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957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957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957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十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课外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本试卷共六道大题,试题第1页至第8页,答题纸第1页至第3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书写并填涂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试卷中所有题目答案均需对应题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纸交回。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小题,共42分)1. 根据拼音写汉字。层林尽rǎn( ) jú( )子洲头 怅liáo kuò( )cāng( )茫 浪è( )飞舟 zhēng róng( )岁月xià( )隙 挥斥方qiú( ) páng huáng( )xī( )利 gān gà( ) niǔ ní( )yì( )或 甘lín( ) wǎn( )转通xùn( ) jī( )鸟 qián( )诚chóu( )怅 shàn( )溪 万户 hóu( )【答案】 ①. 染 ②. 橘 ③. 寥廓 ④. 苍 ⑤. 遏 ⑥. 峥嵘 ⑦. 罅 ⑧. 遒 ⑨. 彷徨 ⑩. 犀 ⑪. 尴尬 ⑫. 忸怩 ⑬. 抑 ⑭. 霖 ⑮. 婉 ⑯. 讯 ⑰. 羁 ⑱. 虔 ⑲. 惆 ⑳. 剡 ㉑. 侯2. 给加点的汉字写拼音。慰藉( ) 包扎( ) 百舸( ) 铆( )钉脊( )梁 商贾( ) 花蕾( ) 迸( )涌摈( )弃 讷( )讷 三匝( ) 间( )关颤( )动 纤( )细 脂( )膏 磕绊( )半晌( ) 搭讪( ) 皱褶( ) 窸窸窣窣( )【答案】 ①. jiè ②. zā ③. gě ④. mǎo ⑤. jǐ ⑥. gǔ ⑦. lěi ⑧. bèng ⑨. bìn ⑩. nè ⑪. zā ⑫. jiàn ⑬. chàn ⑭. xiān ⑮. zhī ⑯. bàn ⑰. shǎng ⑱. shàn ⑲. zhě ⑳. sū3.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1)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________ (2)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_____(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________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_____(5)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________ (6)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_______(7)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_______ (8)对酒当歌 当:________(9)枉用相存 枉:_______相:_______存:_______(10)山不厌高 厌:_________(11)但为君故 但:_________(12)桃李罗堂前 罗:________(1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______(14)俟我于城隅 俟:______(15)采之欲遗谁 遗:______(16)雕栏玉砌 砌:________(17)洵美且异 洵:_______(18)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________【答案】 ①. 的确、实在 ②. 有时 ③. 超出 ④. 于是 ⑤. 总共 ⑥. 随便 ⑦. 突然 ⑧. 对着 ⑨. 枉驾、屈驾 ⑩. 我 ⑪. 问候 ⑫. 满足 ⑬. 只 ⑭. 排列 ⑮. 光景 ⑯. 等待 ⑰. 送给 ⑱. 台阶 ⑲. 确实 ⑳. 容貌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集《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其中的作品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凤凰涅槃》等。闻一多则在《红烛》中歌颂了奉献精神。B.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其诗风格朴素平易而意境深远,内容多为歌咏田园风光,被称为田园诗。C. 唐诗在体例上既继承和完善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如《琵琶行》《登高》等,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即近体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D. 唐代诗坛,“李杜”中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杰出代表;“小李杜”则指杜牧和李商隐。宋代词坛“苏辛”是豪放派,李清照是婉约派。【答案】C5.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吃了不少苦头。没有实践经验,不通人情世故,办事教条化,难免书生意气。B.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事重重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C. 诚然,犹豫不决确实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是,做事情如果一味地瞻前顾后,一定不会成功。D. 秦观《鹊桥仙》表达了对爱情的独到见解: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答案】B6. 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_________,又悄悄地_______,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了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___________,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①冲向又一道山梁 ②试探着前进 ③盘旋在山腰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②③①【答案】C二、(每空0.5分,共12分)7. 根据原文填空。(1)____________,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3)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4)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5)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7)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8)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9)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10)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1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四十三年,___________,烽火扬州路。(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来风急。(16)____________,美人之贻。(17)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18)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19)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答案】 ①. 鹰击长空 ②. 契阔谈讌 ③. 暧暧远人村 ④. 狗吠深巷中 ⑤.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⑥.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⑧.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⑨.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⑩.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⑪.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⑫. 相逢何必曾相识 ⑬. 江州司马青衫湿 ⑭. 遥想公瑾当年 ⑮. 小乔出嫁了 ⑯. 一尊还酹江月 ⑰. 赢得仓皇北顾 ⑱. 望中犹记 ⑲. 三杯两盏淡酒 ⑳. 怎敌他 ㉑. 匪女之为美 ㉒. 同心而离居 ㉓.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㉔. 两情若是久长时三、课外诗文阅读(16分)(一)(7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①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②,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③!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④。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注释:①此词是作者在杭州通判任上与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②芙蕖,荷花的别名。 ③遣谁听,意思是令人不忍卒听。 ④湘灵,湘水女神。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头三句交待了此游的天气特点与时间,写出了西湖雨后风清水净、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B. 上片后三句对飞来的白鹭进行了拟人化描写,表现了白鹭情意绵绵、双双飞舞的娉婷姿态。C. 下片先写筝曲哀伤动人,令人不忍卒听;继而想像,仿佛是乘云驾雾下凡的湘水女神在弹奏。D. 全词以优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意境优美,含蓄隽永。9.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这首词表现出的是____________的词风。 10. 本词作者在聆听弹奏后想见弹奏者,却是“人不见,数峰青”。这样结尾的妙处是什么?【答案】8. B 9. ①. 词牌 ②. 婉约派(婉约) 10. ①听罢抬头,弹筝女已不见踪影,只有苍翠默立的群峰;②因为“不见”,更见弹筝女之神秘美好,写出作者听曲的入迷,从而侧面衬托了音乐的效果、弹筝女技艺的高超;③首尾呼应,“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风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④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深化诗歌的意境。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二)(共9分)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 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①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且置是事,略叙近怀。(取材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释】①此诗题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上报疾状 上报:上复。复人来信的敬语。B. 危惙之际 危惙:病危C. 封题其上曰 封题:在书札的封口上签押D. 便请以代书 代书:代替书信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危惙之际,不暇及他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 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C. 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雕栏玉砌应犹在D.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13. 有人说,“惊坐起”三字是《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一诗中的妙笔,请简要分析。【答案】11. A 12. B 13. 用一“惊”字生动明了地表达出作者震惊的心情,而“坐起”与该句中“垂死病中”相呼应,表达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因震惊而以至于坐了起来,更加表明了二人友谊之深。参考译文: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的时候,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四、(共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14.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B. 折狱:落入监狱。C. 服膺:衷心信服。D. 克己:提高自我。15.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B. 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C. 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D. 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16.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B. 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C. 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D. 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1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B. 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C. 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D. 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答案】14. C 15. A 16. B 17. D五、(共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弟弟的来信1999年,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些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爹,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18. (1)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态度)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每项不超过15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却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说明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21. 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B. 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C. 小说结尾景物描写既实写乡村春天的自然风光,某种意义上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D. 小说先写弟弟哭了,后来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令人动容,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E. 小说叙事方式巧妙,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引人入胜又令人深思。【答案】18. ①. 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和厌恶; ②. 对乡亲热情友好态度的感动; ③. 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的欣喜; ④. 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 ⑤. 弟弟的来信和弟弟思想感情的变化 19. ①. 要求儿子极严,又十分疼爱儿子。 ②. ①使爹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②衬托清泉乡条件恶劣,进而表现弟弟热爱乡村教育的高尚品质。 20. (1)爹的严格要求;(2)乡亲们的关爱;(3)农村对知识的渴求;(4)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鼓舞;(5)对事业的理解与对未来的信心。 21. BD六、作文(50分)22. 请以“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共12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兰州市三十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