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docx、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 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
C. 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D. 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全部的棕头鸥
【答案】 D
【考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不是同一物种,A错误;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鸟类有多种,不是一个物种,B错误;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不是一个物种,C错误;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为同一物种,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因此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种群应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答题。
2.某研究人员为研究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把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分别培养在三个半固体培养基中,几天后观察,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中的微生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B. 乙中的微生物在有氧与无氧的条件下呼吸作用的产物都有CO2
C. 丙中的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D. 甲、乙、丙中的微生物均为分解者
【答案】 B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中的微生物是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
B、乙中的微生物为酵母菌,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B正确;
C、丙中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C错误;
D、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据图分析:乳酸菌属于厌氧型微生物,因此沉在培养基的底部,对应丙试管;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因此均匀分布在试管中,对应乙试管;硝化细菌是自养需氧型生物,培养基上层氧含量高,菌丝会长在培养基表面。
3.下表为某陆地生态系统除分解者外的5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表中数据为一年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相对值
3.56
12.80
10. 30
0. 48
226.50
A. 该陆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甲、乙、丙、丁戊和分解者
B. 含有叶绿体的生物最可能是戊
C. 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
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 A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属于生产者,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含有叶绿体B正确;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56/(12.80+10.30)≈15.4%,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的特点进行判断,该生态系统中,戊为第一营养级,乙、丙为第二营养级,甲为第三营养级,丁为第四营养级。
4.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B. 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 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图中d1/d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D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如果c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1表示蚕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
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图中d1/d×100%可以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a。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因此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b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5.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 C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B、图1的f点、图2的h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则Ⅰ为培养早期,随时间延长,氧气不足,酵母菌无氧呼吸导致酒精增多,即曲线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会引起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
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增长曲线的比较:
· 项目
“J”型曲线
“S ”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K值)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6.研究人员在调査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答案】 C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解答】A、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
B、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
C、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D、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2)、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早的灌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
7.下列有关运用的方法或策略与其对应的目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之一是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
B. 采用标志重捕法时标志物不能太醒目,目的是防止测得的种群密度值不准确
C. 在田鼠数量达到“S”型曲线的K/2时进行防治,目的是防止发生鼠害
D. 在田间喷洒性外激素,主要目的是通过直接影响死亡率来降低种群数量
【答案】 B
【考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之一是增加幼龄个体数,缓解人口老龄化,A错误;
B、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太醒目,容易被其天敌捕获,会使标志个体减少,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
C、在田鼠数量达到“S”型曲线的K/2之前进行防治,因为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目的是防止发生鼠害,C错误;
D、农田中大量施用性外激素,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出生率,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在田间释放适量的性引诱剂能干扰害虫的雌雄交配,是通过降低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8.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连绵的燕山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答案】 A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解答】群落中的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是由于地形的起伏使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群落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出现了分层现象,B正确;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结构上常表现为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动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形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9.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 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会影响果树的产量
D. 该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
【答案】 D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也可构成垂直结构,A正确;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C正确;
D、该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另外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 D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解答】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
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答案】 B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
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
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12.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答案】 C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析】【解答】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AB正确;玉米是一个种群,植株有高有矮,不是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产量,D正确。
【分析】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出现在不同的高度层次和深度层次,使群落有垂直分层的结构,这样可以降低对资源(阳光、水分和温度等)的竞争,利于种群和谐共处,群落更加有效的分配环境条件,和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
13.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 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 A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中,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A错误;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会引起七星瓢虫的数量增加,这样蚜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进而使到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当甲状腺含量过少,又反过来可以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中,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
14.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 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C. 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
【答案】 B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A正确;
B、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B错误;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减小,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5.我们常见的蜻蜓以苍蝇、蚊子等多种害虫为食,苍蝇喜食粪便或腐尸,蚊子吸食动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物。“蜻蜓点水”时蜻蜓将卵产在水中,其幼虫在水中发育,可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苍蝇、蚊子营腐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 蜻蜓、苍蝇和蚊子的成虫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 蜻蜓、苍蝇和蚊子可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D. 上述实例说明蜻蜓既有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又有直接价值
【答案】 C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解答】A、苍蝇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蚊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A 错误;
B、蜻蜓捕食苍蝇和蚊子,但是三者的成虫间不存在竞争关系,B 错误;
C、蜻蜓、蚊子、苍蝇分别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分解者,所以均有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作用,C 正确;
D、蜻蜓捕食苍蝇和蚊子等害虫,说明具有间接价值,能监测环境污染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题意,蜻蜓以苍蝇、蚊子等多种害虫为食,苍蝇喜食粪便或腐尸,蚊子吸食动植物体内的液体营养物,说明蜻蜓与苍蝇和蚊子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蜻蜓幼虫可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情况,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16.下列关于生产量与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净初级生产量部分用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
B. 演替中的群落净初级生产量一定比顶极群落低
C. 次级生产者不能利用粪便中的能量
D. 比较动物生物量的大小可推测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答案】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净初级生产量部分用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和繁殖,A错误;
B、演替中的群落净初级生产量不一定比顶极群落低,B错误;
C、生产者没有初级与次级之分,C错误;
D、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比较动物生物量的大小可推测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初级生产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17.下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 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需要a的量为120 kg
C. 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a、b、c、d可以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该食物网的食物链分别为:a→d→c,a→c,所以至少需要a为:3× 2/3 ÷10%+3× 1/3 ÷10%÷10%=120kg,B正确;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生物数量,不一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物种丰富度,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错误;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杂食性动物,d表示植食性动物,e表示无机环境。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18.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B. 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C. 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 D. 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B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A正确;
B、图1中,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B错误;
C、图1中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所以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C正确;
D、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受食物和空间资源以及天敌的限制,大多数种群的增长为S型,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19.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 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当砍伐,可以改变落叶松的种群的水平结构,从而减少竞争
B.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C. 表中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大均呈现了增加趋势
D. 适度砍伐,使人工林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
【答案】 A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落叶松种群有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无水平结构,A错误;
B、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正确;
C、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了增加趋势,C正确;
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表格分析:随砍伐强度的增加,生物量不断增加;在同一砍伐量情况下,随着年限的增加,生物量也逐年增多。
20.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力推广稻田养蟹(鸭)、麦田养鸡等农田互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营养价值
B.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应继续坚持下去
C. 农业机械收割玉米、小麦,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疏松了土壤,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 温室大棚技术的完善和普及,有效地提高了蔬菜产量,这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关
【答案】 D
【考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农田互作模式属于生态农业,能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农田总产出增多,但不一定保证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农作物,A错误;
B、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B错误;
C、玉米、小麦秸秆直接还田,秸秆中的能量没有为人所用,能量的利用率没有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C错误;
D、大棚技术使冬天不能利用的光能得以利用,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农田产出,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1.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2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 % ,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55千克 C. 100千克 D. 110千克
【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此题中,食物链已经固定,传递效率也已经固定,只需要计算就行了,人增加1kg体重,将这1kg体重分出1/2(0.5kg)是靠食用绿色植物增加的,按10%的传递效率,人的体重增加0.5kg需要食用植物5kg;同理人的体重还有1/2(0. 5kg)是靠食用羊肉,人的体重增加0. 5kg需要使用羊肉5kg,这5kg羊肉需要食用小型植食性动物50kg,故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5+50=55 kg,B正确,A、C、D均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
22.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不包含( )
A. 根瘤菌能使大气中的氮气固定并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
B. 一些微生物将生物体内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土壤中
C. 一些微生物将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氮气释放回空气中
D. 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为氮气释放回大气中
【答案】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一些微生物将生物体内的含氮化合物释放到土壤中还是含氮化合物,不属于 氮循环,因此不是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B 不正确。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氮的固定是指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游离态是指氮气单质。氮的固定有:人工固氮和天然固氮。人工固氮最典型事例是工业合成氨,天然固氮包括自然固氮和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典型事例是闪电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生物固氮典型事例是豆科植物中寄生有根瘤菌,它含有氮酶,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氨。
23.下列有关动物调查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B. 观察土壤动物丰富度时遇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 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答案】 C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A错误;
B、观察土壤动物丰富度时遇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时使用放大镜,B错误;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用到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24.如下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一 条完整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草→蚜虫→瓢虫→小鸟
A. 该生态系统可能存在捕食小鸟的动物 B. 该食物链中各生物的数量呈金字塔状
C. 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D. 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相同
【答案】 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解:A、题干中指出这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则小鸟是最高营养级,没有可以捕食小鸟的动物,A错误;
B、一颗草上可能有多只蚜虫,所以食物链中的数量不一定呈金字塔状,B错误;
C、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包括自身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正确;
D、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有机物的最终来源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2)食物链的起点的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中间用箭头表示。
25.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A. 昆虫的同化量是70kJ B. 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C. 从昆虫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小于70kJ D.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00kJ
【答案】 C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同化量为摄食量(410kJ)与粪便量(210kJ)之差,为200kJ,A不符合题意;
B.昆虫的粪便量来自于植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植物未被利用的能量,B不符合题意;
C.昆虫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同化量(200kJ)与呼吸消耗量(130kJ)之差,为70kJ,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属于其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小于70kJ,C符合题意;
D.如C项所述,昆虫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70kJ,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与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包括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0分。
26.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局部),图乙表示该草原食草动物捕食强度对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鹰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蛇消失,导致鹰的数量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所包含成分外,还有________和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物排遗物、动植物遗体残骸分解成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功能。
(3)图乙中,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畜 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图中________点水平。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牧草的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
【答案】 (1)三、四;蛇的消失使鹰所处营养级降低,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减少,鹰能获取更多能量,导致鹰的数量增加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循环
(3)食草动物的捕食降低了植物间的竞争;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某种牧草的种群最大数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图甲中,在“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占第三营养级,在“植物→昆虫→鸟→鹰”以及“植物→鼠→蛇→鹰”这两条食物链中鹰均处于第四营养级;若蛇消失,会使鹰所处营养级降低,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减少,鹰能获取更多能量,所以会导致鹰的数量增加。(2)图甲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所包含成分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物排遗物、动植物遗体残骸分解成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3)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原因可能是食草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竞争,植物获取的阳光增加。该草原最大载畜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c点,原因是超过c点以后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小于零,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牧草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某种牧草的种群最大数量。
【分析】分析甲图:植物是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析乙图:c点之前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大于0,而c点之后有机物积累速率小于0。
27.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________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________者。
(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________。
(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
(4)综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 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群落变化
【答案】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
(2)低
(3)在Y岛选择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适量施肥实验后发现Y岛植物干重有所恢复,与W岛差异不显著
(4)B;D;C;A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1)某一区域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生态系统,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消费者。(2)由图可知,Y岛的海鸟种群密度低于W岛。(3)为验证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否由土壤肥力低所致,需对Y岛植物进行适量施肥,观察Y岛植物干重是否恢复,如果有所恢复说明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导致的。(4)由此推断,Y岛植物干重之所以低,是因为北极狐的引入定居,海鸟被北极狐捕食,导致海鸟数目下降,进而使得土壤中的鸟粪减少,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群落发生变化。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8.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卷叶螟及其天敌——青蛙等生物,图甲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图乙表示卷叶螟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次级消费者指的是________,①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图甲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________内的能量。
(3)由图甲可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利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的能量。
(4)图乙中,e点时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点对应密度之前。
【答案】 (1)青蛙;呼吸作用
(2)a或g;遗体、残骸
(3)e/b×100%;g、h、i
(4)K值(环境容纳量);c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依题意可知: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属于生产者,卷叶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属于次级消费者。图甲中的①、②、③依次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含在a或g中。h表示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内的能量。 (3)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b,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e,所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e/b×100%。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即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其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各营养级生物的遗体、残骸等废弃物中的能量,即具体利用的是g、h、i中的能量。(4) 图乙中e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此时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为获得水稻产量的最大收益应该将卷叶螟种群密度至少控制在K/2之前,即c点对应的种群密度之前。
【分析】图甲中a,d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e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f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i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等中的未被同化的能量,h表示生物遗体的包含的能量.图中未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①、②、③都表示呼吸作用。图乙:c点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K/2,e点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卷叶螟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
29. 2020年初非洲异常'气候为蝗虫创造了理想的繁殖条件。它们具有聚集扩散和迁移习性,能将分散的危害变为灾害。而开启这个习性变革的秘密正藏在它们的大腿上。当越来越多的蝗虫摩肩接踵,相互碰撞就打开了这个危险的开关。神经冲动让沙漠蝗释放苯乙腈,集结号就会吹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属于沙漠蝗种群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⑥消费者
(2)蜜蜂、蚂蚁、鱼也有群居现象,由此推测引起蝗虫聚集的因素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蝗虫密度②食物空间分布③聚集信息素④触觉等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蝗虫群体迁飞,不仅增加了个体获得食物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种群的________,从而在漫长的自然选择的压力中增加生存进化的几率。
(3)蝗灾防治,方法不同。多数国家采用喷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这样做的弊端是________。若生物防治,可通过牧鸡、牧鸭、椋鸟等天敌,可有效降低蝗虫密度。除了上述方法,请写出生物防治蝗虫的方法________。
(4)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之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________的道路,共克时艰,才是正确的选择。
【答案】 (1)①②⑤
(2)①②③④;繁衍
(3)污染环境,易产生抗药性;利用蝗虫病原微生物(微孢子,细菌,病毒等)感染蝗虫,抑制其生长繁育产卵提取(蝗虫或某些植物)信息素吸引蝗虫聚集,利用农药杀死
(4)可持续发展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解析】【解答】(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分布,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故下列属于沙漠蝗种群特征的有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⑤种群密度。(2)根据题意“蝗虫具有聚集扩散和迁移习性,能将分散的危害变为灾害。而开启这个习性变革的秘密正藏在它们的大腿上。当越来越多的蝗虫摩肩接踵,相互碰撞就打开了这个危险的开关”可知,①蝗虫密度、②食物空间分布、③聚集信息素、④触觉等均会引起蝗虫聚集。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蝗虫群体迁飞,不仅增加了个体获得食物的机会,同时还有利于种群的繁衍,从而在漫长的自然选择的压力中增加生存进化的几率。(3)喷洒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的弊端是污染环境,且易使蝗虫产生抗药性。若生物防治,可通过牧鸡、牧鸭、椋鸟等天敌,可有效降低蝗虫密度。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利用蝗虫病原微生物(微孢子,细菌,病毒等)感染蝗虫,抑制其生长繁育产卵提取(蝗虫或某些植物)信息素吸引蝗虫聚集,利用农药杀死。(4)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之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共克时艰,才是正确的选择。
【分析】1、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①利用微生物防治。②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③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④生物防治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灾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⑤生物防治缺点:短期效果不如使用化学农药快,杀虫效果较慢。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将有害生物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农药的生物活性表现在4个方面:①对有害生物有杀伤作用。②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或调节作用。③对有害生物的行为有调节作用。④增强作物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⑤化学防治优点:在一定条件下,能快速消灭害虫,压低虫口密度。⑥化学防治缺点:长期使用易产生药害,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杀伤天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docx、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2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2)03,文件包含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203全解全析doc、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203考试版doc、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203答题卡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2)02,文件包含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202全解全析doc、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202考试版doc、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2019必修202答题卡doc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