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迷娘(之一)》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878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1《迷娘(之一)》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878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1《迷娘(之一)》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878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1《迷娘(之一)》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8783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1《迷娘(之一)》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8783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1《迷娘(之一)》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8783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1《迷娘(之一)》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8783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1《迷娘(之一)》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8783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备课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诗歌结构,研读感受意象之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作者与诗歌的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的作用。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歌德除了诗歌之外,在小说、戏剧、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浮士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歌德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1749年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梦想成为著名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1775后的十年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却一事无成。1786年6月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1832年病逝,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体现了他的乐观精神。
歌德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颇有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
歌德 (1749—1832)
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
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晚年之后歌德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 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 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迷娘”是什么意思?我们说《琵琶行》里面就有妆成每被“秋娘”妒,所以迷娘指设的是一个女人,一般形容温柔美丽的女子。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1.诗的第一节唱出了迷娘对故国意大利的 。“你知道吗”用“你”作用 。“你可知道那地方”有什么好处: 。“前往,前往”呼唤表达情感: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运用哪种抒情方式 。
真挚动人的怀念与由衷的赞美
呼应首句,反复探问,把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长。
把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
直抒胸臆,表达要同“爱人”返回故乡的热望和决心。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深深地爱上了他,所以这里称其为“爱人”。
情感:色彩浓艳、画面鲜明的南国风光,意大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朗读第1节,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这节诗选取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3.迷娘唱出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特点——宁静美好1.色彩明丽。绿叶、金黄的橙子,还有柠檬花和桃金娘,色彩明丽,映衬着蓝天,美丽的意大利自然风光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2.氛围宁静。轻盈的微风与宁静的氛围,动静相宜,这幅画面是多么令人向往!3.地域风味。 “柠檬花开”、“茂密的绿叶”、“橙子金黄”、“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几个意象,都是意大利自然风光的典型景物。这几个意象的选取,突出了意大利独特的地域特点。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2.第二节诗人又描绘出了迷娘 。 开头描写故园建筑的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发问,运用 手法 ,让故园充满对迷娘的温情与关爱。“你可知道那所房子”,运用 的手法,呼唤“恩人”一同前往。迷娘很小的时侯就被诱拐到国,以弹琴卖艺为生,被迈斯特收留后,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所以这里称他为“恩人”。
这是迷娘幼年时生活的环境,思乡的感情也更加强烈。
意象: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朗读第2节诗,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第2节诗选取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迷娘唱出这些意象要表达什么感情?
第二节选取了房子、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意象。
意大利的典型建筑特点,富丽堂皇,气派典雅。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3.诗的最后一节描写了意大利山的 。有对父亲般的 。
道路景象,神秘而险峻,这应是迷娘离开祖国的道路,被诱拐到德国时所走过的路,也是她回归故园的道路。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行,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朗读第3节诗,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第3节诗选取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迷娘唱出这些意象要表达什么感情?
意象:描写回乡的必经之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些意象——云径、山冈、觅路前行的驴儿、岩洞里古老龙种的行藏、欲坠的危崖、奔忙的瀑布,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
诗人借这些景物写出了迷娘回乡路途的艰险,抒发其坚定的返乡之情。
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表现出故乡的美好和魅力。 首节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第三节则以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等意象,展现阿尔卑斯山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小结: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迷人和无穷魅力,构建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美好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任务设计】 1.《迷娘》(之一)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2.如果诗歌主人公情感的倾诉对象是一个人,怎样理解“爱人”“恩人”“父亲”这种人物称呼的转换在抒情中的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称呼的转换则表现出迷娘内心情感的无比深挚热烈和复杂哀婉。 “爱人”毫无疑问迷娘深爱着他;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则意味着迷娘对他深深的爱恋无法实现或难以有结果。 “父亲”和思乡之情高度融合为一体,使爱情、恩情、亲情和思乡之情在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从而收到深沉含蓄、哀婉动人的审美效果。 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内心对倾诉对象的情感复杂、真挚,既美好又哀婉。
3.这首诗在表现手法或形式上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重章叠成和反复 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增加了思念的程度。 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基本相同的句式, 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反复的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3.使诗文整齐有序,回环往复,语言优美。4.延宕效果,迟迟不说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艺术特色 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②回环往复,感情浓烈。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主题归纳 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阅读流程 1、整体阅读,综合分析,把握内容;2、明晰结构,前后观照,理清思路;3、把握形象,揣摩语言;4、分析技巧,体悟情感。
诗歌理解关键 1、抓关键词语;2、抓关键意象;3、探深层意蕴。
还给我 严力还给我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哪怕已经被你吃掉了也请把骨头还给我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哪怕已经被你录在了磁带上也请把笛子还给我请还给我我与我兄弟姐妹的关系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爱的空间哪怕已经被你污染了也请把环保的权利还给我请还给我整个地球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也请还给我
阅读流程1、整体阅读,综合分析,把握内容:很多失去的,请还给我。2、明晰结构,前后观照,理清思路:由自由、时间、浪漫、亲情,到爱、环保与和平的呼喊。3、把握形象,揣摩语言:我的缺失、我的诉求和呼喊。4、分析技巧,体悟情感: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提出要求,表达最美好世界的追求和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理解关键1、抓关键词语。“还给我”,意味着失去了。2、抓关键意象。 “门”,这是“没有装过锁”的门,“门”“锁”而无法进,喻指人与人间的距离与隔膜。“雄鸡”,它能“早晨叫醒我”,换言之,叫醒现代人的是闹钟,那种只用“雄鸡”来叫醒的充满乡村气息的生活方式已经远离我们了。 “牧歌”,是“半山坡上的”,是即兴的歌唱,带着个体那一刻不可复制的情感体验,不是原生态牧歌的赝品——磁带。诗的后半部分诗意比较显豁。3、探深层意蕴:诗人想要这个世界还给他的是一种纯真的状态,一种这个世界没有被污染过的原初状态。即使不可能,诗人也不放弃呐喊的声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笛子,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姐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D.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诗人希望通过“环保”治理改善,含蓄地表现出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B (曲解诗句含意。应理解为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至少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B.“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C.诗中一再使用的“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D.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旋律。
A (不是拟人手法,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
3. “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4分)
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天伦之爱。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4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4.这首诗各段落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第一问:①各段落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是在“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上的诉求,然后是在“兄弟姐妹们的关系”“爱的空间”这些情感上的诉求,最后是“整个地球”这一最大的理想诉求。(3分。答出第一点1分,答出第二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①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使得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诗一开始便是感叹这朵野花在荒原上孤独地开,孤独地落,其生命不为人知的境遇。它与诗的第二节的第一句形成诗的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 第一节写了在时间的年轮里,静静地重复着开——落——开的生命循环。野花的生命是短暂的,虽然她也曾美丽芬芳然而自然的律动不可避免,一刹那的盛开,随着的便是枯萎,这便是她注定的命运。在时间的长河里,她是不幸的。然而野花仍然要盛开,她不悲戚。在短暂的生命里,她要享受自然的上帝所给她的恩宠,她要向那永恒的太阳发笑借着那醉人的春风,向太阳炫耀她短促的生命的美。 第二节与第一句形成诗的复沓,更写野花的精神。诗人写在辽阔的荒野,野花点点滴滴,太不起眼了。然而野花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渺小。温柔的风拥抱过她,粗野的风抽打过她。在生存的搏斗中,她没有梦,没有幻想,她要把住现在,证实自己的生存。她吐露芬芳,让风把她带向遥远。 野花的生存态度是诗人礼赞的生存态度。照诗人看来,被束缚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中的人类无疑是同野花一样的暂与渺小,但人类应该像那朵野花,不悲观,不自叹,珍惜生命的价值。在人生的生存搏斗中获得自我的超越。 这首诗虽然仅仅写了荒原上的一朵盛开的野花,但蕴含于诗中的却是一种向上的生命力。
一朵野花陈梦家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一九二九年一月
一朵野花 陈梦家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一九二九年一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天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C:“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他”是指野花,是写野花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渺小,这是野花的生存态度,是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告诉人们应该像那朵野花那样不要悲观,要珍惜生命的价值,要努力奋斗拼搏。可判断C项不正确。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D“节奏急促紧凑”分析错误。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可判断D项不正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示范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歌德与《迷娘》,诵读赏析,正歌描写,副歌抒情,艺术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歌德与《迷娘》,诵读赏析,正歌描写,副歌抒情,艺术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学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宁静美好,美好哀婉,神秘险峻,正歌和副歌的形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