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完成下面各题,翻译下面的句子,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太原市进山中学校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选择题线上答,非选择题答在答题卷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 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 “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 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 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 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
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 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 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 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 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 年 8 月 21 日)
1. 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 题。
B.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 出去。
C. 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
D.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 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2.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 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 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C. 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 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D. “‘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 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 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C.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 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 “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 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 分)
合欢树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 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 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 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 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 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 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 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
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 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们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 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 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 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 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 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 成为作家。
B. 文中“悲伤也成享受”一句,是说有时候,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 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C. 文中几次写到“我”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情绪 正是对母亲复杂的思念情愫的一种流露。
D.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含蓄地表现了母爱的深远与永恒这一主题。 5.下列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者将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寄托于“合欢树”这一物象上,文章含蓄而又真切,感染
力强。
B. 母亲为“我”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 熏、灸,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和希冀之情。
C. 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并且好好侍弄它,作者写这一点是从侧面 表现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
D. 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从平朴自然的 语言流露出来。
6.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10 分)
铁 锅 槐梁 衡
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②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③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 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 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 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 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 僧人千余人。史载 1687 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
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 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 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 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 小树苗。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⑤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 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 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 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 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 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 而皇室培养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开始,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 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
⑥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 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 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 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 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
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 坚强地活下去!
⑦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 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
⑧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 槐 这 样 一 个 天 地 所 生 、 人 神 共 塑 、 照 古 烁 今 的 盆 景 呢 ?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①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 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 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
C. 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D. 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 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 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 便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C. 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
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作了铺垫。
D. 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9. 阅读上文,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4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7 分)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 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
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0.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 写该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 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11.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 分)
五、完成下面各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
其皆出.于此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策之不以其道.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古之学.者.必有师
14. 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师不必贤于.弟子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其.皆出于此乎
蚓无爪牙之.利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惑而.不从师
D.
而.耻学于师
16.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客有吹洞箫者
D. 何陋之有
17. 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 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輮以为(是)轮
C. 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18. 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 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 的“蓝”相同。
C. 《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 《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19. 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0.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车柔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1)(3)(5)(7) B.(1)(2)(5)(6)
C.(2)(4)(7)(8) D.(3)(5)(6)(8)
21. 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①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科己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顺流而东.也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舞.幽壑之潜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题 3 分,共 12 分)
22. 假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5.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空 1 分,共 13 分)
26. 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指出老师与弟子在学习上有早有晚,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
27. 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士大夫之族从师时普遍存在的一种“ ,
”的心理。
28. 《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的思考,却“ ”, 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
29. 《虞美人》中“ , ”两句,描写了词人李煜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愁思故国,夜不能寐的情形。
30. 《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在天地间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31. 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 “ , , ”。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 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 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 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 ; 而南宋 ,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
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 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 。因此,中国画 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 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 ,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 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 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有删改)
3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3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 为祖国山河立传”。
B. 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 祖国山河立传”。
C.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 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 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 河立传”。
3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2022-2023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测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住,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义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 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
B.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
C. 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
D.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C项,句子只是交代了王蒙等作家取得的成就,与“拿去主义”无关。故选C。
2.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C. 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D. “‘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D项,“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错,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故选D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 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C. 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 “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B项,“西方的科学家”错,原文“许多科学家”。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们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文中“悲伤也成享受”一句,是说有时候,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C.文中几次写到“我”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情绪正是对母亲复杂的思念情愫的一种流露。
D.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含蓄地表现了母爱的深远与永恒这一主题。
A.“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分析不当。孩子“成为作家”或想通过写作找到一条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有意识的培养目标。从“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可见,其实是为了表达母亲也有年轻好胜的时候,与后文把一切伤心都藏起来善于忍耐的母亲形象形成对比。
故选A
5.下列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将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寄托于“合欢树”这一物象上,文章含蓄而又真切,感染力强。
B.母亲为“我”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和希冀之情。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并且好好侍弄它,作者写这一点是从侧面表现母亲对生活寄予希望。
D.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从平朴自然的语言流露出来。
A.“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中的“尊敬”错误。“合欢树”既成为维系母爱、维系儿子对母亲思念之情的物象,也成了思亲情苦的反衬物。本文旨在表达对妈妈的怀念之情,对妈妈的赞美。
故选A
6.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形成对照,更能表现母亲的伟大和对母亲的怀念。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内容为“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位置为“本文开头”。本文第一段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儿子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告诉儿子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比他好,主要塑造了母亲形象。
第一段说因为“我”作文得奖的事情和母亲的一场小冲突,当时母亲是这样的“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孩子一样率真可爱。
“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与下文“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因为心疼、焦急、忧愁而过度操劳而早逝形成对比。
写母子间小冲突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从艺术效果来看,如此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10分)
铁 锅 槐
梁 衡
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②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③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⑤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开始,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
⑥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
⑦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
⑧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人神共塑、照古烁今的盆景呢?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第①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
C.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C.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作了铺垫。
D.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9.阅读上文,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4分)
①高大粗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1分)②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蜒屈结,枝叶繁茂;(2分)③饱经沧桑,有一种厚重与庄严。(1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7分)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0.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该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错误,从词中来看,“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词人以“千顷”言“暮江”之浩大,以“万斛”言愁之可量,紧接着以“无处”再次极言愁之多,这三句营造出的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故选C项。
11.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关注诗歌的标题、注释、词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如注释一“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这就暗示了考生该词中可能会流露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感,再结合词下阕“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来看,词人先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无奈,请助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词句中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这些内容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如注释二“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结合词中“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等词句来看,词人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和借用范蠡的典故,寄寓田园之思;如词上阕中的意象,上阕开篇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如下阕“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这是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生发离别故土的离愁;如最后两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这两句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考生结合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如本词,考生可以结合重点词语“离愁万斛”“征鸿”“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谁是国中豪杰?”““此意莫匆匆”和后面的注释分析人生如寄的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欲归隐田园之情和故国之思。
五、完成下面各题。(每题3分,共30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项均为学习。A项超出/产生。B项疑惑/糊涂。D项道理/方法。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B
解析 A项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B
解析 ①③名词,老师;②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④⑦⑨名词用作动词,拜师学习;⑥⑧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解析 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介词,对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B项指示代词,那些/副词,表示推测,大概。C项介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无实义。
1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客有吹洞箫者
D.何陋之有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17.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B )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 狐假(借助,利用)虎威 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 行将为(被)人所并 輮以为(是)轮
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 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 劝(用道理打动人)导 劝(劝说,阻止)架
18.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B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19.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B )
例句:上食埃土 向上 往上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0.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B )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车柔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21.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D )
①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科己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顺流而东也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舞幽壑之潜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名词作状语
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题3分,共12分)
22.假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相劝酒。
2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空1分,共13分)
26.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老师与弟子在学习上有早有晚,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7.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士大夫之族从师时普遍存在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8.《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的思考,却“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却“_____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9.《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词人李煜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愁思故国,夜不能寐的情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0.《赤壁赋》中,“,”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在天地间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1.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_;而南宋__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_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有删改)
3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第一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形容的是“全景式构图”,所以应该选用“气势磅礴”。
第二处,苟且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得过且过,不考虑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偏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说的是“南宋”,结合历史,应该选用“偏安一隅”。
第三处,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原文介绍“写”和“意”两方面,两者不是对立的,所以应该选用“相辅相成”。
第四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从后面的“玩形式游戏”来看,这里应是“让人迷惑”的意思,所以应该选用“故弄玄虚”。
故选C。
3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B.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错误:①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国画创作者”。②“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③“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全部改对的是C。
故选C。
3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括号后的内容是对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举例,两者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分析括号后面的内容可知,“写”应该指“笔墨法度”,“意”应该指“特定审美意蕴”,“既包含……,也包含……”表示两者兼而有之,对应“不是独立存在”。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句通过古树,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