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094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0947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0947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邢台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材料二:“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3)自省视角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4)自由目标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注】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3分)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战争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你为什么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次交谈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 得知事情的全部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意在表现作者欲迅速结束这段感情的迫切心情。C.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7.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8.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从人物刻画和读者感受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二、课内知识检测(12分)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与点也 与:赞同B.至今治强 治:治理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D.如土委地 委:散落10.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3分)A.加之以师旅 B.异乎三子者之撰C.以其无礼于晋 D.民以殷盛1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遂散六国之从 B.距关,勿内诸侯C.籍寇兵而赍盗粮 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小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时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之位,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指战国时秦、赵、楚三个国家。三晋与齐、郑、卫、中山并称为“战国七雄”。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绩都与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遭受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5分)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8题。初夏行平水①道中陆游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市桥压担莼②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注】①平水:陆游家乡浙江绍兴以东四十里,以产茶著称。②莼: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抒发感慨,表现出诗人叹老嗟卑的悲愤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莼菜滑腻,豆荚鲜美,颔联二句颇能表现时令特点与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C.傍水林中,声声莺语随着阵阵清风传来,颈联描绘的初夏之景让人心生愉悦之情。D.全诗虽无“喜”“乐”等字眼,但诗人欣喜之情却溢出画面,令人读之心醉神怡。18.诗中颈联“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3)《谏逐客书》中,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应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 )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纸质物品的保存由于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只有窗花在窗格上调皮喧闹。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3分)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把改正后的句子写出来。(6分) 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背包或新或旧,或轻或重,或虚或实。它承载了记忆,寄寓了情感。请以“背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D(依据材料二,“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过于绝对。)2.D(“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有误。)3.A(B谈的是用人失误;C是总体介绍;D说的是鲁迅接受老师批评,坚决改正缺点。)4.答案示例:(1)自觉要求 (2)独立指向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然后将“群居”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接着更进一层,把“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C(A选项递进有问题,原文中看不出来这句话是更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B选项,作者并非为了表现迫切心情D选项,文章中并没有描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出民众的必胜信念。)7.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8.①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②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每点3分)9.B (治,安定)10.D (D项为省略句,并非状语后置句)11.D (A项“从”同“纵”,B项“距”同“据”“内”同“纳”,C项“籍”同“借”)12.D (A项“婚姻”古义“儿女亲家”,B项“非常”古义“意外情况”,C项“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13.B(此句大意: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14.C(历史上的“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个国家,战国七雄是秦、齐、楚、燕、赵、魏、韩七个国家。)15.C(“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翻译可知,“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但文中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16.(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采分点:“所以”,……的原因 1分;“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判断句式。4分)(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采分点:“及”,等到 4分; “之”,到。1分)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事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17.A(悲愤之情并非本诗基调。)18.选取了水、林、莺、草、蝶等意象。构成了初夏季节莺语声声,蝴蝶翻飞的充满生机、热闹美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19.(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0.D(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以及下文“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的提示,此处的主语应是“剪纸的颜色”,排除A、B两项;“因为”意味此处解释“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的原因,结合话题一致性原则,排除C项。故选D。)21.B(A项:借代、互文。B项:拟人。C项:夸张、比喻。D项:设问、比喻。)22.(示例)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所以(因此)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或: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23.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背包”,审题的关键是对“背包”的理解。分析材料提示“或新或旧,或轻或重,或虚或实”可知,这里的背包可以是具象的有形的真实的背包,看得见、摸得着,有实用的价值;也可以是抽象的无形的背包,它存在于心灵和精神的世界。但不管是有形的背包还是无形的背包,它都能“承载记忆,寄寓情感”。据此,考生可以以具体的背包作联想和切入点,抒写与背包有关的人和事,表达生活的感怀;还可以借助背包的象征意义,抒写沉重的心理包袱、某种压力、精神的困惑等。审题时注意“记叙文”的文体要求,注意情节构思,描绘细节,抒写出生活的真实感受。参考立意:1、借背包传递真情2、走出无形背包的困扰3、放下包袱,战胜自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文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