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题(基础过关)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原卷版).doc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解析版).doc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原卷版)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原卷版)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原卷版)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解析版)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解析版)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解析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题(基础过关)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题(基础过关),文件包含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解析版doc、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基础过关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山东日照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  )
    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             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随着土地的广泛被开垦,大量的新县数量逐渐增多,以至于出现题干中“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中有一条内容是“奖励耕织”,但是其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重点在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而不是兼并战争,排除C项;奖励垦荒的前提也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
    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3.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说明(  )
    A.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                        B.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D.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答案】A
    【解析】周代形成严格的宗庙祭司制度,西周的《诗经》祭司祖先的诗歌最多,均表明血缘关系受到重视,而祭司西周的创立者文王、武王的诗歌更多,进一步表明家族的正支嫡长系血脉即嫡系血缘尤其受到重视,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对象,排除B项;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更不可能得以“强化”,排除C项;祭司制度与王位继承制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
    4.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
    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周太王、文王舍长子立少子、次子,周武王欲传位周公,这都反映王位继承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周公摄政之后该原则才最终被确定下来,故选B项;材料强调王位继承制而不是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继承人贤能与否,排除C项;“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说法错误,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5.平遥古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
    A.与自然环境契合                                    B.天人合一的理念
    C.安土重迁的观念                                    D.家族中心的传统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这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可知要求是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不是自然环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体现了宗法制,强调家族观念,不是与天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建筑风格,没有体现迁徙问题,也不能体现安土重迁的观念,故C项错误;“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体现了宗法制,故D项正确。
    6.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下列制度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说明了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地方逐渐失去了自主性,只有中央而无国家民族,故选C项;“强政权,弱国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从长远看,分封制没有强化国家政权的作用,排除A项;“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更多指政权的更替,不能明确说明这种变化与血缘关系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科举制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但它便多的体现在文化的控制上,对民族的形成是有促进作用的,排除D项。
    7.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下列对此举措评价不合理的是(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C.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                            D.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统一文字,文字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是如何书写文字,不是如何思考,与实现文化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传播,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秦汉都在中央设丞相,故①错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设置内朝,有别于秦朝,故②正确;汉承秦制,在中枢设御史大夫,故③错误;为加强中央集权,汉首创司隶校尉一职,以监督京师(中央)和周边地方,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9.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身边亲信组成“中朝”,故选C项;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只是材料的表象,而设问是本质,排除A项;当时丞相只是具有较大权力,并没有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卫青、霍去病功勋卓著,并不是所有的侍中都功勋卓著,排除D项。
    10.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州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监察郡县吏治    B.镇压诸侯谋反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知刺史负责检查地方官员治理地方的成绩,判断其能力并提出升迁或降职的建议,对错误判决做出改判意见,主要职能是监察郡县吏治,故选A项;汉景帝时期已经平定了诸侯叛乱,排除B项;刺史重在监察地方,不能参与中央决策,排除C项;刺史具有监察权,郡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排除D项。
    11.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知汉初依据军功进行分封,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故选B项;材料强调战争中的功绩影响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的依据而非统治基础的表现,排除C项;汉初的分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排除D项。
    12.在汉高祖要求下,陆贾著《新语》十二篇,总结秦亡汉兴教训。文帝时贾谊著《过秦论》《治安策》、贾山著《至言》,都对历史经验作了深刻的总结。这些作法(  )
    A.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精神                        B.促成了私家撰史的风气
    C.推动了士人政府的形成                        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
    【答案】D
    【解析】陆贾等人著书立说,总结秦亡汉兴等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皇帝治理国家提供借鉴,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能力,故选D项;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深刻总结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不符,排除A项;陆贾等人著书立说,可以说是汉初君臣共同总结历史经验的产物,体现出汉初统治集团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士人政府即崇尚文治的政府,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推动了士人政府的形成,排除C项。
    13. “他们代表的是一种类似人文主义的思潮,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寄希望于‘教育'、‘文化’和‘思想',也依然相信仪式与象征可以规范和制约人类。”这一评论提及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相信仪式与象征可知规范和制约人类”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与儒家思想相符,故选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B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C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材料的内容表明该学派主张礼治,是儒家学派,排除D项。
    14.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  )
    A.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备受质疑                B.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C.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假难辨                D.价值理念影响对历史的认知
    【答案】D
    【解析】“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觉得仁人应该不会有如此暴力的事件,但没有从历史角度进行考证,说明其价值观对其的影响,故选D项;“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这里并不能说明大家都和他一样对这一事件也持怀疑的态度,排除A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其对孔子的记载是持怀疑态度的,由此也无法说明他对孔子的思想是继承关系,排除B项;“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因为周武王是仁人”它对事件质疑的理由是受自己价值观的影响而形成的,不是历史本身的真假来决定的,排除C项。
    15.(2020.7·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B
    【解析】“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表明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选B项;恢复前代礼乐制度主张的是儒家,墨子主要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排除A项;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墨子强调下层民众的利益,排除C项;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墨家强调非攻,排除D项。
    16.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下列主张反映这一社会状况的是(  )
    A.克己复礼            B.道法自然             C.制天命而用之    D.以刑止刑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就是主张人们要掌握自然并利用自然的规律,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而非人和礼乐规范的关系,排除A项;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而非改造自然,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刑罚,排除D项。
    17.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候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                        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答案】B
    【解析】西汉名臣丙吉、黄霸少学狱法律令,后学儒学,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故选B项;材料强调儒法思想的结合,而不是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排除A项;由两个人的经历不能得出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里了,外儒内法,排除D项。
    18.董仲舒虽强调“夷夏之辨”,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  )
    A.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
    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                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但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因此强调的是君主对全国的统治,即君主集权,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董仲舒的主张符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不涉及削弱地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强调君主集权对全国的统治,不涉及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排除D项。
    19.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
    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
    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答案】D
    【解析】根据“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可知,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中医学处方书籍,记载的千余例处方等,已经为中医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故选D项;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的出现,不能说明医疗体系建立,中国进入现代时期才建立了较完整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题干中的医学处方书籍,没有体现重视疾病预防的信息,排除B项;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排除C项。
    20.(2020·北京石景山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4)下图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是(  ) 

    A.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C.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图中男子在耕田、女子在家纺织,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故选D项;图中没有体现饲养业,排除A项;图中没有体现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物资的投入,不能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图中反映了男女的劳动分工,但是没有体现地位差别,排除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21.(20分) (2020·江苏徐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6)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期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幅图片体现的政治制度及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评价。(12分)
    (2)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
    【答案】(1)制度:分封制。(2分)变化:周王室领地缩小;诸侯领地增大;诸侯国减少。(4分,任答两点即可)评价: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扩展了周文化的影响;消极:封国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统治;诸侯之间割据混战,不利于社会稳定。(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制度:郡县制。(2分)进步性: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3)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是分封制。第二小问变化,从图一西周初期的形势图到图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可以得出由于诸侯争霸,强国兼并弱国,王室领地缩小,诸侯国数量变少,面积变大。第三小问评价,分封制的评价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积极影响是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扩展了周文化的影响;消极影响是封国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统治,诸侯之间割据混战,不利于社会稳定。
    (2)第一小问制度,从图中可以看出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第二小问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郡县制的实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3)综合几幅图,可以看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2.(20分) (2020·山东临沂一模·16)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吏上的功能与意义》
    (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12分)
    【答案】(1)不同: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4分)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4分)
    (2)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6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传统文化和教育发展;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6分)
    【解析】(1)据材料一“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得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结合所学可知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
    (2)第一小问政策,据材料二“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和所学知识,从思想上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重用重用儒生;表彰六经;选官的举孝廉和教育的兴办太学等各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文化教育、对政治统治、对学术思想的角度回答即可。

    相关试卷

    1_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

    这是一份1_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文件包含1_十年真题-0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1_习题部分word-0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1_专题检测-0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 优化集训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这是一份高考 优化集训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题(能力提升):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题(能力提升),文件包含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能力提升解析版doc、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能力提升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