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物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物理试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综合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期末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0.75dm
B.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km/h
C.人正常1min心跳120次
D.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为26℃
2.人在水面下看到岸边景物的正确光路是( )
A. B. C. D.
3.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舟一号”相对于“天宫二号”是运动的
B.“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C.“天舟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天舟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B.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C.在0~4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5.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人只需站在距摄像头40~60cm的距离,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镜头的焦距小于20cm
B.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C.支付时,人脸通过镜头成虚像
D.“刷脸”时人距摄像头1f到2f之间
6.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不能为0
D.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7.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光屏向右移动到100cm刻度线处,以下操作可能使光屏上重新成清晰的像的有( )
①向右移动蜡烛;②在凸透镜和蜡烛间放一个近视眼镜;
③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④把凸透镜换成凹透镜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真空中可以听见箫声
B.我们能区别排箫的声音是依靠音调
C.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9.下列成语涉及的光现象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凿壁偷光——光的反射 B.一叶障目——光的折射
C.猴子捞月——光的折射 D.杯弓蛇影——光的反射
10.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为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1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大20°(入射光线不动)则平面镜应( )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12.下列各种情况下,物体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把钢筋从钢厂运到建筑工地 B.将金属压成薄薄的金属箔
C.把烧红的铁块反复煅打成形 D.将高温的铸件放入冷水冷却
13.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选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将平面镜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像的位置也向左平移
C.采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来判断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等效法
D.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14.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5,甲、乙时间之比为3∶4,则所用速度之比为( )
A.10∶3 B.3∶10 C.8∶15 D.15∶8
15.下列有关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越快,速度越大
B.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小
D.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
16.甲、乙两小车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差2m/s
D.经过5s,甲车通过的路程为10m
17.在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18.某次“探究光反射规律”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有关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是入射角
B.ON始终是∠EOF的角平分线
C.实验中应改变入射光方向进行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D.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时,将硬纸板的右半部分沿NO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的情况,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19.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20.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1.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22.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3.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的反射的是( )
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24.下列有关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B.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投影仪,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C.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凹透镜矫正
D.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成因是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25.如图,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丁的音调相同 B.响度相同的有图甲、乙、丙
C.图甲、图乙的音色不同 D.甲的音调比丙的音调低
26.以下是探究声现象的四个不同实验,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6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不同体积的水,用棍子分别敲击6只玻璃瓶时,发出声音的频率一定相同
B.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改变手指拨动钢尺的力度,可以改变所发出声音的音调
C.图丙中,敲击音叉发出声音时,紧贴音叉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图丁中,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闹铃声逐渐减小,说明闹铃的振动越来越弱
27.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A.该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B.当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物体从处移动到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D.当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投影仪利用这一原理
28.关于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B.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会会聚于一点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
D.把一点光源放在焦点上,通过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平行于主光轴
29.关于以下成像实例:①小孔成像所成的像;②在简易潜望镜中看到景物的像;③通过放大镜看到物体正立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①④ D.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①②⑤
3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B.凸透镜的焦距为35cm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二、多选题
31.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盘,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汽车抬头显示系统,如图甲,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HeadUpDisplay),简称HUD。它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仪表竖直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是虚像 B.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像比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要小 D.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90°
32.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 B.乙为固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33.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的原理是用刻度尺和停表分别测出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
B.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要使它保持较大的坡度,便于小车快速下滑
C.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测量的小车通过全程s1和上半程s2的平均速度应该相等
D.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相等,可能的原因是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34.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情况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读数时视线与游码右边缘对齐
B.使用生锈的砝码
C.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就停止调节螺母
D.调节天平平衡时,忘了把游码放在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35.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运动
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3~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36.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1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的速度是42.5m/s
37.如图是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正确的是( )
A.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为1s
C.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D.从A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m/s
38.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与这个装置相似
B.若用不透明纸遮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则光屏上的像会变暗
C.若用另一凸透镜叠放在这个凸透镜前,将光屏向右移动一些,会承接到清晰的像
D.保持光屏和蜡烛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至标有“20”的位置,光屏上一定出现放大的像
39.有一种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如图所示的光路中,一束光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利用了光的反射定律
B.此时反射角的大小为40°
C.当液面降低时,入射角大小不变
D.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右移动
40.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以下判断和分析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钢
钨
熔点(℃)
-39
1064
1083
1300
3410
A.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熔点高,不易熔化
B.纯金块掉入铜水中不会熔化
C.水银温度计在-40℃时已失效,不能使用
D.铜在1083℃时,可能是液固共存态
三、填空题
41.百米赛跑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记录时间是9.706s,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试问:
(1)计时员这样计时,测量结果比运动员实际所用的时间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运动员百米赛跑实际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_s;
(3)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42.张先生驾车从即墨到温泉旅游,去时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从家行驶0.5h到达,由于劳累返回时行驶45min才到家,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km/h。
43.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图甲所示。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假设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经15s行驶0.3km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km/h。
四、综合题
44.下表为某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上海
苏州
无锡
常州
南京
到达时间
7:25
7:42
7:58
8:38
发车时间
7:00
7:27
7:44
7:59
里程/km
0
84
126
165
301
(1)列车由上海开往南京所需的时间为______min;
(2)列车由苏州开往无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km/h?( )
(3)假如列车以20m/s的速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已知大桥全长6772m,列车长228m,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用时多少s? ( )
五、计算题
45.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4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72km/h,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1)听到回声时,声音通过路程是多少?
(2)司机鸣笛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参考答案:
1.B
【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略小于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
75cm=7.5dm
左右,故A错误;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3m/s=1.3×3.6km/h≈5km/h
故B正确;
C.人正常1min心跳约75次,故C错误;
D.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为37℃,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人在水面下看到岸边景物,是景物反射的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它们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相对静止的;故A错误;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它们之间相对于地球有位置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正确;CD错误;故应选B.
4.D
【详解】A.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车的速度为
由图可知在30~4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甲车的速度为30m/s,由上述可知在30~40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因此并不是每段相同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故A错误;
B.已知甲车的速度30m/s,20~30s内乙车的平均速度为
则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故B错误;
CD.由图可知0~40s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ACD.摄像头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物距为40~60cm,则焦距要小于20cm,故A正确,CD错误;
B.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故选A。
6.B
【详解】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故A错误;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光屏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B正确;
C.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要不断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入射角可以为0,故C错误;
D.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故D错误。
故选B。
7.A
【详解】由题图可知,此时物距为
u=50.0cm-30.0cm=20.0cm
像距为
v=70.0cm-50.0cm=20.cm
此时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满足
v=u=2f
即凸透镜焦距为,f=10.0cm;现将光屏向右移动到100cm刻度线处,要使光屏上重新成清晰的像,则
①由于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知,所以可以向右移动蜡烛,或向右移动凸透镜。故①符合题意;
②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凸透镜和蜡烛间放一个近视眼镜,可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故②符合题意;
③若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物距将大于2倍焦距,成像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的作用,不能成实像。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详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音色主要由振动体的材料和结构等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区别排箫主要是依靠音色,故B错误;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吹排箫主要依靠竹管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故C正确;
D.音调的高低由振动的频率决定,而振动的频率与振动体的长短有关,这里竹管的长短不同,空气柱的长短也不同,发声时音调不同,所以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C。
9.D
【分析】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等;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详解】A.凿壁偷光,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指一片叶子挡在眼前就看不见东西了,这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猴子捞月,水中的月亮是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
D.杯弓蛇影是弓在液面形成的倒影,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非常容易升华,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产生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从空气中吸热,熔化变成液态的水,形成雨滴.
11.A
【详解】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则入射角应增大10°,因入射光线保持不动,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增大10°,因法线与平面镜垂直,由几何知识,故平面镜应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A.把钢筋从钢厂运到建筑工地,钢筋的地理位置发生改变,所含物质的量不变,质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将金属压成薄薄的金属箔,金属的形状改变,所含物质的量不变,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把烧红的铁块反复煅打成形,铁块的形状改变,且部分铁块掉落,质量变小,故C符合题意;
D.将高温的铸件放入冷水冷却,铸件的温度改变,所含物质的量不变,质量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B
【详解】A.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能在观察到A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当将平面镜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时,由于对称面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用蜡烛B来替代蜡烛A与它的像进行比较,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实验环境光线较暗时,成的像更清晰,所以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C
【详解】已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
s1∶s2=2∶5
甲、乙的时间之比
t1∶t2=3∶4
则由可知,甲、乙的速度之比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5.A
【详解】A.速度的物理意义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所以物体运动的越快,速度越大,故A正确;
BC.根据比较速度的方式可知,当通过相同的路程时,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故BC错误;
D.根据比较速度的方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小,故D错误。
故选A。
16.C
【详解】AB.从v-t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做速度为10m/s的匀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逐渐变大,做加速运动,故AB不符合题意;
C.经过6s,乙车的速度为12m/s,故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差为
Δv=12m/s﹣10m/s=2m/s
故C符合题意;
D.经过5s,甲车通过的路程为
s=vt=10m/s×5s=50m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B
【详解】如图,当手电筒垂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白纸是亮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D
【详解】A.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因此∠2是入射角,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ON始终是∠EOF的角平分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中应改变入射光方向进行多次实验,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时,将硬纸板的右半部分沿NO向后折,反射光线将显示不出来,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运用了反证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9.D
【详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
∠BOM=30°
则有
∠BON=90°-30°=60°
从图中可知
∠AON=60°
所以NN′为法线,则MM′为界面;当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时候,即光从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为
∠CON′=90°﹣50°=40°
所以由图可知,AO是入射光线,BO是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AON为入射角且等于60°,∠CON′为折射角。则MM′的右边是玻璃,故该图反映出的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综上分析,ABC错误, D正确。
故选D。
20.B
【详解】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1.B
【详解】A.由图知,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而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制成,故A错误;
B.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B正确;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发生漫反射,故C错误;
D.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蜡烛应远离凸透镜,同时还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物远像近像变小),故D错误。
故选B。
22.B
【详解】A.由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为
90°-20°=70°
即反射角也为70°,故A说法错误;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所以反射角也减小,反射光线靠近法线,所以,B正确;
C.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10°,故C错误;
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23.A
【详解】A.镜花水月是指花在镜子中成像,月亮在水中成像,都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故A符合题意;
B.坐井观天指在井中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立竿见影只在地上树立一个竿子就可以看到它的影子,这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A
【详解】A.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正确;
B.天文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目镜再对该实像放大,相当于放大镜,故B错误;
C.远视眼是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以后,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一般使用凸透镜来矫正,故C错误;
D.当眼睛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时,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人就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形成了近视眼,故D错误。
故选A。
25.D
【详解】A.由图知,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都有2个波峰和2个波谷),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乙、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甲、乙、丙的响度相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甲和乙相比,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知,甲和丙相比,甲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则甲的频率大,甲的音调比丙的音调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6.C
【详解】A.图甲中,6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不同体积的水,用棍子分别敲击6只玻璃瓶时,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A错误;
B.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改变手指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的振幅不同,可以改变所发出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图丙中,利用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采用了转换法,敲击音叉发出声音时,紧贴音叉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
D.图丁中,抽气的过程中,罩内的传声介质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故选C。
27.C
【详解】A.由图像可得当u=10cm时v=1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2f=10cm,即f=5cm,故A错误;
B.当u=6cm时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随着物距变大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故C正确;
D.当u=15cm时大于2f,则像距v大于f并小于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故D错误。
故选C。
28.B
【详解】A.根据凸透镜的特点可知,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只有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才会会聚于焦点,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都可以会聚到一点,即焦点,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光路的可逆性,点光源放在焦点上时,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平行于主光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9.A
【详解】①小孔成像,成的是实像,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②从潜望镜中观察景物,观察到的是虚像,利用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④看幻灯机屏幕上的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⑤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虚像。
综上分析,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⑤,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0.D
【详解】AB.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f=35.0cm-20.0cm=15.0cm
由图可知,物距为
u=50.0cm-15.0cm=35.cm>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物距变小,像距将变大,像也变大,所以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物距
50.0cm-40.0cm=10.0cm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故D正确。
故选D。
31.AB
【详解】ABC.由题意可知,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且像与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等大,故AB正确,C错误;
D.车辆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故D错误。
故选AB。
32.AC
【详解】物质的六种常见物态变化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到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到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物质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到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故由图示可知,乙为固态、甲为液态、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升华过程,要吸热;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要放热;由甲到乙是凝固过程,要放热。
综上可知,A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33.AD
【详解】A.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故A正确;
B.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故B错误;
CD.因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是逐渐增大的,所以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小,全程的平均速度在两者之间,故C错误,D正确。
故选AD。
34.BC
【详解】A.读数时,视线与游码左边缘对齐,如果视线与游码右边缘对齐,造成测量的最后结果偏大,故A不符合题意;
B.使用生锈的砝码,实际质量大于其上面标注的质量,测量相同物体的质量,读数时我们仍会按标注的质量读取,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B符合题意;
C.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右边就停止调节螺母,相当于右盘中添加砝码,测量物体质量时,添加的砝码会减少,测量结果偏小,故C符合题意;
D.读数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指的刻度值之和,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说明一开始就有了一定的示数,所以这部分示数最终会计算在测量的结果之内,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35.BC
【详解】A.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由可知,此过程中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而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此时间段内甲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符合题意;
C.t3~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可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由可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36.BD
【详解】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5s=51m
因此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
s′=s1﹣s2=85m﹣51m=34m
这34m共用了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故A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37.BC
【详解】A.由图可知,小于经过相邻两点间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都是0.2s。但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不相等,即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小球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由图可知,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时间为
故B正确;
C.小球通过相邻两点间的时间为0.2s,由图可知,越往右,相邻两点间的距离越大,即在相等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初始阶段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
D.由图可知
sAE=8.0cm=0.08m
从A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时间为
tAE=4×0.2s=0..8s
其间小球的平均速度
故D错误。
故选BC。
38.AB
【详解】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睛看到物体”就是这一原理,故A正确;
B.用不透明纸遮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光能通过其他部分会聚成像,只是光线变少了,能成一个变暗的完整的像,故B正确;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用另一凸透镜叠放在这个凸透镜前,则光线比原来提前会聚,像会靠近凸透镜,所以应使光屏靠近凸透镜,向左移动,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物距u=40.0cm,像距
v=62.0cm-40.0cm=22.0cm
保持光屏和蜡烛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至标有“20”的位置,物距u′=20.0cm,像距
v′=62.0cm-20.0cm=42.0cm
此时物距不等于原来的像距,像距不等于原来的物距,不符合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不会出现放大的像,故D错误。
故选AB。
39.AC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装置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因此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故A正确;
B.因为入射光线与界面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等于
θ=90°﹣40°=50°
又因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等于50°,故B错误;
C.当液面降低时,入射光线与液面之间的夹角不变,则入射角不变,故C正确;
D.当液面升高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故光电屏上的光斑S向左移动,故D错误。
故选AC。
40.ACD
【详解】A.从表中可以看到,钨的熔点是3410℃,熔点较高,所以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故A正确;
B.铜的熔点是1083℃,高于金的熔点,铜水说明铜已经到达熔点并且熔化,所以纯金掉入铜水中会熔化,故B错误;
C.水银的熔点是-39℃,这也是水银的凝固点,水银温度计里面的液态水银,在-40℃时,已经凝固为固态,这温度计不能再使用,已失效,故C正确;
D.铜是晶体,铜的熔点是1083℃,在1083℃时,铜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态,还可能是液固共存态,故D正确。
故选ACD。
41. 偏小 9.996 10
【详解】(1)[1]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后计时,会导致开始计时偏晚,测量结果比运动员实际所用的时间偏小,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百米所用时间为
运动员百米赛跑实际所用的时间是
t=9.706s+0.29s=9.996s
(3)[3]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是
42.60
【详解】汽车从即墨到温泉行驶的路程
s=v1t1=90km/h×0.5h=45km
返回时的平均速度
43.63
【详解】由图乙可知匀速行驶的速度v2=15m/s,匀速行驶的时间
t2=t-t1=30s-15s=15s
匀速行驶的路程
s2=v2t2=15m/s×15s=225m
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s=s1+s2=0.3×103m+225m=525m
则在这30s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
44. 98 168km/h 350s
【详解】解:(1)[1]列车由上海开往南京所需的时间
t1=8∶38-7∶00=1h38min=98min
(2)[2]列车由苏州开往无锡的时间
t2=7∶42-7∶27=15min=0.25h
s2=126km-84km=42km
(3)[3]列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行驶的路程
列车完全通过大桥需用时
45.(1)1360m;(2)720m
【详解】(1)听到回声时,声音通过路程
(2)汽车速度
由
得,听到回声时,汽车通过路程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
答:(1)听到回声时,声音通过路程为1360m。
(2)听到回声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是720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02,山东省青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与作图,实验探究题,计算题,阅读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与作图,实验探究题,计算题,阅读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