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综合评估2—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检测

    综合评估2—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检测第1页
    综合评估2—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检测第2页
    综合评估2—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检测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综合评估2—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全册综合课时练习,共14页。
    第二章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综合评估时间:90分钟 满分:100一、选择题(16为单选,710为多选,每小题4分,共40)1雷声隆隆不绝,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B )A.声音的共鸣现象B.声波在云层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的现象C.声波绕过障碍物的衍射现象D.声波在叠加时的干涉现象2.一列简谐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向右以v的速度传播,图中上半部分所示的各质点的平衡位置在同一直线上,间距相等,以质点1从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上运动为起始时刻,经过时间t,前13个质点第一次形成如图下半部分所示波形图,则两质点平衡位置的间距d( D )A.   B.C.   D.解析:由题意可知,各质点的起振方向竖直向上,前13个质点第一次形成如题图下半部分所示波形图说明波已经传播了2 T,即2 Tt;而该波的波长λv T;由图象可知:λ8d;联立以上各式得:d,故D正确.3.如图所示,S为波源,MN为两块挡板,其中M板固定,N板可上下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测得A点没有振动,为了使A点能发生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大波源的频率;减小波源的频率;N板向上移动一些;N板向下移动一些.以上方法正确的是( B )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A点没有振动,说明衍射现象不明显,即狭缝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为使A点振动,可使波长大些或使狭缝窄一些,B正确.4.两列振幅和波长都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波如图甲所示,在相遇的某一时刻如图乙所示,两列波消失了,此时介质中MN两质点的振动方向是( A )AM点向下,N点向上   BM点向上,N点向下CM点、N点都向下   DM点、N点都静止解析:题图所示时刻MN的位移均为零,但下一时刻,M点位置在平衡位置下方,故M点将向下振动,N点位置在平衡位置上方,故N点将向上振动.5.一单摆由甲地移到乙地后,发现走时变快了,其变快的原因及调整的方法是( B )Ag>g,将摆长缩短Bg<g,将摆长放长Cg<g,将摆长缩短Dg>g,将摆长放长解析:走时变快了,说明周期T变小了,即g>g,若要恢复原来的周期,则需把摆长变长,使不变.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弹簧振子,弹簧形变的最大限度为20 cm,图示P位置是弹簧振子处于自然伸长的位置,若将振子m向右拉动5 cm后由静止释放,经0.5 s振子m第一次回到P位置,关于该弹簧振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该弹簧振子的振动频率为1 HzB.若向右拉动10 cm后由静止释放,经过1 s振子m第一次回到P位置C.若向左推动8 cm后由静止释放,振子m两次经过P位置的时间间隔是2 sD.在P位置给振子m任意一个向左或向右的初速度,只要位移不超过20 cm,总是经0.5 s速度就降为0解析:本题考查简谐运动的周期性.由题意知,该弹簧振子振动周期为T0.5×4 s2 s,且以后不再变化,即弹簧振子固有周期为2 s,振动频率为0.5 Hz,所以B选项中应经过0.5 s第一次回到P位置,AB选项错误;C选项中两次经过P位置的时间间隔为半个周期,是1 s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7.如图所示为某鱼漂的示意图.当鱼漂静止时,水位恰好在O点.用手将鱼漂往下按,使水位到达M点.松手后,鱼漂会上下运动,水位在MN之间来回移动.不考虑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A.鱼漂的运动是简谐运动B.水位在O点时,鱼漂的速度最大C.水位到达M点时,鱼漂具有向下的加速度D.鱼漂由上往下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解析:设鱼漂的横截面积为SO点以下的长度为h.当鱼漂静止时,水位恰好在O点,说明在O点浮力等于重力,即mgρgSh.可取O点所在位置为平衡位置,取竖直向下为正,当鱼漂被下按x时,水位在O点上方x处,此时合力为FmgρgS(hx)=-ρgSx,同理可得水位在O点下方时也满足此式.因为ρgS都是确定量,所以上述关系式满足简谐运动的条件(F=-kx),鱼漂做的是简谐运动,选项A正确;O点是平衡位置,所以O点时鱼漂的速度最大,选项B正确;水位到达M点时,鱼漂具有向上的加速度,选项C错误;鱼漂由上往下运动时,可能加速也可能减速,选项D错误.8.陈明、张磊和杜丽三位同学,在学习了波的干涉的知识后,通过以下的实验,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将收录机外接两只较小的单扬声器音箱,两只音箱并排放置,彼此相距0.51 m,播放事先录好的频率为23 kHz的磁带.然后在两扬声器连线相距36 m的平行线上向一个方向上运动,的确听到了忽高忽低的声音.假如两列声波的波谷在P点相遇,则下述正确的是( BD )A.质点P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B.质点P的振幅最大C.质点P的位移始终最小D.质点P的位移有时为零解析:两列波的波谷在P点相遇,振动方向相同,振动应加强,故BD正确.9.如图所示,一根绷紧的水平绳上挂五个摆,其中AE摆长均为l,先让A摆振动起来,其他各摆随后也跟着振动起来,则( ACD )A.其他各摆振动周期跟A摆相同B.其他各摆振动的振幅大小相等C.其他各摆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E摆的振幅最大DBCD三摆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摆的振幅最小解析:A摆振动后迫使水平绳摆动.水平绳又迫使BCDE四摆做受迫振动,由于物体做受迫振动的周期总是等于驱动力的周期,因此,BCDE四摆的周期跟A摆相同.驱动力的频率等于A摆的固有频率fA,其余四摆的固有频率与驱动力的频率关系是:fB1.41fAfC0.82fAfD0.71fAfEfA可见只有E摆的固有频率与驱动力的频率相等,它发生共振现象,其振幅最大,BCD三个摆均不发生共振,振幅各异,其中B摆的固有频率与驱动力的频率相差最大,所以它的振幅最小.10.一弹簧振子沿x轴振动,振幅为4 cm,振动的平衡位置位于x轴上的0点.如图甲中的abcd为四个不同的振动状态:黑点表示振子的位移,黑点上的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如图乙给出的①②③④四条振动曲线,可用于表示振子的振动图象的是( AD )A.若规定状态at0,则图象为B.若规定状态bt0,则图象为C.若规定状态ct0,则图象为D.若规定状态dt0,则图象为解析:振子在状态at0,此时的位移为3 cm,且向规定的正方向运动,故选项A正确.振子在状态bt0,此时的位移为2 cm,且向规定的负方向运动,相应的图象中初始位移不对,选项B错误.振子在状态ct0,此时的位移为-2 cm,且向规定的负方向运动,相应的图象中运动方向及初始位移均不对,选项C错误.振子在状态dt0,此时的位移为-4 cm,速度为零,故选项D正确.二、填空题(每小题9分,共18)11某同学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1)他组装单摆时,在摆线上端的悬点处,用一块开有狭缝的橡皮夹牢摆线,再用铁架台的铁夹将橡皮夹紧,如图甲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AC(填字母代号)A.保证摆动过程中摆长不变B.可使周期测量得更加准确C.需要改变摆长时便于调节D.保证摆球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2)他组装好单摆后在摆球自然悬垂的情况下,用毫米刻度尺从悬点量到摆球的最低端的长度L0.999 0 m,再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12.0 mm,单摆摆长为0.993_0 m.(3)下列振动图象真实地描述了对摆长约为1 m的单摆进行周期测量的四种操作过程,图中横坐标原点表示计时开始,ABC均为30次全振动的图象,已知sin 5°0.087sin 15°0.26,这四种操作过程合乎实验要求且误差最小的是A(填字母代号)解析:(1)夹牢摆线可以使摆动过程中摆线长度不变,夹子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摆长,故选择AC(2)游标尺的0刻线与主尺12 mm对齐,10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所以读数为12.0 mm;摆长L0.999 0 m m0.993 0 m(3)sin5°0.087,摆长为1 m,所以振幅约为8.7 cmCD误差较大;又振子在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误差较小,所以t0时,振子应在平衡位置,故选择A.12.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AD(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长度为1 m左右的细线B.长度为30 cm左右的细线C.直径为1.8 cm的塑料球D.直径为1.8 cm的铁球(2)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Lnt表示)(3)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3组实验数据,并做了部分计算处理.组次123摆长L/cm80.0090.00100.0050次全振动时间t/s90.095.5100.5振动周期T/s1.801.91 重力加速度g/(m·s2)9.749.73  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的T2.01 sg9.76 m/s2.(4)用多组实验数据作出T2L图象,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学作出的T2L图线的示意图如图乙中的abc所示,其中ab平行,b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5)某同学在家里测重力加速度.他找到细线和铁锁,制成一个单摆,如图丙所示.由于家里只有一根量程为30 cm的刻度尺,于是他在细线上的A点做了一个标记,使得悬点OA点间的细线长度小于刻度尺量程.保持该标记以下的细线长度不变,通过改变OA间细线长度以改变摆长.实验中,当OA间细线的长度分别为l1l2时,测得相应单摆的周期为T1T2.由此可得重力加速度g(l1l2T1T2表示)解析:(1)单摆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摆线的长度远大于小球直径,小球的密度越大越好,这样可以忽略空气阻力.(2)周期T,结合T,推出g.(3)周期T2.01 sT,解出g9.76 m/s2.(4)T,两边平方后可知T2L是过原点的直线,b为正确的图象,ab相比,周期相同时,摆长更短,说明a对应测量的摆长偏小;cb相比,摆长相同时,周期偏小,可能是多记录了振动次数.(5)A到铁锁重心的距离为l,则第12次的摆长分别为ll1ll2,由T1T2,联立解得g.三、计算题(42)13(10)一水平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其位移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1)t0.25×102 s时刻的位移.(2)t0t8.5×102 s的时间内,质点的路程、位移各为多大?答案:(1)1.414 cm (2)34 cm 0解析:(1)由图象可知T2×102 s,则ω100π,横坐标t0.25×102s时,所对应的纵坐标x=-Acosωt2cos(100π×0.25×102) cm1.414 cm.(2)因振动是变速运动,因此只能利用其周期性求解.即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4个振幅,本题中Δt8.5×102 sT,所以通过的路程为×4A17A17×2 cm34 cm,经个周期振子回到平衡位置,位移为零.14(10)某实验室中悬挂着一弹簧振子A和一单摆B,弹簧振子的弹簧和小球(球中间有孔)都套在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某次有感地震中观察到静止的振子A开始振动4.0 s后,单摆B才开始摆动.此次地震中同一震源产生的地震纵波和横波的波长分别为10 km5.0 km,频率为1.0 Hz.假设该实验室恰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求震源离实验室的距离.答案:40 km解析:设地震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分别为vPvS,则vPPvSS,式中,f为地震波的频率,λPλS分别表示地震纵波和横波的波长.设震源离实验室的距离为s,纵波从震源传播到实验室所需时间为t,则svPtsvS(tΔt),式中,Δt为摆B开始摆动的时刻与振子A开始振动的时刻之差.由以上各式得s,代入数据得s40 km.15(10)一列简谐横波在介质中沿x轴正向传播,波长不小于10 cm.OA是介质中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0x5 cm处的两个质点.t0时开始观测,此时质点O的位移为y4 cm,质点A处于波峰位置;t s时,质点O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t1 s时,质点A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求:(1)简谐波的周期、波速和波长;(2)质点O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答案:(1)4 s 7.5 cm/s 30 cm(2)y0.08cos()y0.08sin()解析:(1)设振动周期为T.由于质点A01 s内由最大位移处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经历的是个周期,由此可知T4 s由于质点OA的距离5 cm小于半个波长,且波沿x轴正向传播,Ot s时回到平衡位置,而At1 s时回到平衡位置,时间相差 s.两质点平衡位置的距离除以传播时间,可得波的速度v7.5 cm/s利用波长、波速和周期的关系得,简谐波的波长λ30 cm(2)设质点O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yAcos式及题给条件代入上式得解得φ0A8 cm质点O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y0.08cos(国际单位制)y0.08sin(国际单位制)16(12)有两列简谐横波ab在同一介质中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均为v2.5 m/s.t0时,两列波的波峰正好在x2.5 m处重合,如图所示.(1)求两列波的周期TaTb.(2)t0时,两列波的波峰重合处的所有位置.(3)辨析题:分析并判断在t0时是否存在两列波的波谷重合处.某同学分析如下:既然两列波的波峰存在重合处,那么波谷与波谷重合处也一定存在.只要找到这两列波半波长的最小公倍数,即可得到波谷与波谷重合处的所有位置.你认为该同学的分析正确吗?若正确,求出这些点的位置.若不正确,指出错误处并通过计算说明理由.答案:(1)1 s 1.6 s(2)x(2.5±20k) mk0,1,2,3(3)见解析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λa2.5 mλb4.0 m,因此它们的周期分别为Ta s1 sTb s1.6 s.(2)两列波波长的最小公倍数为S20 mt0时,两列波的波峰重合处的所有位置为x(2.5±20k) mk0,1,2,3(3)该同学的分析不正确.要找两列波的波谷与波谷重合处,必须从波峰重合处出发,找到这两列波半波长的奇数倍恰好相等的位置.设距离x2.5 mL处两列波的波谷与波谷相遇,并设L(2m1)L(2n1),式中mn均为正整数.只要找到相应的mn即可.λa2.5 mλb4.0 m代入并整理,得.由于上式中,mn在整数范围内无解,所以不存在波谷与波谷重合处.

    相关试卷

    综合评估1—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全册综合随堂练习题,共14页。

    综合评估1—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全册综合同步练习题,共14页。

    全册综合评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检测:

    这是一份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全册综合复习练习题,共1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