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真题演练十二:古诗词曲阅读02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真题演练十二:古诗词曲阅读02,共33页。
考点十二 古诗词曲阅读——真题演练02
(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
1.“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
2.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2022·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3.“小宅”除了“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4.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
5.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小宅》一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 )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022·青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曲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7.请从感官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表达效果。
(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8.“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9.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2·贵州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寿阳曲①·_______
(元代)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②。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
寿阳曲·_______
(元代)马致远
鸣榔④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
【注释】①两首诗歌均选自《元散曲一百首》。寿阳曲,曲牌名。②霁:雨停。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⑤撮:聚集。
10.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边塞出猎 江头怀古 B.山中别友 晨起出渔
C.山市晴岚 渔村夕照 D.野渡新晴 绿杨春晓
11.两首诗歌都展现了美好的情景。第二首诗歌的情景中,有榔声、歌声,可能还有人们晒网时交谈的声音。如果第一首诗歌的情景中也有声音,哪两种声音最恰当?请简要描绘这个情景。
(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13.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2022·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15.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2022·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朗诵小组选定下面这首诗参加校古诗朗诵大赛,请你参与。
度关山
[唐]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①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③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①狐:一作“孤”。②窦:沟渠。③羽:箭尾上的羽毛,即箭翎,引申为箭。
16.文博找到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景?请说明理由。
选择______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朗诵颈联时,文栋想要增强诗歌感染力,请你为他配上适宜的表情、动作。
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朗诵尾联时,文博对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选择一个词语即可)
(2022·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9.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0.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022·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21.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22.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2022·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3.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4.“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2022·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6.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022·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27.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28.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2022·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9.首联抓住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形容词,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2·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
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
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5.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_________、_________。
36.“千里雁”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
37.这首诗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38.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39.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阅读曾巩的《城南》,完成问题。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40.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写出了雨的量大、势猛的特点。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
C.本诗的作者曾巩是唐代著名诗人,本诗笔调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由衷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41.本诗三、四两句描写小草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2022·广西柳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2.首联中“浑”字的意思是①____,尾联中的“无时”应该理解为②____。
43.颔联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在原作中是什么意思?后来衍生出什么新的意义?
(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4.请找出诗中体现山西村民俗的诗句。
45.请阐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理趣。
(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6.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从本词的 _____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47.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48.(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49.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50.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与解析
(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
1.“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
【答案】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明君(或“圣人”)。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中的字词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表现了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见“古人”指的是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来者”指的是明君、圣人。
2.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答案】①明君不见(不见古贤),②壮志难酬(不见今贤),③人生短暂(天地悠悠),④孤独寂寞(独自孤单)。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怆然涕下”形容诗人倍感凄凉而落泪;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现实是诗人屡遭贬谪,可见诗人因不见古贤,不见今贤,壮志难酬而悲伤落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人登楼眺望,看到空间的辽阔无限,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易变,天地浑然一体,唯独自己独立于幽州台上,作者因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自己孤独寂寞而悲伤落泪。
(2022·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3.“小宅”除了“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答案】地处市井(或“毗邻百姓”);建筑简陋(或“屋内陈设简陋”)。(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可知“小宅”地处市井,毗邻百姓;根据“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可知“小宅”是建筑简陋。
4.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
【答案】示例一:这两人的园屋和作者的宅院一样狭小,以此表明自己和他俩一样,不重物质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运用村托(类比)手法,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宅”(或“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隐含以“贤人”自居之意,抒发自己虽居小宅,但心胸宽广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运用典故,借古代的贤人“庾信”“陶潜”自比,表达自己虽居陋室,但品格高洁。安贫乐道的情怀。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己的“小宅”,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以古代贤者自居,“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表明自己不介意生活的清贫,更在意精神世界的满足。
5.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小宅》一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 )
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拓展。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与《小宅》一致;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明了陶渊明喜爱远离俗世的隐居生活,淡泊的情怀。与《小宅》一致;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表现的是杜甫因为自己的茅屋破漏而感到忧伤,并由此想到天下百姓的苦难生活。与《小宅》不一致;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体现了刘禹锡身在陋室,安贫乐道的情怀。与《小宅》一致;故选C。
(2022·青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曲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
【解析】考查元曲主旨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第一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作者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表现出了这首散曲的主旨。第二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句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于自己置身乱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对于现状有心思辨而无力改变的怆然与苍凉。
7.请从感官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表达效果。
【答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表现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解析】考查句子的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第一句是视觉描写,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着一“聚”字展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是听觉描写,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着一“怒”字形象地表现出那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的回响。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把河水人格化,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还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8.“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答案】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感知。“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中“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9.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家园故国之愁,吊古伤今之感。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家园故国的愁绪,以及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据此理解作答。
(2022·贵州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寿阳曲①·_______
(元代)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②。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
寿阳曲·_______
(元代)马致远
鸣榔④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
【注释】①两首诗歌均选自《元散曲一百首》。寿阳曲,曲牌名。②霁:雨停。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⑤撮:聚集。
10.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边塞出猎 江头怀古 B.山中别友 晨起出渔
C.山市晴岚 渔村夕照 D.野渡新晴 绿杨春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首,“花村外,草店西”写的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是“山市”。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五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因此,本首曲以“山市晴岚”作标题敢贴切;第二首开头两句“鸣榔罢,闪暮光”,说捕完了鱼,已是夕阳残照的时分了。第三句“绿杨堤数声渔唱”,承接上两句,渔人上了岸,把船系在绿杨树下,于是绿杨堤上就飞出渔人的歌唱声。第四句“挂柴门几家闲晒网”,说有几家渔家的柴门上,挂着鱼网,晒着。第五句“都撮在捕鱼图上”,这一句是总收全曲,说上面所写的“鸣榔罢”、夕阳残照、绿树系舟、堤上渔唱、柴门晒网等景致,都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捕鱼的图画。这捕鱼图,就是“渔村夕照”图;故选C。
11.两首诗歌都展现了美好的情景。第二首诗歌的情景中,有榔声、歌声,可能还有人们晒网时交谈的声音。如果第一首诗歌的情景中也有声音,哪两种声音最恰当?请简要描绘这个情景。
【答案】示例:流水声、鸟鸣声。雨过天晴,天空明净如洗,晚霞照得满天绚艳,山谷小溪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雨水洗濯过的山峦,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格外青翠,不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雨过天晴,可知有流水的声音;根据“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可以想象有鸟归山林的鸣叫声。可围绕“雨过天晴,流水潺潺,群山铺绿,归鸟乱鸣”来描绘情景。如:仰望天空,天空明净如洗,晚霞又照得满天光华绚艳,流水潺潺,景色极为迷人。本来就很美的像是小镇屏风的山峦,经过雨水的洗濯,又在夕阳的映照之下,还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显得格外青翠,时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
(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答案】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解答此题,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此句意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抓住“水、山岛”等景物,描绘出浩荡壮观的景象。
示例:在这水波摇动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13.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答案】示例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示例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丰富的想象”这个角度。诗歌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静有动。后面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运用想象,译为: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壮志。
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一步描绘了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也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2022·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故选A。
15.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答案】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022·江苏宿迁·统考中考真题)朗诵小组选定下面这首诗参加校古诗朗诵大赛,请你参与。
度关山
[唐]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①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③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①狐:一作“孤”。②窦:沟渠。③羽:箭尾上的羽毛,即箭翎,引申为箭。
16.文博找到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景?请说明理由。
选择______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选B, 首联、颔联中“红日”“狐关”“危楼”“广漠”“长城”等,描绘了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颈联中“拂剑”“弯弧”,展现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图B中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容与意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扣住画面,进行描述。根据诗歌内容,首联“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中的“雁塞”“红日”“雪”展现的是边塞雪后初晴的景象;颔联“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高楼、大漠、长城展现了边塞特有的雄浑壮阔的图景;颈联“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拂剑”“弯弧”刻画了一位挽弓射箭的英雄形象;尾联“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意思是俘获敌人的人竟然是个少年儒生,表现的是作者对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的赞美之情。据此分析,图B中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容与意境。
17.朗诵颈联时,文栋想要增强诗歌感染力,请你为他配上适宜的表情、动作。
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表情:表情严肃,眼神坚定。 动作:拔剑、拉弓。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的技巧。要根据诗句所展现的意境或是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重音和朗读时的动作。“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中,“拂剑”是拔剑的意思,“金星出”写出拔剑时迅速,刚劲有力;“弯弧玉羽鸣”写拉弓射箭,箭呼啸而出。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据此分析,朗读时应该用坚定的眼神,严肃的表情,配以拔剑、拉弓的动作,展现为国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18.朗诵尾联时,文博对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选择一个词语即可)
【答案】示例1:宜重读“系虏”,可以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
示例2:宜重读“贾谊”(或“书生”),可以凸显诗人虽是书生,但仍可以杀敌报国的志气与豪情。
示例3:宜重读“谁知”,说明人人皆可成为报效国家的英雄,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重音的处理能力。重音是朗读时,为了传情达意的需要,对某些词或短语进行重读,加以强调。要结合语境分析,做到言之有理。①可重读“系虏”,意思是俘获敌人,写战场上打了胜仗,俘虏了敌人,更能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②可重读“书生”,说明诗人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仍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③可重读“谁知”,意思是哪里知道,说明报效国家的英雄竟然是少年儒生,出人意料。
(2022·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9.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解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意思是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20.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瀑布不满足于小小溪润式的安乐,一往无前,最终东归大海,寄寓了作者不甘平庸、思有作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情怀。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意思是,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此诗前两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表达出作者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022·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21.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答案】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以从字词含义、诗文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是: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这两句偏重叙事描写“百花尽”,写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将“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写出植物在雨后凋零之景;而“莺乱啼”则写出雨后的生灵——莺,啼叫扰人心扉,杂乱而无韵律,借鸟声传达诗人因景伤悲,心烦意乱,因贬谪离家凄迷惆怅的精神状态,因此是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的写法。
22.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答案】“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诗歌情感分析。“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意思是: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联系注释中“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因为作者一贬再贬的仕途失意经历,让作者心生愁意。被贬十年后刚回长安,随即又被贬到更荒僻的柳州做官,背井离乡,因此“宦情”“羁思”两种愁情一齐涌上心头,“共凄凄”。
(2022·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3.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答案】车马喧 真意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4.“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2022·河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6.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据此回答即可。
(2022·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27.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解析】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
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
28.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
B.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C.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
D.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答案】AD
【解析】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故选AD。
(2022·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9.首联抓住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形容词,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答案】破 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
【答案】参考答案一: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参考答案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022·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示例一: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三: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从修辞的角度看,前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后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两句又构成了对偶句;从炼字的角度看,一个“钟”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汇集于泰山。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的陡峭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写作手法看,运用了虚实结合,化静为动的写法,写出了泰山充满了雄浑的力量,充满了生机。据此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作答。
3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答出任意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望岳》这首诗通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诗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022·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
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
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答案】B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B.表述有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是直抒胸臆,态度鲜明,“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本句并没有表达对春朝的厌恶;故选B。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答案】“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考查诗歌炼字。首先,明确“排”字的词性特征,“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分析,要放在句中,这句话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其次,动词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在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黄鹤一飞冲天,势要冲破白云”的景象;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上面诗歌,回答问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5.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骨肉分离 战乱频年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意思是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世业空”“田园寥落”写出家园荒芜之景;“弟兄羁旅各西东”“骨肉流离道路中”写出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的骨肉分离之景;“时难年荒”“干戈”写出那个时代战乱频年的社会现实。
36.“千里雁”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_________之苦。
【答案】离别 漂泊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概括。“千里雁”,诗人以“雁”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写出了诗人的离别之苦。“九秋蓬”,诗人以“蓬”作比,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就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写出了诗人的漂泊之苦。
37.这首诗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这首诗的尾联是借月抒情,表达了作者的骨肉相思之情。苏诗尾联是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诗人借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表达了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天狼”,星名,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人通过引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2022·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38.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处处”“飘飘”也写出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的场景,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包含诗人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处处”意为到处,指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飘飘”意为飘飘荡荡,指诗人飘飘荡荡,无地可居。燕子四处筑巢的场景和诗人何其相似,诗人写燕子居无定所,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同时也表达出对燕子的同情怜悯;“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文章音韵美、节奏美。
39.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答案】“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却“益沾巾”,通过刻画诗人泪流满面、孤苦凄凉的人物形象,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关心、同情和怜悯,也表达出自己年老体衰,漂泊在外,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暂语船樯”,那被诗人寄予了同情的燕子好像也在表达对诗人的同情,似乎要来陪伴诗人,但是没多久就飞走了,“还起去”“穿花贴水”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本句塑造出诗人涕泗横流、孤苦无依的人物形象。结合首联“湖南为客”“两度新”以及颔联“识”“看”的两个动词,颈联的“飘飘”,都能表达诗人晚年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表达出诗人的漂泊之苦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
(2022·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阅读曾巩的《城南》,完成问题。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40.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写出了雨的量大、势猛的特点。
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
C.本诗的作者曾巩是唐代著名诗人,本诗笔调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由衷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的意思是: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这两句突出了雨量大,雨势猛的特点。因为雨势猛,下得急,雨量大,所以才会迅速填满了池塘,使得山路崎岖;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错误,曾巩的《城南》是一首七言绝句;C.“曾巩是唐代著名诗人”错误,曾巩是北宋著名诗人;D.“诗人由衷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错误,从“惟有青青草色齐”可知,诗人赞美青草生命力的顽强;故选A。
41.本诗三、四两句描写小草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暴雨过后桃花李花零落殆尽与青草长得齐齐整进行对比,突出了小草蓬勃而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的意思是: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热闹的桃李开时灿烂无比,然而现在都已经凋谢了。默默无闻的小草却依然碧绿一片。桃李虽美却易凋谢,小草平凡却绿色长驻。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了小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对比中,也蕴含了哲理:那些美好的东西多不长久,平凡的东西却往往有着顽强的韧性与生命力,可以长久存在。
(2022·广西柳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2.首联中“浑”字的意思是①____,尾联中的“无时”应该理解为②____。
【答案】浑:浑浊(不清) 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
【解析】本题考查字句的理解。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为“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浑”,浑浊(不清);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无时”,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
43.颔联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在原作中是什么意思?后来衍生出什么新的意义?
【答案】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可不翻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近即可。
【解析】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此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4.请找出诗中体现山西村民俗的诗句。
【答案】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这一句体现山西村民俗。
45.请阐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理趣。
【答案】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句蕴含的哲理的能力。答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在本义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没有路了,忽然又出现了村庄,看到了希望,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而在绝境当中往往蕴含着希望,这两句诗启示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道路可能曲折,但未来一定充满光明和希望。
(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6.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从本词的 _____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答案】江城子 题材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这是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从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豪放词。
47.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能力,要注意结合词作的内容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千骑卷平冈”的意思是: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以席卷而过的狂风来比喻疾驰的马队,一个“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之多,行走之快,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壮志以及踌躇的英雄气概。
48.(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一]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到出路而奋力划船,杂乱的划船和欢乐的说笑声,自然“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符合全词轻松欢快的基调。
[示例二]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怎渡”。词人和她的游伴“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出路,“怎渡?怎渡?”,慌张的问询和杂乱的划船,于是“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心理,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分析。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词作大意: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示例: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欢宴以后,兴尽回舟,却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辩识不出了,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于是与游伴奋力划船,划船声“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的描写,且行文流畅,前后呼应。
(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题稚川山水
【唐】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
49.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
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
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
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
【答案】D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稚川山水风光的热情赞颂。从“隔水青山似故乡”可看出诗人还巧妙抒写了他的思乡之情;D选项说法不全面;故选D。
50.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在酷热的五月仲夏傍晚时分,憩息茅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
【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一个“凉”字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是凉爽宜人,写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汀沙云树晚苍苍”一句写了两种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树”,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这是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色。特点是“晚苍苍”,写出了汀沙云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的情景。据此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重难突破十二:古诗词曲阅读,共27页。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真题演练十一:名句名篇默写02,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课文原句填空,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古诗文默写,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古诗词默写填空,古诗文填空,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真题演练十二:古诗词曲阅读03,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