危急之时,赵王必然会听从韩仓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
    韩仓果然诽谤武安君,赵王另派人代替武安君。武安君被调回后,赵王让韩仓去责备武安君:“将军打了胜仗,大王给你敬酒。将军给大王祝酒时,却暗藏匕首,依法当判死罪。”武安君李牧便向北拜了两拜,感激“赐死”之恩。武安君死后才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平原守令郭遗会见他的诸位朋友时,总要为司空马感叹:“唉!司空马!”又认为司空马离开赵国,不是他没有出息。赵国失去了司空马就亡国了。亡国的原因,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是不能任用贤能的人啊。
    18.B
    19.①内容上,全词塑造了与李白一般的疏狂形象:词人自封仙官,却连仙境都懒得归去;蔑视权贵,却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的生活。②形式上,用想象、夸张手法创造出超脱凡尘的景象,构思奇妙,使得整首词呈现出李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
    20.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心心在一艺 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绛珠仙子 神瑛侍者
    21.汗牛充栋 方兴未艾 推陈出新
    22.B
    23.C
    24.
    立意:
    1.文质相济,内外相兼。
    2.实用之效成于外,尚美之用盈于中。
    3.物质与精神兼具。

    相关试卷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pdf、高二语文期末考答案pdf、高二语文期末考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附答案),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