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4.3.3 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案
展开第四章 三角形
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课时3 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边角边(SAS)”条件的内容.
(2)能初步运用“边角边(S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知道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边和一对角相等时,不一定全等.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边角边(SAS)”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运用“边角边(SA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
多媒体课件.
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认识卡钳:
如图12-2-8,把两根钢条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在图中,利用这个工具就可以测量工件内的槽宽,你们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思考之后进行简单的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入本节课题.(板书)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一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探究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边角边(SAS)”〕
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
图12-2-9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要画一个三角形,首先要确定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然后教师出示作法,学生独立完成:
如图12-2-9,(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接B′C′.
2.引导学生剪下三角形,看是不是与原三角形全等.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教师补充:也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能确定.用符号语言表示为(教师板书):
教师强调:“SAS”中的“A”必须是两个“S”所夹的角.
教师从而解决情境导入中的问题,卡钳测量工件内的槽宽的原理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把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移”到可以直接测量的位置进行测量.
接着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完成这道练习题(学生口答):
图12-2-10中全等的三角形有(D).
探究2: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边边角)
教师提出:如果把“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改为“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点拨,画出反例图形,如图12-2-11.
学生通过反例说明“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成立(即SSA不一定成立).
教师出示教材P38例2:
如图12-2-1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如果能证明△ABC≌△DEC,那么就可以得出AB=DE.由题意可知,△ABC和△DEC具备“边角边”的条件.
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书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在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
教师让学生完成:教材P39练习第1,2题.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点评,并强调证明过程的规范书写.
1.运用“边角边(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注意“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角.
【正式作业】教材P43习题12.2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