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寒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展开这是一份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寒假作业--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发掘了一处唐代家族墓地,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发现了一方颜真卿书写的墓志铭。该墓志铭书法艺术风格与下列作品(局部)最相似的是
A.B.
C.D.
2.中国医药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东汉时期出现的中医临床学巨著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3.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 《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对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四书五经地位下降B.儒家思想开始法律化
C.传统孝道受到重视D.选官以孝为主要标准
4.许慎《说文解字》记载了某种书写字体的起源:“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成,官狱职务繁,初为……,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这种字体,改变了之前古。汉字以曲线构形的特征,将圆润的线条改为方折对称的笔画,使汉字摆脱“描绘”而成为符号的书写。该字体是( )
A.小篆B.行书C.隶书D.楷书
5.《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太乐令孙玄成所集者,工人多不能通,相传谓为法曲;陈寅恪说:“可知唐世庙堂雅乐,亦杂胡声也。”这反映出唐朝
A.周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B.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
C.燕乐舞蹈开始呈现民间化趋势D.士人显现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6.唐代学者张怀瓘在其《书议》中评价某一字体:“……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7.某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时做了课堂笔记,如图。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东晋D.唐朝
8.南北朝时期多种画风在莫高窟的壁画和造像之中并行,佛陀形象在承续西域,印度之风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原之风。隋文帝提出“雕刻灵相,图写真容”的著名观点,唐代原本高高在上,庄严的印度佛尊也演变为善于雄辩的士族文人菩萨。这主要反映出( )
A.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在民众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B.佛陀形象从南北朝至隋唐的演变,呈现出世俗化特征
C.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两面性的影响
D.佛教逐步本土化,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升华
9.自殷周起,跪坐习俗就是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末以后,“胡床、胡坐”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的现象在中原地区渐次流行,直至隋唐五代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汉人坐姿的改变
A.体现了儒学社会地位的提升B.表明生活习俗趋向统一
C.反映了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D.取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10.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佛教文化借助道教传统扩大影响B.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已传入印度
C.佛教与道教逐渐融合D.中原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频繁
11.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
A.孙思邈、王羲之、顾恺之、杜甫B.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
C.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D.张仲景、颜真卿、吴道子、李白
12.唐高宗下达敕旨,“今欲令道十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宜付有司详议奏闻。”经朝廷集议后,主张沙门等不拜君亲的占多数。皇帝下达新的诏书,沙门等出家人需要致拜双亲,不必致拜人主。这反映了
A.皇帝个人意志在皇权的运行中是相对的B.佛教的传统力量相当强大
C.群臣的想法始终与皇帝的意见保持一致D.集议制度保证决策的正确
13.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A.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糅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C.开创了“三教合一”的局面D.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14.下图所示为欧阳询所书的《皇甫君碑》局部,现存陕西西安,书28行,行59字。下列项中,对此碑文字体表述正确的是
A.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形体方正,规矩整,可作楷模D.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15.下图所示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孝文皇帝刻记造像的事迹。据此可知,此碑( )
A.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B.反映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C.融汇了北朝的艺术风格D.印证了三教并行的政策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发展。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天竺诸国(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他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促使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到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概述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看法。
17.《七步诗》真伪辨
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已广为人知,讲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注:杀),(曹植)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注:豆茎,可作柴烧)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曹植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建安”一词来源于当时的:( )
A.谥号 B.庙号 C.年号 D.尊号
(2)《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 )
A.半个世纪 B.两个世纪
C.八百余年 D.两千余年
然而,后世学者对该故事的真伪一直存疑。先后提出了以下证据:
证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直至明清时期,《七步诗》才逐渐真假难辨。
证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考《三国志》等文献,曹丕称帝后与曹植见面不过三次,无一次符合《世说新语》所载场景。
证据三:《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唐代刘知几曾评此书“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为无知(者)所悦”。
证据四:郭沫若曾说: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而且如果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依然也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
(3)以上证据分别通过哪些角度对“七步诗”故事提出质疑?
(4)以上证据是否足以证伪“七步诗”真实性?
故事虽然存疑,但其产生与流布也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
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 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变化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开始出现曹操“篡逆”之说,只因东晋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贬曹之风对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作用。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整理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6)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怎样的唯物史观?(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参考答案:
1.A2.B3.C4.C5.B6.C7.D8.D9.C10.A11.C12.A13.B14.C15.A
16.(1)政权:①蜀(蜀国、蜀汉) ②隋朝
特征:政治上:政治分裂,政局动荡,孕育着统一(政权分立或国家长期分裂或大分裂孕育着统一);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思想文化上:(儒、释、道)儒学、佛教与道教共同发展,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或回答“中外文化交流互动:佛教盛行,道教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文学大发展,艺术大放光彩”亦可);
民族关系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趋势更加明显(或回答“南北民族在交流交融中发展”亦可);
科技上:数学、农学、地理学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2)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广;交流内容丰富;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双向交流,对中国和有关国家(交流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
看法:国家实力强盛有利于对外交流;国家要重视对外交往交流:交流中互鉴交融;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17.(1)C
(2)B
(3)分别从(文学史上) 当时创作风格和曹植正规诗集版本流传、与正史互证、 《世说新语》史料价值、从常识判断四个角度提出质疑。
(4)答案 1:足以证伪。以上证据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七步诗”真实性提出质疑, 能够形成互 证关系,一定程度上形成证据链。说明此事在当时或之后一定时期内并不为主流史家所认定,仅见于可信度不高、具有文学色彩的《世说新语》。且通过考证,此事难以与正史记载相吻合,也不符合常理(常识)。答案 2:不足以证伪。正史记载可能并不完整,对历史细节或轶事或有遗漏;且目前难以穷尽所有曹植诗集版本,仅能就目前所发现的诗集而论;小说本身的记载必有其信息渠道,是否真实还要进一步查找信息来源;刘知几、郭沫若等人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不可以论代史,作为必然可信的材料。
(5)在南朝产生时,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特征;在南宋广为传播后,反映了南宋理学兴盛,官方伦理道德秩序对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宋以来话本等文学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影响。
(6)B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