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下列数据中,符合事实的是A.南京冬天室外的最低气温可达﹣30℃B.中学生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5km/hC.教室门的高度为1.5mD.正常人1s的心跳约70次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需要吸热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需要吸热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需要放热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需要放热3.以下对“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外线是红色的,紫外线是紫色的B.太阳的热主要以紫外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C.人眼能看到所有的光D.光具有能量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A.液体能够传声B.装水的容器能够传声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D.水也可以作为声源5.如图所示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大象在水中的倒影 B.钢勺在水面C.海市蜃楼 D.手影处“折断”6.小明用电视机在家里收看“空中课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B.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C.看电视时,小明佩戴的近视眼镜是凸透镜D.小明看到电视屏幕上老师讲课的画面是因为光的反射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了物距 u 和像距 v 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6cmB.当 u=8cm 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C.实验过程中移动光屏,只要光屏上观察到像就可以直接利用光具座上的刻度尺读取此时物距所对应的像距大小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 16cm 处移到 10cm 处的过程中,其所成像逐渐变大8.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A.1.65mB.1.75mC.1.85mD.1.95m9.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该物质是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C.第10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A.一定小于lB.一定等于lC.一定大于l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1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保持不动,将镜子转过θ角度,则此时A.入射角为2θB.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为2θC.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θ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θ12.甲、乙两物体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s与时间t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t1时刻,甲、乙的速度相等 B.在t2时刻,甲、乙的速度相等C.t1到t2时间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t1到t2时间内,甲、乙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 二、填空题13.国庆夜晚,金鸡湖畔,路灯下的五星红旗红的耀眼,国旗下方悬挂的塑料灯笼通体透红,灯笼内置发光的白色LED灯。国旗看起来“红”是因为国旗表面___________红光,灯笼看起来“红”,是因为灯笼能透过___________光,其他色光被___________。14.由图可知,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停表的示数为______s。15..寒冷的冬天,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特别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______.16.如图所示的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通过________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打火机中的,按下阀门使用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17.小明在浴室中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是______水管(选填“热”或“冷”)。18.伽利略在1603年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支气体温度计,其原理如图所示,它利用到了瓶内气体的_________性质来显示温度,忽略其它因素影响,若外界温度升高时,管内液面将_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19.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如图所示 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配戴 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20.如图,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________,空气在界面的________侧. 三、作图题21.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射向凸透镜,请画出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22.在虚线框内填上合适的透镜。23.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如图,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方向。24.如图,是物体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物体AB。 四、实验题25.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他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___________,白色的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_____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2)小李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然后将纸板绕ON向后折,如图乙所示,此时在NOF面上___________(选填“看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___________(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3)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光反射时,光路是___________。26.小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将点燃的蜡烛、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将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_;(2)小华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找到了平行光源,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3)将凸透镜固定在图乙中光具座的50cm刻线处,并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___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条规律;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___________cm处,光屏上可再次出现清晰的像。(4)接下来把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处,则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才可以得到倒立、___________、清晰的实像。(5)小华将他的眼镜片放在图乙中的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左移蜡烛,像又清晰了,由此可判断小华戴的是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27.如图,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_____(用题中字母来表示);(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3)如图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 五、计算题28.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动车从早上9∶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站,在当日14∶30到达乙地。动车行驶过程中以6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度为1300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该动车车身长度是多少?(解答要求:要写出依据的主要公式或变形公式,要有简要说明、数据代入和运算结果)
参考答案:1.B【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详解】A. 南京市位于我国南方,冬季气温不是很低,最低气温在0℃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4m/s=1.4×3.6km/h≈5km/h左右.故B符合实际;C. 老师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00cm=2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D.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2.C【详解】A.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B.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错误;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C。3.D【详解】A.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不可见光,是人眼看不到的,故A错误;B.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故B错误;C.人眼仅能看到可见光,不能看见不可见光(例如:红外线、紫外线),故C错误;D.光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光能,故D正确。故选D。4.C【详解】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为了观察发声体是否振动,利用转换法将微小的振动现象放大,故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选C。5.A【详解】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故A符合题意;B.在水中的钢勺看起来向上弯折,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海市蜃楼是光线在沿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D.手影是影子的形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6.B【详解】A.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故A错误;B.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对电视机实现控制,故B正确;C.近视镜是凹透镜,故C错误;D.小明看到电视屏幕上老师讲课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故选B。7.D【详解】A.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像距也在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知,像距与物距都为16cm,则焦距为8cm,故A错误;B.当u=8cm即物距等于1倍焦距,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故B错误;C.实验过程中移动光屏,从光具座上读取物距和像距大小时,应读取蜡烛、凸透镜、光屏底座中央所对刻度线的数值,故C错误;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16cm处移到10cm 处的过程中,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其所成像逐渐变大,故D正确。故选D。8.B【详解】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25.10cm;根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0cm=1.7570m;由此分析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9.B【详解】ABD.图中该物质在10~25min内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此时对应的温度为80℃,即它的熔点是80℃,故A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第10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10.A【详解】利用太阳光(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应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凸透镜,当在后面的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就为凸透镜的焦距.当在白纸上的光斑不是最小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如图所示),白纸可能在点F的左侧的A位置,也可能在F点的右侧的B位置.当在A位置时,凸透镜远离白纸,白纸上的光斑会逐渐减小;当在B位置时,凸透镜远离白纸,白纸上的光斑会逐渐变大.根据题意,本题的白纸应该在B位置,所以此时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焦距,即焦距小于l.11.B【详解】入射光线保持不动,镜面转过θ角,则入射角变化了θ角,反射角也相应地变化了θ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变化了2θ,即反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转过了2θ角.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θ, 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2.C【详解】A.由图可知,0~t1时间内,甲、乙的s﹣t图像均是倾斜直线,说明这段时间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但甲、乙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由 可知甲、乙的速度不相等,即在t1时刻,甲、乙的速度不相等,故A错误;BC.由图可知,t1~t2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由 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同,但甲在这段时间内做变速运动,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运动,因此在t2时刻,甲、乙的速度不相等,故B错误,C正确;D.由图可知,t1到t2时间内,甲、乙之间的距离先变大后变小,故D错误。故选C。13. 反射 红 吸收【详解】[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国旗看起来“红”是因为国旗表面反射红光,所以呈现红色。[2][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灯笼看起来“红”,是因为灯笼能透过红光,其他色光被吸收。14. 3.00 337.5【详解】[1]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一端和1.00cm刻度线对齐,另一端对应刻度值为4.00cm,则物体长度为3.00cm。[2]停表小盘刻度为分钟,大盘刻度单位为秒,所以停表的示数为5min37.5s,即337.5s。15.熔化温度,油污熔化了【详解】冬天温度比较低,油污凝固在盘子表面不容易清洗掉,用热水清洗,油污在高温下熔化,就清洗干净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熔化温度,油污熔化了.16. 压缩体积 汽化【详解】(1)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都可以使气体液化;(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气体打火机中的丁烷气体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打火机中的,按下阀门时里面的液体从阀门里变成气体喷出来,发生的是汽化现象.17.冷【详解】浴室内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会在冷水管表面放热而液化,形成很多的小水珠;而热水管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不能在其表面放热液化,所以有水滴的是冷水管,没有水滴的是热水管。18. 热胀冷缩 下降【详解】[1][2]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细管中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增大,压强增大,管中液面将向下运动;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细管中的气体遇冷收缩,体积减小,压强减小,管中的液面上升,它利用到了瓶内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显示温度的。19. 乙 凹【详解】[1][2]图甲中,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是远视眼成因,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图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20. OG 30 左【详解】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GOD=45°.因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玻璃进入空气.根据光由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知,AB左侧是玻璃.21.【详解】凸透镜中从焦点出发,必然平行主光轴,故过折射点画一条平行主光轴的直线,并标上向右的箭头,平行主光轴必然经过焦点,故连接折射点与右侧的焦点,并标上向上的箭头,故如下图所示:22.【详解】图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向(或靠近了)主光轴,即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凸透镜,如图所示:23.【详解】先过反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方向指向入射点,然后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24.【详解】分别作出物体端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实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如图所示:25. 垂直 粗糙 看不到 下部 可逆的【详解】(1)[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由于法线与镜面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所以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垂直。[2]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粗糙,让光线发生漫反射,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观察到光线。(2)[3]将纸板面绕轴ON向后折,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仍然存在。[4]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3)[5]若光线沿FO射入,则经镜面反射后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26. 同一高度 10.0 放大 投影仪 65.0 左 等大 近视【详解】(1)[1]实验中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整到同一高度处。(2)[2]由甲图可知,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焦距f=60.0cm-50.0cm=10.0cm(3)[3][4]小华将蜡烛移至35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为u=50.0cm-35.0cm=15.0cm像距为v=80.0cm-50.0cm=30.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5]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的物距u′=v=30.0cm所以此时凸透镜的位置在35.0cm+30.0cm=65.0cm处,蜡烛位于2倍焦距以外,此时像距v'=80.0cm-65.0cm=15cm=u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6][7]接下来把蜡烛移动到30cm刻度处,此时物距为50.0cm-30.0cm=20.0cm=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为20.0cm,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实像。(5)[8]小华将他的眼镜片放在图乙中的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适当向左移动蜡烛,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就又清晰了,这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由此可判断小明戴的是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所以该眼镜是近视眼镜。27. 小 C【详解】(1)由图可知,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通过的路程s=s2-s1,则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可知,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小;(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A.s-t图象,路程s不随时间t变化而变化,所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B.s-t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v-t图象,速度v不发生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28.(1)180km/h;(2)200m【详解】解:(1)动车从早上9∶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站,在当日14∶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14∶30-9∶30=5h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2)动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s=v2t2=60m/s×25s=1500m所以动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500m-1300m=200m答:(1)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80km/h;(2)动车的长度是200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梁丰高级中学九上物理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中学九上物理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属于升华现象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