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复习题
展开1.西周时,重要档案均“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后历代藏书之制莫不仿于此。随着“蔡侯纸”问世,档案进一步发展。两宋时,律法规定档案要按期逐级上送;《大明律》规定:“凡弃毁制书及官文书者,杖一百。”这表明,中国古代档案的发展( )
A.源于汉字成熟及书写载体演进B.种类数量进一步扩大
C.反映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传统D.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2.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3.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B.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D.印刷术促进了社会转型
4.下图为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所刊印的《金刚经注》的扉画,画中央的三人及相关物品均为红色,图上方的松树为黑色;正文经注也采用朱墨两色套印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套印本,兼具审美和史学价值。该套印本可以用于佐证我国( )
A.汉代造纸技术的改进B.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
C.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D.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5.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6.清朝修撰《四库全书》后,七座官方藏书楼仿宁波民间藏书楼天一阁规制修建。乾隆曰:“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且数典天一之阁,亦庶几不相径庭也夫。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傍,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谊,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乾隆此话旨在强调( )
A.总结传统文化精髓B.彰显君主丰功伟绩
C.拉拢江南知识分子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7.京剧脸谱有各种勾法,像红的象征忠武,黑的象征刚正,白的比较奸诈,黄的比较残暴。观众便能够透过脸谱大概知晓人物的忠佞正邪。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B.渗透传统道德教化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D.体现人物复杂性格
8.《丰湖书藏四约·借书约》明白地说:“今之书藏乃一府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类似这样的书约在晚清书院中屡见不鲜。这种藏书理念
A.丰富了国家藏书功能B.孕育了经世致用思想
C.推动书院向近代迈进D.引领了中国教育方向
9.1879年,上海点石斋印书局出版发行汉英词典——马礼逊《五车韵府》,开本再缩小,两册合并一册,价格更便宜,流行更广。到20世纪初,《五车韵府》一版再版,还将旧版按汉字的罗马字拼音首字母排序改为按汉字部首排列。《五车韵府》在中国的流行主要缘于( )
A.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增强B.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摒弃
C.社会中出现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D.向西方学习以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10.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隶属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之事宜”。院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
A.政府注重对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保护B.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C.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国立中央博物院D.通过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文物藏品
11.1949—1985年,新中国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了两次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转变。国家教育方针的转变意在( )
A.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C.落实“双百”方针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12.中古时期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神学、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这表明教会学校( )
A.重视宗教伦理教化B.大力弘扬古典文化
C.提倡积极入世态度D.促进理性思维形成
13.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14.19世纪初,一位西方政要在主持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国家图书馆时表示:“让我们保存遗存的文献,不是用密室和锁链挡住公众的视线……不是让其在时间的流逝中损毁,而是用许多副本保存,将其置于防止意外损坏的地方。”这一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印刷书的积极作用B.自由和平等的启蒙思想
C.战争对文化的破坏D.公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15.乡土博物馆遍布德意志帝国。1897年,德意志雷克斯多夫村建立"德国最大的村庄"博物馆,展示自然史、当地民俗物品,后却转向展示雷克斯多夫在德意志民族国家历史中的角色和贡献。这表明( )
A.乡土资源促进帝国国家认同B.国民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C.联邦制下乡村自治色彩浓厚D.帝国政体强化国家权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统计文化部所属专门性博物馆名录
——摘编自徐玲《新中国初期科学类博物馆史实疏证》材料二 1958年,文化部在《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五年纲要》里提出“县县有博物馆,社社有展览室”的建设目标,尝试将博物馆推向县、社等基层地区。同时倡导“博物馆面向工农兵,开门办馆,出门办馆,上山下乡,去工地工厂大搞流动展览”。诸多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博物馆众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如1951年东北博物馆在统计观众构成时发现“以工人、军警、职学生、商人为多”。1953年故宫博物院统计显示:“工农兵”人数占比最大,“其中工农兵,46%,机关干部占21%,市民学生等占33%”。1957年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博物馆观众成分“绝大多数是工人、干部、学生、部队、农民和市民,专家占绝对少数”,整体上实现了博物“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
——摘编自徐玲《论新中国初期博物馆的“人民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建设兴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建设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新大陆,由于土著人或者被剿灭,或者被驱逐到穷乡僻壤,英国人就可以亲身把本国的文化带到新大陆去。但是他们发现,在自己的文学、服装、医药中接受了印第安人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其它地区,对待西欧文化的态度有所不同。土耳其人很看不起西欧文化,主要缘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仇恨。在印度,葡萄牙人引进了宗教裁判所,印度人在告诉英国教士说:“基督徒做了很多坏事。”早期来华的西欧传教士,由于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有较高深的造诣,得到徐光启等中国少数学者的尊敬,但是大多数中国学者拒绝西方科学和天主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美国历届政府都将文化输出写进自己的施政计划,从杜勒斯的“和平解放”战略到肯尼迪的“在铁幕的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从老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到克林顿的“全面接触”。2000年至2004年,中国从各种渠道进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占到40%~50%。互联网上70%~8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西方文化从最初利用宗教组织传教布道,到利用电影电视强力推销西方文化,从利用经济上的优势长期霸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到对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垄断,从洋快餐的风靡,到西方节日的全球化泛滥。圣诞节、感恩节等外国节日闯进中国人的生活,当下很多中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在有些地方,圣诞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
--摘编自李培松、陈书《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及其应对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今西方文化侵略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C2.D3.A4.D5.B6.D7.B8.C9.D10.A11.A12.A13.A14.A15.A
16.(1)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着眼于文化普及。(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和自然遗产;有利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17.(1)特点:通过殖民者亲自携带等方式;受当地文化的影响;过程艰难曲折;范围广(具有全球性);通过宗教传播等多方式进行(或传播途径多样性);结果具有两面性。
(2)变化:侵略目的公开性。侵略力量强势性。侵略途径多样性。侵略手段隐蔽性。
启示:推陈出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筑牢保护民族文化的防线。
性质
馆名
文化艺术类
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馆
历史类
中国历史博物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
革命史类
中国革命博物馆
自然类
中央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
自然历史类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
考古遗址类
陕西半坡遗址博物馆
工艺技术类
景德镇陶瓷馆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测试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测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测评,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课一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