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教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教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教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文化常识,诵读感悟,文本研究,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老子>四章》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了解老子述道理的言说方式,把握老子观点的思辩性,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4.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可能认为道家思想是玄而又玄的学说,其实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出自《老子》的成语上善若水祸福相倚大器晚成虚怀若谷绝圣弃智自知之明大智若愚宠辱若惊功成不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道家思想至今任然活化在我们生活中。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道家世界,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二、文化常识1.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其书《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3.政治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哲学思想: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三、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gǔ)    埏埴(shān zhí)  (yǒu)   (jīn) (zhuì)         行者(qiǎng)     (pàn)     土(léi)           成而败之(jī)(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四、文本研究【任务1】研读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③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④户牖:门窗。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活动二:问题探究1.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明确: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顾双方。2.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历史角度: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学以致用: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例: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任务2】研读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者不明,自是者不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在道也,曰余食赘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为,做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活动二:问题探究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任务3】研读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活动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明确:“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2.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明确 (1)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重要。(2)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3.概括这一章的特点。明确  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任务4】研读第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③泮:同“判”,分离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⑩复:弥补、补救。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明确 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最后,强调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明确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五、课堂小结<老子>四章中蕴含的老子思想要义:(一)自然(二)无为(三)不争(四)辩证:事物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六、练习作业1.学者柳治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中国文化史》)《<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即是讲“对待”的关系,其中蕴含着立身处世的道理。请你梳理总结出一至三条,联系实际,以“说对待”为题,写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2.背诵《<老子>四章》七、板书设计老子四章老子思想要义:    自然    无为    不争    辩证:事物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喻像美,结构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