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教案
- 1.1.1等腰三角形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1.2等腰三角形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1.3等腰三角形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2.1直角三角形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2.2直角三角形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引入,探究新知,典型例题,变式训练,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课题第4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授课人CQY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定理进行判定.2.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会运用该结论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教学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堂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问题1: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问题2:具备什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呢?在一次探究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目:“如果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小明假设底角为60°,得出了三个角都是60°;小亮假设顶角为60°,也得出了三个角都是60°,根据“等角对等边”,最后得出结论:三边都相等.小明、小亮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明认为“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而不是等腰三角形”;小亮认为“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只是比一般的等腰三角形特殊而已”.小明、小亮谁的看法有道理呢?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自主探究发现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注重引导分类讨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猜想——证明的思维过程.环节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已知:如图,△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C,∴AB=AC.∵∠A=∠C,∴AB=BC.∴AB=BC=AC.∴△ABC是等边三角形.定理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方法一:已知:如图,△ABC中,AB=AC,∠A=6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AC,∴∠B=∠C.∵∠A=60°,∴∠B=∠C==60°.∴∠A=∠B=∠C.∴△ABC是等边三角形.方法二:已知:如图,△ABC中,AB=AC,∠B=6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AC,∠B=60°,∴∠C=∠B=60°.∴∠A=180°-60°×2=60°.∴∠A=∠B=∠C.∴△ABC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理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按如图所示摆放在一起,观察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 线段BC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 判断△ABD的形状,依据是什么?(3)线段BC与AB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能归纳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吗?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归纳结论.教师给出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准确描述,并板书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问题:我们仅凭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还需证明吗?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其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达?如何证明?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BAC=30°.求证:BC=AB.证明:延长BC至点D,使CD=BC,连接AD.在△ABC中,∠ACB=90°,∠BAC=30°,∴∠B=60°.∵∠ACB=90°,∴∠ACD=90°.又∵AC=AC,∴△ABC≌△ADC(SAS).∴AB=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BC=BD=AB.3.总结:该性质适用范围是什么?(直角三角形,有一个30°的锐角)运用该性质可求什么?(计算和证明线段的倍分,揭示了30°角直角三角形中边的数量关系的特殊性)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不同的三角形加“边”或“角”两方面不同的条件,使学生体会、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有关知识.条件加在不同的位置也要分情况讨论,这样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分类的作用,这对学生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起到了渗透作用.2.“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本课的难点,在难点的突破上主要采取两种方法:(1)通过三角尺操作的实践活动;(2)对问题进行分步引导的方法.这样在难点的突破上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并转化成数学符号;教师纠正和补充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从三角尺的拼摆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点至D,使CD=BC,连接AD.学生分组讨论证明过程,板书演示.教师指导、纠错.环节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1 如图,已知点D是等边三角形ABC的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EBC=∠DAC,CE∥AB.求证:△CDE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E+∠EBC=60°,∠DAC+∠ADC=60°,∠EBC=∠DAC,∴∠ABE=∠ADC.∵CE∥AB,∴∠BEC=∠ABE.∴∠BEC=∠ADC.又∵BC=AC,∠EBC=∠DAC,∴△BCE≌△ACD(AAS).∴CE=CD,∠BCE=∠ACD,即∠ECD=∠ACB=60°.∴△CDE是等边三角形.例2 (教材第11页例4)求证: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15°,那么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15°,CD是腰AB上的高.求证:CD=AB.证明:在△ABC中,∵AB=AC,∠B=15°,∴∠B=∠ACB=15°(等边对等角).∴∠DAC=∠B+∠ACB=30°.∵CD是腰AB上的高,∴∠ADC=90°.∴CD=AC.∴CD=AB.【变式训练】1.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DA⊥BA于点A,AD=6,求BC的长.解:∵∠BAC=120°,AB=AC,∴∠B=∠C=30°.∵DA⊥BA,AD=6,∴BD=2AD=12,∠CAD=∠BAC-∠BAD=30°.∴∠CAD=∠C=30°.∴AD=CD=6.∴BC=BD+CD=12+6=18.2.等边三角形ABC中,点P在△ABC内,点Q在△ABC外,且∠ABP=∠ACQ,BP=CQ,问△APQ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解:△APQ为等边三角形.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在△ABP和△ACQ中,∴△ABP≌△ACQ(SAS).∴AP=AQ,∠BAP=∠CAQ.∵∠BAC=∠BAP+∠PAC=60°,∴∠PAQ=∠CAQ+∠PAC=60°.∴△APQ是等边三角形.1.初步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可以通过角的关系可以转化为边的关系,也可以通过边的关系也可以转化为角的关系. 3.变式训练主要考查学生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掌握.环节四:课堂检测、巩固新知【课堂检测】1.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离地面5米处折断倒下,倒下部分与地面成30°夹角,这棵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B)A.10米 B.15米 C.25米 D.30米2.如图,在△ABC中,AC=BC,∠ACB=120°,CE⊥AB于点D,且DE=DC.求证:△CEB为等边三角形.证明:∵CE⊥AB于点D,且DE=DC,∴BC=BE.∵AC=BC,∠ACB=120°,CE⊥AB,∴∠ECB=60°.∴△CEB为等边三角形.通过设置课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问题的选择上以基础为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环节五:课堂小结、整体感知1.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2.布置作业:(1)教材第12页随堂练习.(2)教材第12~13页习题1.4第1,2,3题.注重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总结的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表现创造机会.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引入,探究新知,典型例题,变式训练,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5.4 从三个方向看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学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5.4 从三个方向看教学设计,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