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3章 地球上的水(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测试4地貌 A卷-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4章 地貌(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5章 植被与土壤(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5章 植被与土壤(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第04章 地貌(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展开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4章 地貌》测试卷(A卷)
(测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5分,20小题,共50分)
(2018·广东湛江·期末)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2.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答案】1.D 2.B
【解析】
1.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图中a、b、c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外力作用为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020·景东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一期中)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宫室遗址分布在( )。
①河流右岸 ②河流左岸 ③被堆积的河岸 ④受侵蚀的河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便于观测水情 ②利于取水灌溉 ③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3.C 4.D
【解析】
3.根据河道中表示河流流向的箭头可确定河流向东流,宫室遗址在右岸;另外,宫室遗址在凸岸,是流速较慢易产生堆积的河岸,C正确。故选C。
4.山区河谷往往是土壤肥沃、利于取水灌溉、适宜农业发展的地方,D正确。图中没有矿产资源的信息,④错误。故选D。
(2020·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高一期末)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为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冲刷力乙岸比甲岸弱 B.A地多为V型河谷
C.C地为河漫滩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6.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
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
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5.B 6.C
【解析】
5.读图,结合材料分析,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往往形成V型河谷;河流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流向右偏,甲位于河流左岸堆积作用强,乙位于河流右岸侵蚀作用强,A错误;C位于河口附近为河口三角洲,C错误;B位于河流中游为河漫滩平原,D错误。故选B。
6.读图,结合材料分析,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C在河口地带。C地临海可以发展江海联运,②正确;C地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大,适宜发展为城市,④正确;A地植被茂盛,环境质量更好,①错误;A地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③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其外力作用和地貌形态都不同:河流源头地区以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形河谷;中游地区河谷拓宽,形成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下流,地形开阔平坦,形成槽形河谷。
(2020·呼图壁县第一中学高一期末)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7.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8.该地貌的名称是( )
A.冲积扇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
【答案】7.D 8.C
【解析】
7.读图可知,图中地貌为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受到海水的顶托,泥沙沉积形成的,属于流水沉积地貌,D正确。故选D。
8.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出现在河流出海口,为流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河流出海口沉积地貌为三角洲平原,C正确。故选C。
(2020·江苏连云港·高一期末)图为我国四地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①地貌景观主要特征是
A.千沟万壑 B.奇峰林立 C.地势平坦 D.冰川广布
10.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9.C 10.D
【解析】
9.图中①地貌景观是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堆积形成平原地形,分布在地势平坦处,C正确。①地貌景观明显不是千沟万壑、奇峰林立、冰川广布,ABD错误。故选C。
10.图①是流水沉积地貌,图②是风力沉积地貌,③是海水侵蚀形成的海岸地貌,④是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冰斗等冰川地貌,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③④,D正确。故选D。
(2020·鱼台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很多独特的造型。读“蘑菇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蘑菇”最可能位于
A.黑龙江、吉林 B.黑龙江、台湾 C.西藏、新疆 D.内蒙古、新疆
12.形成“蘑菇”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11.D 12.A
【解析】
11.图中“蘑菇”为风蚀地貌,一般出现在风力强大的干旱地区或海岸线附近。黑龙江和吉林位于气候比较湿润的内陆地区,很难形成风蚀蘑菇,排除A、B。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属于高寒气候区,海拔高处地表多冰雪覆盖,海拔低处植被覆盖较好,出现风蚀蘑菇的可能性较小,排除C。内蒙古西部和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强大,最有可能产生风蚀蘑菇,选项D符合题意。
12.风蚀蘑菇是柱状岩体经风沙的打磨与雕琢而成,因此形成“蘑菇”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选项A符合题意。风力沉积一般形成沙丘和黄土地貌,排除B。图中显示,“蘑菇”所在地区处于气候干旱地区,雨水少,地表径流少,流水作用不明显,排除C、D。
【点睛】风蚀蘑菇多发生于层状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岩石崩塌,形成孤立的柱状岩体。在此基础上,再经风沙的打磨与雕琢,风蚀蘑菇便逐渐形成。之所以能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除了与岩石各层之间软硬程度的不同有关外,与风沙流的高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子搬运现象,在沙砾地区,沙子最大跃移高度为2米;在沙面上,沙子最大跃移高度为9厘米。也就是说,在离地面2米高的范围内,岩体受到的风沙吹打和磨蚀最为厉害,向上则逐渐减弱。久而久之,柱状岩体就变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状,状若蘑菇。
(2020·江苏如皋·高一月考)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独特地貌。图为各式各样的天然“桥”。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我国新疆地区常见的景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溶蚀“桥”景观形成的条件不包括( )
A.破碎的岩石 B.暖湿的气候 C.可溶性岩石 D.丰富的地下水
【答案】13.D 14.A
【解析】
13.甲黄土桥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A错误;乙海蚀桥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B错误;丙溶蚀桥属于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C错误;丁风蚀桥为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是新疆常见的地貌,D正确。故选D。
14.溶蚀桥是由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其形成过程为在暖湿的气候环境下,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不断溶蚀,崩塌而形成,与破碎的岩石没有关系。故选A。
(2020·江西省靖安中学高一月考)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100多年来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
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
16.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A.河流输沙量增大 B.湖泊面积减小
C.植被覆盖率提高 D.降水强度变大
【答案】15.D 16.C
【解析】
15.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河口沙洲面积不断拓宽,河口变窄,河道可能变深,A错。沙洲向海洋推进,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堆积作用,B错。北航道泥沙淤积多,航行条件始终比南航道差,C错。 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D对。故选D。
16.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小,C对。河流输沙量减小,A错。湖泊面积变化与河流输沙量关系不大,B错。降水强度增大,则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则输沙量会增大,D错。故选C。
【点睛】图中显示沙洲面积不断增加,说明海平面上升速度小于泥沙沉积速度;沙洲面积不断增加,河道不会不断变深;2004年沙洲线0米相比1880、1945年向北推进,说明北航道的泥沙淤积强于南航道。
(2020·义乌市上溪中学高一月考)位于台湾省海边,有一种发育在砂岩上的奇特自然景观——“豆腐岩”。完成下面小题。
17.从成因上看,“豆腐岩”的岩石类似于
A.流纹岩 B.板岩
C.石灰岩 D.片麻岩
18.造成“豆腐岩”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海水侵蚀 B.风化作用、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海水沉积 D.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答案】17.C 1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作用,结合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学生要熟悉主要的岩石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7.“豆腐岩”的岩石是砂岩,砂岩为沉积岩,石灰岩是沉积岩,C正确。流纹岩是岩浆岩,A错。板岩和片麻岩都是变质岩,BD错。故选C。
18.“豆腐岩”位于台湾省海边,主要受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的,A对。海边气候湿润,风力侵蚀作用不突出,B错。从形态看主要是侵蚀作用,缺乏颗粒物质,不是沉积作用,位于海边,受海水侵蚀,不是流水侵蚀,C错。海边气候湿润,风力沉积、侵蚀作用不突出,D错。故选A。
(2020·浙江高一期中)这是在广西野外考察拍下的照片,所谓“鬼斧神工筑溶洞,钟乳倒立显奇功。石笋石柱齐捧场,万千姿态尽其中。”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0.关于洞内钟乳石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答案】19.C 20.B
【解析】
19.图中显示,当地拍摄的洞中有钟乳石、石笋、石柱,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为主)分布区,因此图中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沉积岩,C符合题意;按成因分类,石灰岩不属于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排除A、B、D。故选C。
20.钟乳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形态碳酸钙沉淀物。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被溶解的碳酸氢钙又变成固体岩石,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钟乳石,因此洞内钟乳石形成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B正确;洞内钟乳石形成与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无关,因此A、C、D错误。故选B。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二、综合题。(3小题,共50分)
21.(2020·全国高一单元测试)读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甲图所示地貌景观为____,一般分布在山区____的部位;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10分)
(2)乙图为____地貌,多分布在____。(4分)
(3)两地貌形成的动力是_____,所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4分)
【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 河流出山口处 形成过程: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在流出山口处,坡度减缓,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碎石泥沙等物质堆积形成冲积扇。
(2) 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处
(3)流水 堆积(或外力作用)
【解析】
本题以地貌景观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从图中的形态可以看出,甲为冲积扇,乙为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属于流水堆积地貌,在河流出山口处,河面变宽,流速变慢,流水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所携带的碎石泥沙等物质堆积,形成以山口为中心的扇形。
(2)乙为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
(3)两种地貌均属于堆积地貌,是流水堆积作用而形成的。
22.(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图。(4分)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据此,你认为他绘制的应是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6分)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 ℃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了。”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6分)
(4)在E图中画出当地盛行风向。(4分)
【答案】(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提示:风向箭头为从右向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图中五幅景观图依次是风蚀蘑菇(风蚀地貌)、海蚀柱等(海浪侵蚀地貌)、刃脊(冰川侵蚀地貌)、三角洲(流水堆积地貌)、沙丘(风积地貌)。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海南的三亚”是关键信息,这里靠海,海水侵蚀地貌最常见,所以他所绘制的最可能为B图。
(2)“最高海拔”是关键信息,从五幅图中判断应为C,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冰川侵蚀作用。
(3)“暑假”和“冒着高达40 ℃的高温”是关键信息,说明这里是炎热的内陆沙漠地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最常见,所以应分别为A和E,其中A是风蚀蘑菇,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E是沙丘,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4)坡度较缓的一侧是盛行风的来向,所以在图中从右向左绘制箭头即可。
23.(2019·山东潍坊·高一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岸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外力作用影响会发生变化,导致海岸线发生变化。下图示意杭州湾海岸线位置的变动。
(1)指出与北岸相比,南岸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6分)
(2)说明杭州湾(钱塘江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6分)
【答案】(1)南岸海岸线一直向海推移,且推移速度慢。
(2)钱塘江含沙量小,输沙量少;杭州湾呈喇叭口状,入海口宽阔;潮汐作用强海水侵蚀能力强,河口处泥沙堆积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原理的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岸与4-5世纪相比,现代有部分海岸线后退,南岸海岸线一直向海推移,但推移速度慢。
(2)钱塘江位于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较少,含沙量小,输沙量少;杭州湾呈喇叭口状,入海口宽阔,海水受到海岸的束缚到河口处变窄,潮水加大,潮汐作用强海水侵蚀能力强,河口处泥沙堆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