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试(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测试(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文件包含期末测试A卷基础篇解析版doc、期末测试A卷基础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15小题,共45分)
(2020·广西桂平市·高二期末)下图为北半球某日某时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天,虚线为回归线或极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节气是北半球的( )
A.春分日B.夏至日C.冬至日D.秋分日
2.图中此时( )
A.Q点地方时为3时B.弧OM为昏线C.北京时间为22时D.弧ON为晨线
3.该日( )
①Р地昼长6小时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③O地发生极夜现象④辽阳日出物影朝向东北
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③
【答案】1.C 2.A 3.D
【解析】1.图中所示,北极圈及其以北都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O点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为12时,即东经135度为15时,Q所在经线与东经135度的时差为12时,且在东边,故Q点为3时,A正确。此图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为逆时针方向运动,弧OM为晨线,ON为昏线,BD错误。东经135度为15时,北京时间为14时,C错误。故选A。
3.P地日出9点,昼长=(12-日出时间)*2,因此P地昼长为6小时,①正确。此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②错误。O地位于北极圈,此时出现极夜,③正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辽宁日出东南,因此影子朝向西北,④错误。故①③正确,选D。
(2020·鱼台县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
A.④和⑤B.①和⑥C.①和④D.③和⑥
5.图中表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序号是( )
A.①和②B.③和④C.⑤和⑥D.①和⑤
6.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4.D 5.A 6.B
【解析】4.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据图可知,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③和⑥,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5.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岩浆岩变为沉积物,必然是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沉积物变为沉积岩要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所以图中表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序号是①和②,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6.①为褶皱,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故①错误。②为风蚀蘑菇,是受风力侵蚀形成,故②正确。③为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③正确。④为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故④错误。综上,主要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是②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20·商河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
A.东南风、西北风B.东南风、西南风
C.东北风、西南风D.东北风、西北风
8.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9.图示季节( )
A.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B.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
C.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非洲南部的草原区高温多雨草木葱绿
【答案】7.C 8.C 9.B
【解析】
7.甲图纬度位于0°N-30°N之间,其盛行风为东北信风带,乙图的风带位于30°N-60°N之间,为盛行西风带(西南风),C正确。故选C。
8.图中乙图的为中纬度大气环流圈,高空大气应由高纬流向低纬,③的流向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从图的气压带的位置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在印度半岛形成低压,A错误。此时,亚洲东部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南风,B正确。北印度洋海区受西南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C错误。非洲南部此时正值干季,D错误。故选B。
(2019·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二月考)青岛冷水团是盘踞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南黄海西部海域中的一个重要的海洋水文现象,是在山东半岛南侧的反气旋型涡流和太阳辐射加热共同作用下形成,3月份青岛冷水团在黄海中西部深度25m处的水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推断7月份青岛冷水团海水流动方向是( )
A.逆时针辐散B.顺时针辐合C.顺时针辐散D.逆时针辐合
11.青岛冷水团7月份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暖流增强,黄海海域异常增温B.山东半岛反气旋消失,水流运动减弱
C.东南季风增强,海水垂直气温差异减弱D.台风频繁过境,扰乱冷水团水流方向
12.青岛冷水团对山东近海捕捞和养殖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降低水温,减少蒸发B.调节盐度,增加饵料
C.减少悬浮物,增加透明度D.减缓水流速度,扩大产卵量
【答案】10.C 11.C 12.B
【解析】
10.从材料可知,青岛冷水团是由山东半岛南侧的反气旋涡引起形成的,图中也体现出该冷水团中间气温低,气压高,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呈顺时针辐散。故本题选择C。
11.7月份东南季风对我国黄海区域影响较大,由于东南季风的影响青岛冷水团水流减弱,在垂直方向上温差减弱,青岛冷水团热力和动力结构遭到破坏,最终消失。故本题选择C。
12.降低水温,减少蒸发对近海捕捞和养殖影响不大,A错;青岛冷水团调节了盐度,海水扰动,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对近海捕捞和养殖非常有利,B对。冷水团会增加悬浮物,海水扰动,降低透明度,C错;冷水团会增加水流速度,D错。故本题选择B。
(2020·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高二月考)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地气候特点是( )
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4.与谷地相比,图中山顶植被的生长环境主要表现为( )
A.光照较少B.热量较少C.土壤水分较少D.风力较小
15.该地植被分异有别于一般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原因主要( )
A.海拔高,热量差异大B.地势起伏大,降水差异大
C.坡度陡,土壤发育差异大D.人类活动强度大,破坏严重
【答案】13.B 14.C 15.C
【解析】
13.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由图形材料可知,该地山麓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因此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谷地海拔低,光照条件相对较差,山顶植被光照条件较好,A错误。山顶风力应比山谷大,D错误。山顶海拔较高,与谷地相比,热量条件可能较差;与山谷相比,山顶因径流往低处流及下渗原因,土壤水分较少,BC两个选项均符合,但设问为生长环境主要表现,结合山脚与山顶均为常绿植被,但山顶为硬叶植被,可知土壤水分较少是主要原因(硬叶植被更耐旱),故选C。
15.“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因此“海拔高、地势起伏大”说法错误,A、B错误。图中植被出现在山顶或缓坡沟谷地带,山腰陡坡没有出现。与山顶或缓坡沟谷相比,山腰坡度过陡,土壤无法保存,难以生长植物,C正确;人类活动强度大,这里植被不会分布这么丰富,根据材料可知这里为陡崖,所以人类活动较少,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计55分)
16.(2020·山东枣庄市·高二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陕西省长安河为汉江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该河中有一处河心洲,河心洲的北面有块巨大的岩石,当地人称之为“犀牛背”,犀牛背对洪水有分流作用,使四分之三的洪水流入西边河道。河心洲对岸的老城村经常遭遇洪水。下图示意河心洲与老城村位置也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地形剖面。
(1)简述图中河心洲的形成过程。(5分)
(2)解释洪灾发生时自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星的原因。(4分)
(3)老城村遭遇洪水的季节是____,并分析该地洪水产生的主要原因。(5分)
【答案】(1)长安河在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与碎石;水流流经犀牛背时,受其阻挡,犀牛背南侧水流速度减缓;河水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河心洲。
(2)河道弯曲度大;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
(3)夏季;长安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犀牛背上游来水量大;受犀牛背分流影响,大部分洪水流向老城村一侧;老城村位于长安河的凹岸,洪水期水位明显增高,老城村经常遭遇洪水。
【解析】本题考查流水地貌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河心洲的形成主要是泥沙沉积形成。需要从物质、泥沙、流速降低、泥沙沉积等方面分析。长安河在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河水携带大量泥沙与碎石,据图可知,当水流流经犀牛背时,受其阻挡,犀牛背南侧水流速度减缓,导致河水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从而形成河心洲。
(2)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可从图中看出一个是凹岸,一个是凸岸,水流速度和地转偏向力都不同。据图可知,长安河河道弯曲度较大,且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根据水流惯性,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因此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
(3)据材料可知,陕西省长安河为汉江支流,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老城村遭遇洪水的季节应为其雨季即夏季。长安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犀牛背上游来水量大;据材料可知,犀牛背对洪水有分流作用,使四分之三的洪水流入西边河道,受犀牛背分流影响,大部分洪水流向老城村一侧;而老城村位于长安河的凹岸,洪水期大量水流过来,水位明显增高,因此老城村经常遭遇洪水。
17.(2020·云南古城区·丽江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2)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6分)
【答案】(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解析】本题考查了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读等压线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图的左上角有个不完整的等压线部分,其数据由外而内增大,为高压系统;图中间有个由外而内等压值减少的部分,为低压系统;高压位于低压的西北方。
(2)读图可知,P点位于暖锋锋前,西北方较远处又有冷锋锋面,因此其分别受暖锋过境、暖空气控制、冷锋过境、冷空气控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相应的天气状况(阴、晴、雨、雪等)和气温变化即可。暖锋过境,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空气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18.(2019·内江市市中区天立学校高二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吞吐型湖泊,湖区地势低平,面积高水位(20m)时为4,125k㎡以上,低水位(12m)时仅500k㎡。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10月,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东北等地区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翌年4月离去。江西省在鄱阳湖区设立了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鄱阳湖示意图,下表为鄱阳湖近几十年水域面积变化状况。
(1)简析鄱阳湖湖水盐度较低的原因。(4分)
(2)分析鄱阳湖“夏季一大片”的自然原因。(4分)
(3)简析鄱阳湖能成为候鸟越冬地的原因。(4分)
(4)简述鄱阳湖面积变化对湿地生态功能的有利影响。(4分)
【答案】(1)流域内年降水量大,注入支流多,水量大;为外流湖,湖水更新快。
(2)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湖区面积扩大;支流众多,汛期时同时汇入鄱阳湖的水较多;夏季降水多,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长江水流向鄱阳湖,导致鄱阳湖水位上涨。
(3)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冬季气候温和;冬季水位较低,多浅滩和沼泽,利于栖息,食物丰富;政府设立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
(4)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区域气候变得更加湿润;提供蓄洪能力增强,减少洪涝灾害;提高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解析】该题考查了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
(1)本小题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面积大,流域内降水丰富,注入支流多;属于外流湖,湖水更新快,湖泊中的盐分可以及时排出。
(2)“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覆盖面积的变化,可从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流和湖泊相互补给关系来进行分析。 “夏季一大片”自然原因:鄱阳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河流水位上升快;汇入湖泊支流众多,入湖水量大;夏季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长江水补给鄱阳湖。
(3)鄱阳湖能成为候鸟越冬地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方面,鄱阳湖纬度低,冬季气温高;水位降低,露出大量浅滩,候鸟栖息地面积大;水位降低,浅滩多,食物充足,易于捕食。人为方面,设立了候鸟保护区,附近人类活动少;污染小,环境好。
(4)从材料二表中数据可知,21世纪鄱阳湖面积有增大的趋势。湿地具有调蓄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功能,湿地面积增大促使其蓄洪能力增强、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力提高、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增强。
19.(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5分)
下面左图为“雪线景观示意图”,右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图例A代表__________(自然带),该自然带常年受__________(气压带)影响。(4分)
(2)南美洲东部自然带按A—B—C—D—E的序列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_________________条件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4分)
(3)右图中甲处的热带荒漠带呈南北狭长分布,其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雪线即高山上部常年冰川积雪的下线,安第斯山脉的永久性雪线高度有很大的变化,在麦哲伦海峡附近为792米,南纬27°附近为6096米,赤道附近为4572米。安第斯山脉雪线高度在南纬27°附近最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1)热带雨林带 赤道低气压带
(2)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3)洋流 地形
(4)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雪量少
【解析】
(1)读图,结合图例,A代表的自然带位于南美洲亚马孙平原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带。
(2)读图,南美洲东部自然带按A-B-C-D-E的序列更替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随着纬度升高,热量条件变差,导致的自然带更替规律,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读图,甲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主要从地形和洋流等角度分析。从地形看,东部有安第斯山脉阻挡,使得荒漠分布在西侧,不能东西延伸。从洋流看,该地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得荒漠带南北延伸。
(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包括气温和降水。降水少,雪线低,南纬27°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全年降水少,所以雪线较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能力提升卷)-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文件包含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能力提升卷解析版doc、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能力提升卷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测试(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文件包含期末测试B卷提升篇解析版doc、期末测试B卷提升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测试卷(B卷•提升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期末测试卷B卷•提升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解析版docx、期末测试卷B卷•提升能力-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