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专训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备考: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专训,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曹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描绘了秋日怀嵩楼上所见云烟重叠缠绕城郭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
B.诗歌第二联写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展示出群山、野菊不畏寒霜,富有生机的一面。
C.诗歌尾联紧承前三联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人情感,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D.这首诗写景自然流畅而又层次分明,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
1、C 尾联紧承前三联实写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虚写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
2、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旷达、乐观、易扬傲岸的诗人形象。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挺立的青松,则透射出自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弘,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立可乘”,表现其斗志旺盛。
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了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此二物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2.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答案】
1.B
2.第一问: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第二问:①动作描写。“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了将士作战勇敢。②环境烘托。 “露宿青海月”“夜踏黄河冰”写出了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了将士的不畏艰险。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分析错误,这两句是说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飒飒,鼓声雄壮有如雷鸣。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两句,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
这两句描写的是将士们与敌征战时的勇敢行为,塑造出战士们不畏艰险(“露宿”、趁“月”“夜”、踏“冰”),勇敢作战(追奔、夺城)的形象;
塑造手法是动作描写,如“追奔”“夺城”,渲染出将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露宿青海月”“夜踏黄河冰”等则通过环境的苦寒艰难来表现战士们的不畏艰险。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下面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2.本诗首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
1.B
2.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的说法不正确,本诗中最后一句用李揆指子由,目的是告诫子由,出使北蕃,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不是“不敢自居第一”的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及手法的能力。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又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那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双襟!“沾巾”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据此可以看出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①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䴙鹈泉②畔猎,路人遥识郅都③鹰。
【注】①诗题下作者自注:“使君远祖,国初功臣也”契苾通是铁勒族契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②䴙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③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送别契苾通出征的诗,同时表现了李商隐对民族战争的看法。
B.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叙写铁勒部落归附唐王朝和为唐王朝效力的历史。
C.尾联将契苾通比作为“鹰”,表现他的英勇善战,给人以勇悍威严的印象。
D.这首诗既有正面赞颂也有侧面着笔,表现了诗人在结构安排上的高超技巧。
2赵臣瑷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价:“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此诗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使君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
【答案】
1.C C.“尾联将契苾通比作为‘鹰’”理解错误,原诗是“路人遥识郅都鹰”,意为契苾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而不是把契苾通比作为“鹰”
故选C。
2.①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②一位作战神勇,行动迅急,强悍威严,令敌人畏惮的战将。③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是写赵臣瑗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价李商隐塑造的使君形象“神采奕奕”。从内容上看,一、二句追溯使君家世,三、四句写使君英武,五、六句写使君勋业,七、八句写使君威名。“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苾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说明他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苾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强悍威严。“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此二句意为契苾通所到之处,深受各部族老幼妇女的欢迎。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尾联“日晚䴙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借出猎隐指对回鹘作战,“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苾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表明他是一个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结合以上诗句内容的分析,对太守形象进行概括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2.赏析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
【答案】
1.D
2.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D.“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理解错误,“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是体现山翁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格,不是向他兜售自己产品。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最后两句“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意思是,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山翁留我宿又宿”是写事,在不断挽留中表现其情谊之深厚。作者又巧妙运用“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可以抓住“留我宿又宿”“笑指”“瓜豆熟”来组织答案。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子言怀①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2.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尾联的意思。
“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时,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由此看出这是一为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
陆游
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①。
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
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
人间各自生涯别,文叔②君房③愧汝多。
[注]①婆娑:逍遥;闲散自得。②文叔: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③君房:贾捐之,字君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十年”与“一短蓑”两个平常的数量短语,表现了渔父一生的追求。
B.本诗中的“敲门”句与诗句“僧敲月下门”,描写的是两种不同的意境。
C.颔联“酣醉”“浩歌”照应首联的第二句,颈联“又”“常”呼应首联的第一句。
D.前三联主要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尾联议论,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
【小题2】诗中的“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D
【小题2】“渔父”是一个隐士形象。首联表现出渔父的漂泊江湖,逍遥自在;颔联表现其安贫乐道,乐观豪放;颈联表现其耐得住孤寂;尾联将其与文叔、君房对比,表现其超脱世俗,不求功名。
【解析】
【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说渔父愧对文叔、君房”有误,诗句“文叔君房愧汝多”,意思是文叔、君房见到你都有愧,因为渔父过的是闲适自在的生活,而他们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政治人物,奔波忙碌一生,不及渔父过得自由自在。故选D。
【小题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赏析形象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找出形象的身份、特征,以“特征+身份”的形式概括;再结合关键诗句,抓住对人物的直接刻画和侧面烘托来具体分析。首联“数十年来一短蓑,死期未到且婆娑”写渔父一生披蓑戴笠在江湖生活,闲散自得,展现了渔父的追求就是过自由闲适的生活,追求闲散自得;颔联“敲门赊酒常酣醉,举纲无鱼亦浩歌”中“酣醉”很有表现力,即便生活窘迫,没有钱沽酒也要去赊酒喝,依然喝得尽兴;即便打鱼没有收获也要放声高歌。展现了渔父乐观豪放的性格;颈联写景,通过“片月”“红蓼”“孤舟”“白鸥”等意象,营造出夜晚宁静、寂寞的氛围,进一步衬托渔父闲适自在、安于孤寂的形象;尾联直抒胸臆,说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人汲汲于功名富贵,有人想要过逍遥闲适的生活,即便是那些功成名就之人也羡慕渔父能够自在闲适一生吧,并用“文叔君房”这两个历史有名的人物来与渔翁作比对,说他们也“愧汝多”,进一步突出渔父不汲汲于功名的超脱世俗形象;由此可见,渔父是一个自由闲适、漂泊于江湖的隐士形象。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杜居士 [唐]许浑
松偃石床平,何人识姓名。溪冰寒棹响,岩雪夜窗明。
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应知此来客,身世两无情。
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杜居士的形象。(4分)
⑵简要赏析第二联中“响”和“明”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杜居士是一个隐士形象。(2分)他幽居深山,不为人所识;无世俗之心,也不问世事;享受闲适与自由。(2分)
(2)深冬时节,舟行溪中,船桨破冰,声响山中;雪积岩石,光映窗明。诗人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形象生动的衬托出了隐居环境的幽静。(描写场景1分,指出视觉听觉两个角度1分,点明衬托手法1分,总结环境的幽静特点1分)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从军行
王昌龄(王昌龄简介)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推荐阅读】王昌龄送别诗简析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4分)
【答案】
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1)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2分)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如何表达词中主人公心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倚楼望江盼夫归来而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
(2)作者先以白描手法直叙她极目远眺所见之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写出女子久等不至的焦急; 再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这种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手法,可谓绝妙。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频洲上温庭筠(公元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人歌楼妓馆。不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
《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检测卷(含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检测卷(含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结合诗家评论鉴赏,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