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分求书之难,求师之难,生活之苦,2分杜处士,2分珍珠,2分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查内容1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2021常德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林霏:树林里的雾气。B.野芳发而幽香野芳:山野的芬芳。C.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D.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B项,“野芳”中“芳”的意思是“花”,“野芳”意思是“野花”。
2.下列句子中的“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请选出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3分)A.而乐亦无穷也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C、D三项的“也”都是表示判断;A项的“也”表示陈述。故选A。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1分)醉 能 同 其 乐
[答案] (1分)醉/能同其乐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有规律可循:可以根据词语、句子含义划分,根据句子成分划分,根据句首词语划分。
【高分技法】 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一般规律 一、根据词语、句子含义划分 1.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中间很可能要停顿。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中,“再”和“三”后都省略了“鼓”,朗读时要与“一鼓作气”相呼应,因此在“再”和“三”的后面要停顿。
二、根据句子成分划分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3.谓语和后置的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三、根据句首词语划分 1.句首出现表示转折、因果、假设、总结等关系的词语,其后一般要停顿。如“则”“然则”“故”“是故”“如使”“是以”“于是”“遂”等。如“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2.句首出现表方位、时间的词语,其后一般要停顿。如“中”“内”“既而”“已而”“俄而”“当今”等。如“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3.句首出现发语词,其后一般要停顿。如“若夫”“夫”“盖”等。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答案] (2分)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5.关于《醉翁亭记》的主题,历来有“忧虑说”和“闲适说”两种主要意见。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案] (3分)示例一:忧虑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后,在当地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是当时整个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这又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示例二:闲适说。选文描写醉翁亭秀美、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宴会之乐、禽鸟之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然自得的情调。
二、(2021株洲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9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3分)A.①无从致书以观(得到)②走送之(跑)B.①尝趋百里外(归向)②未尝稍降辞色(一会儿)C.①色愈恭,礼愈至(周到)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待)D.①主人日再食(供养,给……吃)②日侍坐备顾问(每天)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B项,趋,快步走;稍,略微。
2.翻译。(3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答案] (3分)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3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____________,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③____________,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考查内容2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三、(2021长沙中考)古诗文阅读。(10分)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①流散,劝之树艺②。数年之后,都城坊曲③,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④美者,辄下马与僚佐⑤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⑥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⑦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⑧,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 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秽:杂草多,荒芜。⑦乏:缺乏。⑧有无相助:有无相通,彼此帮助。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成语“蔚然成风”中“蔚然”的本义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据此可类推“桑麻蔚然”中的“蔚然”也为此意。B.“召田主劳以酒食”与“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C.字典中“谢”有“辞别”“感谢”“道歉”“衰退”等意思,文章中“众皆谢,乃释之”的“谢”应为“辞别”之意。D.甲骨文的“比”字,像两个人并肩而立,所以“故比户皆有蓄积”中的“比”有“并列,并排”之意,“比户”就是“家家户户”的意思。
[解析] 本题考查词义推断。C项,“谢”在这里的意思是“道歉”,结合语境可意译为“认错”。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B.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C.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D.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作答这类题,理解句子意思是关键。这句话的意思是:张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他),且他办理政务又很宽厚简明。由此不难判断答案选C。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3分)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 何不助之?”
[答案] (3分)于是召集他的邻里,责问他们说:“如果他确实有缺少人力和牛的情况,你们为什么不帮助他呢?”(不必字字落实,只要写出大意便可。“召集邻里进行责问”1分,“如果确实缺少人力和牛,你们为什么不帮助他”2分)
4.袁隆平院士的去世,引发了大家对农业的热议。老师要大家搜集重视农业的人和事,本文中张全义的哪些事迹符合要求?(3分)
[答案] (3分)①招抚流民,劝导他们种植栽培,恢复农业生产;②奖励、慰劳田地耕种得好的人,严惩荒废田地的人;③提倡农户相互帮助,勤于耕作,提高粮食存储量。(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唐代张全义任河南尹,经过黄巢之乱,(河南府)居民不到一百户,四周田野中都没有耕田的人。张全义招纳安抚流散的民众,劝导他们种植栽培(从事农耕)。几年以后,都城中的大街小巷,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没有荒地。张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他),且他办理政务又很宽厚简明。(张全义每次)外出看到已经耕种的田地里庄稼生长得好,就下马和随从官员共同观看,召来田地的主人,用酒饭进行慰劳。有田地荒芜、杂草多的人家,(张全义)便召集众人当面用杖责打。有时被打人申诉说“(田荒是因为)缺乏人力和牛”,于是召集他的邻里,责问他们说:“如果他确实有缺少人力和牛的情况,你们为什么不帮助他呢?”(直到)众人都认错,才放他们离开。从此邻里之间有无相通,彼此帮助,所以家家户户有存粮,即便遇到灾荒的凶年,也不会挨饿。(河南府)从此变成富足的地方。
四、(2021长沙雅礼教育集团九上期末)文言文阅读。(10分)
蔡道宪,字元白,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
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①亦无虞。”扬基语塞。 贼薄城,士民尽窜。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②之,其心血直溅贼面。 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愿瘗③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节选自《明史》,有删改)【注】 ①衡、永:衡州、永州。②磔(zhé):车裂,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③瘗(yì):埋葬。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贼薄城”中的“薄”与“薄暮冥冥”(《岳阳楼记》)的“薄”意义和用法相同。B.“以”在文言文中有“用、拿、把”的意思,“贼啖以官”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的“以”都是这个意思。C.“奸”,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吉王府宗人恣为奸”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中的“奸”都是作名词,翻译成“奸邪的事”。D.“贼许之”和“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许”意义和用法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词义推断。B项,“贼啖以官”中的“以”意思是“用,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凭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B.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C.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D.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作答时,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最后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等打开门一看,差役已坐在他们的门口,他们惊慌逃离。据此断句为: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3分)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
[答案] (3分)岳州与长沙唇齿相依,如果合力守住岳州,那么长沙就可以保全,而衡州、永州也可以没有忧虑。
4.蔡道宪的事迹深深打动了长沙市民,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其葬身之地(即现在天心区里仁坡)建立了蔡忠烈士公墓,前往拜谒、祭吊的人络绎不绝。文段中,蔡道宪有哪些品行令你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案] (3分)惩治贼盗,智计百出;不惧权贵,执法严格;勇于抗敌,坚贞不屈,深得民心。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惊逸去”能看出蔡道宪惩治贼盗,智计百出;从“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能看出蔡道宪不畏惧权贵,执法严格;从“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遂自刎”可知,蔡道宪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深得人心。【参考译文】
蔡道宪,字元白,崇祯十年考中进士,担任长沙推官。当地多盗贼,他查明勾结盗贼的土豪,掌握他们的犯罪证据,但暂时任由其胡作非为。有盗贼抢劫富家,正在分赃,捕盗的差役已经到来。召来富家,归还他们丢失的财物,他们都惊愕,不知事情的原委。恶少年关着门,商量盗窃之事,等打开门一看,差役已坐在他们的门口,他们惊慌逃离。吉王府的王族成员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治,然后才向吉王报告。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王爷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吉王醒悟,道歉后送走道宪。
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陷武昌,长沙大受震惊。巡抚王扬基率领部下一千多人,从岳州奔逃到长沙。道宪请王扬基回去驻守岳州,说:“岳州与长沙唇齿相依,如果合力守住岳州,那么长沙就可以保全,而衡州、永州也可以没有忧虑。”扬基哑口无言。 贼兵迫近城池,士人和百姓全都逃窜。道宪独自抵抗,贼兵绕着城呼叫:“我们军中久闻蔡推官的名声,希望你赶快投降,不要自讨苦吃。”道宪命守城士卒将他射杀。过了三天,先民出城与贼兵作战,失败而还。贼兵趁势夺门而入,先民投降。道宪被抓住,贼人用官位利诱他,他咬
牙切齿大骂。贼人为他松绑,请他坐上座,他还是骂。贼人说:“你不投降,我们将杀光百姓。”道宪大哭说:“希望你们赶快杀了我,不要伤害我的百姓。”贼人知道他的心意不可改变,就车裂了他,他心脏的血直溅到贼人的脸上。 英勇善战的士兵林国俊等九个人跟随道宪不离开,贼人也命令林国俊等劝说道宪投降。国俊说:“我们的主人要是怕死,早离开了,不至于有今天。希望让我们先埋葬主人的尸体,然后再死。”贼人答应了他们。他们脱下衣服,裹着道宪的尸骸,将他埋葬在南郊的醴陵坡,随后自刎而死。道宪死时,年仅二十九岁,追赠为太仆少卿,谥号忠烈。
五、(2021株洲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十五日),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绐(骗)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B.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C.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D.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知识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也有穷人,衣不遮体,怎么不把这些丝绸送给他们,却用来缠树呢?据此,正确的断句是: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故选A。
2.翻译。(4分)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
[答案] (4分) 隋炀帝因为各蕃国首领都聚集在洛阳,正月十五日(丁丑),在端门街隆重地举行百戏表演。
[解析] 要注意准确翻译“以(因为)、毕(全,都)、于(在)、盛陈(隆重地举行)”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隋炀帝即位就马上组织表演活动,规模大,时间长,花费多。B.隋炀帝请外国人到洛阳丰都市场去做生意,外国人欣然同意。C.隋炀帝下令装饰店铺,店堂摆满珍稀货物,商人们服饰华丽。D.隋炀帝要求,外国客人到酒店吃饭,必须按双倍的价格付钱。
[解析] A项不正确,由“(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可知,隋炀帝不是即位就马上组织表演活动;B项不正确,由“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可知,不是“隋炀帝请外国人到洛阳丰都市场去做生意,外国人欣然同意”;D项不正确,由“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可知,不是“必须按双倍的价格付钱”,而是不收钱。【参考译文】 (隋炀帝)大业六年,隋炀帝因为各蕃国首领都聚集在洛阳,正月十五,在端门街隆重地举行百戏表演。戏场四周长五千步,场内演奏各
种乐器的就有一万八千人,乐曲声传到数十里之外。通宵达旦灯火辉煌,照耀天地。整整一个月才结束,花费的钱数万。从此以后年年如此。 各蕃国首领请求到洛阳的丰都市场做买卖,隋炀帝批准了。(他)事先下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造型一致,店内挂满帷帐,堆积各种珍贵货物,来往的人也必须穿上华丽的服装,就连卖菜的也要用龙须席铺地。只要有外族的客人路过酒店饭馆,便令店主把他们请入店内就座,让他们吃个酒足饭饱再走,不收钱,哄骗他们说:“中国富饶,酒饭历来不收钱。”外族客人惊叹不已。其中也有聪明的,有所察觉,看到用丝绸缠树,就说:“中国也有穷人,衣不遮体,怎么不把这些丝绸送给他们,却用来缠树呢?”市场上的人羞愧得无言以对。
考查内容3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六、(2021岳阳中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10分)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选自《苏东坡文集》)【注】 ①搐(chù):肌肉抽缩,此处指“夹”。②掉:摆动,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啮沙为坎穴(牙齿)B.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C.所宝以百数(珍藏)D.一日曝书画(晾晒)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意思的辨析。A项,“啮”指咬,在句中是冲刷的意思。
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2分)
(1) 遂 反 溯 流 逆 上 矣
[答案] 遂/反溯流逆上矣
(2) 处 士 笑 而 然 之
[答案] 处士/笑而然之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2分)一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________)拊掌大笑,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答案] (2分)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它们。
5.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分)示例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该尊重事实示例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参考译文】 【乙】蜀中有位杜处士,喜好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牛》这幅画,(杜处士)特别喜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有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斗牛。牛争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他说得对。古语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布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七、(2021衡阳中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节选自《礼记·檀弓》)【注】 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必敬必戒(戒:谨慎)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的辨析。C项,“食”在这里的意思是“给吃”。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以顺为正者②以至于斯也③往之女家④曾子闻之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①句中的“以”为介词,意思是“把”;②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结果,有“因而”的意思。故①②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③句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到……去”;④句中的“之”为代词,代指饿者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的事。故③④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答案选D。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
(1) 得志,与民由之。
[答案]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答案] (黔敖)追着他去向他道歉。(饥饿者)最终没有吃而饿死了。(每句2分)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所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可知,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可吃,但如果对方礼貌地道歉了,就可以接受。故C项表述有误。【参考译文】 【乙】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做了食物放在路边,用来等待饥饿者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眼睛昏花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水,说:“喂,来吃吧!”(饥饿者)抬起眼睛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变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着他去向他道歉。(饥饿者)最终没有吃而饿死了。曾子听说这件事,说:“不必如此!别人呼‘喂’时,可以离去;别人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八、(2021邵阳中考)古文阅读。(15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节选自《孟子》)【注】 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yàn):满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
(2) 万钟于我何加焉加:________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苟为后义而先利苟: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万乘之国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例句中的“之”为助词,相当于“的”。A项中的“之”为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项中的“之”为助词,相当于“的”。C项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到……去”。D项中的“之”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故答案选B。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答案]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
(2)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答案] 没有讲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
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5处)(2分)万 乘 之 国 弑 其 君 者 必 千 乘 之 家 千 乘 之 国 弑 其 君 者 必 百 乘 之 家。
[答案] (2分)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结合【甲】【乙】选文的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3分)
[答案] (3分)孟子主张人应将“义”放在首位。甲文中,孟子认为人应将“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乙文中,孟子主张讲仁义可使上下有序、国家安稳,否则将人人各求其利而不满足,国家混乱、君主危亡。
【参考译文】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的国家有利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有仁义就可以了。王说:‘用什么来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用什么来对我的封地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用什么来对我自己有利?’国家上下交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其君王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其君王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一百辆兵车,不能算不富有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没有讲义却把自己君王放在后头的人。王说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说利?”
考查内容4 群文对比阅读
九、(2022杭州中考)为进一步了解范仲淹,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19分)
舟 中[宋]范仲淹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舷①。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
乙 宝元初,元昊②叛,时延安新被围,朝廷择帅,皆畏不行。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③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大范老子”谓范雍也。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蓄锐,以据贼冲。(节选自张唐英《范仲淹传》,有删改)
丙 会盗起淮南,知高邮军④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贼悦,径去。事闻,富弼⑤时在枢府,议欲诛仲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弼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⑥遗之,法所当诛也。”仲淹曰:“今高邮无兵无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从之,仲约由此免死。(节选自王称《范仲淹传》)【注】 ①扣舷:敲击船帮,为歌唱打拍子。②元昊:人名,即李元昊。③俾(bǐ):使。④知高邮军:掌管高邮军。⑤富弼:洛阳人,时任枢密副使。⑥醵(jù)钱:凑钱。
1.阅读《舟中》一诗,完成(1)(2)题。(4分)
(1) 同样写月,“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月影比作玉璧,本诗将月比作“_______________”。(2分)
[解析] 题,由诗句“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舷”可知,诗人写月亮就如珍珠一样闪耀,诗人将月比作珍珠。
(2) “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意境幽美,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 (2分)示例:微风轻拂水面,波澜不兴,明月似有情意,伴随船儿前行。这两句诗营造了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解析] 题,这两句诗的大意为:湖面上吹来微微的风,明月跟随着船行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展现出诗人的舒适惬意。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宥”有四个义项(如下图),丙文“仲淹欲宥之”中“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2分)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上嘉而从之虽有嘉肴B.具牛酒百废具兴C.贼悦,径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仁宗从之战则请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辨析。C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A项,赞许,赞扬/美味的;B项,备办,准备/同“俱”,全、皆;D项,听从,顺从/跟随。故选C。
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5分)
(1) 乙文中“贼闻之”的“之”指哪件事?(2分)
[答案] (2分)范仲淹奏请兼管延安军,挑选将领,训练精兵。
[解析] 题,由乙文“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阅兵得万八千,选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可知“贼闻之”中“之”的含义。
(2) 丙文中,富弼为何提议诛杀晁仲约?(3分)
[答案] (3分)面对盗贼横行,晁仲约不战不守,反而凑钱招待并厚赠盗贼,按法令应诛杀。
[解析] 题,由丙文“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又不能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也”可知富弼提议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认识。(5分)
[答案] (5分)示例:文学上,富有才华和审美情趣。军事上,富有谋略。当元昊叛乱时,他选将练兵,采取一系列措施,令叛军不战而退。政治上,勇于担当,实事求是。当元昊叛乱时,他主动请缨;当富弼提议诛杀晁仲约时,他主张宽恕,活用法度。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诗歌《舟中》可知范仲淹的文学功底深厚,有才华;由乙文“仲淹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号为精兵焉”可知,范仲淹在军事方面有谋略;由丙文“富弼时在枢府,议欲诛仲约以正军法,仲淹欲宥之”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人。【参考译文】甲 月光如绽放异彩的珍珠,闪耀在前面的河川;我乘一叶扁舟月夜归来,手击船舷,为歌唱打拍子。微风徐徐,江面波澜不兴;皓月当空,随着回归的船前行。
乙 宝元初年,李元昊叛变,当时延安刚被包围,朝廷选帅出征,(人们)全都畏惧不愿前去。范仲淹上奏请求兼管延安军,来等待敌人的到来,皇上赞扬他并听从了他的意见。(范仲淹)检阅延州士兵,从中选拔出一万八千人,又选出六位将领统率这些士兵,日夜训练,号称精兵。敌人听说以后,相互劝诫说:“不要打延州的主意,如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几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以让人欺侮。”“大范老子”指的是范雍。(范仲淹)筑起青涧城,开垦营田,召回所管辖的羌人,并告诫各路官兵养精蓄锐,来占据敌人的要道。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课标文言文阅读(十)小石潭记作业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表示约数,静止不动的样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分求书之难,求师之难,生活之苦,2分杜处士,2分珍珠,2分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课外文言文阅读作业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章武三年春,天黑天色晚,岩石间的一株圆柏,志公袈裟的花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