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相应试题的答案填入第I卷卷后的表格内。)
    1.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的中心体参与其分裂增殖
    B. 人体肌细胞的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催化合成ATP的酶
    C. 人唾液腺细胞中高尔基体参与了淀粉酶的合成、加工和运输
    D. 真核细胞核膜上的核孔使核质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能自由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2、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即DNA首先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mRNA,mRNA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翻译产生蛋白质。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中心体,A错误;
    B、人体肌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可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故人体肌细胞的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催化合成ATP的酶,B正确;
    C、淀粉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
    D、核孔对物质的进出是有选择性的,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成熟红细胞膜上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脂质
    B. 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一定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参与
    C. 神经递质在内质网膜上的核糖体合成,包裹在高尔基体小泡中分泌
    D. 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其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绝大多数信息交流需要的结构,但胞间连丝不需要。
    3、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A正确;
    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些是通过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如胰岛素传递信息,有些激素的受体不在靶细胞膜表面,如性激素,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的信息交流,不需要受体,B错误;
    C、有些神经递质是非肽类化合物,不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D、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已经失去活性,其细胞膜丧失了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试剂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NaOH与CuSO4配合使用的作用不同
    B.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的产生情况
    C. 层析液是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可以分离绿叶中不同种类的光合色素
    D.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了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叶中的色素不只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这样,几分钟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
    【详解】A、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NaOH与 CuSO4配合使用的作用不同,还原糖检测的作用是提供Cu(OH) 2溶液,蛋白质检测的作用是提供碱性Cu2+,A正确;
    B、溴麝香草酚蓝是酸碱指示剂,酸性呈黄色,碱性呈蓝色,可以检测CO2产生情况,B正确;
    C、层析液作为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液,由于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分离绿叶中不同种类的光合色素,C正确;
    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T2噬菌体依次侵染了带有和未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是为了获得有放射性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用放射性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了未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检测子代噬菌体是否含有放射性标记,D错误。
    故选D。
    4.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相关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酸和激素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B. 脂肪和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C. 胰蛋白酶、脲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 许多有机物的合成、分解都需要水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2.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和RNA,核酸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生物的核酸中的遗传信息不同。
    3.单体是能与同种或其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它们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详解】A、核酸是生物大分子,而激素未必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是小分子的脂质,即不是所有的激素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A错误;
    B、脂肪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而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因此,可以说,脂肪和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B正确;
    C、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酶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据此可推测,胰蛋白酶、脲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C正确;
    D、许多有机物的合成、分解都需要水的参与,如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合成需要水作为反应物,蛋白质的分解需要水的参与,D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睛】
    5. 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
    A. 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一细胞质基质一线粒体
    B. 合成的细胞膜蛋白:高尔基体一核糖体一细胞膜
    C. 转录的mRNA:细胞核一细胞质基质一高尔基体
    D. 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一细胞质基质一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通过细胞膜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为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A错。细胞膜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最终得达细胞膜,B错。细胞核DNA转录生成的mRNA通过核孔到达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指导蛋白质合成,C错。细胞质基质的核糖体合成的DNA聚合酶通过核孔到达细胞核,指导DNA复制,D错。
    6.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期,核DNA已完成复制且染色体数目加倍
    B. 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布在赤道板上
    C. 末期,含有细胞壁物质的囊泡聚集成细胞板
    D. 亲代细胞的细胞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由于间期时进行DNA的复制,在分裂前期核DNA已完成复制,但由于着丝点未分裂,染色体数目未加倍,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布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后期着丝粒分裂,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B错误;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开始分裂,含有细胞壁物质的囊泡聚集成细胞板,之后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C正确;
    D、在有丝分裂中,亲代细胞的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一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错误。
    故选C。
    7. 在进行“观察叶绿体”的活动中,先将黑藻放在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预处理培养,然后进行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黑藻叶片很薄,制作临时装片时不需切片
    B. 预处理可增加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便于观察
    C.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中的类囊体
    D. 黑藻细胞分裂前期由中心体发出纺锤丝
    【答案】A
    【解析】
    【分析】观察叶绿体实验的步骤:事先将观察用的黑藻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将黑藻从水中取出,用镊子从新鲜枝上取一片幼嫩的小叶,实验时,取载玻片,滴上一滴干净的水,将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找到黑藻叶肉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黑藻叶肉细胞,注意叶绿体在细胞中的运动和细胞中的其他结构。
    【详解】A、选择黑藻新鲜枝上的一片幼嫩的小叶制成临时装片,因为幼叶薄而小,细胞层数少,便于观察,制作临时装片时不需切片,A正确;
    B、实验前需将观察用的黑藻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以提高细胞质的流动速度,便于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B错误;
    C、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属于亚显微结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C错误;
    D、黑藻属于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D错误
    故选A。
    8. 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
    B. 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C. 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
    D. 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遗传物质。
    【详解】A、有些生物如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基因也是一段有功能的RNA,因此不是由DNA编码,A错误;
    B、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子时停止转录,而终止密码子是在mRNA上,B错误;
    C、核糖体认读mRNA上的信息,合成多肽链,C错误;
    D、翻译过程中,tRNA与mRNA相互识别,保证了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D。
    9. 研究人员从菠菜中分离类囊体,将其与16种酶等物质一起用单层脂质分子包裹成油包水液滴,从而构建半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体系。该反应体系在光照条件下可实现连续的CO2固定与还原,并不断产生有机物乙醇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
    B. 该反应体系不断消耗的物质仅是CO2
    C. 类囊体产生的ATP和O2参与CO2固定与还原
    D. 与叶绿体相比,该反应体系不含光合作用色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乙醇酸是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A正确;
    B、该反应体系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有CO2和H2O,B错误;
    C、类囊体产生的ATP参与C3的还原,产生的O2用于呼吸作用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C错误;
    D、该体系含有类囊体,而类囊体的薄膜上含有光合作用色素,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将人工装置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联系,综合分析解答。
    10. 图是某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
    B.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中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C.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时,卵细胞膜发生复杂的变化与糖蛋白成分有关
    D. 精子和卵细胞均是未分化的细胞,所以都具有较高的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受精卵的核遗传物质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即受精作用,不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B错误;
    C、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时,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膜相互识别和融合,该过程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挥作用,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均是高度分化的细胞,D错误。
    故选C。
    11. 将蝌蚪肠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蛙卵中,形成重建的“合子”。有些“合子"发育成正常的蝌蚪,而单独培养肠细胞却不能发育成蝌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子”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已失去全能性
    B. 肠细胞不能表达全能性可能是受某些物质的限制
    C. “合子”发育成正常蝌蚪的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分化
    D. 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是由于其含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植物的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的体细胞不表现出全能性,但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详解】A、“合子”第一次分裂、第二次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A错误;
    B、动物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后,细胞质的成分已经发生改变,原本能激发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已经消失,故肠细胞不能表达全能性是受到了细胞内物质的限制,B正确;
    C、“合子”发育成正常蝌蚪个体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的种类,C正确;
    D、虽然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失去了激发全能性的物质,但细胞核仍含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故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A。
    12. 下图甲和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规律的示意图,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中A+B、B+C、C+D的时间长短相同,均可表示完整的细胞周期
    B. 甲图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是在其细胞周期的A、C段完成DNA的复制
    C. 乙图中EF段细胞中的DNA易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D. 乙图中的GH段着丝点分裂,导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对相关概念的识记,并结合细胞分裂中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分析。
    A.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且间期在前,即甲图中的A+B和C+D,B+C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但A+B、B+C、C+D的时间长短相同,A错误;
    B.若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则DNA的复制是在每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完成,即图中的A、C段。因为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故甲图不能表示减数分裂,且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只在减一间期进行DNA复制,B错误;
    C.乙图中EF段细胞中发生DNA复制,易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C正确;
    D.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1.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一个细胞周期一定是分裂间期+分裂期,且间期较长;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2.对图2的分析:根据纵坐标可知,曲线GH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致,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3. 某种小鼠的毛色受AY(黄色)、A(鼠色)、a(黑色)3个基因控制,三者互为等位基因,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并且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不计入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基因型
    B. 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表现型
    C. 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黑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
    D. 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鼠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鼠色与黑色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AYAY胚胎致死,因此小鼠的基因型及对应毛色表现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鼠色)、aa(黑色)。
    【详解】A、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则F1有AYA、AYa、Aa共3种基因型,A正确;
    B、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即有3种表现型,B正确;
    C、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黑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黑色),不会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C错误;
    D、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鼠色雌鼠(AA或Aa)杂交,若亲本为杂合鼠色雌鼠,则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鼠色与黑色个体,D正确。
    故选C。
    14. 人的线粒体D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并在线粒体中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DNA复制时需要以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B. 线粒体DNA进行转录时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
    C. 线粒体中存在识别并能转运特定氨基酸的tRNA
    D. 母亲的线粒体DNA发生突变后只能传给女儿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详解】A、线粒体DNA复制时需要以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A错误;
    B、线粒体DNA进行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B错误;
    C、线粒体中存在识别并能转运特定氨基酸的tRNA,参与翻译过程,C正确;
    D、母亲的线粒体DNA发生突变后可以传给儿子和女儿,D错误。
    故选C。
    15. 取某动物(XY型,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有丝分裂周期后形成两个相同的精原细胞,将所得子细胞全部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实验误差和质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
    B.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条含3H的X染色体
    C. 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
    D. 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是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个单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个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及有丝分裂得到的两个子细胞,因此2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中的DNA均为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没被标记。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16条染色单体,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8条染色单体被标记,8条未标记,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
    【详解】A、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A正确;
    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0或1或2条X染色体,但由于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的DNA只有一条链含3H,所以即便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某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情况下,该细胞也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3H,B错误;
    C、由于Y染色体的染色单体有一条被标记,有一条未被标记,因此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C正确;
    D、1个精原细胞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0—4个,2个精原细胞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0—8个,因此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D正确。
    故选B。
    16. 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一定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 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可能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 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可能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 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可能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假设控制视觉的等位基因为B、b,则题干中色觉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为XBX-、XBY,他们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其多的一条X染色体可能来自于父亲,也可能来自于母亲,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而成,也可能是基因型为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XBY的精子结合而成,因此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Ⅰ或减Ⅱ异常,也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Ⅰ异常,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Ⅰ或减Ⅱ异常,也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Ⅰ异常,B错误;
    C、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而成,也可能是基因型为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XBY的精子结合而成,因此可能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Ⅰ异常,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Ⅰ异常,D错误。
    故选C。
    17. 二倍体水稻的粳性与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粳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碘呈红褐色。高茎粳稻与矮茎糯稻杂交,F1均为高茎粳稻。若用F1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方法错误的是(  )
    A. 将F1的花粉粒用碘液处理,统计蓝紫色与红褐色花粉粒的比例
    B. 让F1与矮茎糯稻杂交,统计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
    C. 让F1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
    D. 让F1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蓝紫色植株与红褐色植株的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高茎粳稻与矮茎糯稻杂交,F1均为高茎粳稻可推出:高茎、粳稻为显性,且F1应该是一个双杂合子,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题意,F1中控制高茎和粳稻两对性状的基因型均为杂合,故可用碘液处理F1的花粉粒,并统计蓝紫色与红褐色花粉粒的比例,A正确;也可用测交方法,即F1与矮茎糯稻杂交,统计后代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B正确;也可用自交方法,即F1自交,统计自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比例,C正确;蓝紫、红褐色是花粉遇碘时呈现的颜色,在植株上不表现,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8. 1904年法国遗传学家 L .Cuenot做了以下实验:黄色小鼠与黄色小鼠交配,后代出现黄色:黑色=2:1;黄色小鼠与黑色小鼠杂交,后代出现黄色:黑色=1:1,若有黄色雌雄小鼠若干,让其自由交配得F1,F1中毛色相同的鼠交配得F2,则F2中的小鼠的性状分离比为
    A. 黄色:黑色=5:3 B. 黄色:黑色=3:3
    C. 黄色:黑色=2:3 D. 黄色:黑色=2:1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知,黄色鼠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出现一定比例的黑色鼠,说明黄色鼠对黑色鼠是显性亲本黄色鼠的基因型是Aa。根据Aa×Aa→1AA:2Aa:1aa,实际后代黄色鼠:黑色鼠=2:1,而黄色小鼠与黑色小鼠杂交后代出现黄色:黑色=1:1,说明A显性纯合致死。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黄色鼠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黑色鼠的基因型为aa。让若干黄色雌雄小鼠自由交配得F1,F1中黄色:黑色=2:1,让F1相同颜色的鼠交配得F2,其中AA胚胎致死,则F2代中小鼠的性状分离比为黄色Aa(2/3×1/2):黑色aa(2/3×1/4+1/3×1)=2:3, C正确。
    故选C。
    19. 子叶颜色(AA表现深绿,Aa表现浅绿,aa为黄化,且此表现型在幼苗阶段死亡)受B、b基因影响。当B存在时,A基因能正常表达;当b基因纯合时,A基因不能表达。子叶深绿和子叶浅绿的两亲本杂交,F1出现黄化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B F1中子叶深绿∶子叶浅绿∶子叶黄化=3∶3∶2
    C. 大豆子叶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自交,子代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大豆子叶颜色受两对基因共同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AA表现深绿,Aa表现浅绿,aa为黄化,又当B基因存在时,A基因能正常表达,当b基因纯合时,A基因不能表达,因此,AABB、AABb的大豆子叶颜色为深绿,AaBB、AaBb的大豆子叶颜色为浅绿,aaBB、aaBb、aabb、AAbb、Aabb的大豆子叶颜色为黄化,子叶深绿和子叶浅绿的两亲本杂交,F1出现黄化苗,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A正确;
    F1中子叶深绿(1AABB、2AABb):子叶浅绿(1AaBB、2AaBb):子叶黄化(1AAbb、1Aabb)=3:3:2,B正确;
    控制大豆子叶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有9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即子叶深绿(AABB、AABb),子叶浅绿(AaBB、AaBb),子叶黄化(aaBB、aaBb、abb、AAbb、Aabb),D错误。
    20. 实验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高抗旱基因R成功转入到抗旱能力弱的植株的染色体上,并得到如图所示三种高抗旱类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Ⅰ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全为高抗旱性植株
    B. Ⅰ和Ⅱ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全为高抗旱性植株
    C. Ⅱ和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不具有高抗旱性性状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8
    D. 图Ⅲ类型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占3/4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Ⅰ类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均具有R基因,即相当于纯合子,该个体能够稳定遗传;Ⅱ类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体上具有R基因,该个体相当于杂合子,该个体不能稳定遗传;Ⅲ类型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有一条染色体上具有R基因,相当于双杂合子,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Ⅰ产生的配子中都有R基因,因此它与Ⅲ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全为高抗旱性植株,A正确;
    B、Ⅰ产生的配子中都有R基因,因此它与Ⅱ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全为高抗旱性植株,B正确;
    C、Ⅲ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R1r1R2r2,可以产生四种配子(1/4R1R2、1/4R1r2、1/4r1R2、1/4r1r2),与Ⅱ杂交(产生的配子1/2R、1/2r),后代中不具有高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为1/4×1/2=1/8,C正确;
    D、图Ⅲ类型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有一条染色体上具有R基因,相当于双杂合子,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高抗旱性植株(具有R基因)占15/16,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三幅图中R基因存在的位置,判断各自产生的配子的种类以及自交后代是否能够稳定遗传,进而判断相互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情况。
    21. 拉布拉多是一种受人喜爱的宠物犬,有黑色、棕色和黄色三种。其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e、B/b)控制,基因的功能如下图所示。研究者将纯合黑色个体与纯合黄色个体杂交获得F1,F1均为黑色。再将F1自由交配产生F2,F2性状表现为黑色:棕色:黄色=9:3: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控制毛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2的黑色犬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16
    C. 有基因E无基因B的个体因黑色素不能沉积而表现为棕色
    D. F2中,黄色犬的基因型有eeBB、eeBb、eebb三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再联系“F2性状表现为黑色:棕色:黄色=9:3:4”,可知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为:E_B_为黑色,E_bb为棕色,eeB_为黄色,eebb为黄色。纯合黑色个体EEBB与纯合黄色个体eebb杂交获得F1EeBb,F1均为黑色。再将F1自由交配产生F2,F2性状表现为黑色(E_B_):棕色(E_bb):黄色(eeB_、eebb)=9:3:4。
    【详解】A、由“F2性状表现为黑色:棕色:黄色=9:3:4”,是“9:3:3:1”的变式分析可知,控制毛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2的黑色犬(E_B_)中,纯合子EEBB的比例为1/9,B错误;
    C、由图分析再联系“F2性状表现为黑色:棕色:黄色=9:3:4”,可知E_bb为棕色,有基因E无基因B的个体因黑色素不能沉积而表现为棕色,C正确;
    D、F2中,黄色犬(eeB_、eebb)的基因型有eeBB、eeBb、eebb三种,D正确。
    故选B。
    2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提出碱基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C的量总是等于G的量;沃森和克里克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详解】①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无关,①错误;
    ②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②正确;
    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沃森和克里克据此推出碱基的配对方式,③正确;
    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提出的,④错误。
    故选B。
    23. 现有长翅雌果蝇(TT)和残翅(tt)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中偶然出现了一只残翅果蝇。关于该残翅果蝇的形成原因分析,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 Tt ,其残翅性状是由环境影响的结果
    B. 亲本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丢失了 t 基因片段
    C. 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丢失了 T 基因片段
    D. 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的 T 基因突变为 t 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长翅雌果蝇(TT)和残翅(tt)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中偶然出现了一只残翅果蝇,该残翅果蝇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若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Tt,其残翅性状是由环境影响的结果,A正确;
    B、若亲本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丢失了t基因片段,则子代的基因型为T,表现为长翅,B错误;
    C、若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丢失了T基因片段,则子代的基因型为tO,表现为残翅,C正确;
    D、亲本雌果蝇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的T基因突变为t基因,则子代基因型为tt,表现为残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选项信息,判断残翅果蝇基因型及对应表现型,即可解题。
    24. 如图为雄性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 传基因位于Ⅰ片 段上还是Ⅱ-1片段上,现用一只表现隐性性状的雌果蝇与一只表现显性性状的雄果蝇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为①雌性均表现显性性状,雄性均表现隐性性状;②雌性均表现隐性性状,雄性均表现显性性状,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A. Ⅰ片段;Ⅰ片段 B. Ⅱ-1片段;Ⅰ片段
    C. Ⅱ-1片段;Ⅱ-1片段 D. Ⅱ-1片段或Ⅰ片段;Ⅰ片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是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X和Y,Ⅰ为XY的同源区,Ⅱ-2为Y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Ⅱ-1 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图示为雄性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X和Y,Ⅰ为XY的同源区,Ⅱ-2为Y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Ⅱ-1 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
    【详解】由题意分析可知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如果基因在Ⅰ上,则雄性可以有3种基因型(XY上都是显性基因、X上显性基因Y上隐性基因、X上隐性基因Y上显性基因),所以后代有以下几种情况:雌性和雄性都为显性、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①、②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如果基因在Ⅱ-1上,则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符合①的结果。所以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Ⅱ-1片段或Ⅰ片段、Ⅰ片段上,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25. 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XY型生物的Y染色体可能比X染色体大
    B. 水稻体内的常染色体数目多于性染色体数目
    C. 含X染色体的配子不一定是雌配子
    D. 正常情况下,表现正常的双亲不可能生出色盲的女儿
    【答案】B
    【解析】
    【分析】1、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Y染色体不一定比X染色体短小,如人类的Y染色体比X短小,但果蝇的Y染色体比X长。2、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所含性染色体为X,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所含的性染色体为X或Y。3、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正常个体的母亲和女儿都正常,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详解】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一般比X染色体短小,但是也有Y比X大的,如果蝇,A正确;水稻是雌雄同体的生物,无性染色体,B错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配子都是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雄配子中含有X染色体的配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配子之比接近1:1,因此含X染色体的配子不一定是雌配子,C正确;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基因型可以表示为:XBX-、XBY,则他们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儿子,但是女儿一定正常,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的染色体组成,掌握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 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B. 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D. 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A正确;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故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物种,B错误;
    C、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会产生更多的变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C错误;
    D、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其基因库的变化不一定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A。
    27. 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Aabb:AAbb=2:1,且该种群的每种基因型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 )
    A. 5/8 B. 5/9 C. 13/16 D. 13/18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亲本是Aabb和AAbb,因为两个亲本都是bb,后代也全为bb,因此,只要考虑A与a这一对相对性状个体间的自由交配即可。据题意可知无论雌性或雄性,都有Aa和AA两种类型,Aa∶AA=2∶1,这样亲本Aa占2/3,它所产生的配子A占1/3,a占1/3;AA占1/3,它所产生的配子全为A占1/3,这样亲本产生的配子中A占,2/3,a占1/3,无论雌、雄均有这两种,均为这样的比例,因此后代AA的概率为,2/3×2/3=4/9,aa的概率为1/3×1/3=1/9,因此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4/9+1/9=5/9,即B正确。
    故选B。
    【点睛】
    28. 某学生取甲、乙两纸盒,准备若干写着“A”、“ a”的卡片,在甲中放入“A”、“ a”卡片各10片并摇匀;乙同样处理,开始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两个纸盒分别代表了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
    B. 可向甲盒中再增加两种卡片各10片,不影响统计结果
    C. 从两个纸盒中各取出1张卡片组合在一起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 要模拟自由组合定律,需再向两纸盒中各加入等量写着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卡片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因此,用甲、乙两个纸盒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纸盒内的卡片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字母的卡片的随机结合,可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两个纸盒分别代表了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A正确;可向甲盒中再增加两种卡片各10片,只要两种字母的卡片比例不变,不影响统计结果,B正确;两个纸盒中的卡片分别代表了雌配子和雄配子,因此从两个纸盒中各取出1张卡片组合在一起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要模拟自由组合定律,需再向另外两纸盒中各加入等量写着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卡片,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纸盒、卡片以及卡片与卡片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该实验的操作过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明确两个纸盒中摸出的A、a数量基本相等所表示的含义。
    29. 2020年世界各地大规模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下图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增殖和表达过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将其逆转录酶一起注入
    B. (+)RNA中的嘌呤与(-)RNA中的嘌呤相等
    C. 新冠病毒的S蛋白与肺部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新冠病毒的RNA侵入细胞后,可直接作为模板翻译出RNA复制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翻译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新冠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增殖和表达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A错误;
    B、(+)RNA中嘌呤与(-)RNA中的嘧啶相等,B错误;
    C、新冠病毒的S蛋白与肺部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但是病毒不是细胞结构的生物,没有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D、新冠病毒的RNA侵入细胞后,可直接作为模板翻译出RNA复制酶,D正确。
    故选D。
    30.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 进化一定能导致新物种产生进而增加物种多样性
    C. 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A错误;
    B、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不一定能导致新物种产生,B错误;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选做两部分。31~34题为必做题,35A、35B为选做题。)
    (一)必做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32分)
    31. 囊泡主要是指由磷脂分子(两层分子)有序组成的密闭双分子层的球形或椭球形结构,但由于其结构不固定,因而不能称之为细胞器。细胞质不同部位间的物质转移主要通过囊泡进行,下图中A、B、C表示细胞内的三种细胞器,a、b表示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特殊方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标注的细胞器名称:[A]________;[C]________。
    (2)溶酶体是细胞中的“消化车间”,含有多种_______。图中的内吞泡_______(属于或不属于)溶酶体。
    (3)a表示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______,请结合人体细胞,举一例说明该方式的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囊泡能将物质准确运输到目的位置并“卸货”,是由于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能识别相应受体。这种“识别代码”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
    (5)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有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等。结合本题信息,除这两个原因外,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高尔基体 ②. 内质网
    (2) ①. 水解酶(酸性水解酶) ②. 不属于
    (3) ①. 胞吐 ②. 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或免疫细胞分泌抗体、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某内分泌腺细胞分泌蛋白类激素等)
    (4)蛋白质(糖蛋白)
    (5)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为高尔基体、B为核糖体、C内质网;a为胞吐作用,b为胞吞作用。
    【小问1详解】
    分析显示图中A细胞器高尔基体、B细胞器为核糖体、C细胞器为内质网。
    【小问2详解】
    溶酶体为单层膜的细胞器,是细胞中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图中的内吞泡属于囊泡,不是细胞器,故不属于溶酶体。
    【小问3详解】
    a表示的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胞吐作用,这种方式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不需要载体,主要运输对象是大分子物质,例如: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或免疫细胞分泌抗体、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某内分泌腺细胞分泌蛋白类激素等)。
    【小问4详解】
    囊泡膜表面有特殊的“识别代码”,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能识别相应的受体。
    【小问5详解】
    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有胰岛素合成过程(环节)有问题或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等。题图显示可能还有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者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的原因。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的局部亚显微结构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学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形态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2. 为探究水和氮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将一批长势相同的玉米植株随机均分成三组,在限制水肥的条件下做如下处理:(1)对照组;(2)施氮组,补充尿素(12g·m-2)(3)水+氮组,补充尿素(12g·m-2)同时补水。检测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见下表。
    生理指标
    对照组
    施氮组
    水+氮组
    自由水/结合水
    6.2
    6.8
    7.8
    气孔导度(mmol·m-2s-1)
    85
    65
    196
    叶绿素含量(mg·g-1)
    9.8
    11.8
    12.6
    RuBP羧化酶活性(μmol·h-1g-1)
    316
    640
    716
    光合速率(μmol·m-2s-1)
    6.5
    8.5
    11.4
    注:气孔导度反映气孔开放的程度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中自由水的生理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写出两点即可)。补充水分可以促进玉米根系对氮的__________,提高植株氮供应水平。
    (2)参与光合作用的很多分子都含有氮。氮与__________离子参与组成的环式结构使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用于驱动__________两种物质的合成以及__________的分解;RuBP羧化酶将CO2转变为羧基加到__________分子上,反应形成的产物被还原为糖类。
    (3)施氮同时补充水分增加了光合速率,这需要足量的CO2供应。据实验结果分析,叶肉细胞CO2供应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参与生化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②. 主动吸收 ③. 镁 ④. ATP和NADPH(或[H]) ⑤. 水 ⑥. C5(或RuBP) ⑦. 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多,同时RuBP羧化酶活性增大,使固定CO2的效率增大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水和氮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分成三组: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气孔导度: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叶绿素含量: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RuBP羧化酶活性: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光合速率: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
    【详解】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参与生化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根据表格分析,水+氮组的气孔导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并向上运输氮,所以补充水分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的对氮的主动吸收,提高植株氮供应水平。
    (2)参与光合作用的很多分子都含有氮,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有C、H、O、N、Mg,其中氮与镁离子参与组成的环式结构使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完成的反应是水光解产生NADPH([H])和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H])中,其中ATP和NADPH([H])两种物质含有氮元素;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其中RuBP羧化酶将CO2转变为羧基加到C5(RuBP)分子上,反应形成的C3被还原为糖类。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施氮同时补充水分使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多,同时RuBP羧化酶活性增大,使固定CO2的效率增大,使植物有足量的CO2供应,从而增加了光合速率。
    【点睛】本题考查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33. 下图为某高等二倍体生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细胞__________(填“是”或“否”)处于细胞周期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细胞从此刻开始至分裂结束,细胞中DNA分子数量的变化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与不分裂的正常体细胞相比较,二者染色体组的数目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3)科学家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对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甲)进行体外培养,成功地获得了能无限增殖的一群细胞(乙)。甲的细胞全能性是否表达出来?___________;与甲相比较,乙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否 ②. 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备细胞周期,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形成的子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减数分裂不具备细胞周期 ③. 8→4 ④. 不相等 ⑤. 否 ⑥. 是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二倍体生物有2个染色体组,而图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且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由此推出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据此作答。
    【详解】(1)只有连续分裂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根据题干信息此生物属于二倍体,而图中所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形成的子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减数分裂不具备细胞周期。
    (2)图中DNA数量为8,直到末期细胞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该细胞的DNA数变为4,因此该细胞从此刻开始至分裂结束,细胞中DNA分子数量的变化过程为8→4。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组数目为1个,不分裂的正常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目为2个,二者染色体组的数目不相等。
    (3)细胞的全能性指的是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子细胞(甲)培育成的依然是细胞(乙),没有体现出全能性。正常情况下,形成的甲细胞不能再进行增殖,而乙细胞在诱导培养的条件成为了无限增殖的细胞,说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点睛】本题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图解,引出了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分化以及染色体组的概念,综合性较强,要求考生能非常熟练的掌握高考生物中的核心素养知识。
    34.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可以自主合成组成核酸的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某细胞系由于 发生基因突变而不能自主合成,必须从培养基中摄取。为验证“DNA 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现提供如下实验材料,请你完成实验方案。
    (1)实验材料:突变细胞系、基本培养基、12C­核糖核苷酸、14C­核糖核苷酸、12C­脱氧核苷酸、14C­脱氧核苷酸、细胞放射性检测技术等。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基本培养基若干,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编号为甲组和乙组。
    第二步: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12C­核糖核苷酸和14C­脱氧核苷酸;在乙组培养基中加入_____。
    第三步:在甲、乙两组培养基中分别接种_____,在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使细胞增殖。
    第四步:分别取出甲、乙两组培养基中的细胞,检测细胞中出现放射性的部位。
    (3)预期结果:_____ 。
    (4)实验结论:_____。
    【答案】 ①. 等量的 14C­核糖核苷酸和 12C­脱氧核苷酸 ②. 等量的突变细胞系 ③. 甲组培养基中细胞的放射性部位主要在细胞核乙组培养基中细胞的放射性部位主要在细胞质 ④. DNA 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后面的实验原理及步骤,可知该实验最终要根据细胞中的放射部位而验证DNA复制所需的原料,故乙中应加14C核糖核苷酸和12C脱氧核苷酸,并且甲、乙应均放到适宜的相同环境中培养,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甲中放射性应在细胞核,而乙中放射性应在细胞质。
    结论同实验目的。
    第一步:取基本培养基若干,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编号为甲组和乙组。
    第二步:设置对比实验:在培养基甲中加入适量的12C一核糖核苷酸和14C-脱氧核苷酸;在培养基乙中加入等量的14C一核糖核苷酸和 12C一脱氧核苷酸。
    第三步:在甲、乙培养基中分别接种等量的突变细胞系,在 5%CO2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使细胞增殖。
    第四步:分别取出甲、乙两组培养基中的细胞,检测细胞中出现放射性的部位。
    (3)预期结果:
    ①培养基甲中细胞的放射性部位主要在细胞核;
    ②培养基乙中细胞的放射性部位主要在细胞质。
    (4)实验结论: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而不是核糖核苷酸。
    (二)选做题(从35A、35B两题中选做一题,共8分)
    35. 下图是有关生物变异来源概念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的含义包括_____。⑤的含义是_____,此过程发生在_____时期。
    (2)将①原理应用在育种中,常利用的物理因素如_____或化学因素_____来处理生物材料(各举一列)
    (3)番茄体内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害虫的消化酶有抑制作用,导致害虫无法消化食物而被杀死,人们成功的将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基因导入玉米体内。玉米获得了与番茄相似的抗虫性状,玉米新品种的这种变异的来源是图中[ ]_____。传统的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一种生物中进行,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_____。
    【答案】(1) ①. 替换、增添、缺失 ②. 交叉互换 ③.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
    (2) ①. X射线(或紫外线、射线等) ②. 亚硝酸(或硫酸二乙酯等)
    (3) ①. ②基因重组 ②.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基因突变,②表示基因重组,③表示增添、缺失、替换,④表示基因结构,⑤表示交叉互换。
    【小问1详解】
    ③的含义包括增添、缺失、替换。⑤的含义是交叉互换,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小问2详解】
    将①基因突变原理应用在育种中,常利用的物理因素如X射线(或紫外线、射线等)或化学因素亚硝酸(或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材料。
    【小问3详解】
    将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玉米体内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变异的来源是②基因重组。传统的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一种生物中进行,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
    【点睛】本题结合可遗传变异类型,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能结合题图答题。
    36. 玉米(2n=20)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传粉的植物。现阶段我国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均为杂交种(杂合子),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在高产、抗病等方面杂交种表现出的某些性状优于其纯合亲本,但在F2会出现杂种优势衰退现象。
    (1)玉米自然杂交率很高,在没有隔离种植的情况下,为确保自交结实率,需进行人工干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2发生杂种优势衰退的原因可能是F1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F2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所致。
    (3)玉米的大粒与小粒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只有杂合子才表现为大粒的杂种优势,纯合子均表现为小粒。现将若干大粒玉米杂交种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相同条件下隔离种植,甲组自然状态授粉,乙组人工控制使其自花传粉。若所有的种子均正常发育,在F2代中甲组和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玉米的抗病和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D和d控制,科研人员发现将纯合的抗病玉米和感病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抗病和感病的数量比是7∶5,不符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比例。研究人员推测“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而带有D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若研究人员的推测正确,则F1产生的具有活力的花粉的种类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未成熟雌花)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2)等位基因分离,进而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经过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3) ①. ②.
    (4)D∶d=1∶5
    【解析】
    【分析】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传粉的植物,可进行随机传粉,使其自交应对其进行套袋处理。随机传粉时可应用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分析。
    【小问1详解】
    玉米自然杂交率很高,在没有隔离种植的情况下,为确保自交结实率,可进行套袋处理具体步骤是:(对未成熟雌花)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小问2详解】
    杂交种细胞中相关基因处于杂合状态,F1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进而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经过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使F2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导致F2发生杂种优势衰退。
    【小问3详解】
    将若干大粒玉米杂交种Aa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相同条件下隔离种植,甲组自然状态授粉,即自由交配,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1∶1,在F2代中甲组杂种优势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为=,乙组人工控制使其自花传粉,在F2代中乙组大粒Aa所占比例为=,杂种优势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为1-1/4=3/4。
    【小问4详解】
    将纯合的抗病玉米和感病玉米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抗病和感病的数量比是7∶5,卵细胞中带有d基因的比例为1/2,设可育花粉中带有d基因的比例为x,则,解得x=5/6,F1产生的具有活力的花粉的种类及比例为D∶d=1∶5。
    【点睛】解答第(4)小题时,可从隐性性状感病入手,F2中感病应是含有d基因的花粉和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卵细胞中带有d基因的比例为1/2,据此可求出可育花粉中带有d基因的比例。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62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太原市2022-2023上学期期末高三生物试卷pdf、太原市2022-2023上学期期末高三生物答案pdf、太原市2022-2023上学期期末高三生物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非选择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