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第1页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第2页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枣庄滕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滕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滕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道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学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节选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 “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 “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
    D. 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 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
    D. 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延续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3分)
    A.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 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故乡的烟火
    冯积岐
    我两年没有回故乡岐山了,有发小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搪塞:远,不方便。其实,坐车才两个多小时,况且,有高速公路,有高铁。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可以用遥远来形容,心的距离是无法计算、难以形容的。坦诚地说,我和故乡心远了。
    我必须承认,我习惯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不习惯故乡的恬静和安闲;我习惯了城市的雾霾和暧昧,不习惯故乡的清爽和纯粹;我习惯了城市的忙乱和繁复,不习惯故乡的从容和简单。城市生活的习惯,一刀一刀地削砍着我对故乡积累的情感。人的习惯太可怕了。就像波浪冲刷堤岸,一天天,一年年,连石头也会咬碎的,何况人?
    暮春初夏时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岐山县陵头村。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村老实纯朴的农民们带来了虚空的自傲和毫无实际意义的荣耀。只有埋葬皇族的地方叫陵,而平民百姓,即使埋葬在一块宝地,也只能叫坟墓。我们村的人,住在什么人的陵头上?答案是,我们村就在西周皇族的陵地附近。由此,我们村里的人断定,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下,我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让故乡的气息充盈我的血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即使挂在墙上的一根鞭子、立在院子里的一把镢头上,也洇漫着故乡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难以命名,却十分饱满,它是故乡的内涵。
    小麦正在扬花,油菜结了荚。放眼望去,田野上浓郁的绿色,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得天空是绿的,空气也是澄明的绿。庄稼、青草、树木默默地伫立,故乡是一片静态。这个时候的故乡,只能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行走在故乡的田间土路上,双脚被路两边的青草淹没了,咬住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渴望,挥动镰刀,割它几捆子,背回家。在我生活的年代,一把青草也很难在路边寻觅到,青草还没长到一拃高,就被人割走了。现在,任凭青草疯长,不要说没有人割它,村里人恐怕想也不会想到,它可以喂猪喂牛;不要说家家户户不养猪不养牛,村里人恐怕连割青草的镰刀、捆青草的绳子也没有了;不要说没有收留镰刀和绳子,连常用的铁锨、镢头、锄头、木叉、簸箕、竹筛子等农具也看不到了,他们有的是电视、电脑、电冰箱和空调。我能掂量到,故乡变轻了,变简单了,变现代了。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画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庄稼人把犁杖从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站在村街上的婶婶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和牛的叫声相呼应。随之,街道上便有了柴草燃烧的清香味儿,放下农具的女人们开始做晚饭,一缕一缕的白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伸上去,又弯下来,飘出村庄,和田野上的氤氲之气相融合,在麦田上空舒缓地游走,给傍晚的气息中增添了朦胧、增添了神秘——故乡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美好。
    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村街上的沉寂和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热闹形成强有力的反差。街道上空无一人,坚硬的水泥街道,显得空旷而沉闷。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在活物身上,但这也是我的故乡。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我会习惯改变了面貌的故乡的,既然,我能习惯童年少年时的故乡,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
    (选自《文化艺术报》)
    文本二:
    在作家们的笔下,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于是,故乡情结被物态化了,在散文中便成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色彩听凭作家们的情绪点染,或舒卷飘逸,或凝重沉郁,或清新爽目,或幽隐朦胧。作家周同宾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而当他从城市中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作家在一种“微醺”的情绪中展开了对故乡的描写。
    对故乡沦肌浃髓的感受与深情必然产生浓郁的诗意,而诗意的流淌又必然借助高度情化的物象,诗情画意的境界由此而形成,这便是故乡情结在审美意义上的意义。故乡散文在取材上或讲述既往岁月,或描述童年生活的乐趣,或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先天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写道:“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这棵“驼背”榕树给作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儿时的游乐便由此而展开。作家对这棵榕树的分外有感情的回忆,难道不正是对故乡的苦苦追念吗?在故乡散文中,作家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亲切回顾,自然会撩拨我们的童心,让我们以此为参照去重温那彩虹般的岁月,并由此获得情感的释放和精神慰藉。
    (选自王开志《泛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故乡情结》)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借口“远”而难得回故乡,主要原因是“我”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从而消解了那份积累起来的故乡情感。
    B.文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我”现在的故乡比作“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
    C.“我”回到故乡,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但故乡一片沉寂,需要用心去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D.以前,故乡路边青草难觅,现在青草疯长,农家连铁锨、锄头等农具都看不到了,表现出当下故乡生活的巨大变化。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乡的地名曾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又说“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
    B.“我”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感受着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热爱、自豪到忽视、疏远再到习惯的过程。
    C.周同宾在童年时嫌家乡人憨地薄,成年后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表现了他对乡村的喜爱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故乡题材的散文蕴含着对故乡独特的审美情趣,黄河浪散文中对“驼背”榕树的描绘,就体现了对故乡追念的审美情感。
    8.文本一中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说“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
    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①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②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
    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赋》)
    【注】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B.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C.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D.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癸丑,与《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壬戌”一样,都是是干支纪年法。
    B.寺,指教授佛法之地,和尚居住、研修之所,与下文中的“庵”有所不同。
    C.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D.涧,山间流水的沟,或者小溪,也指小河。本文同“鸟鸣涧”的“涧”意思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
    C.“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D.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13.把下面课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分)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分)
    14.李白说“天台四万八千丈”,但在徐霞客的笔下,天台山却另有特点。请你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难道。②纪:经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多佳日”领起全篇,说明诗歌展现的是四季常有的乐趣,虽无一字刻画景物,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风光的清爽和诗人兴致的高昂。
    B.“农务各自归”上承三、四句招饮之事,展现了与邻居交往的无拘无束;又下启后句相思之情,“辄”字展现了与邻居情意的真挚淳朴。
    C.“此理将不胜”承接上文,转入议论说理,诗人认为人生哲理也不应该被忽视,展现了诗人在移居后对躬耕劳作和生命哲思的双重追求。
    D.本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穿插交游、劳作之事,用语自然,文气畅达,全诗看似散缓,实则浑成,展现了诗人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
    16.本诗和《归园田居(其一)》都表现了诗人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但表达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11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动人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提示默写原文语句。(5分)
    (1)《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他们只是“____________ ”。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幅书法展开了,灵动的文字间似乎有编钟的余音袅袅传来。没法不让人想起悠悠的历史。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路走来,都被历史的风尘淹没了。倒是那个喜欢放鹅睡在东床的王羲之音容犹在,留下千古佳话。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犮展,广大书法教有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央縫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尚,也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现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指鹿为马。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其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噓 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杷其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 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朕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模,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 。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B.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C.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非议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举足轻重
    B.无可厚非 趋之若鹜 终闹铋径 举足轻重
    C.无可非议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举重若轻
    D.无可厚非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举重若轻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将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C.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D.用气韵生动形容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
    22.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句子“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略走来”修辞手法使用一致的一项是(3分)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山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D.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
    2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其破荆州(当)        东望武昌(向东,朝东)
    B.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举匏樽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       下江陵(向下)
    四、写作(60分)
    24.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请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为题,写一篇散文,先补充完整题目,不少于800字。




    滕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线上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 C (C.“其内涵可以说一成不变”错误,从材料二最后可以看出,并非“一成不变”,如文中说“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见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2. A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错误,材料二阐述和分析的并非“新特点”。如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知是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
    C.“其目的都是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合理性”理解有误,材料二中说“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可见材料二是对费孝通理论的拓展。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的旧有特质”错误,由材料二“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知,应该是“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
    3. D (A.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这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衍。
    B.“众星共之”展现的就是以“己”为中心。
    C.由“一人”到“鸡犬”,也是以“己”为中心。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精神,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4. 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论据契合生活实际;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选文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③论证有力,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方法。(答出两条即可)
    5. ①推进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对司法的干扰;②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造成社会不公;③建立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④加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公民的公德意识和集体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改变缺乏公心和大局意识的公民思维习惯。(答出三条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  “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分析不当,是为了突出现在故乡的沉闷,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烟火气息,那种生气。
    7.D  A.“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分析不当,“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所体现的是对其深沉的思考,并非意在突出不以故乡为傲的情感。
    B.“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分析不当,以前对故乡的热爱,自豪不是在历史的参照中感受的;“再到习惯”不恰当,应该是坚信将来会习惯。
    C.“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过度解读。“周同宾在童年时嫌家乡人憨地薄,成年后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说明了作家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变化过程,是作家对故乡的描写的动力与源泉。
     8.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展现故乡在“我”记忆中的美好,体现“我”的故乡情结,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②与现在故乡的变化形成对照,体现“我”的故乡情结的心理变化历程,从而为“我”会习惯故乡的变化做铺垫。   
     9.①对故乡地理位置及风水的叙述,故乡就在西周皇族的陵地附近,被村里人断定是一块风水宝地,故乡人感受到骄傲与荣耀。②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文章通过对童年美好生活和美好环境的回忆,体现了对故乡的热爱。③现在的故乡富裕起来了,现在的街道沉寂、空旷,虽然与以前不同,失去了过去的那种烟火味,但故乡就是故乡,不可更改,最终会习惯的。作者就是将这些情感通过具体的载体加以描绘并融于故乡情结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10.D   
    11.D(涧没有小河的意思。)
    12.B(“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理解错误。文中关于国清寺只提到两处,分别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和“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由此可知,文章并没有描写国清寺的风景。)
    13.(1)战船首尾相接长达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2)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4.①山路曲折而难行;②山上天气阴晴多变;③木石秀丽,草荒山幽,景色多样而新异;④宗教文化气息浓郁,寺庵较多。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煌山,于是停宿于旅舍。
    四月初一日,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
    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清国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城里人家盆景中栽种的奇异清秀的松树桩。又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恰巧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
    初二日,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静。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份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仆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喜欢得无法再入睡。
    第二天,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策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数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到达太白堂,而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于是只好重新往上走,然后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非常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所造成的。沿旧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水潇徊,山峦重重,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光采焕发,转过一个地方就有另一处奇景,使观赏愿望得到很大的满足。
    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最下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有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台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
    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
    15.C  “人生哲理”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意思是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所以,“此理”指的是上文饮酒言笑的田园生活,并不能理解为“人生哲理”。
    16.①《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房屋、村舍、庭院等环境的描写,(或答“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恬淡自然的乡村日常生活图景,抒发了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②本诗通过对登高赋诗、相呼酌酒、归田务农、披衣言笑等典型活动的叙述,展现了与邻居共同生活、劳作的场面,抒发了躬耕生活的满足之情。
    17.①. 间关莺语花底滑 ②. 幽咽泉流冰下难 ③.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 舞幽壑之潜蛟 ⑥. 泣孤舟之嫠妇
    18. (1)举匏樽以相属     (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三、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15分)
    19.A(B主客颠倒,“对我们”主客颠倒。C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目前”语序不当。D语序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
    20.B(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根据语境应用“无可厚非”。“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眨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根据语境应用“趋之若鹜”。“终南捷径”指求 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根据语境应用“终南捷径”。“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举重若轻”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根据语境应用“举足轻重”。)
    21.C(根据语境,从前后“吹捧”“吹嘘”的照应可排除A,从句式看,不是“把”字句排除B、D)
    22.C (原句和C是拟人,A是拟物,B是比喻,D是通感)
    23. A(B.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C.骤得,轻易地得到。D.下:攻下。句意:攻下江陵。)
    四、略

    相关试卷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0页,《屈原列传》中太史公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0页, 试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0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