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 练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原卷版).docx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docx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1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2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3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4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5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6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7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8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1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2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1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2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0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解析版docx、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三教合归于儒 

    D.现实统治需要

    2.下面是汉代中央官制示意图,这一制度( )

     

    A.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B.推动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C.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D.形成了察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

    3.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     

    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4.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威胁了中央集权

    C.维护了小农经济 

    D.导致了“党锢之祸”

     

    5.据研究,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多数为非儒家;汉武帝广求贤才,有不少出身低微的贫士,只要他们具备将相之才,或不辱外交使命,即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不问其是否为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代治国理念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B.汉代三教合一的趋势已经显现

    C.儒家思想并未成为汉代主流思想

    D.百家争鸣在汉代重新得到恢复

    6.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划天下为九州、五服,形塑一个华夷五方,而又归一的政治模式。汉武帝时中央划全国为十三部州,其中好几个州均以《禹贡》中传说的州名命名。反映了当时(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大一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C.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 

    D.征服四夷实现统一的愿望

    7.汉文帝时,政府通过富商主导流通,允许地方诸侯王铸造钱币;汉武帝时,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并责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的钱一律销毁。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 

    B.农民的赋役负担缓解

    C.国家对经济控制加强 

    D.义利观得到根本改变

    8.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儿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诺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A.沿袭着秦朝制度 B.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C.引发了七国叛乱 D.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

     

     

    9.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员的品级,通常比较低下。《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提拔严助为中大夫,“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

    A.以小御大,以内御外 

    B.集体决策,集思广益

    C.加强监督,防止腐败 

    D.内重外轻,加强皇权

    10.汉初统治者听任盐铁私营,于是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纷纷治铁煮盐,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政府专营专卖,又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汉

    武帝此举旨在(     

    A.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B.强化重农抑商的政策

    C.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1.表为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这一制度调整

    年份

    币重量

    相关规制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5年)

    废三铢钱,铸五铢钱

    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2年)

    铸赤仄钱,一个当5个普通五铢钱

    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4年)

    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3.26克,实测3.10克。

    钱文“五铢”,重如其文。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

     

    A.平抑了汉初飞涨的物价 

    B.强化了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

    C.成为了统一货币的开端 

    D.加剧了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

    12.因西汉末年外戚势力膨胀,侵夺皇权,导致王莽代汉。光武帝刘秀规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以防止外戚专权,明、章二帝继续奉行这一政策。这一政策(     

    A.避免了外戚干政在东汉出现

    B.导致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坐大

    C.因形势变化而没有贯彻始终

    D.使东汉陷入了宦官专权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泰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

     

    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缟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材料“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和所学可知,西汉时,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排除B项;唐朝时出现三教合归于儒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示意图反映了西汉的内外朝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重用身边的侍从人员,让他们参与政务决策,成为内朝,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C项正确;内外朝制度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选官制度察举制无关,排除AD项;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汉初出现“文景之治”局面,排除B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势力不断渗透至葱岭一带,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但材料着重强调政治势力的影响力而非经济贸易,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但材料仅着重强调政治势力的影响力而非文化交流,故“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张骞通西域后使得中原地区影响力扩大,但影响力扩大不等于统治区域范围扩大,故“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田庄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宗法色彩及独立的防卫体系,且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东汉田庄是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与田庄无关,排除D项。故选

     

    B项。

    5.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重用许多非儒生出身的官员,这说明汉代治国理念具有一定的开放性,A项正确;汉代没有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魏晋时期才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百家争鸣在汉代重新得到恢复”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划分的十三部州中,以《禹贡》中传说的州名对部分部州命名,由此可知这延续和发展了大一统思想,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时期,排除A项;设置十三部州并没有使当时的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排除C项;以《禹贡》中传说的州名对部州进行命名体现的是大一统思想的延续,而非征服四夷实现统一,而且汉武帝时期是统一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不再允许地方诸侯铸造钱币,这就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央对经济控制的加强,不能说明商人地位下降和农民赋役负担缓解,更不能说明义利观得到根本改变,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规定儿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武帝还以诺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可得出汉武帝加强了对官员的任用控制,以及削弱地方侯王的经济实力,都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B项正确;这些措施在秦朝并没有,排除A项;引发七国叛乱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不是监察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汉武帝时期,严助为代表的、品级较低的皇帝亲信出任中朝官员,“与(丞相等)大臣辩论”“大臣数诎”,中朝制衡外朝,体现的是以小御大,以内御外,A项正确;集体决策,集思广益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加强监督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内重外轻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中央集权,与汉武帝利用中朝加强皇权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政府专营专卖,又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目的是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这不是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盐铁专卖制度,主要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统一货币的重量、形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等措施,强化了国家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一、规范货币,与平抑物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最早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的是秦始皇,排除C项;中央政府统一铸币不会加剧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汉后期因继位皇帝年幼,只能倚靠外戚,出现外戚专权,所以东汉初期的政策没有贯彻始终,C项正确;东汉后期还是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政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是中央政权的运作问题,与地方豪强地主无关,排除B项;“使东汉陷入了宦官专权局面”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密切相关,皇帝年幼依赖外戚,长大之后要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材料中限制外戚干政的政策并不能导致宦官专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3.(1)制度因素:分封制、宗法制。作用:促使人们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2)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酿成王国问题;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

     

    【解析】(1)根据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分封制、宗法制。这些制度有利于促使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2)根据材料二“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新的帝国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帝国体制”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

     

    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酿成了王国问题,对中央构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

     


     

    相关试卷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巩固练习,文件包含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第19课辛亥革命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第19课辛亥革命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备课+分层作业)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