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一
展开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期末考试模拟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撵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材料三:
①半截话”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话或多句话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尤其在书面语中,语句残缺被认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口语表达时,“半截子话”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类经历。这种有意无意地使用“半句话”而造成话语不完整,就出现了“半截话”现象。在很多时候,说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来不完整,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时比完整的表达更具效果。文学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应该很早就出现了这种“半截话”现象。可惜的是,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时候,作者总要对生活中的口语加以整理加工,于是“半截话”现象在书面语中不见了踪影。金圣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到了生活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大胆地运用到《水浒传》的评点中去,并把这种“半截话”现象称之为“不完句法”。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叹的启发,但“半截话”现象在《红楼梦》中不仅常见,而且运用得非常熟练,不论是“岔断”式的“半截话”,还是“急收”式的“半截话”,亦或是“留白”式的“半截话”,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曹雪芹在创作中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故意使用了带有特殊意味的残缺语句,在看似语义未尽、表意含糊的辞面上细致地传达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同时,具有了极高的语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②“半截话”能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如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写:
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 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 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 宝玉! 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红销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力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历来被认为是高鹗续书的神来之笔。
③ “半截话”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苏轼则曰:“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说。这些说法,字面不尽相同,但涵义却大体一致,皆是对“弦外音”、“味外味”的认可和赞赏。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话”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它跟中国诗画的空灵、轻淡和言语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蕴是相通的,“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的极佳载体。
(摘编自张璇《论<红楼梦>人物语言之“半截话”修辞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写之写”体现了文本理解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
B.描述宝钗的“好处”时所用的“不写之写”,巧妙引导了读者对宝钗联想的随意生发。
C.“不写之写”中“写”的权力在作家手中,而对“不写”的感知权却在读者手中。
D.“不写之写”包括使用语言省略、情节省略和“半截话”等方式来创设意境。
【答案】A
【解析】B“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所以不是“随意联想”。C“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感知不完全在读者手里。D“《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范围错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都从审美价值的层面上,分析了《红楼梦》中留白写法的艺术效果。
B.材料一中提到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对“不写之写”进行机械解读,作者对这种理解持否定态度。
C.材料二通过“宝玉醉酒撵李奶妈”的情节,说明利用“矛盾”可以高妙地刻画人物形象。
D.材料三中作者引用刘勰等人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半截话”中的语义留白是“无言之美”的最佳载体。
【答案】D
【解析】刘勰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第十八回,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B.第二十八回,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冯紫英笑道:“悲什么? 快说来。”
C.第三十三回,贾环忙上前拉住贾政的袍襟,贴膝跪下道:“父亲不用生气。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别人一点也不知道。我听见我母亲说……”说到这里,便回头四顾一看。
D.第七十七回,晴雯对宝玉呜咽道:“我虽生的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 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
【答案】B
【解析】薛蟠的“女儿悲——”只是拖长音,表示自己在思考,而后给出了接对的句子,并不是“不写之写”。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①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每点2分)
5.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6分)
【答案】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每条3分,能答出其中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刚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一间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十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拍拍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拍拍拍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按着好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煞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蛤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猛烈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狼狼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登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撤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渗透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答案】C
【解析】小说“写到多种声音”,包括风声、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呼打呼打的声响、妨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霜花沙沙飘落的声音、机枪和步枪声、奔腾号叫的流水声等等。“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句,“机枪”和“步枪”表明敌军和八路军装备优劣有差,“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表明敌人火力猛烈,但此时步枪声仍“清脆沉着”,虽然后文八路军遭到围堵,大多牺牲,但“揭示八路军此次战败的必然性”大绝对。而且,八路军的撤退不利很大程度上也是天气的原因。另外,八路军此次战斗的既定目标文本未做交代,严格地说,仅以人员伤亡很难判定一次战斗失败与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了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作者匠心运用了部分方言词语,比如“立时”“出溜”“外间”“风煞了”“黑间”等,使小说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运用比拟手法,意蕴丰富,寄寓了击退敌军的决心。
【答案】D
【解析】小说开篇点出“滹沱河”,而该物象贯穿全篇,与主要情节均有关联。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结尾处写河“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盛,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象征着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没有体现出“击退敌军的决心”,故选项错误。
8.同为表现战士牺牲后群众的悲情,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4分)
答:
【答案】不能。①小菊是个矜持肉敛的姑娘,在前文听出李连长到来,“又惊又喜”,没有直接表达。战士牺牲 后,作者用了精准的动作描写如“用力”、神态描写“发一会呆”和心理描写“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含蓄传达了小菊深藏的悲愤和痛楚,符合她的形象和性格。
②大娘是一个热情爽利的人,在前文她听出李连长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坑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的人马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大声催促老金。得知战士牺牲后,神态描写“哭得两只眼睛通红”,不掩饰内心的悲情,符合她直串的性格。所以描写小菊悲情的句子不能用在大娘身上。
【解析】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大娘和小菊悲情的语句,分析二人性格及形象的不同点,从而判断描写小菊悲情的语句能不能用在大娘身上。若做肯定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小说以《碑》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碑”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②“碑”喻指保家卫民的八路军英雄,昭示故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③“碑”联结着军与民,象征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
【解析】理解标题的寓意,可从标题的表层意义及深层意义如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方面着手考虑,再结合作品主题进行思考作答。(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城翟让为东都法曹,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奇其骁勇,夜中潜谓让曰:“翟法司,天时人事,抑亦可知,岂能守死狱中乎!”让惊喜叩头曰:“让,圈牢之豕,死生唯黄曹主所命!”君汉即破械出之。让再拜曰:“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君汉怒曰:“本以公为大丈夫,可救生民之命,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君但努力自免,勿忧吾也!”让遂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阳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庚戌,须陁引兵击让,让向数为须陁所败,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伏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陁素轻让,方阵而前,让与战,不利,须陁乘之,逐北十余里;密发伏掩之,须陁兵败。密与让及徐世勤、王伯当合军围之,须陁溃围出;左右不能尽出,须陁跃马复入救之,来往数四,遂战死。所部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河南郡县为之丧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B.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C.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D. 闻其来/大惧将/避之/密曰/须陁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陈以待/密保为公破之/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闻”“惧”的主语应是“翟让”,“惧”的对象也是“须陁”,“将”应是副词,修饰动词“避”,因此应在“将”前停顿,故排除CD两项;
分析可知,“密”是指李密,人名,“公”是李密对翟让的尊称,因此可确定“为公破之”的主语应是“密”,应在“密”前断开,故排除A。故选B。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曹,汉代指掌管邮递驿传的官署,也可指司法官署或掌司法的官吏。
B.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C. 和亲,文中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D. 庚戌,“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与《赤壁赋》中的“壬戌”的“戌”用法相同。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庚’是十二地支之一,‘戌’是十天干之一”说法有误,“庚”是十天干之一,“戌”是十二地支之一。故选D。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翟让因犯死罪而被关进监狱,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同寻常,给翟让打开枷锁,把翟让放了出来,于是翟让逃亡到了瓦岗。
B. 李密往来于义军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这些首领起初并不相信,后来逐渐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开始敬重李密。
C. 李密通过王伯当的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武力收编其他的小股盗匪;翟让逐渐亲近李密,李密趁机劝说他起兵灭隋。
D. 翟让领兵迎战须陁,李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后面的树林中;翟让兵败,李密命令伏兵袭击须陁,并联兵合围,最终杀死须陁。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武力收编其他的小股盗匪”错误,原文是“往说诸小盗”,即劝说诸小盗。故选C。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蒙再生之恩则幸矣,奈黄曹主何!”因泣下
(2)故不顾其死以奉脱,奈何反效儿女子涕泣相谢乎!
【答案】 (1)“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得以幸免,但黄曹主您怎么办呢!”于是眼泪流了下来。
(2)所以才不考虑生死来让您脱身,你怎么却学儿女子弟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幸”,幸免;“奈……何”,怎么办;“泣”,眼泪。
(2)中,“顾”,考虑;“效”,仿效,学;“谢”,感谢
14. 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 ①主昏民怨,穷兵黩武,断绝外援;
②隋炀帝四处巡游,不理朝政;
③翟让雄才大略,义军兵强马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要解答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应找到文中相关内容,“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这是李密劝翟让的一段话,其中包含三个信息,一是“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二是“巡游扬、越,委弃东都”,三是“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这里正是李密认为灭亡隋朝并不难的原因所在,作答时翻译后总结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韦城人翟让是东都的法曹,因为犯罪应当被处死。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寻常,在夜里悄悄对翟让说:“翟法司,天时人事,也许是可以预料的,哪能在监狱里等死呢!”翟让又惊又喜,叩头感谢说:“我翟让,是关在圈里的猪,生死只能听从黄曹主的吩咐了!”黄君汉当即给翟让打开枷锁把他放出。翟让再次拜谢说:“我蒙受您的再生之恩得以幸免,但黄曹主您怎么办呢!”于是眼泪流了下来。黄君汉发怒道:“我本把你当成大丈夫,可以拯救黎民百姓,所以才不考虑生死来让您脱身,你怎么却学儿女子弟以涕泪来表示感谢呢!你就努力设法逃脱吧,不要管我了!”于是翟让逃亡到瓦岗为盗,与他同郡的单雄信,骁勇矫健,擅长骑马使矛,他召集年轻人去投奔翟让。当时还有外黄人王当仁、济阳人王伯当、韦城人周文举、雍丘人李公逸等人都率领众人做盗匪。李密从雍州逃出后,往来于各首领之间,向他们游说夺取天下的计谋。开始他们都不信任他,时间久了,逐渐觉得他的话很对,相互告诉说:“这个人是朝廷公卿的子孙,才有像这样的志气。现在人人都说杨氏将要灭亡,李氏即将兴起。我听说称王的人命大不会死。这个人能再三得以解脱逃命,难道不就是这种要为王的人吗?”从此逐渐对李密尊敬起来。李密观察各首领,只有翟让的实力最强大,于是靠王伯当的关系拜见翟让,给翟让出谋划策,并去游说其他的小股盗匪,使他们都归顺了翟让。翟让很高兴,逐渐亲近李密,和他谋划军事。李密便劝翟让说:“刘邦、项羽都从平民起家做了帝王。现在上有昏庸的君主,下有怨愤的百姓,精锐官兵都战死在辽东,与突厥的和亲关系也已断绝,在这个时候,皇帝还到扬州、越州一带巡游,抛弃东都不顾,这也正与刘邦、项羽当年奋起的大好时机相似。以您的雄才大略,兵士和战马又如此精锐,横扫长安、洛阳二京,消灭暴虐的国君,灭亡隋朝是不困难的。”庚戌日,须陁领兵攻打翟让,翟让过去有好几次都败在须陁的手下,听到他来了,非常害怕,准备逃避。李密说:“须陁有勇无谋,军队刚打了几次胜仗,既骄傲又凶狠,可以一战就把他捉住。您只需要摆好阵势等待,我保证替您打败他。”翟让不得已,领兵准备作战,李密分派一千多人埋伏在大海寺背面的树林中。须陁一向看不起翟让,排成方阵前进,翟让与他交战,没有取胜,须陁乘机追击了十余里;李密派出伏兵袭击须胞,须陁的部队被打得大败。李密和翟让以及徐世鼓、王伯当联兵合围,须陁突围而出;见左右的人没有全出来,又跃马冲进阵去救援,往返了四五次,于是战死。他的士兵们昼夜号哭,好几天都没有停止,河南各郡县因此大伤元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 城 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 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的明丽景色,将弹筝人置于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乐音与山水相得益彰。
B.“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词中白鹭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以白鹭似乎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同时喻指两位听者欣赏乐曲的情形。
D.下片“遣谁听”从听者的角度写出乐曲的哀伤;“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表现了演奏的效果。
【答案】D。
【解析】D项,“‘烟敛云收’写出了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错误,“烟敛云收”不是湘水之神听曲的反应,应是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渲染乐曲的哀伤,谓大自然也为之感动。
16.最后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颇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
【答案】①借助侧面烘托来表现音乐的魅力。②这三句意思是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③这样写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每点2分)
【解析】“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2)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 , ”。
【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无非是出于 ① ,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 ② 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敌不住天道的公正;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 ③ 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王船山这句话中“天”的概念,最难理解。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一己之私/一己私欲
②叱咤风云/威震四海/气贯长虹
③亘古未有/空前绝后/前所未有
【解析】:第一空,结合下句“替万代子孙作打算”可知,秦始皇替万代子孙作打算,说明他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所以应该用成语“一己之私”“一己私欲”;第二空,根据前句用“一世之雄”形容秦始皇,此处可用成语“叱咤风云”“威震四海”等成语来形容秦始皇的威力极大;第三空,根据前面的成语“天翻地覆”可知,世界大变局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过的,可用成语“亘古未有”“空前绝后”“前所未有”。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
“小己的私心”“个人的小智”“独夫的武力”都是指秦始皇的一己之私,“敌不住”“比不上”“胜不过”说明天道的强大,突出了秦始皇的一己之私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同时也用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语气和表达的效果。(表达效果从内容和句式两个层面作答,内容3分,句式2分)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
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或者: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不同的看法。
【解析】长句变短句时先要抽取句子主干,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句子主干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然后把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分别变成短句,两种看法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和“天是盲目的命运”,这两种看法分别对应两种人,“信仰宗教的人”对应的是“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相信宿命论的人”对应的是“天是盲目的命运”,把这两种人变成状语成分,修饰两种看法,最后得出答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 ① ,黑色吸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 ② ,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而在激烈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怎样才能更凉爽,不仅和所穿衣服的颜色有关, 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B.我们的小区,是安定祥和的大家庭。
C.我们在峡谷中抬头仰望,天空似乎一条蓝色的飘带。
D.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
【答案】D
【解析】D项,文段中的“我们”是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ABC项中“我们”指向对象具体明确,D项中“我们”是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因为白色不吸热 ②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 ③更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关(每写出一处给2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网友在某社交平台发布了自己的心得:“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这句话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说,从外打破就会被人吃掉;从内打破就会发展、成长。
有人说,人生也是这样,从外打破源于压力,从内打破源于动力。
有人说,如果是个臭鸡蛋呢?从内怎么打破?从外打破也没用啊!
有人说,就算是个好鸡蛋,母鸡不去孵,也于事无补啊!
还有人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打破”才最关键……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关于鸡蛋从里还是从外打破而引发的关于人生的思考。“鸡蛋”比喻人(或集体、国家),那么“蛋壳”比喻的是成长需要突破的事物,如现状、家庭出身、缺陷、限制、固有观念、困扰、磨难、逆境等。“从外打破”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攻即破;或被动承受外界压力,不思反击,不堪重负以致破碎毁灭。“从内打破”则指主动出击,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突破;或完善自我,增强实力(抗压力),获得新生(成长)。
网友的热议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鸡蛋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别人打破蛋壳之前,主动出击,自己打破蛋壳,脱离束缚,获得新的生命。二、自身要积极主动地成长、进步,要有不断求真求美的心,否则自己没有突破的动力和想法。从内没有打破的动力,从外打破也没有任何意义。就正如现在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自身没有想要突破、追求进步的想法,无论家长学校怎么努力,都没有意义。还有网友用需要母鸡孵蛋来强调抓住机遇、借助外力的重要性。三、要善于借助外力,这个外力来自他人、环境,或者时代。四、强调“打破”的重要性,不管是借助外力还是自身努力,首先“突破”才是最重要的。
综合以上的信息,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或者国家,想要得到发展,首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自我的障碍。其次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品性,再次要善于抓住机遇,借助外力。就正如高考作文题中关于“可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恰逢“可为”大好时代,要积极主动“有为”。
行为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对待“蛋壳”的正确态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突破、自发自主突破。接下来分析其原因,从反面进行论述,限制阻碍成长,受困意味毁灭,“从外打破”贻害无穷,再论述正确做法:要敢于直面“蛋壳”的存在、积蓄力量、完善自我、抓住突破机遇。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立意:
1.内外兼修,打破“蛋壳”。
2.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3.自助者天助。
4.主动出击,涅槃重生。
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四: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四,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七: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六: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六,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