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 地理试题(word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 地理试题(word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联考高三地理试卷(考试时间:2022年12月06日下午14:30-15:45)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温盐环流是由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进而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温盐环流能够输送物质和能量,对全球气候系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北大西洋环流中,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读图完成1-3题。 图 1 温盐环流 1.关于温盐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净热量向北输送 ②深层海水流速较慢 ③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 ④驱动力来源于海洋表层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引起温盐环流下沉区海水强烈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A.地转偏向力大 B.受地形影响 C.蒸发量减小 D.海冰影响较大3.若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会导致( )A.墨西哥湾沿岸气温升高 B.欧洲西部气候变暖C.北海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D.阿根廷沿海降水减少海雾是在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特定条件下出现在低层大气贴近下垫面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北极地区是全球海雾多发区域之一,7—8月海雾发生天数超过20天。某年7月,我国”雪龙”号科考船北冰洋科考期间遇到了一次严重的海雾天气。图2示意该次海雾天气发生过程中气象要素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图 24.该次海雾天气持续的时段大约是( )A.26日12时—26日14时 B.26日14时—26日16时C.26日16时—26日22时 D.26日22时—27日0时5.在该次海雾产生与消失的过程中( )A.低水温促进水汽的凝结 B.风速加大,加快大雾消散C.气温升高加重大雾强度 D.风向转变,增大相对湿度我国西北地区有诸多大型闭合沉积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等,它们形成各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盆地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转化是区内水资源循环的基本方式,并使得水资源可以多次利用,增加了可用水资源量,但随着转化次数的增多,水质越来越差,盐碱度也不断增高。图3是我国西北地区某内陆盆地剖面图。据此完成6-8题。 图 36.尾闾湖的水资源最终来自( )A.高大山体截留水汽 B.山间盆地集聚水分C.冲积平原地下水补给 D.冲积平原河流补给7.内陆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会多次发生转化,图中地下水转化成地表水的地点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在某些内陆盆地,人类的开发利用使最终汇入尾闾湖的地下水盐碱度下降,这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地下水的( )A.水量 B.水位 C.流向 D.流速 图4灰色部分为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5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破坏生态平衡。自1999年该区域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但坡面林地土壤出现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生长带来威胁,目前环境需要改善。据此完成9-10题。图 4 图59.导致图5所示不同地形部位植被空间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土壤肥力10.该区域坡面林地干燥化过程是 ( )①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②大量吸取地下水,坡面水资源短缺③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蒸发加剧,土壤变干④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A.④①②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① 贺兰山脉海拔1300~3556米,南北长220千米,东西宽20~40千米,东坡海拔1700~2200米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地质时期以来贺兰山的隆起改变了宁夏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完成11-12题。图 611.贺兰山东坡海拔1700~2200米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原因( )A.气温高 B.光照丰富 C.蒸发量多 D.降水量多12.贺兰山的隆起导致宁夏平原地区 ( )A.土壤更加肥沃 B.河流径流量减少 C.风沙活动增强 D.寒潮影响增强我国西部山区比降大的河段常修建窄顶直墙式拦沙坎(图8),以改善局部河床形态,进行冲积河道保护。拦沙坎属低水头挡水建筑物,类似溢流堰,顶部壅水过流,对河道全断面行洪影响不大,运行风险小,应用广泛。据此完成13-14题。 图 7 图813.拦沙坎对河道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减轻河流下切 B.利于裁弯取直 C.削弱溯源侵蚀 D.增加河床比降14.叶尔羌河拦沙坎最适宜设置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读图完成15-16题。 图 915.图示区域 ( )A.Q岩石形成时间晚于M岩石 B.断层因甲岩层弯曲形成C.N岩浆冷凝速度慢于P岩浆 D.共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16.Q岩石形成前,可能发生明显地表侵蚀的过程至少有( )A.1次 B.2次 C.3次 D.4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第四纪冰期时(开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呼伦湖区域冰川广泛发育。距今约1万年前,气候逐渐转暖,呼伦湖形成。近100年来,地壳稳定,湖水发生了两次扩张和收缩。新开河连通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是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的联系通道,其流向随呼伦湖的扩张和收缩发生改变。图10为呼伦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图 10(1)简述内力作用与气候变化在呼伦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2)推测呼伦湖收缩期新开河的流向,并说明理由。(6分)(3)与扩张期相比,指出收缩期呼伦湖水体盐度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高度约6000米,雪线以上昼夜盛行下山风,峰顶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全球变暖使珠穆朗玛峰气温也随之升高。图11是冰川风形成示意图。图12是珠穆朗玛峰北坡部分海拔的积雪厚度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温升高速度。 图11 图12(1)分析珠穆朗玛峰雪线以上白天盛行下山风的原因。(8分)(2)说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珠穆朗玛峰北坡6000米附近气温升高较快的原因。(8分)(3)简述珠穆朗玛峰峰顶积雪厚度较小的理由。(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广西某天坑(24.5°N)宽度和深度均接近百米,底部植物群落大多由耐荫植物组成,坑口植物群落由喜阳耐早耐贫瘠的物种组成。图13示意该天坑南北方向的地形剖面。图 13(1)在图13中绘制冬至日正午时分天坑的入射太阳光线并标注太阳高度。(4分)(2)说明坑底与坑口植物群落差异的成因。(6分) 2022—2023学年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联考高三地理答案1.C 2.D 3.C 4.C 5.A 6.A 7.B 8.B 9.C 10.D 11.D 12.A 13.A 14.C 15.A 16.B17(1)(6分)受地壳运动影响,呼伦湖区域断裂下陷形成湖盆(2分)。冰期时气温低,冰川累积量大(2分);冰期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汇入湖盆形成湖泊(2分)。(2)(6分)流向:自东北流向西南(或由海拉尔河流向呼伦湖)(2分)。理由:呼伦湖收缩期,湖泊水位下降(2分),新开河河水水位高于呼伦湖湖水水位,河水流向湖泊(2分)。(3)(8分)盐度变化:盐度升高(2分)。原因:周围入湖河流冲刷地表带来盐分(矿物质)不断积累(2分);收缩期,湖水水位下降,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联系的通道(新开河),其流向为流入呼伦湖,湖水无外泄通道,盐分无法排出(2分);该区域降水较少,随着湖水蒸发,湖泊萎缩,盐分富集(2分)。18(1)(8分)雪线以上冰川分布广(2分);冰川表面反射率高,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较低(2分);空气遇冷收缩下沉,空气冷重(2分);冷重空气沿冰面向下运动,形成下山风(2分)。(2)(8分)全球变暖,雪线升高(2分);6000米附近冰川消融,裸露出地面(2分);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幅大,地温升高较快(2分);地面辐射增幅大,大气吸收的辐射增幅多,气温升高速度较快(2分)。(3) (6分)珠穆朗玛峰峰顶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3分);峰顶坡度陡,积雪难以堆积(3分)19(1)(4分)光线自南向北(2分),正午太阳高度约42°(2分)。绘图如下: (2) (6分)天坑底部光照较少,环境萌蔽;靠近地下河,潮湿;堆积物多,土壤较厚,造成群落多由耐荫植物组成(3分)。天坑坑口光照充足,环境干旱,土层较薄,由喜阳耐旱耐贫瘠的物种组成(3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一中、龙岩一中、三明二中三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