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 地理 同步练习 单元和阶段检测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文件包含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解析版docx、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能力提升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天文观测中常出现“行星凌日现象”,即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人们将看到一个小黑点从日面移过的现象。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1—3题。1.下列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A.月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2.图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3.与其它行星相比,地球具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A.公转轨道的近似圆形 B.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C.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D.各行其道的运行环境【答案】1.B 2.D 3.C【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发生行星凌日现象的条件是该行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月球不是行星,火星和木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外,金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所以四个天体中只有金星能够发生凌日现象。故选B。2.根据各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判断,①是金星,②是地球,③是火星,④是木星,⑤是土星,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和土星,④⑤正确。故选D。3.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都具有近似圆形的特点,都能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都具有各行其道的运行环境,A、B、D错误;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故选C。挪威的太阳物理学家鲍尔·布莱克日前做客上海科普大讲坛时表示,自2018年初至今,在太阳上没有观测到任何太阳黑子。这意味着太阳按照它11年的活动周期,进入了例行的休息阶段。科学家称太阳正在迎来一次罕见的“休眠期”,到2020年之后太阳黑子将持续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这有可能使地球出现一次迷你冰川期。据此,完成4—5题。4.黑子发生在太阳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5.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是 A.黑子导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B.耀斑会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C.日珥导致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太阳风导致地球上气候发生变化【答案】4.A 5.B【解析】4.根据太阳大气结构可知,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据此分析本题选A。5.太阳活动加强时,耀斑等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磁场导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黑子是一种标志,并不能直接导致指南针的异常,A错;耀斑发出的带电粒子流会干扰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B对;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会进入高纬地区的大气层,同那里的稀薄大气碰撞摩擦产生极光现象,带电粒子流并不一定是日珥引发的,C错;导致地球上气候发生变化的原因很多,太阳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项,太阳活动对降水等造成一定影响,这里的太阳活动并不单指某一特殊的太阳活动,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B。[来源:Z*xx*k.Com]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图1),标识中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而早在2017年美国NASA曾宣布在某个时段内不向“好奇号”火星车发布任何指令,因为届时太阳活动会使通讯明显变差,他们不想冒险让航天器执行错误指令。图2为太阳系局部图。据此完成6—7题。6.图1所示行星镶嵌在C形轨道之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绕日公转构成目前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B.②为类地星,绕日轨道为椭圆C.③为土星,属远日行星 D.④是目前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7.通讯变差与日、地、火三者位置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2中火星位于甲段时通讯最差B.干扰通讯的物质直接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C.太阳日冕层的带电粒子流是通讯变差的“罪魁祸首”D.太阳光球层的黑子对通讯有直接干扰【答案】6.B 7.C【解析】6.本题考查天体系统及天体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可知,图一中的天体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且依次排开,因此①为水星、②为金星、③地球、④火星,图中①为行星,绕日公转构成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不属于目前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A错误;②为金星,属于内地行星,公转的轨道为椭圆,B正确;③地球,属于近日行星,C错误;④为火星,目前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为地球,D错误,故选B。7.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图2中,火星位于甲段离地球最近,信号受太阳的影响较小,通讯情况较好,A错误;干扰通讯的物质是来自太阳日冕层中的高能带电粒子流,B错误,C正确;黑子是指太阳光球层温度较低的区域,对通讯没有直接干扰,D错误,故选C。 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来源:学科网ZXXK]8.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9.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答案】8.D 9.B【解析】8.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份。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差不多刚好一半;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图中东北部有高数值中心,所以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故选D。9.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同时耀斑爆发强度增加,容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B正确,D错误;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与太阳活动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相关度不同,有些地方是正相关,有些地方是负相关,A错误。故选B。 下图为非洲局部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10.影响图示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 B.降水 C.地形 D.人类活动11.太阳辐射能可以转化为A.潮汐能 B.矿物能源 C.地热能 D.核能【答案】10.B 11.B【解析】10.读图,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非洲几内亚湾北部,图示区域南部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较为丰富,年太阳辐射量较小,北部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较少,年太阳辐射较大,因此影响图示年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降水,B正确;一般而言,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小,而图示北部区域纬度较南部地区高,年太阳辐射量较南部地区大,所以纬度不是影响该区域年太阳辐射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气候特点不同导致降水不同,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而非地形和人类活动,C、D错误。故选B。11.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煤、石油等矿物能源,B正确;潮汐能的形成与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有关;地热能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有关;核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均不能由太阳辐射转化,A、C、D错误。故选B。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1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13.人类出现于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答案】12.B 13.D【解析】12.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A错误,应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三叶虫—鱼类—恐龙,三叶虫是寒武纪的远古动物,B正确。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排列错误,C错误。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排列错误,D错误。故选B。13.由图可知,人类出现时间为新生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完成14—15题14.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15.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答案】14.B 15.A【解析】1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故选B。1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B错;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故选A。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6—18题。1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Ⅱ圈层 B.Ⅳ圈层 C.莫霍界面以下 D.古登堡界面以下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18.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 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C.Ⅱ圈层是地核 D.Ⅳ圈层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答案】16.A 17.A 18.D【解析】16.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陆地,震源深度为16千米,由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之中,即莫霍面以上,即图中Ⅱ圈层,A正确、C错误;图中Ⅳ圈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即2900千米以下,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16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不可能位于Ⅳ圈层,B、D错误。故选A。17.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选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跳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符合题意;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无关,排除B、C、D。故选A。18.读图可知,图中Ⅰ圈层位于地面以上空中,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图中显示,Ⅲ圈层包括海洋,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因此空间分布是连续的,B错误;图中显示,Ⅱ圈层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不是地核,C错误;图中显示,Ⅳ圈层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D正确。故选D。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置如图1,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图2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9—20题。[来源:Z,xx,k.Com]19.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在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A.A B.B C.C D.D20.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答案】19.B 20.C【解析】19.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至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10千米,对应图2中的深度可以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B(上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20分)21.下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表为“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行星距太阳(地球=1)体积(地球=1)赤道半径(千米)水星0.3870.0562440[来源:学科网ZXXK]金星0.7230.8566050地球1.001.006378火星1.520.153395木星5.201316.0071400土星9.50745.006000天王星19.2065.2025900海王星30.1057.1024750(1)图中天体系统共有_______级,其中比太阳所在天体系统高一级的是银河系和_______(填写乙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4分)(2)图中丙代表的天体是________,与其距离最近的行星是_______。(4分)(3)描述丙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特点__________。(4分)(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按照相互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数字横线上,完成下图。(8分)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a.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b.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C.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来源:学科网ZXXK]d.日地距离适中【答案】(1)四 河外星系(2)地球 金星(3)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八大行星中,位于金星和木星之间,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4)b d a c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共有总星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等四级天体系统。其中比太阳所在天体系统高一级的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2)图中显示,丙天体旁边有月亮环绕,因此丙代表的天体是地球,根据太阳系中行星分布特征及表中信息判断,与地球轨道距离最近的行星是金星。(3)丙为地球,根据表格中距太阳远近判断,地球是在绕太阳公转的八大行星中,位于金星和木星之间,从距太阳的远近来看成,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按照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判断,图中①表示地球的宇宙环境条件之一,应为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即b;图中②表示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特点之一,导致具有适宜的温度,因此应为日地距离适中,即d;图中③表示由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引起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因此应为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即a;图中④表示由体积和质量适中导致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应为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即c。22.读“世界年太阳辐射量图”,回答问题。(10分)(1)图中年太阳辐射量丰富(>200)的地区有两块:一是②所代表的西亚和北非,另一块是①所代表的我国境内的某一地形区,该地形区名称是_____________。(2分)(2)试分析该地太阳辐射丰富的原因与西亚北非有什么不同?(6分)(3))我国广州、重庆、乌鲁木齐、拉萨四城市中,太阳能资源量最不丰富的是_____________。(2分)【答案】(1)青藏高原(2)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西亚、北非地区纬度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3)重庆【解析】(1)读图可知①处于青藏高原地带,可知地处我国境内①所处的地形名称为青藏高原。(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地区的海拔比较西亚和北非的海拔高,空气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大,因此,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辐射能的资源比较丰富;读图可知西亚、北非地区所处的地理纬度比较低,该区域的太阳高度角大比较大,获得太阳热量比较多,该区域气候比较气候比较干旱,阴雨天气比较少,晴天比较多多,空中的运量比较少,大气的透明度比较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比较强。(3)重庆地处我国四川盆地,该处盆地,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散失,空中的云量比较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大,因此,我国广州、重庆、乌鲁木齐、拉萨四城市中,太阳能资源量最不丰富的是重庆。23.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2分)(2)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4分)(3)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曲线③代表的是_______界面。(4分)【答案】(1)土星 地球(2)日冕 (太阳)黑子(3)地壳 古登堡【解析】(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因此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是土星的公转轨道,曲线④是地球的公转轨道。(3)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因此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为光球层,出现在在光球层的太阳活动的标志是黑子。(4)地球内部圈层从地表到地心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因此若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地壳,曲线②③之间为地幔,曲线③以内为地核。其中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被称为古登堡面,故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古登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