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图文课件ppt
展开1.通过分析作者对琵琶曲的绝妙描写,学习比喻、通感、动静结合等表达技巧。
通过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内涵。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唐朝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一个仕人与一个歌女真诚地相怜相惜,互视知音,打破世俗的偏见,打破阶级、地位的差距,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琵琶声的共鸣中,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的同病相怜中,完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人”与“人”的知音之遇,渗透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琵琶行》,来欣赏这首美妙的琵琶曲。
1.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琵琶行》属于后者。
2.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3.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因以“善才”称琵琶师。4.《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5.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构。6.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作对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7.出官:京官外调到地方任职。8.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9.行:徐师曾《诗体明辨》“放情长言,杂而五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等。
1.找一找文中哪句话能把“我”、“琵琶”和“琵琶女”三者联系起来?
明确:“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划分一下,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四部分:前奏曲——低沉哀伤;欢乐曲——欢快明畅;沉思曲 —— 冷涩凝绝; 悲愤曲——激昂刚劲。
3.这段经典的音乐描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中运用了许多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喜欢的语句并分享你的理由。
明确:首先是修辞手法,运用比喻通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激昂的琵琶曲
响彻在寂静的天地间,扣人心弦;着重强调通感,如“幽咽泉流冰下难”,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这样就有了画面感,真是妙不可言。
其次是用字技巧,运用双声叠韵词,“嘈嘈”、“切切”等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融为一体,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最后是融情于乐,运用“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将琵琶女的情思融入乐曲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让人能够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4.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乐器中,作者偏偏挑选“琵琶”来写呢?
明确:琵琶具有象征意义,通常作为悲伤、哀痛、幽怨、抑郁之类情感的载体出现,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原型。
《宋书.乐志》:“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 元稹《琵琶歌》:“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泣鬼神。”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句话中的“此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此语”会引发作者的再次叹息呢?
明确:第三段,琵琶女自述凄苦生平,惹得作者再次叹息。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琵琶女前后期的生活落差。 前期:出身高贵、年少出名、色艺双全、深受欢迎 后期:年老色衰、家庭变故、委身商人、惨遭抛弃
2.作者为何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请联系第三、四段内容,并结合作者生平,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同之处。
明确:作者使用了互文互现的手法,使得琵琶女与作者的身世相互对照,互为显现。相同点体现在:(1)来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 VS“我从去年辞帝京”;(2)少年得意:名扬京都的女艺人,昔日在京城备受欢迎。VS才华横溢的大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学士,参与国家机密正事;(3)命运转变:年老色衰;“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变故;委身商人;惨遭抛弃。VS “谪居卧病浔阳城”合理主张被腐朽官吏视为越职言事,遭贬江州;(4)结局凄苦:身怀绝技的琵琶女终因色衰嫁作商人妇,独自“江口守空船”,寂寞清冷。VS有兼济天下之志,却被贬谪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边远之地——江州,孤独凄苦。
3.“琵琶女”和作者在命运遭际上的相似,请同学们想想他们悲惨的命运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琵琶女:年轻时色艺俱全,年老后容颜不再技艺却高超,命运悲惨是由重色轻艺的社会造成的,而她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附于男人,无法自主。作者:越职谏言,惨遭贬谪;家庭缘故,不能升职。空有才华,却只能做最低品级的官职,命运由他人掌控,不能自主。
《旧唐书》:“十年七月,盗杀宰相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夫此事实,必有内在之远因,此远因即其父母之婚配不合当时之礼法人情,致其母以悍妒著闻,卒发狂自杀事也。” 其实,白居易和琵琶女除了经历相似,他们情感上也存在相通之处:对过去的怀念,对现状的不满,对命运不能自主的不甘和控诉。
4.“我”从琵琶曲和“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中得到了慰藉,那“琵琶女”得到共鸣了吗?
明确:从情感态度和出场方式可看出“琵琶女”得到共鸣。 情感态度:“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出场方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同病相怜,还潜藏着一个古已有之的艺术原型——以“夫妇”比拟“君臣”。
白居易官场失意,得不到天子和全程的赏识,因而成为放逐之臣。琵琶女情场失宠,先是因年老珠黄嫁作商人妇,后“商人重利轻别离”,享受不到夫妻恩爱,实则与“弃妇”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琵琶行》中天涯人的同病相怜,实际上是沿袭了文学史上以夫妇象征君臣的传统,把逐臣和弃妇加以沟通,表现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共鸣,使得诗的作者能与“琵琶女”化为一体,成为知音。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课文内容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琵琶女的身世,诗人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伤自己的贬谪,于是创作,第二年,平常随随便便,突然冲出,年纪大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课文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歌行体,创作背景,字词正音,浔阳江边闻琵琶,琵琶女出场,《霓裳》《六幺》,激昂大气,音乐旋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课文读准字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江上感言再促弦,主人忘归客不发,江州司马青衫湿,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