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2 (透析结构,精准分析论证特点)讲义
展开透析结构,明辨关系,精准分析论证特点
[导语] 论证分析题是在2017年出现在全国卷中的。它的出现,给高三复习备考带来很大的影响,其意义和价值就是让论述类文本阅读成为真正接近阅读本义的一种行为。它的四个选项,改变了以往的只是从文本或材料中找信息点或陷阱的方式,把考场阅读和思维的着力点扩大到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运用,使之成为真正的语文阅读,真正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还要读出传达信息的方式,即是如何论证的。为此,考生不仅要具备论证等方面的必备知识,还要掌握这类题目的答题关键。
一、分析论点
阅读论述文,首要的是抓住作者的观点(论点),尤其要抓住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其分论点。
规范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至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是议论文的骨架、躯体。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深刻,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
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较为灵活。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还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大多数情况下,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呼应论点。
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没有自己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的观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
二、分析论据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如何分析论据呢?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1.梳理筛选论据。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这是较为基础的步骤,关键是细心谨慎,不要遗漏了某个关键论据材料。某个关键论据材料的遗漏,就有可能影响到考生对文本观点态度的全面准确把握。
2.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作者一般都会对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考生一定要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3.分析逻辑联系。逻辑联系包括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需要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文本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联系,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联系,还可能是因果联系,等等。
三、分析论证
(一)论证前提
所谓“前提”,主要指事物的先决因素,而立论前提是指论证确立的基本条件。如2017年全国卷Ⅰ“气候正义”中讲“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气候容量有限”就是该文的立论前提。论证前提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如2018年全国卷Ⅰ“新子学”中讲到“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段话里反复点明了本文的立论前提:中西思想交融互动。
(二)论证角度
从论证角度看,论证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就要归结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高考所选的论述类阅读文本,基本上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为主的立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辨析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论证方式。它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后两者也叫间接反驳。
(三)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 论证特点 | 论证效果 |
举例论证 | 运用概述和具体事例来论证。 | 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
引用论证 | 运用常理与哲理,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论证。 |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使论证更有力。 |
对比论证 | 通过对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 | 正反对比鲜明,令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 |
比喻论证 | 道理阐释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
因果论证 | 包括假设、条件、因果等论证方法。 | 逻辑缜密,思辨性强。 |
反证法 | 又叫归谬法,即先假设对方的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特点是“以错攻错”。 | 增强逻辑性,有幽默感,后发制人。 |
四、分析论证结构和思路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二者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结构为表,思路为里,相互映照。
(一)明确结构特点
1.一般结构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论点或论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三论”特点
(1)引论。引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论题;二是引入式,由一个“由头”引入论点或论题,这个“由头”多是一个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辨析引论最重要的是看它是提出论题还是论点。
(2)本论。这是论述类文本最关键的部位。
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
①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分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②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③层递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3)结论。它主要有以下方式:
①总结上文,重复或强化中心论点。
②卒章显志,得出论述结论或中心论点。
③补充论证。
④发出号召或劝勉。
(二)理清论述思路
要理清论述思路,除了从上面论述的论述文结构特点出发外,还要:
(1)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分析出段落的结构和思路。各段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内容我们就把握了,文章思路也就理清了。
(2)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针对本论部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可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3)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借助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和句子。
①关键词语
a.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b.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不仅如此,等等。
c.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换言之,等等。
d.表举例。如:例如,如,等等。
e.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f.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可见,等等。
②关键句子
主要是论点句、论据句,以及揭示脉络层次的过渡句等。
理解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一致的。仁爱原则也是动态原则,原始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主张“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原始儒家“仁”的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论证了“家国天下”传统的现代意义。
B.文章兼顾家庭伦理与公共精神,既体现辩证思考,也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C.文章将家的意义和经济收益作对比,论证了家庭作为情感纽带的重要意义。
D.文章依据宋儒对原始儒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论证了仁爱原则的动态特征。
答案 C
解析 “文章将家的意义和经济收益作对比”错,由原文“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可知,并没有将家的意义和经济收益作对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家国天下”意识,突出其在今天的意义,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分论部分以并列方式展开,从三个方面对“家国天下”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C.文章具有一定的辩证性,既阐释了家、国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也看到了“家国天下”观念的发展变化。
D.文章最后一段围绕“家国天下”意识进行论述,从传统到现代,从内涵到意义,逻辑清晰,结论明确。
答案 B
解析 B项说法错误,文章中间三段是分论部分,依次从家庭伦理、“家国天下”意识、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根源这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呈递进关系,并非“以并列方式展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为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答案 D
解析 D项是对原文一个关键性的细节论证的分析。原文最后一段在论证大数据对人的主体身份的影响时,认为认同问题也会受到影响。这是论及了与认同问题有关的内容,而不是讨论了认同问题本身,更不是就认同问题本身作出了全新的论证,故D项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展开论证,使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B.文章开头先对“被遗忘权”这个概念做了解释,再分析这一概念出现的背景,后指出这一概念出现的意义,段内层次井然。
C.主体部分采用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对“被遗忘权”展开论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D.文章虽然没有列举具体事例和具体数据,但文章能从理论高度进行逻辑分析,同样能使读者信服。
答案 C
解析 “由次要到主要层层递进的方式”错,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
1.用好答题方法:看类型,找内容,核对错
信息筛选题的解题关键是信息比对,而论证分析题的解题比较复杂,要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增加“论证分析”的因素。解题过程主要有三步:“看类型”(抓住选项特征,看清选项类型)、“找内容”(找准文本部位,抓住关键句子或句群)、“核对错”。具体见下表。
看类型 | 找内容 | 核对错 | ||
选项类型 | 选项特征 | 文本部位 | 文本容量 | |
局部内容论述 | ①通过……论说了…… ②从……方面(维度)论证 | 主体 | 两句或句群 | 重点核对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即论据要证明什么论点 |
局部论证方式 | ①使用……(论证方法) ②先从……接着……最后…… | 主体 | 一段 | 主要看论证方法判断是否准确,段内思路是否清晰、全面 |
全文立论逻辑 | 以……为立论前提 | 首尾 | 一两句 | 看文章立论的前提(依据)是否正确 |
全文思路结构 | 先从……再从……逐层分析……最后…… | 开头与各处 | 各处不等 | 重点看内容层次划分是否清晰,各层意概括是否准确 |
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在此类题中的设误点有论据与论点不对应、论证方法有误、归纳段意不当、混乱思路层次等。试题经常考查论据或事例、引言要论证的中心或论点,考生需要擦亮眼睛准确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特别是例子前的或段落前的那个中心或观点。很多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对范围定位不准,会直接忽略掉前文关于观点的论述,而直接找到后一个观点或是关于这个例子的阐述。
2.抓住答题关键:分析理据关系
(1)看理据关系(论点与论据)。
论点是统帅,是灵魂,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要看论据是来证明什么样的论点的,这是答题的基础和根本;其次看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即是从哪个角度证明的。常见的角度有正反、因果、条件、结论等。还可以看论据与论点运用的先后顺序,如先论据后论点,叫引出;先论点后论据,叫证明。
(2)看论据与论据关系。
先看论据特点,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再看它们之间不同的关系,如同一论点使用了很多论据,这些论据会有正反、古今、中外、递进、点面等关系。
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解读,知识储备,解题要领,典题导引,随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3 主观题(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结构)-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 这是一份论述类文本阅读3 主观题(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结构)-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归谬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3( 依托逻辑,精准推断结论正误)讲义 (1):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结题技巧3( 依托逻辑,精准推断结论正误)讲义 (1),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