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上阶段性测试(二)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
生物学
一、选择题:
1. 新冠病毒是一种含单链RNA的动物病毒,感染后可引发肺炎,肺炎链球菌也可引发肺炎。下列关于这两种病原体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二者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都属于个体层次
B. 二者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均发生在各自的核糖体上
C. 二者中,A、U两种碱基可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分别是2种、3种
D. 新冠病毒侵染肺炎链球菌后也可迅速增殖产生更多子代病毒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依赖活的宿主细胞才能完成生命活动。病毒的复制方式属于繁殖,自身只提供核酸作为模板,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及酶等均有宿主细胞提供。
【详解】A、新冠病毒是一种含单链RNA的动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肺炎链球菌为原核细胞,属于细胞和个体的层次,A错误;
B、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有核糖体,B错误;
C、新冠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A、U两种碱基可参与构成的核苷酸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2种;肺炎链球菌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A、U两种碱基可参与构成的核苷酸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种,C正确;
D、病毒的寄生存在一定的专一性,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新冠病毒是一种含单链RNA的动物病毒,不能染肺炎链球菌,D错误。
故选C。
2.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产生的蛋白类肠毒素由1条α链和5条β链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百日咳杆菌细胞质中合成的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B. 该毒素的合成离不开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协调配合
C. 该毒素经高温加热后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D. 该毒素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和5个游离的羧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百日咳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A、百日咳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A错误;
B、百日咳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
C、该毒素经高温加热后仍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C正确;
D、蛋白质中至少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该毒素含有1条α链和5条β链,故至少含有6个游离的氨基和6个游离的羧基,D错误。
故选C。
3. 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些细胞生物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核糖核酸中
B. 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必将导致其变性失活
D. 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可能是活性降低,而不一定失去活性。
【详解】A、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脱氧核糖核酸中,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糖核酸中,A错误;
B、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错误;
C、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变性失活,可能活性降低,C错误;
D、兴奋的产生需要Na+,人体内Na+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D正确。
故选D。
4. 下列有关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由水可作为细胞内良好溶剂的原因是自由水中的氢键能不断断裂和形成
B. 几丁质和纤维素都是由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二者均不能作为储能物质
C. 若两条肽链之间形成新的肽键,可能是R基中的—SH参与脱水缩合形成的
D. 可利用DNA指纹破案的原因是不同个体的DNA中单体的种类和排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参与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2、多糖包括淀粉(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原(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几丁质(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外骨骼中)。
3、多肽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脱水缩合是由一个氨基酸的—NH2和另一个氨基酸的—COOH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结合方式,链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4、 DNA是遗传信息携带者, DNA是由许多4种脱氧核苷酸(A、T、C、G)链接而成的,因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造成了遗传的多样性。
【详解】A、自由水是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易与水结合,所以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A错误。
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几丁质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外骨骼中,两者都是由单体构成的大分子,且不是储能物质,B正确。
C、肽键是两个氨基酸的—NH2和—COOH脱水缩合形成的,两个—SH形成的是二硫键,C错误。
D、可利用DNA指纹破案的原因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中,而且每个个体的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但每个DNA都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A、T、C、G)组成的,D错误。
故选B。
5. 细胞核的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的环状开口称为核孔。因核孔由50多种蛋白质构成,故又称核孔复合体(NPC)。NPC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等的出核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PC的双向运输功能是细胞核作为遗传和代谢中心的保障
B. 通常情况下,代谢旺盛的细胞内NPC的数量较多
C. NPC介导的运输具有选择性,不能介导DNA的出核运输
D. NPC损伤可能会影响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上储存着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时,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保证了亲子代细胞在遗传性状上的一致性。遗传信息就像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细胞依据这个“蓝图”,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完成生长、发育、衰老和凋亡。正是由于这张“蓝图”储藏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才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
【详解】A、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不是代谢中心,代谢中心是细胞质,A错误;
B、NPC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通常情况下,代谢旺盛的细胞内NPC的数量较多,B正确;
C、NPC介导的运输具有选择性,亲核蛋白可以进入,RNA和核糖体亚基可以出,但不能介导DNA的出核运输 ,C正确;
D、NPC损伤导致会影响RNA的运输,RNA与蛋白质合成有关,故NPC损伤可能会影响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D正确。
故选A。
6.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它有两种吞噬消化作用,一种是自体吞噬(简称自噬),另一种是异体吞噬(简称异噬),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仅影响图示的胞吞和胞吐过程
B. 溶酶体膜不会被水解酶水解可能是因为膜成分被修饰
C. 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是自噬、异噬现象发生的结构基础
D. 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依靠囊泡运输完成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分为自体吞噬和异体吞噬,其中异体吞噬的作用是消化分解外来的病原体,而自体吞噬的作用是消化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详解】A、图示的胞吞和胞吐过程、囊泡的运输、生物膜的融合等多种生命活动,均需要能量供应,故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不仅影响图示的胞吞和胞吐过程,A错误;
B、溶酶体含多种水解酶、但膜不会被水解,原因可能是溶酶体的膜成分比较特殊,经过修饰,不会被水解酶分解,B正确;
C、自噬、异噬现象发生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囊泡与特定部位膜的融合如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存在膜成分的转化,故囊泡与特定部位膜的融合,可以实现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
故选A。
7. 清华大学俞立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当细胞处于某种应激条件下时,受损的线粒体会被定位在细胞外围,随后细胞移动时会将轻度损伤的线粒体留在收缩丝中,进而转移到迁移体中,随后将其释放出去。迁移体是一种胞外分泌囊泡,目前研究表明,迁移体在胚胎发育、肿瘤转移等细胞迁移活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移体的存在对于细胞内线粒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B. 迁移体是一种胞外分泌囊泡,推测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C. 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迁移体数量少于衰老组织中
D. 迁移体的形成过程应该是一个高度有序被调控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迁移体能将受损线粒体释放到细胞外,推测迁移体有助于维持细胞内线粒体发挥正常功能。
【详解】A、迁移体的存在能帮助细胞排出受损的线粒体,从而维持胞内线粒体数量和质量的稳定,A正确;
B、由于迁移小体是一种胞外分泌囊泡,其成分与生物膜相似,故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B正确;
C、据题干信息“迁移体在胚胎发育、肿瘤转移等细胞迁移活跃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迁移体数量较多,衰老组织中细胞代谢减慢,迁移体数量减少,C错误;
D、迁移体能参与胚胎发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序调控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8. 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实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K+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 CO中毒可能会影响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速率
C. 细胞膜上的Na+-K+泵可使膜内外Na+浓度保持一致
D.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消耗能量由ATP提供
【答案】B
【解析】
【分析】葡萄糖和Na+通过相同的载体,利用钠离子形成的浓度差,把葡萄糖主动运输到小肠上皮细胞;与此同时,Na+也也顺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属于协助扩散;葡萄糖运输出小肠上皮细胞,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Na+离子输出小肠上皮细胞,和K+运进细胞都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ATP水解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K+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且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CO中毒影响有氧呼吸进而影响能量供应,进而可影响转运蛋白的合成,葡萄糖运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转运蛋白,故CO中毒可能会影响葡萄糖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速率,B正确;
C、细胞膜上的Na+-K+泵可使膜内外Na+保持浓度差,为兴奋发生提供条件,C错误;
D、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消耗的能量由Na+浓度差提供,D错误。
故选B。
9. 将3个细胞液浓度不同的叶肉细胞a、b、c,分别置于盛有相同浓度蔗糖溶液的3个烧杯中,经过相同时间后,出现如图所示3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初始状态下,3个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为a>b>c
B. 图示状态下,3个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为a=b=c
C. 若将蔗糖溶液改为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则实验结果相同
D. 当图示b细胞形态不再变化时,水分子只能从细胞进入烧杯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b和c表现为失水,且c失水更多,初始状态下b和c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且b>c;a细胞液泡体积不变,a的细胞液浓度大于或等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初始状态下,3个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为a>b>c,A正确;
B、a、b、c三个细胞初始细胞液的浓度不同,处于图中状态时,细胞液浓度可能是c>b>a,B错误;
C、KNO3溶液中的K+和NO3-能进入细胞,因此细胞会先发生质壁分离,随后会自动复原,C错误;
D、当图示b细胞形态不再变化时,说明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
10. 某实验小组在40℃和60℃条件下,探究pH对某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温度不影响该酶的最适pH,该酶的最适pH约为7
B. 40℃时,该酶对不同pH环境的适应性都比60℃时强
C. pH=12时,60℃条件下产物量不变,40℃条件下产物量在增加
D. 图中酶促反应速率可以用产物的生成速率或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来表示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据图可知,不同温度下pH都在7时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说明温度不影响该酶的最适pH,该酶的最适pH约为7,A正确;
B、40℃时,该酶对pH大于7的环境的适应性比60℃时强,pH小于7时酶在40℃和60℃的环境适应性相同,B错误;
C、pH=12时,60℃条件下酶已失活,则产物量不变,40℃条件下酶还有活性,产物量在增加,C正确;
D、酶促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即可以用产物生成速率或底物消耗速率来表示,D正确。
故选B。
11. 下列关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操作步骤及观察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细胞中的叶绿体逆时针流动,则实际上是顺时针流动
B. “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不能用黑藻叶片代替紫色洋葱鳞片叶
C. 常用梨、苹果等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斐林试剂来鉴定植物组织内是否有丰富的葡萄糖
D. 若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会得出酸性不影响酶活性的错误结论
【答案】D
【解析】
【分析】斐林试剂只能检测还原糖,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不能鉴定葡萄糖;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收选择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即可。
【详解】A、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细胞中的叶绿体逆时针流动,则实际上是逆时针流动,A错误;
B、“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可用黑藻叶片代替紫色洋葱鳞片叶,黑藻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可发生渗透失水而质壁分离,B错误;
C、斐林试剂只能检测还原糖,不能鉴定葡萄糖,故常用梨、苹果等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斐林试剂来鉴定植物组织内是否有丰富的还原糖,C错误;
D、因为酸性条件能促进淀粉水解,若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会得出酸性不影响酶活性的错误结论,D正确。
故选D。
12. 小麦种子中存在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其中α-淀粉酶可以使淀粉在任意位置随机水解,而β-淀粉酶只能从淀粉的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下表表示pH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pH
3
3.5
4
4.5
5
5.5
6
6.5
7
7.5
8
酶的相对活性/%
α-淀粉酶
0
10
30
90
90
60
50
30
20
10
0
β-淀粉酶
0
25
30
50
60
70
100
80
50
30
20
A. 仅用β-淀粉酶水解淀粉获得的葡萄糖多于麦芽糖
B. 改变外界温度,两种淀粉酶的最适pH都会发生改变
C. pH在4.5~5之间,低温条件适合α-淀粉酶的保存
D. 在人体的胃液中,β-淀粉酶的活性高于α-淀粉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1、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适宜的pH不同,β-淀粉酶最适pH为6,而α-淀粉酶为4.5~5左右;
2、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受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详解】A、β-淀粉酶只能从淀粉的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即是获得的都是麦芽糖,得不到葡萄糖,A错误;
B、改变外界温度,两种淀粉酶的最适pH都不会发生改变,最适pH不受温度影响,B错误;
C、低温条件下酶的结构相对稳定,酶适合在零度低温和最适酸碱值条件下保存,α-淀粉酶的最适pH在4.5~5之间,C正确;
D、人体胃液的pH大约是1.5左右,由表格可知,β-淀粉酶最适pH为6,而α-淀粉酶为4.5~5左右,β-淀粉酶的活性低于α-淀粉酶,D错误。
故选 C。
13. 在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提出后,研究人员又提出了“脂筏模型”。脂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植物的质膜中不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一个微结构域,脂筏是一种相对稳定、分子排列较紧密、流动性较低的结构,其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筏与质膜的信号传导、物质进出细胞等过程均有密切关系
B. 不同细胞中,脂筏面积/质膜表面积的比值可能不同
C. 脂筏相对稳定、流动性较低可能与脂筏富含胆固醇有关
D. “脂筏模型”比“流动镶嵌模型”更能代表所有生物膜的特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可以轻油般地移动,大部分蛋白质也可以移动。
【详解】A、由图可知,脂筏区域具有多种特异蛋白,例如脂筏跨膜蛋白、糖基化锚定蛋白和酰基化蛋白,而大题中显示脂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一个微结构域,所以脂筏与质膜的信号传导、物质进出细胞等过程均有密切关系,A正确;
B、不同细胞功能可能不同,所以不同细胞中,脂筏面积/质膜表面积的比值可能不同,B正确;
C、由图可知,脂筏区除了含有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外,还含有胆固醇和鞘磷脂,磷脂分子可以运动,大部分蛋白质也可以运动,所以脂筏相对稳定、流动性较低可能与脂筏富含胆固醇有关,C正确;
D、脂筏只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一个微结构域,且植物的质膜中不含胆固醇,所以“脂筏模型”不能代表所有生物膜的特性,D错误。
故选D。
14. 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边界相同,都是细胞膜
B. 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
C. 新冠病毒可进入人体细胞内,说明细胞膜没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 细胞膜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随血液到全身,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细胞间通过通道传递信息(如植物的胞间连丝)。
【详解】A、无论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作为其系统边界的,都是细胞膜,A正确;
B、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实现的,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B正确;
C、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但其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表现出现选择透过性,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是相对的,C错误;
D、细胞膜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因而细胞膜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的里程碑,D正确。
故选C。
15.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的重要结构。下列有关细胞核结构和功能及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寿命较短,可能与其不含细胞核有关
B. 若细胞核内的核仁被破坏,则该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将受到影响
C. 若用某种酶去除染色质中的蛋白质成分,染色质中DNA的结构和功能易受到影响
D. 两种去“帽”伞藻的“柄”和“假根”交换嫁接实验,说明伞藻“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寿命较短,这与其细胞结构不完整有关,A正确;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因此若该细胞核内的核仁被破坏,该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将受到影响,B正确;
C、染色质的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若用某种酶去除染色质中的蛋白质成分,染色质中DNA的结构和功能易受到影响,C正确;
D、两种去“帽”伞藻的“柄”和“假根”交换嫁接实验,说明伞藻“帽”的形状由假根控制,但假根中除含有细胞核外,还含有其他物质,故不能说明说明伞藻“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D错误。
故选D。
16. 小液流法可以用来测定菠菜的细胞液浓度,其原理是当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与细胞液浓度不同时,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使溶液浓度发生变化,相对密度随之改变,从而使小液滴下沉或上升。当相同的菠菜细胞浸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时,蔗糖溶液的浓度因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而发生变化。取12支试管均分为甲、乙两组,均依次编号为1~6,向相同编号的试管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在甲试管中放入待测的菠菜细胞一段时间后,从中取小液滴滴入相应编号的乙试管,结果如下表(注:甲试管内加入适量的甲烯蓝,甲烯蓝可使蔗糖溶液变蓝,忽略甲烯蓝对蔗糖溶液浓度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乙组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1mol/L的蔗糖溶液/mL
0.5
1
1.5
2
2.5
3
蒸馏水/mL
9.5
9
8.5
8
7.5
7
蓝色小液滴升降情况
↓
↓
↓
↑
↑
↑
A. 上述实验中不能用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
B. 若表中箭头全部向下,则说明蔗糖溶液浓度都高于菠菜细胞液浓度
C. 甲组4~6号试管中增加水分子来源于菠菜细胞的原生质层和细胞液
D. 菠菜细胞液平均浓度介于试管3和4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可用于指导农民对菠菜施肥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表分析,如果乙试管中的蓝色小滴下沉,说明细胞液浓度高于乙试管中的蔗糖溶液浓度;如果乙试管溶液中蓝色小滴将上浮,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乙试管中的容易浓度;如果乙试管蓝色小滴将均匀扩散,说明细胞液浓度与乙试管中的相应浓度相同。
【详解】A、由于菠菜细胞在适宜浓度的KNO3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因此,无法测定菠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即不能用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A正确;
B、若表中箭头全部向下,说明小液滴浓度高于乙试管中溶液的浓度,小液滴浓度上升的原因是由于菠菜细胞液浓度高于蔗糖溶液浓度吸水所致,即说明蔗糖溶液浓度都低于菠菜细胞液浓度,B错误;
C、4~6号试管中小液滴均上升,说明由于菠菜细胞的加入,菠菜细胞失水导致甲组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因而在乙组试管中表现为液滴上升,这说明菠菜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因而表现失水,即甲试管中增加的水分子来源于菠菜细胞的原生质层和细胞液,C正确;
D、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3和4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据此可用于指导农民对菠菜施肥,避免导致烧苗现象,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7. 显微镜的使用让人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人们可用显微镜观察到形形色色的微小生物,如图是几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结构上,图中③与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图中⑦与①相比,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图中⑤⑥等均能独立完成运动、摄食、分裂等活动,由此可以说明细胞是__________。
(2)水域遭污染后会富营养化,导致图中__________(填序号)等大量繁殖,会形成让人讨厌的水华。这类生物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其中②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它含有__________,但该生物因__________,与⑥在结构上具有本质的区别。
(3)细胞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其基本结构具有高度统一性。图中细胞生物的统一性体现在__________。细胞的统一性可以用细胞学说中的__________观点来解释,这也是生物界的统一性的基础。
【答案】(1) ①. 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②. ⑦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③. 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 ①. ② ②. 藻蓝素和叶绿素 ③.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 ①.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②.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细菌,②是蓝细菌,③是病毒,④是酵母菌,⑤是草履虫,⑥是衣藻,⑦是支原体。
【小问1详解】
在结构上,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⑦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故③与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③没有细胞结构;①是细菌,支原体和细菌都是原核生物,最大的区别是⑦没有细胞壁;单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小问2详解】
富营养化是②蓝细菌等大量繁殖的结果;蓝细菌具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但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这是蓝细菌和⑥衣藻最主要的区别。
【小问3详解】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18.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鸠声里又春深”,农作物收获的金黄色给人以无尽遐想。水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富含淀粉,油菜种子中富含脂肪。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中的相关物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__________,细胞代谢旺盛,细胞抵抗低温等不良环境的能力__________。
(2)与小麦种子相比,油菜种子播种时要浅播,原因是__________。油菜种子萌发初期,因供能需要,脂肪先转化为糖类,从而导致种子干重增加,在此过程中,导致油菜种子干重增加的元素主要是__________(填“C”“H”或“O”)。
(3)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经一系列过程逐步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现有萌发1日、3日、5日、7日、9日的若干水稻种子,请设计实验,探究这些种子中的淀粉是否水解及水解程度。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路:取等量的萌发1日、3日、5日、7日、9日的水稻种子分别制成匀浆,各取2mL置于甲、乙两组试管中,并编号甲1、甲2、甲3、甲4、甲5,乙1、乙2、乙3、乙4、乙5。甲组试管中依次加入__________,乙组试管中依次加入斐林试剂并进行__________,观察甲、乙两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对于两组同编号的试管而言,若__________,则说明淀粉未水解:若__________,则说明淀粉部分水解:若甲试管溶液不变蓝、乙试管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__________。
【答案】(1) ①. 升高 ②. 降低
(2) ①. 油菜种子中脂肪含量高,脂肪中含有H元素多,氧化分解需要的氧气多,故需要浅播。 ②. O
(3) ①. 淀粉和碘液可以生成蓝色,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情况下可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 ②. 碘液 ③. 水浴加热 ④. 甲试管溶液蓝色,乙试管溶液未出现砖红色 ⑤. 甲试管溶液蓝色,乙试管溶液出现砖红色 ⑥. 淀粉全部水解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①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②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③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④淀粉可用碘液染色,生成蓝色。
【小问1详解】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呈游离状态,能够自由流动,自由水的含量越多,细胞的新陈代谢越旺盛,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细胞抵抗低温等不良环境能力下降。
【小问2详解】
花生种子在土壤中应该浅播,原因是相同质量的脂肪中所含的C、H元素比糖类多,O含量少如果油料作物深播,氧气含量少,会影响种子萌发。脂肪中C、H比例高,O含量少,花生种子萌发初期,脂肪要转化成糖类,从而导致种子干重增加,在此过程中,使其干重增加的元素主要是O。
【小问3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这些种子中的淀粉是否水解及水解程度,淀粉水解可产生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故实验原理是斐林试剂可以和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情况下生成砖红色沉淀,碘液可以和淀粉反应生成蓝色;实验分组后,甲组试管中加入淀粉,乙组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并进行水浴加热,观察甲、乙两组使观众溶液颜色的变化;对于两组同编号的试管而言,若甲组蓝色,乙组无砖红色,则说明淀粉未水解;若甲组蓝色,乙组出现砖红色,则说明淀粉部分水解:若甲试管溶液不变蓝、乙试管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淀粉全部被分解。
19. 某科学家团队将拟南芥细胞与人类HT1080细胞融合,成功获得杂交细胞,该细胞能稳定存活、增殖,相似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融合的结构基础。下图为拟南芥细胞、人类细胞的局部结构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示中的各细胞器被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__________支撑并锚定,该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图示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序号);不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序号)。
(3)若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人的浆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抗体。请写出35S在细胞各结构间出现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用“→”和序号表示);该抗体在动物细胞内承担的重要功能是__________,与抗体合成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大分子物质是__________。
(4)拟南芥细胞与人类HT1080细胞融合后获得了融合染色体。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__________,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据此说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骨架 ②. 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
(2) ①. ⑦⑨ ②. ④⑧
(3) ①. ⑧→③→⑥→① ②. 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 ③. 核酸
(4) ①. 螺旋缠绕,缩短变粗 ②. 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
【解析】
【分析】图示为细胞结构模式图,左侧为植物细胞,右侧为动物细胞,①是细胞膜,②是细胞质,③是内质网,④是中心体,⑤是细胞核,⑥是高尔基体,⑦是线粒体,⑧是核糖体,⑨是叶绿体,⑩是液泡,⑪是细胞壁。
【小问1详解】
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并不是漂浮于细胞质中的,细胞质中有着支持它们的结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小问2详解】
⑦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⑨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二者与能量转换有关;⑧核糖体和④中心体不具有膜结构,不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
【小问3详解】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即⑧→③→⑥→①;抗体的功能是特异性的识别和结合抗原;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故抗体合成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大分子物质是核酸。
【小问4详解】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20. 藜麦富含维生素、多酚类,高蛋白且低糖,具有多种健康功效。藜麦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的耐旱、耐寒、耐盐性。为研究藜麦的耐盐机制,科学家发现了参与藜麦Na+、K+平衡的关键转运载体和离子通道,其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KOR、SOS1、NSCC、NHX是位于生物膜上的不同离子通道或转运载体,决定其功能不同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2)H+出入表皮细胞的运输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Na+进入表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
(3)据图分析,藜麦的耐盐作用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盐胁迫对保卫细胞气孔开闭的影响,科研人员以相同面积的“陇藜1号”“陇藜3号”叶片为材料,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设置了以下几组实验(其他影响实验的因素忽略不计):
A组:叶片+0mmol/L NaCl溶液+黑暗处理
B组:叶片+100mmol/L NaCl溶液+黑暗处理
C组:叶片+200mmol/L NaCl溶液+黑暗处理
D组:叶片+300mmol/L NaCl溶液+黑暗处理
实验结果如下(表中数值为相对值,以A组为100%):
组别
气孔完全开放/%
气孔半开放/%
陇藜1号
陇藜3号
陇藜1号
陇藜3号
A
100
100
0
0
B
90
80
10
8
C
77
53
15
9
D
60
30
21
11
①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依上述实验结果可推测,与气孔的开闭调节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较为耐盐的藜麦品种是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以及形成的离子通道和转运载体空间结构不同;
(2) ①. 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 ②. 协助扩散
(3)在高盐胁迫下,当盐浸入到根周围的环境时, Na+借助通道蛋白NSCC以协助扩散方式大量进入根部细胞的细胞质中,细胞质中的Na+通过 NHX(液泡膜Na+/H+转运载体)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根部细胞的液泡中,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大,使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加强,由此耐盐碱能力增强。
(4) ①. 藜麦品种,氯化钠浓度 ②. 液泡、线粒体 ③. 陇藜1号 ④. 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氯化钠浓度的升高,不同品种藜麦保卫细胞气孔开放程度逐渐降低;
外界氯化钠浓度相同条件下,陇藜1号比陇藜3号气孔开放程度高。
【解析】
【分析】1、液泡具有贮存营养物质和维持渗透压的作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储存着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液泡还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
2、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变化;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小问1详解】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KOR、SOS1、NSCC、NHX是位于生物膜上的不同离子通道或转运载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决定蛋白质功能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以及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小问2详解】
H+出细胞的方式消耗ATP,为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为顺浓度,协助扩散;Na+进入表皮细胞通过NSCC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因此为协助扩散。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耐盐机理为Na+借助通道蛋白NSCC以协助扩散方式大量进入根部细胞的细胞质中,细胞质中的Na+通过 NHX(液泡膜Na+/H+转运载体)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根部细胞的液泡中,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大,使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加强,由此耐盐碱能力增强。
【小问4详解】
由实验操作和表格可知,自变量为藜麦品种和氯化钠浓度。液泡在调节细胞渗透压方面有重要作用,某些离子进出细胞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因此还与线粒体有关;分析实验结果可知,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氯化钠浓度的升高,不同品种藜麦保卫细胞气孔开放程度逐渐降低;外界氯化钠浓度相同条件下,陇藜1号比陇藜3号气孔开放程度高。
21. 生姜中含有大量的生姜蛋白酶,能催化牛奶中部分酪蛋白水解,引起凝乳反应。广东的特色甜品——姜撞奶就是以生姜和鲜牛乳为原料凝结而成的一道美食。姜撞奶的制作受到时间和温度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姜蛋白酶催化酪蛋白水解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制作姜撞奶的最佳制作温度,某同学分别在等量的30℃、50℃、70℃的牛奶中加入等量的新鲜姜汁,然后记录各温度下牛奶凝固的时间分别为14min、3min、5min。
①该同学的操作可能造成误差,订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同学认为制作姜撞奶的最佳温度为50℃,其合作小组成员认为不合理,并进行了补充实验,其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曲线甲、曲线甲'是在最适温度、pH条件下测定的,曲线乙、乙'是在改变某些条件下测定的。图中A、B两点酶活性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使图1中曲线甲变成曲线乙的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使图2中曲线甲'变成曲线乙'的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1)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
(2) ①. 将等量的30℃、50℃、70℃的新鲜姜汁加入等量的牛奶中 ②. 在30℃与70℃之间设置以5℃为温度梯度的对照实验
(3) ①. 相同 ②. 增加酶的浓度 ③. 增加底物浓度
【解析】
【分析】1、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左右条件较温和。
【小问1详解】
生姜蛋白酶催化酪蛋白水解的原理是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
【小问2详解】
①在等量的30℃、50℃、70℃的牛奶中加入等量的新鲜姜汁,在温度改变酶的活性之前,酶可能已经发挥一定的催化作用了,因此底物应该与改变了活性之后的酶混合,操作的订正为将等量的30℃、50℃、70℃的新鲜姜汁加入等量的牛奶中。
②该同学只做了3个温度条件下的实验,并不清楚其他温度条件下实验结果如何,所以应该30℃与70℃之间设置以5℃为温度梯度的对照实验,找出最佳温度。
【小问3详解】
曲线甲中A、B两点反应速率不同是由底物浓度不同引起的,而不是酶活性,酶活性是相同的。曲线甲是在一定酶浓度条件下测定的,增加酶的浓度,单位时间内能催化的底物更多,反应速率增加,使图1中曲线甲变成曲线乙。曲线甲'是在底物浓度一定的条件测定的,曲线甲'变成曲线乙'的,生成物量增加了,说明底物浓度增加了。
2022-2023学年皖豫名校联盟高二(下)段考生物试卷(三)(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皖豫名校联盟高二(下)段考生物试卷(三)(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皖豫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三)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皖豫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阶段测试(三)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生物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共5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