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
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7 古诗词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7 古诗词阅读,文件包含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7古诗词阅读解析版docx、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7古诗词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总结考点一、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 -”, 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 ,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种悲哀、凄楚的情绪。8.[以景结情] :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夏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显得意犹未尽。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 , 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12.[点化] : (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15.[抑场]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事物的时候 ,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 ,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①欲扬先抑法;②欲抑先扬法。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 地用在一 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17.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18.[意象组合] : (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考点二、古诗分析法第一种模式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模式一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半亩方塘-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般是哲理诗。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重理。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6)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考点突破1.(2021•石家庄模拟)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完成下列各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答案】(1)B。(2)“若”是好像的意思,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ACD.正确;B.有误,“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全景。故选:B。(2)本题考查诗歌的修辞手法及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这两个“若”字,写出了月亮和星辰在海天交接处载浮载沉的壮观景象。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2.(2021•路北区一模)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这首词在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写出词人描绘的具体梦境。(2)“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作者在梦中横渡天河,回到天帝的居所,天帝情意恳切地问她:归宿何处?她向天帝诉说了自己面临的“路长”与“日暮”的苦闷,即便诗句为人称道,也是空无用处。(2)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可以看出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思是“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在上阕,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3.(2021•高阳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B.首联的“莫笑”表达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美;“足”字则表现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C.颈联生动传神地描摹了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表达了农民丰收之后的喜悦。D.尾联中“无时”即随时,表现了诗人与农民朋友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明理由。【答案】(1)C(2)示例一:一方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景象;另一方面又蕴含哲理,面对现实中的困难,不畏惧,勇于奋进,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示例二:运用反衬手法,以“疑无路”衬托“又一村”,构成鲜明对比,诗人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文的理解和赏析。ABD.正确;C.有误,“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充满着丰收的期待。不是表达农民丰收之后的喜悦。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转过一座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本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景又包含着哲理。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4.(2021•定兴县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试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2)如何理解划线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答案】(1)示例:“聚”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这句话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暗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2)示例: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谴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据此可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即曲的主旨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的句子,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即:一个朝代兴起,大兴土木,受苦的是老百姓;一个朝代灭亡,战争频繁,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这句话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或,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诗歌的基本常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5.(2021•遵化市模拟)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列各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古人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意思是诗歌创作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的这首诗,颔联就借典故,既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对① 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的感慨;尾联则点明酬答之意,既表达了他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体现了他② 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2)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神妙”。请简析这一联诗句好在哪里。【答案】(1)①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②坚定的意志和乐观(2)①哲理方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方面: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此题为赏析填空题。诗中所表达情感较复杂,综合全诗可以看出,诗歌的基调从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颔联借“闻笛赋”这个典故映射出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也流露出对旧友的不尽思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尾联点明了酬赠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酬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诗句意思,然后再从它揭示的哲理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加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用“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蓬勃的新生力量,既抒发了仕途屡遭打击的愤懑、失意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坚信未来的阔大胸怀,又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译文: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12 作文,文件包含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12作文解析版docx、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12作文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9 说明文阅读,文件包含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9说明文阅读解析版docx、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9说明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6 名著阅读,文件包含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6名著阅读解析版docx、备战2023语文新中考二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河北专用突破06名著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