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锦州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邓椿《画继》所载北宋徽宗朝画院考试的情况,曾有关于诗意画的一段趣闻:
复立博士,考其艺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
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诗借助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叙事议论,以唤起受者的共鸣,是将物象提炼为意象,以形成意境,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物象—意象—意境。而这一切都是诉诸想象的,但受者的想象跟作者的想象未必相同,同一首诗在不同受者的心中唤起的想象也有差异。这就是说,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至于受者如何想象,则因人而异。实际上,受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参与了创作,可谓是艺术的再创造。诗里的“孤舟”这个意象,在受者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模样,是舴艋舟呢,还是乌篷船呢,只能凭受者的生活经验加以具体化。诗中的“古寺”,究竟是类似灵隐寺呢,还是类似岳麓寺呢,也只能凭受者自己想象了。绘画则直接诉诸受者的视觉,它必须将诗中的意象固定为可以看到的一种具体事物,而排斥其他的想象空间。从诗到画的转换,本有多种选择,画家可以驰骋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画作一旦完成后,就只有一种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了。也就是将想象的多种可能固化在一种实实在在的画面上,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
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原是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关于寇准这两句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记载:“盖公雅存济世之心,与舟横野渡之意合。……公为是邑时,年方逾冠,有爱在民,世呼为寇巴东。其后致身宰相,践其所言。然性素刚直,不与物浮沉,晚节为奸邪所挤,流落南荒以死,天下至今哀之。”意谓“舟横野渡”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济河与济世,其间有一点微妙的联想。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本有我行我素、不随波逐流之意。寇准化用这两句诗,同样也流露出自己性情之刚直,所以日后受谄罢相,流落南荒而死。这些言外的隐藏的含义,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曾明确地意识到,我们通过细读才能体会,夺魁的画士恐未必知晓,即使知晓也画不出来,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
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画家既要跨入诗人开启的门,进入诗意的境界,又不能为诗的内容所囿,更不能甘心于图解,图解很难成为高超的艺术。
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画家只好摘句为画,抓住有直观性的一句或几句来画。在诗的各种体裁中,绝句是比较容易画的。长篇歌行,只能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在诗的各种题材中,山水诗是比较容易画的,而那些带有说理性的诗就很难画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
(摘编自袁行霈《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很多士大夫的眼中,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但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优秀的诗歌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加工,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旨趣;同样,画纸上描绘的山川景色人物,也能传达出无可言表的弦外之音。因此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宋人“诗画同一律”的概念,深受王维以来南宗画风的影响,而这一学说的流行,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古典诗歌注重抒情的传统,抒情诗中对韵味的追求,文人和画家身份的重合(如王维、苏轼),都极大地推动了它的演进。
不过,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德国莱辛在《拉奥孔》中就反对“诗画同律”的说法,在他看来,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在中国,“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片面追求诗画一律,也造成了不小的弊端。后来的文人画片面追求神似反对形似,影响了中国画的总体风貌:文人画家造型和模写物象的能力都受到限制,写实作品偏少;题材上也限于惯例的“诗意”趣味,缺乏广阔的视野。
钱锺书先生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文字艺术不但能制造颜色的假矛盾,还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彩色的破产,诗歌里勾勒的轮廓、刻画的形状可能使造型艺术家感到凿刀和画笔力竭技穷”“写一个颜色而虚实交映,有时还进一步制造两个颜色矛盾错综的幻象,这似乎是文字艺术的独家本领,造型艺术办不到”。
(摘编自赵静文《诗与画的相互渗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诗句为画家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一句诗时,不同的人会绘出不同的画。
B.读者要借助想象来理解诗句,读者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存在偏差,读者对诗的理解是对诗的艺术再创造。
C.“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表达了他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苦闷之情。
D.钱锺书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因为文字艺术凭借想象创造丰富的形象,而造型艺术家用凿刀和画笔难以做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绘画以视觉呈现形式将意象固定为物象,限制了受者的想象空间,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
B.古人作诗会化用前人诗句,来表现自己的志趣,如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就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
C.诗转换成画是画家利用自己想象将其形象固定化的过程,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
D.“诗画同一律”的观念与古代文人和画家身份重合的现象密切相关,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诗画一律”论的一项是( )(3分)
A.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B.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C.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D.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北宋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至今互不理睬。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他颇感坍台,于是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像弓一样弯着。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在,在。”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他在口袋科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截。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见奥士高纳大爷捡东西,于是向乡长报告奥士高纳大爷捡到了钱包。
B.乌勒布雷克大爷丢失了一个钱包,钱包里有现金和单据,他许诺要给送还他钱包的人二十法郎酬金。
C.面对马朗丹大爷和奥士高纳大爷相互矛盾的言论,乡长选择相信马朗丹大爷,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撒谎。
D.奥士高纳大爷捡到钱包不承认的事被马朗丹大爷四处宣扬,从此,大家都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是“老滑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绳子作为线索,将奥士高纳大爷捡绳子,被认为是捡到钱包,真相大白后,他四处辩解等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情节紧凑。
B.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奥士高纳大爷发现马朗丹大爷看到他捡绳子的情节,与后文奥士高纳大爷向他人倾诉的情节作了对比。
C.小说写马朗丹大爷因为与奥士高纳大爷结怨而诬陷他,人们拒绝相信他的清白,反而嘲笑他等内容,批判了人性的黑暗和冷漠。
D.“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奥士高纳大爷情绪的变化。
8.第一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9.奥士高纳大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教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B.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C.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D.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当”意思是超过相抵之数,与现代汉语中“防卫过当”的“过当”意思不同。
B.“广将四千骑”意思是李广带领四千骑兵,“将”与《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的“将”意思相同。
C.“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与《鸿门宴》“置之坐上”两句中的“坐”意思相同。
D.“乘传”意思是乘坐驿车,“乘”与《论语》“千乘之国”的“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霍去病初期依靠自己家族关系获得官职,后来在征讨匈奴的历次战争中频频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封赏。
B.霍去病的兵马比一些老将精良,但他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并且不曾陷入绝境。
C.霍去病胸怀天下,以伐灭匈奴为己任,皇帝为他置办宅第,他却一点都不动心,因此皇帝更加看重他。
D.霍去病体恤土兵,他率军出征,皇帝为他送去数十车物资,回来后,他把剩余的粮食送给挨饿的士兵。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4分)
(2)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4分)
14.霍去病在迎接浑邪王归降时,遇到哪些波折?他是如何应对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裴迪东亭送客时看到早梅,赠一首诗给杜甫,杜甫因此动了“诗兴”。
B.诗人善用比喻,颔联以雪喻梅,契合了季节特点,也形象地描绘了梅的色彩。
C.本诗前两联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
D.尾联转到现实,写诗人所见的江边一树也将开花,催人白头,令诗人心生感慨。
16.请从诗意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赏析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3)人们常把军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于《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的故乡,是最不像故乡的故乡,它矗立在遥远的北中国,那个地方叫“红岸”。那里的冬天漫天飞雪, ① ,少有的绿色是春天、夏天街道两旁的杨树、柳树、榆树,它们掩映着一排排俄罗斯式的红砖楼房,楼房里有一张张少年的脸,常常在窗台趴着,不安,好奇,蠢蠢欲动。
那个地方盛产重型机器,一个个街区围绕着巨大的工厂,厂区里集中在一起的厂房 ② ,各种大型机器像庞然大物鸟瞰着我幼小的身躯,我觉得自己是一只蚂蚁,随时随地会粉身碎骨。
我在那里长大,在那些熟悉的街区里,一堆堆少年穿街走巷,疯狂生长。每天早上上学,可以沿途邀来一群伙伴,我们都是这个大工厂的第二代,大家不仅仅是同学,还是邻居、发小。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总有 ③ 联系,如果你不认识这个人,但是中间最多不会间隔两个人,拐两个弯就和他是熟人了。那个时候没有电话,大家相约的方式就是挨家挨户找人。在楼下大声喊彼此的名字.是那个时代我们最为欢乐的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如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楼房里一个个少年趴在窗台上,露出脸来”,在语义上两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沙尘暴现象古已有之,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对“霾”的解释为:“风雨土也。”这里所说的“覆”其实就是沙尘暴。 ① :一是充足的沙尘来源;二是大风过境时提供的强大动力。沙尘暴是风携带大量尘土和矿物颗粒、长途搬运的结果。过去认为沙尘暴属于自然现象。如今我们认为沙尘暴主要是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而非简单的自然现象。
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这段时间发生的次数超过全年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又以3—4月最为经常,几乎占全年总数的一半。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风速较大,雨季未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裸露的沙土变得松散, ② 。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等。 ③ ,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2021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沙尘暴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受蒙古气旋和冷高压影响,蒙古国首先出现了大范围沙尘暴天气,之后蒙古气旋东移南下,给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写出三个疑问句,作为三个自然段的小标题。(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上述材料能给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中不得透露学校及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写于寇准拜相之前,“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
2.B(A项“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于文无据;C项“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错,根据材料一“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可知;D项“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错,根据材料二“‘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
3.A(BCD都属于诗画异质论。)
4.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1分)然后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论述诗意画的限度;(2分)最后总结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感动、美感、联想和人生启发。(1分)
5.①邵雍的观点属于诗画异质论,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对象;②绘画直接诉诸视觉,利用丹青等创作手段,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表现万物之形;③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表现出幽微之情。(每点2分)
6.D(“奥士高纳大爷捡到钱包不承认的事被马朗丹大爷四处宣扬”无中生有。)
7.B(这里没有运用对比。)
8.①描绘了拥挤、嘈杂、混乱的生活环境,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导引主人公奥士高纳的出场,暗示主人公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每点2分,共4分)
9.①勤俭节约。奥士高纳大爷在路上发现了一小段绳子,他不顾身体疼痛也要捡起来。②老实淳朴。在面对乡长的询问,他交代了捡绳子的事实,没有任何隐瞒。③自尊心强。乡长质疑他时,他生气,抗议。离开乡政府后,他向别人解释希望别人相信他的清白。真相大白后,他立刻到处游说,诉说他的清白和他受到污蔑的遭遇。④执拗木讷。人们不相信奥士高纳大爷的话,奥士高纳大爷还是不断地向人诉说,至死都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0.B(原文标点为: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11.C(两个“坐”意思不同。前“坐”,意思是因……犯罪;后“坐”,同“座”。)
12.D(根据原文,霍去病不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送去物资,回来后,运输的车辆还多余米肉却丢弃了,而士兵还有挨饿的。)
13.(1)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亲近看重,和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由此”“亲贵”“比”各1分,句意1分)
(2)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上。(“是时”“城”“闻”各1分,句意1分)
14.第一问: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军队相对时,浑邪裨王将看到了,很多人不想投降,逃跑了。(1分)
第二问:霍去病当机立断,冲人匈奴军中,与浑邪王相见,并斩杀八千想要逃跑的人。(2分)
15.A(“杜甫因此动了‘诗兴’”错,“动诗兴”指的是裴迪看到梅花动了诗兴。)
16.诗意:幸而你未折梅寄来,要不然,我面对梅花一定会感伤岁暮、乡愁撩乱。(3分,大意对即可)
艺术手法:虚实对举,“幸不折来”“若为看去”一实一虚,表达了诗人伤时、思乡等情感。(3分,答“流水对”“互文”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
(1)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18.①纷纷扬扬 ②鳞次栉比 ③千丝万缕(每空1分,填意思相近的成语)
19.文章的写景视角是从街道看楼房,首先看到的是露在窗台上的脸,原文写“少年的脸”更直观,更符合观察的视角。(2分)文中用“脸”“在窗台上趴着”,表达新颖,比“少年趴在窗台上”更生动。(2分)
20.①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②易于扬沙起尘 ③我国的荒漠化比较严重(每处2分)
21.①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原因)是什么? ②沙尘暴主要出现在什么时间? ③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哪些地区?(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4分)
22.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这段时间发生的次数占到全年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又以3-4月
最为频繁,几乎占全年总数的一半。(3分)
23.(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包含两段话。第一段着重解释“力行”的出处及含意;第二段强调“力行”的作用、力行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力行品格”的主要内容。写作任务是紧扣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的身份,联系自身发展深人思考、认真规划,写一篇文章。
(二)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写作主题为“力行”材料已明确了“力行”的内涵,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力行”的意义与价值,即“仁”“君子之大德”;“力行”的表现,即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
任务二: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材料中的两段话都侧重阐述“力行”的传统价值,如“力行”的出处、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等等,写作任务要求联系民族复兴重任,即侧重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是这篇作文写作者的角色定位,写作时应“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
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霍去病凭借皇后姐姐的儿子的身份,十八岁便担任侍中。他善于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根据皇帝的命令,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任剽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捷勇猛的骑兵,直接脱离卫青大军好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斩杀的首级和俘获的敌寇超过相抵的损失数目,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元狩二年春天,担任骠骑将军,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有战功,加封食邑二千二百户。那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征,兵分两路。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一齐从右北平郡也分两路出兵。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领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率数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的部队,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战死过半,杀敌超过损失。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退兵离开。霍去病从北地郡出发后,深入敌境,合骑侯迷失道路,无法联络。霍去病杀到祁连山,获取很多首级与俘虏,增加封邑五千四百户。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而不能与骠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用财物抵罪,被贬为平民。许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也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率领的常常是精挑细选的兵马。然而,他也敢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上天眷顾,不曾陷入绝境。从此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亲近看重,和大将军卫青相差无几。此后,单于恼怒浑邪王身处西线却多次被汉军打败,他想召来浑邪王,再将其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等谋划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上。武帝担心匈奴利用诈降来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迎上去。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小王、将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就冲入匈奴营帐,得以与浑邪王相见。斩杀八千要逃跑的匈奴人,于是让浑邪王单独坐着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指挥浑邪王的部众全部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数万,号称十万。霍去病为人沉默少语,从不泄密,有气魄,勇往直前。武帝曾经要教他吴起兵法和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打仗)看谋略怎样罢了,不至于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建宅第,让他去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要家宅干什么?”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喜爱他。但是霍去病年少就担任侍中,身份显贵,不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还为他派遣太官携带数十车物资,回来后,运输的车辆还多余米肉却丢弃了,而士兵还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辟场地,玩耍蹴鞠。此类事情很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度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