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2章 地球上的大气(A卷基础卷)-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2章 地球上的大气(B卷提升卷)-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能力提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3章 地球上的水(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3章 地球上的水(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单元测试定心卷(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
展开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B.厚度与纬度位置无关[来源:学§科§网Z§X§X§K]
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D.集中了大气圈50%的水汽和杂质
2.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
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D.逆温现象会影响交通安全
【答案】1.C 2.D
【解析】1.A层为对流层,据图可知对流层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不断降低,即上部冷、下部热,故A错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空气的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大,故B错误。由于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显著,所以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故C正确。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B层为平流层,据图可知,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故A说法正确。平流层的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故B说法正确。平流层中有若干臭氧层,平流层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C说法正确。逆温现象出现在对流层,故D说法错误。根据题目要求,本题正确答案为D。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③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④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解析】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它吸收地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④正确;生物体组成的最基本元素是碳元素,而不是二氧化碳;氧和氮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①③错误。故选D。
读地球大气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4—5题。
4.图示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 B.臭氧吸收紫外线
C.人类活动 D.CO2气体吸收地面辐射
【答案】4.A 5.B
【解析】4.读图可知,该层是平流层(纵坐标12—50km),其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且温度升高越来越快,A正确。故选A。
5.该层是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温度升高,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B正确。A、D错误。人类活动与平流层气温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B。
近年来,生活在南美洲南端一些岛屿上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透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完成6—7题。
6.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₂浓度而增加
7.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答案】6.C 7.B
【解析】6.从图中可以看出,臭氧总量随着纬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在50°S~60°S达最大值,其位置基本保持不变,高纬度地区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递减明显,低纬度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因此C正确,A、B错误,而D项图中未反映,D错误,故选C。
7.臭氧总量减少,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总量减少,平流层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会有所降低,射向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增多。B正确,太阳紫外线辐射不会改变,A错误;.酸雨与臭氧没有关系,C错误;地面辐射强度增加,D错误。故选B。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8—9题。
8.莫霍界面是
A.地壳与地核的分界线 B.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
C.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 D.上、下地幔的分界线
9.c圈层的主要成分是
A.氢气、氧气 B.氮气、二氧化碳 C.氧气、氮气 D.氧气、二氧化碳
【答案】8.B 9.C
【解析】8.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A、C、D错误。
9.c圈层为大气圈,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故C正确,A、B、D错误。
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①与等压线垂直),完成10—11题。
10.图中代表风向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1.如果不考虑摩擦力影响,下列关予M、N两地风力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M地风力大于N地 B.M地风力小于N地
C.M地风力等于N地 D.M地、N地风力大小无法比较
【答案】10.B 11.B
【解析】10.已知图中①与等压线垂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偏转一定角度,斜穿等压线,且与等压线呈一夹角,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判断为②。故选B。
11.图示N处等压线较密集,故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判断风力较大。故选B。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表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来源:学科网ZXXK]
13.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2.C 13.D
【解析】12.由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的反射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大气的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作用,故选C。
13.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④;④是地面辐射,海拔越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越少,故海拔越高大气的温度就越低,故选D。
2018年5月14日,从重庆飞往拉萨的川航3U8633航班在重庆江北机场正常起飞。当飞机抵达青藏高原东南时,飞行高度(海拔)9800米。此时,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突然爆裂,出现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在机组的正确处置下,事故发生34分钟后,飞机平稳地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着陆,乘客无一伤亡,他们创造了中国民航史上一次史诗级壮举。据此完成14—15题。
14.驾驶舱的风挡玻璃爆裂时,飞机所处的大气层位置应为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15.在飞机下降的过程中,窗外气温的变化为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14.A 15.B
【解析】14.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飞行高度(海拔)9800米,应位于对流层。60千米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为电离层。高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故选A。
15.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故越往高处气温越低,在飞机下降的过程中,窗外气温的变化为一直上升,B正确。故选B。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图为城市风示意图(风向未标出)。读图完成16—17题。
16.关于图中大气运动方向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以下沉气流为主 B.乙地的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C.丙地以上升气流为主 D.丁地的风由市区吹向郊区[来源:学&科&网Z&X&X&K]
17.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最应该布局在
A.甲地 B.乙地 C.丁地 D.戊地
【答案】16.D 17.D
【解析】16.本题考查城市风,市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空气自郊区流向城市。ABC表述正确,D项表述错误,故选择D项。
17.为避免污染物被城市风带到市区,加大市区的污染程度,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热力环流之外的区域,也就是戊地,D项正确。
下图是某区域形成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关于图中四个箭头代表含义正确的是
A.a—风向 B.b—摩擦力 C.c—地转偏向力 D.d—水平气压梯度力
19.关于影响风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 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且大小与地转偏向力相等
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0.某同学在图示区域背风而立,高压区域在他的[来源:学.科.网Z.X.X.K]
A.右前方 B.左前方 C.右后方 D.左后方
【答案】18.C 19.C 20.C
【解析】18.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等压线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决定了风的初始方向,是风形成的直接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改变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影响风向,减弱风力;近地面风受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其相反,即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图中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风向、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故A项错误;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影响风向,故B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故C正确;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D项错误。故选C。
20.根据风压定律,人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右侧;南半球高压在左侧。图风向右偏,为北半球,若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故选C。
二、综合题。(共40分)
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4分)
(2)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____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①_______;②_______。(3分)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_____含量最多,并大量的吸收______,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2分)
(4)C层中有_________层,_________强烈时,_______信号会受影响。(3分)
(5)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2分)
21.【答案】(1)中纬度,理由对流层的高度在中纬度为10—12km。
(2)地面 水汽多 空气对流运动
(3)B层气温变化曲线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绘图略) 臭氧 紫外线
(4)电离层 太阳活动 无线电
(5)密度越来小
【解析】(1)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据图示对流层的高度是12 千米,可以判断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
(2)对流层中的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其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来源:Zxxk.Com]
(3)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该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C层为高层大气,该层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太阳活动能使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5)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受地球的吸引力越小,大气密度越小。
2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3分)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图中I对地面起到________作用。(4分)
(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2分)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22.【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保温
(3)晴天大于阴天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
(4)D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A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F由地面指向空中,为地面辐射,I由空中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
(2)从数量看,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所以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比到达地面的多,图中I为大气逆辐射,大气能吸收地面辐射并将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晴天云层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小,降温快,温度低,温差大。阴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
(4)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外,绝大部分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又通过大气逆辐射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增强了大气中烟雾,就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浓烟无法阻挡冷空气前进。故选D。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所以合称为海陆风。
材料二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材料一,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换而转换。(2分)
(2)在下图中完成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2分)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年 |
海陆风 | 2.3 | 2.6 | 2.1 | 5.0 | 7.0 | 12.6 | 10.7 | 13.7 | 9.7 | 9.3 | 3.7 | 2.3 | 81.0 |
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4分)
(4)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4分)
23.【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2)如图:
(3)冬季;冬季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解析】 (1)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昼夜海陆之间不同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2)晚上,陆地气温较海洋低,故陆地盛行下沉气流,海洋盛行上升气流,进而形成环流。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进而形成环流。
(3)直接根据表格资料判断即可。由于冬季冬季风强劲。
(4)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