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卷(五)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月考卷(五)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地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在人地关系中,城镇化进程与粮食安全存在着耦合关系(相互促进或制约)。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与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相协调。下图示意我国某省2006-2018年新型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时间变化趋势(指数越高,表示协调度越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对该省新型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关系解释合理的是( )A. 城镇化水平提高使农村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B. 城镇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使粮食安全水平上升C. 粮食安全水平上升使城镇化用地规模迅速扩大D 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可促使两者耦合协调度上升2. 为进一步提高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该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 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 B. 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C. 缩小城镇建成区面积 D. 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答案】1. D 2. A【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综合指数越高,表示协调度越好,图中显示区域城镇化水平提高,同时耦合协调度也增大,如果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则城镇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协调度变差,A错。城镇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减少,粮食安全水平不会上升,B错。城镇化用地规模迅速扩大会导致部分耕地被占用,粮食安全水平不会上升,由此可推测,粮食安全水平上升并不会使得城镇化用地规模迅速扩大,C错。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剩余劳动力可迁入城市从事其他产业,促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可促使两者耦合协调度上升,D正确。故选D。【2题详解】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解放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提高,A正确。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缩小城镇建成区面积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BC错。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一定能够保证粮食安全,不利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提高,D错。故选A。【点睛】保证粮食安全可采取的措施:①严守耕地红线,保证耕地面积。②加大技术投入,培育良种,提高粮食单产。③改善自然条件,减轻灾害影响,保证粮食稳产。④完善交通,加大粮食的跨区域调剂。⑤增加粮食进口渠道,促进粮食进口渠道的多元化。⑥建立粮食储备。我国一般将6月至8月生成的台风称为夏台风,9月至11月生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与夏季生成的台风相比,秋台风有三大特点:路径偏南、势力强大、造成损失更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秋台风比夏台风势力强大,原因是秋台风形成时( )A. 受亚洲高压影响,南北水平气压差大 B. 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高C. 副热带高压强度大 D. 南下冷空气势力强4. 登陆我国的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副高位置和强度影响。下列地点受秋台风影响较大的是( )A. 福建省 B. 浙江省 C. 山东省 D. 云南省【答案】3. B 4. A【解析】3题详解】秋季之所以易出现超强台风,首先与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从北向南移动造成的海温偏暖有关。进入秋季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海海面温度比夏季时进一步升高,海洋表面积攒了更多热量,海洋表层提供的能量也就更大,从热量条件上来说,更有利于强台风的生成、维持和发展,B正确;亚洲高压在冬季势力强大,A错误;副热带高压在夏季强度大,C错误;秋台风是气旋,不是锋面,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形成锋面雨,D错误。故选B。【4题详解】秋季副高位置南移,强度减弱,登陆点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我国纬度较低省份,A正确;相对于福建省,浙江省位置略偏北,秋台风影响较小,B错误;山东省位置更偏北,C错误;云南省虽然纬度较低,但离海洋较远,受台风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点睛】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大致有三条路径。第一条是偏西路径,台风经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人南海,西行到海南岛或越南登陆,对我国影响较大。第二条是西北路径,台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省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省登陆。这种路径也叫作登陆路径。第三条是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的海面向西北移动,在25°N附近转向东北方,向日本方向移动。这条路径对我国影响较小。以上三条路径是典型的情况,不同季节盛行不同路径,一般盛夏季节以登陆和转向路径为主,春秋季则以西行和转向为主。铁路联系引力综合考虑两城市间客运铁路的线路数量、直达列车频次和旅行时间,反映城市在空间上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的强弱。节点城市等级反映城市铁路联系的综合引力。高铁运输网的建设改变了城市间的联系引力格局。下图示意2012年和2015年东北地区城市铁路联系引力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2015年,齐齐哈尔失去了对牡丹江和鸡西的最大引力,主要原因是( )A. 原有铁路线路废弃 B. 流动人口减少C. 乘客选择乘高铁中转 D. 经济联系减弱6. 与大连相比,沈阳经济实力较弱,但节点等级远超大连。沈阳的主要优势是( )A. 经济部门更齐全 B. 地理位置居中C. 旅游业更发达 D. 运输方式更多样化【答案】5. C 6. B【解析】【分析】【5题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2012年到2015年,齐齐哈尔从 重要的节点城市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节点城市,其对牡丹江和鸡西的吸引力大大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几年间高铁得到迅速发展,牡丹江和鸡西的民众出行不再依赖齐齐哈尔的铁路,而是选择乘坐高铁进行中转,故答案为C。 A选项材料没有信息表明原有铁路的废弃,且修建高铁不一定要废弃原有铁路,此项错误。 B选项东北地区是我国目前人口流出较多的地区,这趋势并没有得到扭转,此项表述错误。 D选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的联系应该是在不断加强,此项错误。故选C。 【6题详解】题目告诉我们沈阳的经济实力比大连弱,但是节点等级远超大连,结合图中沈阳和大连的地理位置可以 推知: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联系紧密;而大连位于辽宁省最南端,其在地理位置上和其他地方的联系相对不紧密,因此其节点等级不如 沈阳,B正确,经济部门差异不大,A错误;旅游业大连更发达,C错误;大连为海港,运输方式更多,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交通节点的影响因素。考查读图的信息提取能力,影响交通线路中节点城市重要性的因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发达程度、城市地理位置、城市间的距离等。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肉食动物,主要活动于北冰洋附近的浮冰海域,常以海冰为平台捕食海豹,冰雪消融的夏季也会在陆地上寻找食物。位于加拿大北部哈得孙湾海域的丘吉尔港被誉为“北极熊之都”,每年都会有千余只北极熊在此聚集并等待哈得孙湾结冰后向北迁徙,此景象吸引众多野生动物爱好者前去摄影观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状况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左图为北极熊生存范围示意图,右图为丘吉尔港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相比,哈得孙湾适宜大量北极熊生存的优势条件是( )A. 气候温暖湿润 B. 海水结冰期长C. 缺乏天敌威胁 D. 人类活动影响小8. 一年中,丘吉尔港最适合观赏北极熊的时段是( )A. 2-3月 B. 4-5月 C. 10-11月 D. 11-12月9.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熊生存范围( )A. 南界线北移,北界线北移 B. 南界线北移,北界线南移C. 南界线南移,北界线南移 D. 南界线南移,北界线北移【答案】7. B 8. C 9. A【解析】【分析】【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北极熊主要活动于北冰洋附近的浮冰海域,常以海冰为平台捕食海豹,同纬度的其他海域受北大西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结冰期较短,因此哈得孙湾适宜大量北极熊生存的优势条件是海水结冰期长,B正确;同纬度欧洲西北部海域,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比哈得孙湾温暖湿润,A错误;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肉食动物,在北冰洋及沿岸地区没有天敌,C错误;同纬度的太平洋北部白令海海域,受人类活动影响也较小,D错误。故选B。【8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年中10-11月丘吉尔港月平均气温由零上转为零下,哈得孙湾开始结冰,陆地上的北极熊开始聚集因而10-11月为观赏北极熊的最佳时间,C正确;2-3月、4-5月、11-12月哈得孙湾及北冰洋其他海域都已结冰一段时间,北极熊可能已经迁徙至更北区域。故选C。【9题详解】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地区浮冰面积会缩小,北极熊生存的南界和北界都会北移。答案A。【点睛】治理全球气候变暖措施(6 个)①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矿物能源使用②提高科技水平,减少 CO2 排放③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减少关停高耗能产业④植树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⑤加强能源综合利用,提高废弃回收利用率⑥加强管理,提高节约意识冰川末端是冰川运动结束的地方,冰碛物在此堆积。图左示意1990~2020年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的5条冰川末端高程变化量(当年高程减去上一年高程)。图右为玉贡拉冰川、玛拉波冰川分布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冰川( )A. 孔嘎冰川面积基本稳定 B. 玛拉波冰川末端高程先减后增C. 5条冰川均呈退缩趋势 D. 东南季风影响的冰川范围增大11. 推测图中的冰湖( )A. 分布于冰川顶端 B. 冰川融水侵蚀形成C. 面积在不断缩小 D. 冰碛物阻塞后形成【答案】10. C 11. D【解析】【10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示高程变化为当年高程减去上一年高程。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5条冰川川高程变化均为正值,说明冰川当年高程高于上一年高程,冰川下限的高度升高,冰川呈退缩趋势,C正确;孔嘎冰川的高程变化为正值,说明冰川不断退缩,A错误;玛拉波冰高程变化始终为正值,说明其末端高程呈现持续增高趋势,B错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为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冰湖分布于冰川的末端,A错误;该地冰湖的形成是冰川的直接侵蚀(形成局部洼地)与冰碛物堆积(洼地积水)共同作用而成,并非冰川融水侵蚀形成,B错,D正确;结合上题分析,上部冰川融化加快,入湖水量目前极可能正处于增加趋势,面积在扩大,C错误。故选D。【点睛】冰湖是由冰川挖蚀成的洼地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冰川湖分布的海拔一般较高,位于冰舌前端,湖体较小。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下图所示)。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乌裕尔河受阻后,流域( )A. 降水量增大 B. 蒸发量增大 C. 降水量减小 D. 蒸发量减小13. 扎龙湿地形成后,区域环境可能会( )A. 土壤盐碱化程度减轻 B. 泥沙淤积减少C. 生物多样性升高 D. 水体富营养化加重【答案】12. B 13. D【解析】【12题详解】受阻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受阻后成为内流河,下游水域面积扩大、深度变浅,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降水量等于蒸发量,AC错误;说明随着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基本稳定,B正确,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受阻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水循环更新较快,可以防止盐分、泥沙、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的富集,A、B错误;受阻后,河流中营养物质来源不变,但扩散少,营养物质增多,水体富营养化加重,可能会扩大水生生物的数量,但受阻后乌裕尔河水系与嫩江水系阻隔,物种交流受阻,可能会使鱼类种群减少,因此生物多样性可能降低也可能升高,因此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红树林是具有重要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保护和修复成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适宜的生境条件是红树林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表1),并且红树植物物种和种植措施也会影响红树群落的固碳速率[植被固碳速率=(植被现存生物量/林龄)×红树植物碳含量(取45%),表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表1中国红树林物种的环境适宜性物种适宜盐度适宜滩涂高程海漆0〜5高潮滩海桑0〜10低潮滩木揽0〜15高潮滩秋茄7〜12中潮滩红海榄5〜25中低潮滩桐花树8〜15中低潮滩白骨壤5〜30低潮滩海莲5〜20高中潮滩表2我国南方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密度红树林植物群落的固碳速率物种树龄植株密度/(株·m2)植被现存生物量/(g·m-2)植被固碳速率/(g·m-2·a-1)秋茄90.671873.5393.681.002084.22104.212.001995.5799.7820.67171.4638.581.00241.6054.362.00461.60103.865.561141.12256.7530.25102.4815.370.44201.6930.251.00450.2167.532.001043.97156.6030.2523.253.490.4451.787.771.00148.3822.262.00272.3740.86桐花树90.67116.6626.251.00162.4036.542.00288.3664.885.56636.66143.25 14. 红树林区域固碳效果显著的原因是( )①红树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动植物均发挥了固碳作用②红树林生态系统消浪促淤作用强,促进潮水中有机碳沉降③红树林高大,生长迅速,固碳作用强④海域海水盐度较高、淹没时间较长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15. 仅考虑潮水浸淹程度对红树植物的影响,不同红树植物抗淹水能力表现为( )A. 白骨壤>秋茄>海莲 B. 海漆>海莲>红海榄C. 桐花树>木榄>海莲 D. 海桑>秋茄>桐花树16. 为提高不同树龄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固碳能力,可以采取的措施( )A. 降低红树林幼林期植被种植密度 B. 降低不同树龄的红树林种植密度C. 提高不同树龄的红树林种植密度 D. 修复后期可以增加人工疏伐的力度【答案】14. C 15. A 16. D【解析】14题详解】红树林可以直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储存在植被和土壤中,红树林中丰富的动物对红树林凋落物的储存和摄食作用也促进了红树植物有机碳埋藏进入土壤,①正确;红树林复杂的植被地上结构(如地表支柱/呼吸根、茂密的植株等)发挥的消浪作用有利于促进潮水中颗粒有机碳的沉降,②正确;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域海水盐度较高、淹没时间较长,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减少了碳的损耗从而利于碳的积累,④正确;红树林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植株并不高大,生长也不迅速,③错误。因此,红树林区域固碳效果显著主要是通过植被、动物、生长环境、消浪促淤等作用固定碳多、分解碳少。所以选C。【15题详解】由表1可知,不同红树林物种适宜的生境条件不同。低潮滩环境的物种要比高潮滩环境的物种受海水浸泡时间更长,因此表明其抗淹水能力更强,所以各种物种抗淹水能力如下:白骨壤>秋茄>海莲,A正确;海漆<海莲<红海榄,B错误;桐花树>海莲>木榄,C错误;海桑>桐花树>秋茄,D错误。所以选A。【16题详解】由表2可知,红树林幼林期植被生物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而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种植密度过小,单位面积植物利用光能效率会降低,种植密度过大则植株间形成光能和空间的竞争,因此,为保障红树林植被修复的同时实现较高的固碳能力,可通过后期人工疏伐的方式来提高植物群落的固碳能力,D正确,C错误;幼林期植被种植密度不能降低,A、B错误。所以选D。【点睛】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但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保护和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来西亚被称为“世界锡都”,其锡矿原生于中央山地花岗岩侵入体的接触带,后来逐渐聚集于山麓地带。较长一段时间里马来西亚是世界著名的锡矿开采地与矿产加工工业重要地区,其主要产品为金属锡。近年来,“锡矿地带”出现产业危机,当地一方面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锡矿用于加工生产金属锡并出口,另一方面,一大批其他工业部门随之而起。下图为马来西亚锡矿分布图。(1)分析聚集于马来西亚山麓地带锡矿的形成过程。(2)简述当地锡矿加工工业多分布在河流沿线的原因。(3)指出马来西亚近年来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锡矿用于加工生产金属锡并出口的优势。【答案】(1)原生于中央山地花岗岩侵入体接触带的锡矿,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出露地表后经风化剥蚀变得更破碎,在流水作用为主的外力作用下,锡矿矿石碎屑被搬运至在山麓地带,沉积形成富集的锡矿地带。 (2)河流沿岸地区靠近锡矿富集区,方便获取原料;水运便利,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河流沿线水能、水资源丰富,利于冶炼锡矿。 (3)本地锡矿加工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经验丰富;锡矿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齐全;锡矿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解析】【分析】本题以马来西亚锡矿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工业区位因素等知识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小问1详解】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马来西亚纬度低,为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温度高、降水丰富,风化作用强,原生于山地的锡矿易被风化、侵蚀成碎屑且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活跃的地壳运动会加剧山体和原生锡矿的崩解、碎裂;紧接着在地表流水的搬运作用下,由山地移动至山麓地区,由于坡度减缓,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最后在地势较低处沉积富集下来,形成矿区。【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锡矿富集区临近河流,工业布局于此便于原料的开采和运输,降低成本;河流沿线地势落差大,水能、水资源资源丰富,有利于水力发电,进行锡矿的加工和冶炼。【小问3详解】锡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长期的开采会导致马来西亚锡矿资源枯竭,不得不从他国进口锡矿;由材料“较长一段时间里马来西亚是世界著名的锡矿开采地与矿产加工工业重要地区”可知,该国锡矿加工工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加工生产金属锡;加工生产金属锡属于典型的制造业,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大力发展此工业有利于获取更多经济收益,促进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林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林隙对群落演替及生态系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新疆尉犁和轮台两县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处于塔里木河中游,保护区内的胡杨林主要靠吸收河流两岸的地下水存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塔里木河上游进入中游的年径流量大幅度减少。2000年为了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生态补水,修筑了塔里木河中游堤防阻止洪水漫溢。下图示意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新增林隙数量变化情况。(1)指出林隙内的自然环境与正常林下环境的不同之处。(2)分析林隙的出现有利于森林更新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3)概括自1997年以来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新增林隙数量的变化特征,并解释原因。【答案】(1)林隙内光照强度大,光照时间长;白天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一般低于正常林下;土壤中枯枝落叶分解速度更快,土壤中养分更少。 (2)林隙增加了植物种子传播和幼苗生长空间;林隙内光照和热量较为充足,有机质分解速度快,释放养分较多,适合幼树生长;林隙的存在形成了有利的小气候环境,利于新的植被类型出现和树种更新。 (3)特征:1997年以来新增林隙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林隙数量猛增。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类活动导致塔里木河中游水位下降,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树枯死,新增林隙数量增加;2000年塔里木河中游堤防的建设阻挡了洪水漫溢,进一步减少了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胡杨林难以吸收水分,树木枯死,林隙数量猛增。【解析】【分析】本题以塔里木河水量变化及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新增林隙数量变化情况图为载体,涉及地理图表判读、自然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材料可知,林隙是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林隙为不连续的林中空地,与正常林下环境相比,林隙的存在利于阳光射入地面,光照强度大,光照时间长;白天林隙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因而林地内光照和热量更充足,蒸发强,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一般低于正常林下;热量条件好,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快,土壤养分更少。【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林隙是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导致成熟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林隙为不连续的林中空地,增加了植物种子传播和幼苗生长空间。与正常林下环境相比,林隙的存在利于阳光射入地面,因而林地内光照和热量更充足,热量条件好,利于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因而林隙内的自然环境更适合幼树生长。林隙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林内的环境,光、热、水、营养水平,为林内幼树幼苗的天然更新和生长创造了优越条件。林隙不仅改变了森林中的光照条件,而且改变了森林生境中的水、热条件,林隙内的光照增强,使得土壤温度一般比林下温度高,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小气候环境的形成利于新的植被类型出现和树种更新。【小问3详解】分析柱状图可知:1997—2006、2007—2011新增林隙数量远远高于其他时间段;在个时间段中,1997—2006新增林隙数量最多。因此,与1997年前相比,1997年后新增林隙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且1997年以后林隙数量增幅最大。依据材料中关于林隙的定义可知,林隙数量说明死亡的老龄树或偶然性因素导致死亡的成熟树种数量增加。由材料可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塔里木河上游进入中游的年径流量大幅度减少。2000年为了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生态补水,修筑了塔里木河中游堤防阻止洪水漫溢”。胡杨生长于荒漠中,水源成为胡杨生长的制约因素。河流两岸的胡杨主要靠吸收河流两岸的地下水存活,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塔里木河上游进入中游的年径流量大幅度减少,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树因缺水而枯死,新增林隙效量增加;2000年,塔里木河中游堤防的建设阻挡了洪水漫溢,进一步减少了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水分的减少再次加剧水源的短缺,树木死亡,林隙数量大幅增加。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藻华是水中滋生大量的浮游植物(微细藻类)而使水体变色的现象。浮游植物生长与营养盐、水温和光照等密切相关。夏季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图1)频繁发生藻华现象。通过分析遥感数据,得出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和海表温度随纬度变化分布图(图2)。夏季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存在上升补偿流和表层洋流。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大气气溶胶沉降对此海域藻华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1)说明夏季索马里半岛东侧大气气溶胶的形成原因。(2)分析图中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高值区(>0.2mg/m³)浓度高的原因。【答案】(1)西南季风将阿拉伯海西南部区域的沙漠(或索马里半岛的沙漠)沙尘吹送到该海域;该海域纬度低,蒸发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寒流流经,海雾较多,促进了气溶胶的形成。 (2)大气气溶胶沉降多,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有较强的上升补偿流,从海底带来丰富的营养盐;寒流引起水温降低,水温适宜,适于浮游植物生长;受寒流影响,晴天多,光照强。【解析】【分析】本题以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和海表温度随纬度变化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大气环流、洋流、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夏季,西南季风将阿拉伯海西南部区域的沙漠、沙尘吹送到该海域。另外该海域纬度低,气温高,海水蒸发旺盛,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寒流流经,海雾较多,促进了气溶胶的形成。【小问2详解】读图可以看出,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高值区(>0.2mg/m³)的位置位于北纬10.1°—11.8°的近海。形成原因:夏季风带来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多,大气气溶胶沉降多,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在西南季风的吹佛下,表层海水流向高纬度海区,形成较强的上升补偿流,从海底带来丰富的磷酸、硅酸营养盐;冷海水上泛,寒流引起水温降低,水温适宜,浮游植物生长旺盛;受寒流降温减湿影响,晴天多,光照强,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高。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的气团,其交界面具有类似锋面的特征,被称为海风锋。上海是一个三面临海的超大型城市,海风锋是其盛夏局地对流的触发机制之一。某研究团队观测研究了2011—2014年夏季(6~9月)上海海风锋的时空特征和环流背景,发现:从长江口登陆为北支海风锋(图a),在北支海风锋日上海市区气温基本大于36℃;从杭州湾登陆的为南支海风锋(图b),在南支海风锋日上海市区气温基本大于29℃。研究结果还表明,出现不同类型的海风锋时的上海市风向有明显差异(图c、图d)。(1)列举上海北支、南支海风锋类似锋面的特征。(2)分析上海市北支、南支海风锋主要出现在夏季白天的原因。(3)从南北支海风锋形成中温度差异的角度,分析南支海风锋引发暴雨的概率较北支海风锋低的原因。【答案】(1)一侧是海风影响形成的冷湿气团,另一侧是上海市区影响形成的暖气团,冷暖气团相遇,在相遇带附近温度和湿度差异大。 (2)夏季海陆温差大,白天陆地升温快,海风较强;上海人口众多,城市建成区面积大,白天城市升温快,气温较高,城市风强;上海市东北、东南郊区指向城市中心的城市风风向与海风风向相近,叠加后使海风增强,海风易向陆地推进形成海风锋。 (3)南支海风锋形成过程中,上海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偏北风),东北风(偏北风)对上海市降温作用明显,海陆温差减小,海风较弱;南支海风锋形成时引发的上升气流势力较弱,出现暴雨的概率较低。【解析】【分析】本题以海风锋为材料,涉及常见天气系统、热力环流以及降水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夏季海洋和陆地的温差较大,白天陆地升温快,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强,上海市区形成暖气团;海洋升温较慢,海上形成冷湿气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冷暖气团相遇,在相遇带附近温度和湿度差异大,形成类似锋面的结构。【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海风锋的形成是海风在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较热气团而形成的;海陆风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关;夏季海洋和陆地的温差较大,白天陆地升温快,海风较强;上海城区范围大,主城区人口较多,建成区面积较大,人类活动较多,城市升温快,气温较高,城市风强,因此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强;东北方向和东南方向,城郊风和海风风向相近或相同,可以叠加,增强了海风,使海风更易向陆地推移,冷暖气团相遇,在相遇带附近温度和湿度差异大,从而形成海风锋。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暴雨的概率和海风强弱有关,读图d南支海风锋形成时,上海盛行东北风,东北风来自海洋,气温较低,有利于降低上海城区温度使海陆温差减小,海风较弱,带来的水汽较少;由于上海城区温度降低,导致海风锋引发的上升气流较弱,水汽凝结较少,暴雨出现的概率较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地理模拟试卷(一)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下学期月考试卷(八)(Word版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五)地理试卷(PDF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