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Z20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含解析
展开 变式题
【原卷 1 题】 知识点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的防治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A、过度使用硫燃料,导致大气中含硫气体升高,可能引发酸雨,让人类付出了代价,A不符合题意;
B、大量使用氟利昂 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地球表面紫外线增加,可能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B不符合题意;
C、工业用水封闭化不会使工业用水污染环境,所以不会让人类付出代价,C符合题意;
D、猎杀保护动物,可能造成物种灭绝,降低生物多样性,所以会让人类付出代价,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基础) 以下哪项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影响( )
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永冻土将会融化
C.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 D.降酸雨的频率升高
【正确答案】 D
1-2(基础) 人类激增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B.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臭氧含量最高
C.酸雨是排放大量碳和硫的氧化物所导致的
D.经过长期治理,全球河流受到普遍污染的现状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正确答案】 B
1-3(巩固) 近年我国东南沿海及附近海域多次发生赤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硝酸盐与磷酸盐污染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B.一些藻类释放毒素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C.鱼类死亡导致水质恶化加剧,形成负反馈调节
D.污染可能导致海域内物种多样性快速下降
【正确答案】 C
1-4(巩固)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B.降低人类的干扰程度,才能保证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高产
C.互花米草盐腺的分泌活动可有效降低体内的离子水平,使其免受离子胁迫
D.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可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来改良盐碱化的草原
【正确答案】 B
1-5(提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调查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对生物食性的调查,可确定各物种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
B.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
C.“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中,每次取黄豆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黄豆
D.在调查水体污染问题时,可用塞氏盘(一种黑白相间的圆铁盘)测定水质透明度
【正确答案】 C
1-6(提升) 2022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长江白鲟是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公斤,主要生活于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支流中,性凶猛、健游,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有“水中老虎”之称。下列叙述与长江白鲟灭绝不相符的是( )
A.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C.水利工程建设、挖沙疏浚河道,有助于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
D.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正确答案】 C
【原卷 2 题】 知识点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因为具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所以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A、蓝藻的细胞比其他细菌的大,大多数细菌的直径为0.5-5μm,蓝细菌的直径约为10μm,有的甚至可以达到70μm,所以细胞膜的面积相对较大,A正确;
B、蓝藻内有叶绿素而没有叶绿体,B错误;
C、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细胞溶胶中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C正确;
D、蓝藻的遗传物质是DNA,主要存在于拟核区,D正确。故选B。
2-1(基础) 原核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A.染色体和线粒体 B.细胞膜和叶绿体
C.内质网和细胞壁 D.细胞膜和核糖体
【正确答案】 D
2-2(基础)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物质都是DNA B.都能进行蛋白质合成
C.都存在生物膜系统 D.都可以进行细胞呼吸
【正确答案】 C
2-3(巩固) 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无细胞结构
B.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真核生物
C.科学消毒能降低感染风险
D.戴口罩能降低病毒传播概率
【正确答案】 B
2-4(巩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信息:“近期检测出三株NDM1耐药基因阳性细菌。下列关于“NDM1 超级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DM1 超级细菌”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核糖体
B.“NDM1 超级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C.“NDM1 超级细菌”细胞内既有 DNA 也有 RNA
D.与人体细胞相比,“NDM1 超级细菌”在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有细胞壁
【正确答案】 D
2-5(提升) 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对细胞内折叠错误和受损的蛋白质、衰老的细胞器等进行降解,降解后的物质可再利用。溶酶体内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溶酶体的膜上有质子泵,不断将H+泵入溶酶体内,维持酸性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可能会在核糖体内发生蛋白质的错误折叠
B.若少量溶酶体破裂,多种水解酶溢出会破坏整个细胞
C.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内的细胞自噬过程会明显加强
D.酵母菌、乳酸菌等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自噬意味着个体的死亡
【正确答案】 C
2-6(提升)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二倍体)茎叶中提取的药物,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等。黄花蒿种群中花的白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黄花蒿与疟原虫在细胞和大分子层次上均具有统一性
B.黄花蒿种群中所有成年植株控制花的白色基因构成其基因库
C.低温处理黄花蒿得到四倍体植株,四倍体青蒿与普通黄花蒿仍是同一物种
D.白花植株抗病性弱易死亡且青蒿素含量低,经多代培养也不会发生进化
【正确答案】 A
【原卷 3 题】 知识点 细胞膜的功能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同种的细胞相互识别后结合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故选B。
3-1(基础) “染色排除法”常用来鉴别细胞的死活,其原理是活细胞的细胞膜能(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实现细胞与外界的能量转换 D.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A
3-2(基础) 质膜作为细胞系统的边界,保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有序进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依赖于质膜上的受体
B.磷脂、糖脂等脂类化合物可存在于质膜中
C.膜蛋白在质膜上分布的差异体现了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D.磷脂和蛋白质位置不固定使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正确答案】 A
3-3(巩固) 磷脂分子是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它有一个“头”部和两个“尾”部,利用丙酮将生物膜中磷脂分子提取出来,可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空气—水”界面上磷脂分子的“头”部朝向空气
B.组成磷脂分子的化学元素有C、H、O、N、P
C.在生物膜的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疏水的环境
D.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全部磷脂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约为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正确答案】 A
3-4(巩固) 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是将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
A.磷脂和蛋白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胆固醇和糖类 D.胆固醇和蛋白质
【正确答案】 B
3-5(提升) 胃壁细胞内的囊泡膜上镶嵌有H+载体,当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的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且由无活性状态变为有活性状态,持续向胃内运输H+,使得胃内pH小于胃壁细胞的pH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产生和运输过程,会导致胃内的pH有所上升
B.H+载体向胃内运输的过程不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
C.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D.H+载体由囊泡膜转移到细胞膜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正确答案】 C
3-6(提升) “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有关此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B.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可实现细胞间接信息传递
C.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呈双层排列与磷脂分子的结构有关
D.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功能不同,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单体不同
【正确答案】 D
【原卷 4 题】 知识点 细胞中的无机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饮料的渗透压低于血浆,利于水分快速吸收,A正确;
B、补充的糖类需要经过细胞呼吸产生ATP,由ATP直接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错误;
C、大量出汗会流失部分钙盐,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故补充钙可降低肌肉抽搐发生的可能性,C正确;
D、该种饮料含多种无机盐且呈碱性,有利于保持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D正确。故选B。
4-1(基础) 生物体由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下列关于生物体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Ca2+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关
B.蔗糖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
C.胆固醇是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
D.高温不会使胰岛素失活
【正确答案】 A
4-2(基础)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起重要作用。下列关于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秸秆燃烧后的灰烬主要是无机盐
B.无机盐是细胞中含量很少的无机物
C.人体内的无机盐都以离子状态存在
D.人体内Na+缺乏会引发肌肉酸痛、无力
【正确答案】 C
4-3(巩固) 水和无机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这两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机盐离子带电,因而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水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因而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
C.耐旱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一般比水生植物高
D.无机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以及酸碱平衡等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答案】 D
4-4(巩固) 水和无机盐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巨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细胞吸收的无机盐主要以化合物形式贮存在液泡中
B.冬季,植物体内水分含量升高,以增强植物的抗寒能力
C.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如Mg存在于叶绿体的各种色素中
D.腹泻引起人体内电解质失衡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正确答案】 D
4-5(提升) 波斯湾西岸的热带岛国巴林有一沙漠景点,该沙漠景点方圆几十公里,仅有一棵植物,巴林人称之为“生命之树”。该树的学名是牧豆树,高近20多米,枝繁叶茂,树冠垂直,绿荫达200多平方米,树龄四百多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树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水分
B.该树落叶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属于无机盐
C.比较该树与瓶子树、胡杨树亲缘关系的远近可选择相应细胞的磷脂分子进行分析
D.该树体内的糖不全用于供能
【正确答案】 C
4-6(提升) 无机盐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某些病理检查时需检测部分无机盐的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钠离子等无机盐对维持血浆正常浓度有重要作用
B.HCO2对维持血浆的pH有重要作用
C.无机盐在细胞中均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D.血液中Ca2+含量过低可能引起抽搐
【正确答案】 C
【原卷 5 题】 知识点 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细胞的死亡,细胞癌变的原因及防治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2、癌细胞的特点: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详解】A、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
B、人的红细胞发育成熟后,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细胞中不含基因,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说明人的红细胞在发育成熟前就已经启动了上述凋亡基因,B错误,
C、肝细胞与红细胞的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C错误;
D、肝细胞癌变后形态改变,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
5-1(基础) 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细胞种类增多
B.细胞癌变可看作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
D.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正确答案】 C
5-2(基础) 秀丽新小杆线虫发育过程中某阶段的体细胞有1090个,而发育成熟后体细胞只有959个。体细胞减少的原因是( )
A.细胞凋亡 B.细胞衰老 C.细胞癌变 D.细胞分裂
【正确答案】 A
5-3(巩固)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通气组织的形成与细胞凋亡有关
B.根尖中各种各样的细胞来自于分裂与分化
C.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不断增大
D.细胞的癌变可看作是细胞异常分裂的结果
【正确答案】 D
5-4(巩固)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衰老与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癌变通常是由多个基因变异引起的
B.细胞衰老过程中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体积减小
C.细胞凋亡是机体发育过程中的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
D.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正确答案】 B
5-5(提升)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些高度分化的细胞能执行特定的功能,且保留了分裂增殖的能力
B.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延缓衰老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
D.正常细胞一旦发生癌变就能无限增殖,具有无接触抑制和异体致瘤性等特性
【正确答案】 D
5-6(提升)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衰老过程中所有的酶活性均下降
B.所有高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
C.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分子
【正确答案】 B
【原卷 6 题】 知识点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综合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生物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截翅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A错误;
B、如果B基因突变为b,该果蝇的基因型可以是bb,表现为截翅,B错误;
C、如果2号染色体上B基因的片段发生缺失,则只有b基因存在,表现为截翅,C错误;
D、如果两条2号染色体都丢失,根据题干信息“染色体上某些基因表达产物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所以该果蝇会死亡,不会表现为截翅,D正确。故选D。
6-1(基础) 某花卉基地一个开白花的种群中出现一开紫花植株,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
B.可能是外来品种花粉所致
C.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是否有染色体畸变
D.白花和紫花植株间存在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D
6-2(基础)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遗传变异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
B.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C.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D.引起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是五号染色体少一条
【正确答案】 A
6-3(巩固)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B.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也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C.基因突变使基因结构发生变化,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D.相比于二倍体,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目加倍,有利于育种
【正确答案】 A
6-4(巩固) 可遗传的变异有多种来源,下列有关变异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倍体的形成过程发生了整倍体变异
B.减数分裂的前期Ⅰ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D.猫叫综合征是由于第5号染色体的短臂上缺失一个片段引起
【正确答案】 B
6-5(提升) 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B.黄曲霉毒素可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癌变,属于生物致癌因子
C.人类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突变类型属于致死突变
D.果蝇X染色体上某个区段发生重复时,果蝇的复眼由条形变成椭圆形
【正确答案】 C
6-6(提升) 玉米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和抗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研究人员利用除草剂敏感型的玉米,经射线辐射后获得了抗性变异个体。下列关于该抗性变异个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B.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抗性基因与敏感基因位于相同的基因座位上
C.若为染色体易位所致,则四分体时一定发生了交叉互换
D.若为一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不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B
【原卷 7 题】 知识点 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过程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会释放能量,产生ATP;在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中,马铃薯块茎细胞中的丙酮酸分解成乳酸。苹果细胞中的丙酮酸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密闭环境下,二氧化碳的释放会影响气压。适当提高氧气浓度能抑制无氧呼吸。
【详解】A、在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中,马铃薯块茎细胞中的丙酮酸分解成乳酸;苹果细胞中的丙酮酸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酸味和酒味的出现均是因为储存过程中缺氧,A正确;
B、产生酸味和酒味的物质由葡萄糖转化而来的,B正确;
C、酸味和酒味的出现均是因为储存过程中缺氧,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产生ATP,C错误;
D、马铃薯块茎和苹果有氧呼吸的过程中线粒体内均可产生CO2,D正确。故选C。
7-1(基础)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需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小部分用于合成ATP
B.需氧呼吸的场所离不开线粒体
C.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小部分以热能散失
D.缺氧时人体消耗的糖会大大减少
【正确答案】 A
7-2(基础) 生命活动的进行依赖于能量驱动,不同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从宿主获取原料,依靠自身结构完成呼吸作用
B.细菌没有线粒体结构,无法进行有氧呼吸
C.植物在叶绿体合成葡萄糖,并直接运输到线粒体中氧化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依靠无氧呼吸供能
【正确答案】 D
7-3(巩固) 下图表示种子萌发时利用淀粉提供能量的部分过程,X代表某物质,①②代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彻底水解为X过程中产生少量ATP B.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溶胶,产生少量ATP
C.若过程②属于需氧呼吸,则产生少量ATP D.若过程②属于厌氧呼吸,则产生少量ATP
【正确答案】 B
7-4(巩固) 如图表示葡萄果实细胞呼吸过程中含碳物质的变化过程,其中C2代表2个碳原子的化合物,C3代表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①、②、③表示代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一定都有[H]产生
B.过程②③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发生
C.过程①不一定有ATP生成
D.若过程①②③的发生场所不同,则①③过程能产生ATP
【正确答案】 D
7-5(提升) 黄瓜幼苗被水淹后,其根细胞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升高,而苹果酸脱氢酶(参与柠檬酸循环)的活性下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苹果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
B.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分解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用于ATP的生成
C.黄瓜幼苗被水淹后,体内会出现酒精、二氧化碳和水等呼吸产物
D.黄瓜幼苗被水淹后,线粒体内膜会减少NADH的消耗
【正确答案】 B
7-6(提升) 下图1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细胞呼吸相关物质代谢过程,图2表示在探究不同氧浓度条件下该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结果数据曲线,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酶1是由一种基因控制合成的
B.图1中NADH催化电子传递链中氢与氧气结合,并释放能量
C.图2若ac=dc,说明氧气浓度为a时,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产生的CO2速率相同
D.图2中b点氧气浓度时,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同时进行
【正确答案】 D
【原卷 8 题】 知识点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综合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强,使龙胆紫极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再度染上复染液番红的时候,便呈现红色了。
【详解】A、因为假单胞菌适宜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存,故培养假单胞菌的培养基,pH值应调至中性偏碱,A正确;
B、用比浊计可对假单胞菌培养液进行细菌计数,但不能区分是死菌还是活菌,B错误;
C、G6玻璃砂漏斗孔径小,细菌不能滤过,故用于过滤细菌。用G6玻璃砂漏斗抽滤可实现假单胞菌与申嗪霉素的分离,C正确;
D、假单胞菌培养结束后,培养基应先高压蒸汽灭菌再丢弃,防治环境污染,D正确。故选B。
8-1(基础) 为了获得有特殊功能的菌株,往往需要到相应的地方去取样,如在有哺乳动物排泄物的地方可以获得含有脲酶的细菌。欲获得分泌脂肪酶的菌株,下列四个人工管理的取样地点中最合理的是( )
A.果园树下 B.花生地周围
C.米酒厂周围 D.肉类加工厂周围
【正确答案】 D
8-2(基础) 高压蒸汽灭菌是避免杂菌污染的重要方法。下列常采用该法进行灭菌的是( )
A.家庭葡萄酒发酵所用的葡萄 B.添加血清的动物细胞培养液
C.含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 D.用于获得原生质体的酶解液
【正确答案】 C
8-3(巩固) 培养基可为目标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LB培养基中加入甘露醇可为醋化醋杆菌提供碳源
B.在LB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氯化钠可筛选嗜盐细菌
C.将蔗糖豆芽汁培养基的pH调成碱性有利于霉菌生长
D.尿素固体培养基的尿素可为目标微生物提供氮源
【正确答案】 C
8-4(巩固) 某科研团队欲从某抗生素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一种能有效降解该抗生素的菌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配制的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B.筛选时在所用选择培养基中需添加该抗生素
C.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的菌体数量低于实际值
D.菌种需经多次连续平行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保存
【正确答案】 D
8-5(提升) 为比较不同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在连续传代下的抑菌效果,某研究小组在平板培养基上测定了大肠埃希氏菌在相同剂量下连续两代的抑菌圈平均大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抗生素类型
大肠埃希氏菌抑菌圈平均半径r(cm)
第一代
第二代
青霉素
0.95
0.74
头孢唑林
1.17
0.76
头孢他啶
0.28
0.25
四环素
1.31
0.70
阿奇霉素
0.19
0
A.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对四环素的抗性最弱,而对阿奇霉素的抗性最强
B.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频率均有提高
C.使用抗生素会导致大肠埃希氏菌总是朝着抗生素抗性增强的方向突变
D.抑菌圈大小的改变是不同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变异选择的直接结果
【正确答案】 C
8-6(提升) 筛选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转基因植物时,需要在重组质粒上设计不同的标记基因对农杆菌和植物细胞进行筛选
B.用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筛选时,一般需要加入抗生素抑制杂菌的生长
C.单倍体育种中,需要通过表现型对单倍体植株进行筛选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D.制备单克隆抗体时,第一次和第二次筛选的目的和原理相同
【正确答案】 A
【原卷 9 题】 知识点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
2、逻辑斯谛型是指通常所说的S型增长曲线,开始种群密度小,增长较为缓慢,而后由于种群数量增多且环境适宜,会呈现J型的趋势,但随着数量进一步增多,出现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的现象,死亡率会加大,出生率会逐渐与死亡率趋于相等,种群增长率会趋于0,此时达到环境最大限度,即K值,然后以此形式达到动态平衡而持续下去。
3、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等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镜检。
【详解】A、在空间和食物有限的广口瓶中培养果蝇,果蝇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但由于最终食物耗尽,培养后期种群数量下降,果蝇的数量不会一直呈逻辑斯谛增长,A错误;
B、水果含量、温度等会影响果蝇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果蝇的性比率会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 ,C正确;
D、 酵母菌是微生物,用显微镜进行抽样检测计数;果蝇个体较大,可以使用解剖镜直接计数,D正确。故选A。
9-1(基础) 下列关于“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每组需做两个样品,样品1和样品2相互对照
B.活动中需要使用无菌葡萄糖溶液和有螺旋盖的试管
C.用比浊计测浑浊度是为了找出酵母菌溶液浑浊度和培养时间的关系
D.活动过程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四天不需要测定浑浊度
【正确答案】 B
9-2(基础) 罗非鱼被认为是未来动物性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表示放养的初始数量,其数量大小对环境影响容纳量影响较大
B.a-b段接近指数增长,其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C.c-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水库中引入了某罗非鱼的天敌
D.K3最接近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正确答案】 C
9-3(巩固) 某兴趣小组将酵母菌分装在500ml培养瓶后,置于不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80h到100h内③中酵母菌增长率基本不变
B.40h内①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倍数基本不变
C.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压线的个体左上两边记在方格内
D.④和⑤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培养瓶中葡萄糖的量不同
【正确答案】 A
9-4(巩固) 科学家研究了中国某地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图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变化呈非周期性波动
B.在1985年至2015年间,丹顶鹤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
C.栖息地减少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
【正确答案】 B
9-5(提升)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0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种群的K值随着培养时间先增大后减小
B.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真实的种群数量
C.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较为剧烈而增长缓慢
D.0-8h酵母菌在该容器中的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
【正确答案】 D
9-6(提升)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兴趣小组在相应条件下完成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酵母菌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40h之后,a组的种群数量无K值
B.随着时间的推移,d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变大后不变
C.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30-50h内种群的增长率逐渐降低
D.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计算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小
【正确答案】 C
【原卷 10 题】 知识点 渗透作用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
图中①是烧杯中的溶液,②是漏斗中的溶液,③是半透膜,由于图乙中漏斗液面升高,所以③的浓度大于①。
【详解】A、根据分析,乙图漏斗液面升高,所以初始时①的浓度小于②,由于乙图中漏斗液面高于烧杯,存在高度差,会产生相应的压力作用于半透膜,使水分子进出半透膜达到平衡,此时平衡时①的浓度均小于②,A正确;
B、半透膜允许水分子自由进出,当水分子进出③的速率相等时即为平衡状态,B正确;
C、图乙中水分子进出达到平衡,所以没有发生渗透作用,C错误;
D、随着水分进入漏斗,漏斗溶液浓度变小,因此和烧杯中溶液的浓度差减小,所以液面上升的速率逐渐减慢直至为0,D正确。故选C。
10-1(基础) 将某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如下(箭头方向表示水分子的进出,箭 头粗细表示水分子进出的多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发生渗透作用的是甲细胞和丙细胞
B.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就代表着它的扩散方向
C.光学显微镜下都能观察到水分子进出甲乙丙三个细胞
D.若将甲、乙和丙细胞同时分别置于蒸馏水中,甲细胞先破裂
【正确答案】 A
10-2(基础) 在观察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中,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处于如图所示的状态,①和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
B.该细胞正在发生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
C.若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会吸水膨涨破裂
D.细胞处于该状态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大于结构②
【正确答案】 A
10-3(巩固) 将红细胞移入低渗溶液后,红细胞很快吸水膨胀,而水生动物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膨胀。将控制红细胞膜上CHIP28(一种水通道蛋白)合成的mRNA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迅速膨胀并破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内CHIP28的加工、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B.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破裂的原因主要是通过自由扩散吸收了过多的水
C.正常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不膨胀的原因是细胞膜上可能无CHIP28
D.人的肾小管重吸收水可能与CHIP28有关
【正确答案】 B
10-4(巩固) 如图为简单渗透装置,图甲是初始状态,②中浓度大于①,图乙 是一段时间后的平衡状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平衡状态时①的浓度等于②
B.平衡状态时没有水分子进入②
C.液面上升的速率先慢后快再慢
D.若②中溶质能通过③,则②也会出现液面上升现象
【正确答案】 D
10-5(提升) 下图表示某小组应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探究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有关结果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a到b时间内水分子流出细胞需要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参与
B.b到c时间内细胞内外水分子双向渗透
C.a和c时,细胞体积相等,细胞液浓度相等,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状态
D.细胞吸收KNO3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线粒体
【正确答案】 A
10-6(提升) 估测叶片细胞液的平均浓度时可用液体交换法。在甲、乙组试管中各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将适量大小相同的叶圆片放在甲组试管中,放置60min,再向甲组试管滴加微量亚甲基蓝溶液,使溶液呈蓝色,充分摇匀后吸取蓝色溶液置于乙组试管中部挤出一滴,观察记录蓝色液滴的升降情况。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蓝色液滴上升,说明叶片细胞液浓度低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
B.若蓝色液滴下降,说明叶片细胞吸收了蔗糖溶液中的水分
C.60min后渗透平衡,此时叶片细胞液浓度等于甲组试管内的蔗糖溶液浓度
D.若蓝色液滴静止不动,则此蔗糖溶液浓度相当于叶片细胞的细胞液平均浓度
【正确答案】 C
【原卷 11 题】 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综合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证:
(1)数量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2)空间特征: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3)遗传特征: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4)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2、种群的概念: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详解】A、不同地域的紫花苜蓿是同一个物种,但是不是同一个种群,可以形成不同的种群,因此可以形成不同的基因库,A正确;
B、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我国紫花苜蓿种群与原产地种群基因不属于同一种群,因此,不同产地的种群基因频率差异不同,B正确;
C、通过人工选择能可创造出一些紫花苜蓿优良育种,因此,人工选择起到重要作用,C正确;
D、我国紫花苜蓿与原产地紫花苜蓿属于同一物种可以相互交配,但后代是可以生育的,D错误;故选D。
11-1(基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和完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应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正确答案】 B
11-2(基础)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正确答案】 B
11-3(巩固)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都是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的
B.细菌接触青霉素产生抗药性突变,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C.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多样性
D.一个生物个体平均约有 30%的基因座位是杂合的
【正确答案】 C
11-4(巩固)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指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B.适应的形成是由于具有有利变异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留下后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和种群水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补充与丰富
D.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正确答案】 A
11-5(提升) 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
B.超级细菌的形成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不能说明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正确答案】 B
11-6(提升) 现代栽培莴苣有结球型、奶油型、散叶型、罗马型和莴笋型五个品种,均由野生莴苣进化而来。研究发现,这五个品种在代谢水平上无明显差异,但与野生莴苣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野生莴苣相比,现代栽培莴苣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野生莴苣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野生莴苣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性状改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D.现代栽培莴苣与野生莴苣代谢水平的差异说明形成了新的物种
【正确答案】 D
【原卷 12 题】 知识点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细胞处于分裂间期,B细胞染色体散乱排布,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细胞染色体已移向细胞两极且核膜、核仁重建,处于有丝分裂末期,D细胞内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染料结合能力不同,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A正确;
B、由图可知,A细胞中核膜、核仁并未消失,所以处于分裂间期,不属于分裂期,B正确;
C、B与D细胞内DNA都经过了复制,二者核DNA含量都是正常体细胞核DNA的2倍,含量相同,C错误;
D、C细胞中细胞板最终扩展成细胞壁,而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C细胞中细胞板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故选C。
12-1(基础) 某高等植物(2n=12)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为20小时,各时期时长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周期
G1
S
G2
M
时长
1小时
10.4小时
7小时
1.6小时
A.若用秋水仙素处理分生区细胞,细胞将停留在后期
B.G2期时已完成中心体的复制,细胞内存在一对中心体
C.若将刚进入分裂期的细胞培养15小时,则每个细胞只有12条染色体
D.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分生区细胞1.6小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不变
【正确答案】 C
12-2(基础)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的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应找到呈正方形的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
B.在一个视野中,大部分细胞处于进行蛋白质合成的相应时期
C.A时期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
D.B时期细胞在纺锤丝牵引下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加倍
【正确答案】 D
12-3(巩固) 某同学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处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在细胞质中出现纺锤体
B.乙所处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与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
C.甲、乙,丙中染色体的行为均有利于核遗传物质均分
D.丁所处时期细胞中核膜核仁解体,染色体变回染色质
【正确答案】 C
12-4(巩固) 科研人员用显微镜观察被化学药剂处理过的某种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发现有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末端黏合,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形成“染色体桥”,最终在两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对于出现“染色体桥”的细胞叙述正确的是( )
A.碱性染料染色后,经解离、漂洗再进行观察
B.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完全相同
C.可在分裂中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D.图中细胞与同时期正常细胞的着丝粒数目相同
【正确答案】 D
12-5(提升) 细胞周期的有序调控如同自动洗衣机的设定程序。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严格有序进行,部分检验点如图所示,只有当相应过程正常完成,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运行。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G1+S+G2)和分裂期(M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G1期相比,G2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变,核DNA数加倍
B.检验点5可检验发生分离的子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级,从而决定胞质是否分裂
C.若DNA发生损伤断裂,检验点2被激活,DNA复制减慢
D.纺锤体不能形成会激活检验点4,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正确答案】 D
12-6(提升) 利用洋葱的不同部位(如图所示),可进行不同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的细胞可用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的观察
B.①和②处的组织均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C.取②处内表皮细胞镜检观察到细胞核均位于细胞中央
D.取③处尖端2~3cm处的组织细胞,可连续观察有丝分裂过程
【正确答案】 A
【原卷 13 题】 知识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及病毒(旧),中心法则及其发展,新冠肺炎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3-1(基础) HIV能侵染人体细胞并在细胞内增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感染HIV的孕妇会通过母婴传递的方式遗传给子代
B.逆转录和转录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所用的酶也相同
C.HIV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的受体后,仅病毒遗传物质进入宿主细胞
D.感染HIV的宿主细胞被激活,前病毒经转录、翻译并组装出新的HIV
【正确答案】 D
13-2(基础) 分析某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成分如下表据此,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碱基种类
A
C
G
T
碱基浓度/%
36
24
18
22
A.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不是双链DNA
B.以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出的DNA不是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
D.该病毒DNA的突变频率较高
【正确答案】 C
13-3(巩固) 丙肝病毒(HC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在NS5B聚合酶的参与下,HCV复制产生的新基因组RNA可与各种结构蛋白包装成新的病毒。下图为HCV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CV的单链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存在氢键的断裂
B.过程①消耗的嘌呤核苷酸与过程②消耗的嘧啶核苷酸数量相同
C.宿主细胞中不存在与HCV的RNA组成元素相同的脂质
D.NS5B聚合酶抑制剂可识别+RNA上的起始密码从而抑制HCV的增殖
【正确答案】 B
13-4(巩固)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下图为感染实验示意图,
由此可以判断( )
A.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B.进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C.实验须用同位素标记法跟踪TMV的物质去向
D.病毒可能已经在增殖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
【正确答案】 D
13-5(提升)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和埃博拉病毒(EBOV)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致病性RNA病毒。下图表示两种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病毒首次RNA复制所需的酶均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
B.两种病毒体内均含有五碳糖
C.两种病毒均需复制一次就能获得子代病毒RNA
D.SARS-CoV-2 和EBOV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正确答案】 B
13-6(提升) 艾滋病(AIDS)是一种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潜伏期长达数年。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由灵长类动物传播至人类,HIV的结构如图所示。HIV主要通过侵入并破坏人体内的辅助T细胞,最终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人体因其他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而死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IV通过表面蛋白来识别辅助T细胞表面的受体侵入细胞
B.HIV侵入人体后辅助T细胞迅速大量减少导致免疫力低下
C.HIV的逆转录酶是在宿主细胞的DNA指导下合成的
D.HIV的遗传信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传递给子代
【正确答案】 A
【原卷 14 题】 知识点 酶的特性,酶促反应的因素及实验,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以DNA为遗传物质,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尿素为NH3和14CO2。
【详解】A、据题意,不能分析出脲酶是否只能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A正确;
B、一定时间内脲酶含量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一定时间内产生14CO2的量与脲酶含量有关,B正确;
C、胃部上皮细胞不产生脲酶才能确定14CO2是由幽门螺旋杆菌(Hp)产生脲酶催化产生的,保障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C正确;
D、脲酶诱导尿素形变,是一种化学反应,钥匙与锁结合引起锁眼形状改变属于物理变化,D错误。故选D。
14-1(基础) T4DNA连接酶可将任意2个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该反应过程需消耗ATP,其水解产生的腺苷一磷酸(AMP)通过共价键与酶相连,随后AMP转移至DNA片段,进而完成连接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4DNA连接酶的底物种类较多,故其无专一性
B.T4DNA连接酶催化反应后,其组成成分已改变
C.ATP在该反应过程中可能打开两个高能磷酸键
D.T4DNA连接酶需保存于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
【正确答案】 C
14-2(基础) 生物代谢活动快速有序地进行离不开酶的参与,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可以检测最终产生的氧气量来判断酶活性大小
B.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需要在试管口塞上橡皮塞
C.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若以蔗糖溶液为底物时,可用碘—碘化钾检测
D.以淀粉为底物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可用本尼迪特试剂进行检测
【正确答案】 B
14-3(巩固) 脲酶是一种能使尿素分解成NH3和CO2的蛋白酶。如图表示pH对两种脲酶的相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对酶活性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消耗量或生成物的生成量来测定
B.该实验中有两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
C.在植物刀豆脲酶和海洋细菌脲酶的最适pH条件下,两种酶的相对酶活性均最高
D.若将pH从13下降到8,推测海洋细菌脲酶的活性先下降后升高
【正确答案】 D
14-4(巩固) 图1表示在图2中c点对应的pH条件下,一定量的淀粉酶的反应速率与淀粉含量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升高pH到一定值,则图1中b点有可能不变
B.a点反应速率较b点慢的原因是淀粉含量较少
C.两实验的自变量均能影响酶的活性
D.若把图2中的pH改为温度,则c点和d点所对应的温度条件下,酶的结构不相同
【正确答案】 C
14-5(提升) 某活动小组探究有关因素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如下四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温度/℃
H2O2溶液浓度
加入的其它物质
①
25
10%
-
②
90
10%
-
③
25
10%
FeCl3
④
25
10%
肝脏研磨液
A.此实验的无关变量有H2O2溶液的浓度、试管的洁净程度等
B.通过实验③和④比较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C.实验的自变量为反应条件不同
D.实验①和②可说明加热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正确答案】 D
14-6(提升) 用某种酶进行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4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B.图2和图4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由图3实验结果可知Cl是酶的激活剂
D.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不确定
【正确答案】 A
【原卷 15 题】 知识点 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分离方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1、离心分离基本原理:当非均相体系围绕一中心轴做旋转运动时,运动物体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旋转速率越高,运动物体所受到的离心力越大。在相同的转速下,容器中不同大小密度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率沉降。如果颗粒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则颗粒将沿离心力的方向而逐渐远离中心轴。经过一段时间的离心操作,就可以实现密度不同物质的有效分离。
2、根据离心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差速离心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等。(1)差速离心:又叫分级离心法; 是生化分离中最为常用的离心分离方法。它指采用低速和高速两种离心方式交替使用,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具有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级分离的方法。离心后把上清液与沉淀分开,然后再将上清液加高转速离心,分离出第二部分沉淀,如此往复加高转速,逐级分离出所需要的物质。(2)密度梯度离心:也叫区带离心; 即离心是在具有连续密度梯度的介质中进行。将试样铺放在一个密度变化范围较小、梯度斜度变化比较平缓的密度梯度介质表面,在离心力场作用下试样中的颗粒按照各自的沉降速率移动到梯度介质中的不同位置,而形成一系列试样组分区带,使不同沉降速率的颗粒得以分离。
【详解】A、从细胞中分离不同的细胞器,根据不同细胞器的大小质量不同,需要使用差速离心技术,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
C、究DNA的复制过程中,密度梯度离心使含15N和14N的DNA按照各自的沉降速率移动到梯度介质中的不同位置,C错误;
D、羊膜腔穿刺技术中,取羊水进行离心,上层液体不含细胞,不可用于生化和重组DNA研究,D错误。故选A。
15-1(基础) 假设—推理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问题的假说,最后再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下列科学史上的经典研究中没有涉及“假设—推理法”的是( )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B.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
C.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正确答案】 D
15-2(基础)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用到了离心技术
B.搅拌是否充分基本不影响沉淀物放射性强弱
C.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上清液的放射性先升高后下降
D.该组实验证明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
【正确答案】 C
15-3(巩固) 胶原蛋白是维持皮肤与肌肉弹性的主要成分,补充胶原蛋白能使皮肤保持年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表面涂抹的胶原蛋白直接被吸收达到美容效果
B.某食品是否含胶原蛋白可用苏丹Ⅲ染液检测
C.胶原蛋白是在内质网合成高尔基体中修饰加工
D.胶原蛋白的特定功能取决于其特定的结构
【正确答案】 D
15-4(巩固) 科研人员构建了靶向膜蛋白H的抗体一药物偶联物(DS)。DS携带DNA抑制剂,可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调亡,研究表明DS在乳腺癌治疗中疗效很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膜蛋白H基因可能仅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
B.膜蛋白H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C.乳腺癌细胞体外培养时表现出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现象
D.DS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用以预防乳腺癌发生
【正确答案】 A
15-5(提升) 细胞融合不仅在自然条件下常见,在现代生物技术中也被经常应用。下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细胞a、b分别取自优良奶牛,则受精形成的受精卵需培养至原肠胚后移植
B.若细胞a、b分别代表白菜、甘蓝细胞,则获得的杂种植株都能表现双亲的优良性状
C.若细胞d是杂交瘤细胞,则在选择性培养基中筛选后即可大规模培养生产单抗
D.细胞融合过程都涉及膜的流动性,常用聚乙二醇、电激等进行促融处理
【正确答案】 D
15-6(提升) 在细胞分裂时,线粒体通常会均匀分配。线粒体的运动依赖于一种细胞骨架——微丝。细胞分裂时,微丝会突然把线粒体向各个方向弹射出去。但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分裂出两个不同功能的子细胞,这时线粒体倾向于只进入其中之一、已知与乳腺干细胞相比,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微丝向各个方向弹射线粒体可保证其在细胞内的均匀分布,而不是聚集在某一侧
B.在不对称分裂的细胞中,线粒体会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从而影响细胞功能
C.推测在乳腺干细胞分裂时,接受较多线粒体的子细胞可能会保持干细胞特征
D.用细胞松弛素破坏微丝,将造成线粒体聚集、运动能力下降,并且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分布不均
【正确答案】 C
【原卷 16 题】 知识点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胚胎移植技术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①无菌、无毒的环境:消毒、灭菌;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②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③温度和PH;④气体环境:95%空气和5%的CO2,其中CO2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培养液的pH。
【详解】A、Neor基因和GFP基因的连接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获取相同的黏性末端,而后通过DNA连接酶的作用将二者连接,A错误;
B、转基因细胞株的培养液中含新霉素、葡萄糖、氨基酸、激素等物质,该培养液具有选择作用,并同时选择带有荧光标记的转基因细胞核供体,B正确;
C、若在核移植前增加转基因细胞培养液中的血清浓度可能会导致细胞失水死亡,从而不能达到提高动物克隆成功率的目的,C错误;
D、观察带有荧光的早期胚胎(囊胚期或桑椹胚)进行移植,为了保证成功率可移植多个胚胎,D错误。故选B。
16-1(基础) 欲利用良种肉牛品种甲和普通肉牛品种乙,克隆更多的良种肉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促性腺激素处理品种乙成年母牛,可以获得更多卵母细胞
B.取甲体细胞核注入品种乙去核的卵母细胞构成重组细胞
C.重组细胞经刺激,培养至原肠胚再移入品种乙母牛的子宫
D.上述克隆牛的产生说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正确答案】 C
16-2(基础) 为提高克隆羊的成功率,不宜采用的措施是( )
A.核供体采用分裂能力强的细胞
B.培养体细胞同步到G1期,再进行核移植
C.对卵细胞供体母羊注射激素进行超数排卵
D.将培养到囊胚期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体的输卵管中
【正确答案】 D
16-3(巩固) 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实现了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中中”和“华华”的培育涉及核移植和胚胎体外培养
B.①过程需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
C.③过程应包含了动物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多个过程
D.与鼠相比,克隆猴更适合作为人类疾病治疗药物实验的模型动物
【正确答案】 C
16-4(巩固) 如图表示改造哺乳动物遗传特性的两种途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获得动物1所采用的转基因技术是分子层次上的技术
B.为获得动物2所采用的重组细胞具有全能性
C.图中的外源基因需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
D.上述动物的获得均需配置一系列含有不同成分的培养基
【正确答案】 C
16-5(提升) 为进行特殊的生物学研究,经常将相关分子或生物体结构进行转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虫棉的培育过程中,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作为抗虫基因的载体
B.克隆蛙的培育过程中,囊胚期可以进行胚胎移植
C.将牛的乳腺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形成的重组细胞可直接植入代孕母体
D.体外受精技术可以人工模拟体内环境,使初级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同时使精子获能,最终完成受精作用。
【正确答案】 D
16-6(提升) 已知M基因在动物A的肝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出M蛋白。现设计实验,将外源DNA片段F插入M基因的特定位置,再通过核移植、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获得M基因失活的转基因克隆动物A,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成纤维细胞进行营养限制性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细胞增殖
B.可以制备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来确定克隆动物A中M基因是否失活
C.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D.在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
【正确答案】 A
【原卷 17 题】 知识点 血糖调节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胰管进入小肠。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属于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所以结扎胰液管,不影响血糖浓度的调节,A错误;
B、胰腺上的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上存在葡萄糖的受体,B正确;
C、血糖浓度低时,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进而升高血糖,所以②→③过程可代表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C正确;
D、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增加,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进而降低血糖,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7-1(基础) 在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中,前者随后者变化与图趋势不符的是( )
A.胰高血糖素浓度——血糖浓度
B.辅助性 T 细胞数量——HIV 浓度
C.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D.基础代谢率——肾上腺素浓度
【正确答案】 D
17-2(基础) 下列有关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激素都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B.雌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在妊娠时抑制子宫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骨骼发育,与生长激素有协同作用
D.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转化
【正确答案】 B
17-3(巩固) 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下表是早晨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检测结果。
空腹
餐后1小时
餐后2小时
餐后3小时
血糖浓度(mmo/L)
甲
4.1
7.2
5.1
4.9
乙
9.1
13.0
15.3
9.2
丙
7.2
11.1
14.1
11.1
胰岛素浓度(mU/L)
甲
9.6
26.3
26.4
9.4
乙
20.0
30.1
59.5
53.0
丙
10.1
10.2
10.3
10.2
注: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27.0mmo/L,餐后2h≥11.1mmol/L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检测结果初步判断乙、丙是糖尿病患者
B.甲空腹时主要通过体液调节使体内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乙餐后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胰岛素浓度上升
D.丙体内的胰岛素具有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的作用
【正确答案】 C
17-4(巩固) 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有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使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兴奋来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
B.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
C.②和③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
D.血糖调节中的反馈调节机制能维持机体的稳态
【正确答案】 B
17-5(提升) 图示为一正常人在摄入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和经受有害刺激后的血糖浓度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①过程血糖浓度的上升主要是由胰高血糖素分泌引起的
B.图示中②过程胰岛素的分泌与副交感神经的反射性的调控无关
C.图示中③过程中肾上腺的糖皮质激素促进机体形成应急反应
D.若此人胰岛素受体产生异常,①过程会使其分泌更多胰岛素
【正确答案】 D
17-6(提升) 过度肥胖可以引发包括“三高”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导致人体肥胖的原因有很多,进食大量的高糖膳食是主要原因,其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K细胞分泌GIP的方式是胞吐
B.GIP到达胰岛细胞表面依赖于体液传送
C.胰脏、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各种细胞均有GIP的受体
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GIP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正确答案】 C
【原卷 18 题】 知识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及应用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题意分析,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群体中色盲个体的比例代表了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即群体中Xb的基因频率为7%,则XB的基因频率为93%。
【详解】A、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群体中色盲个体的比例代表了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题意显示男性群体的色盲率接近7%,意味着色盲基因的概率为7%,因此,甲乙信封中的B与b卡片数之比约为93∶7,A正确;
B、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色盲的基因,而甲信封代表雄性个体,因此甲信封还应装入与B、b卡片数之和相等的空白卡片,B正确;
C、由于人群中Xb=7%,则XB=93%。女性中红绿色盲患病率XbXb=(Xb)2=0.49%,因此,乙信封模拟的女性群体中色盲占比约为0.5%,C正确;
D、女性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2×XB×Xb=2×93%×7%=13.02%,考虑到人群中男女人数大约相等,则人群中女性色盲携带者的概率约为6.51%,因此,完善模型后,重复多次实验,出现Bb组合约为6.51%,D错误。故选D。
18-1(基础) 雌雄异体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宽叶雌株与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 )
A.全是雄株,其中1/2宽叶、1/2狭叶
B.全是雌株,其中1/2宽叶、1/2狭叶
C.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1︰1︰1︰1
【正确答案】 A
18-2(基础) 有一些遗传现象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鱼草花色的不完全显性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流感病毒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正反交结果不一样的果蝇眼色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豆荚的颜色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正确答案】 A
18-3(巩固) 控制猫毛色的基因XB为黑色,Xb为黄色,Y染色体上无对应基因。雌性个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雄性无此现象。因此,正常情况下,雄性表现黑色或黄色,雌性表现黑色、黄色或黑黄相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黑黄相间的雌性个体为杂合子
B.雄性体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巴氏小体
C.浓缩导致巴氏小体上的毛色基因不表达
D.雌雄个体中X染色体上基因表达量相近
【正确答案】 B
18-4(巩固) 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芦花鸡的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是由Z上的B基因决定的,b基因的纯合使得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表现为非芦花。WW型个体致死。性逆转是指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母鸡转变成公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后代非芦花鸡都是母鸡
B.芦花母鸡和非芦花公鸡交配,后代芦花鸡都是公鸡
C.芦花母鸡和性逆转成的芦花公鸡(ZW)交配,后代存活的都是芦花公鸡
D.性逆转成的非芦花公鸡(ZW)和芦花母鸡交配,后代芦花鸡都是母鸡
【正确答案】 B
18-5(提升)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少数女性杂合子会患病,这与女性核内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会随机失活有关。下图1为某患者家族遗传系谱图,利用图中四位女性细胞中与此病有关的基因片段进行PCR,产物经酶切后的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A基因含一个限制酶切位点,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Ⅱ-2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
B.Ⅱ-3患ALD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失活
C.若Ⅱ-1和一个基因型与Ⅱ-4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患ALD的概率为0
D.a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DNA片段中
【正确答案】 C
18-6(提升) 甲和乙是一对夫妇的两个非双胞胎女儿,对她们的 X 染色体进行 DNA 序列分析,假定 DNA 序列不发生任何改变,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两条X染色体彼此相同的概率为 1/4
B.甲的任何一条与乙的任何一条都不相同的概率为 1
C.甲来自母亲的一条与乙来自母亲的一条相同的概率为 1
D.甲来自母亲的一条与乙来自母亲的一条不相同的概率为 1/2
【正确答案】 D
【原卷 19 题】 知识点 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2个突触结构,即轴突-轴突(即甲乙处)、轴突-树突或胞体(即乙丙处);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刺激c处,可观察肌肉的变化,同时测量电表处电位有无变化;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神经元甲接受适宜刺激后,在神经元丙上的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且肌肉收缩,所以神经元乙是兴奋性中间神经元,A错误;
B、刺激神经元甲使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轴突-轴突,即甲乙处;轴突-树突或胞体,即乙丙处),但图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无法判断经过了几个突触,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K+影响静息电位不会影响动作电位,适量降低a处K+浓度,钾离子外流增加,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但肌肉的收缩程度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
D、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刺激c处,可观察肌肉的变化,同时测量电表处电位有无变化,D正确。故选D。
19-1(基础)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关于此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b处兴奋双向传导
C.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D.d处位于传出神经元上
【正确答案】 B
19-2(基础)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B.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C.反射过程中,突触前膜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正确答案】 C
19-3(巩固) 如图表示某一反射弧的部分结构,a、b为神经上的两点,a位于外周段(远离中枢的部位),b位于向中段(靠近中枢的部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若刺激a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
②若刺激a点,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
③若刺激b点,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
④若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正确答案】 D
19-4(巩固)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是排尿反射过程,abcd表示不同的神经元。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加快排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P处受损膀胱仍然能够排出尿液
B.排尿反射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C.b受到较强刺激时,Na+通过载体蛋白内流至膜内
D.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把信号传递给ac神经元
【正确答案】 A
19-5(提升) 人体伸肘动作反射弧的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伸肘动作反射弧所涉及的神经元胞体都位于脊髓
B.先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再刺激b处,伸肌可发生收缩反射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屈肌收缩
D.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c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正确答案】 D
19-6(提升) 手指接触到蜡烛火焰,手迅速缩回,此为屈肌反射。其反射示意图如下。①②③④代表神经元,“+”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抑制性间神经元,②③之间建立负反馈
B.接触火焰时,①产生神经冲动释放出乙酰胆碱
C.感受器兴奋后,④的轴突表面可测到动作电位的传播
D.屈肌反射的反射弧中含有六个神经元,共同支配屈肌与伸肌
【正确答案】 A
【原卷 20 题】知识点 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题图分析,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的作用是其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合成(信息传递)缺陷。
【详解】A、由图1结果可知,GR24浓度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是突变体拟南芥SL受体基因缺失,进而导致GR24无法发挥作用,A正确;
B、由图2曲线分析可知,GR24+NAA处理组的侧枝长度低于GR24和NAA处理组,这说明GR24与NAA对侧枝的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协同作用,B错误;
C、两重性是指植物激素在高浓度和低浓度时的效果相反,如植物生长素对茎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本题没有同时提供GR24在高、低浓度下的效果,不能说明GR24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C正确;
D、由图2曲线可知,随培养时间推移,NAA对侧枝长度的作用而变强,因为图示曲线上每个点切线的斜率逐渐增大,D正确。故选B。
20-1(基础) 在水稻种植中期、后期常出现易倒伏问题。在适宜时期喷施适量的调环酸钙溶液,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环酸钙是一种能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
B.施用调环酸钙具有明显效果的关键之一是浓度适宜
C.若调环酸钙喷施不足,可尽快喷施赤霉素进行补救
D.在水稻基部节间伸长初期喷施调环酸钙可抑制其伸长
【正确答案】 C
20-2(基础)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番茄幼苗可得到无籽番茄
B.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甘蔗,可提高甘蔗产量
C.将乙烯利处理后的未成熟香蕉放置在密闭袋内,催熟效果更好
D.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可延长休眠以利于储存
【正确答案】 A
20-3(巩固) 植物激素或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应用得非常广泛。如赤霉素常用于无籽葡萄的形成,且操作过程中不需要去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无需花期去雄的原因可能是赤霉素使花粉不育
B.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与其浓度及作用部位无关
C.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其作用具有两重性
D.油菜开花期遇阴雨天,错过了传粉期,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2,4D提高产量
【正确答案】 A
20-4(巩固)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向光性体现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
B.水稻若未授粉,可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粮食产量
C.外源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一般比施用植物激素更加稳定
D.植物体的多个部位都能形成乙烯,促进植物的生长
【正确答案】 C
20-5(提升) 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外源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麦种子萌发产生α—淀粉酶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脱落酸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与赤霉素相互对抗
B.人工合成的6—甲基嘌呤是一种与脱落酸作用相当的植物激素
C.糊粉层可能是大麦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合成的场所
D.大麦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比值增加
【正确答案】 B
20-6(提升) 植物体对自身的生命活动有一整套调控系统,其中主要的是植物激素,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4-D是植物体内促进生长的一种激素,具有两重性
B.在植物幼苗期,切断茎部的木质部的运输途径,则植物茎上部分的细胞分裂受到抑制
C.脱落酸在植物缺水时,能促进气孔的关闭,但是光合作用的强弱没有影响
D.将秋季采摘的苹果储存到来年夏季,可在储存箱中通入乙烯
【正确答案】 B
【原卷 21 题】,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转录形成的mRNA的长度为7.5-1.2=6.3kb,但形成成熟的mRNA时,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因此成熟的mRNA的长度为=(7.5-1.2)-(5.2-2.0)=3.1kb,但能翻译的mRNA的长度为c+e=(2.0-1.7)+(5.8-5.2)=0.9kb,即900个碱基。
【详解】A、该基因的转录场所为细胞核,翻译场所为细胞质中的核糖体,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转录形成的mRNA的长度为6.3kb,即6300个碱基,则需要消耗6300个游离核糖核苷酸,B正确;
C、a、g位于非编码区,转录生成的RNA中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因此在a、d、g中发生的碱基对改变不一定影响蛋白质产物,C正确;
D、核糖体认读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翻译,而BC段是位于DNA上的碱基序列,D错误。故选D。
21-1(基础) 在某些细菌的细胞膜上具有短杆菌肽A(由15个氨基酸形成的链状多肽),能协助单价阳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考虑终止密码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多肽至少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
B.控制该多肽合成的基因至少有90个碱基
C.短杆菌肽A在协助离子运输时的不需消耗能量
D.短杆菌肽A合成后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正确答案】 D
21-2(基础)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EBO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该病毒最外层含脂蛋白,内含单链RNA(由M个核苷酸缩合而成)和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用于RNA自我复制)等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不合理的是
A.EBOV病毒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P
B.EBOV病毒的RNA聚合酶可催化脱氧核苷酸链的形成
C.人的遗传物质与EBOV病毒的遗传物质不同
D.合成第一个EBOV病毒的RNA至少需要2M个核苷酸
【正确答案】 B
21-3(巩固) 如图为真核生物mRNA的3'的polyA尾与5'帽结合的环化模型。eIF4E与mRNA5'帽结合,eIF4G同时与eIF4E、poly-A-结合蛋白结合,从而使翻译中的mRNA形成环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翻译时,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逆时针
B.环化的mRNA在正常情况下翻译成的肽链结构是相同的
C.若释放出来的核糖体可迅速与mRNA5'端结合,则有利于提高核糖体的使用率
D.若该mRNA含有a个碱基,则翻译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小于a/3-1
【正确答案】 A
21-4(巩固) 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RNA)病毒,下图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示意图。 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RNA上至多含有64种密码子
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会得到6种产物
C.物质N为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复制过程
D.若EV71的+RNA含有1000个碱基,其中碱基C和G占400个,以该+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A和U 600个
【正确答案】 D
21-5(提升) 某mRNA翻译过程示意图如下,①、②均代表tRNA,AUG、GUG为起始密码,UAA、UAG、UGA为终止密码,省略的碱基序列中不含起始密码,、●代表氨基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mRNA翻译形成的肽链为四十肽
B.图中RNA①迟于RNA②离开核糖体
C.图示过程中有氢键、肽键和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核糖体由大、小亚基组成
【正确答案】 A
21-6(提升) 下图的基因模型为某种酶的基因内部和周围的DNA片段情况。距离以千碱基对(kb)表示(但未按比例画出),基因长度共8kb,人为划分a-g7个区间,转录直接生成的mRNA中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成为成熟的mRNA。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酶至少含有300个氧原子组成(不考虑多肽环型)
B.基因的长度等于其直接转录的mRNA的长度
C.成熟的mRNA是由3100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起始密码子对应的位点是转录该RNA所需的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
【正确答案】 A
【原卷 22 题】 ,知识点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病毒致病机理图,病毒侵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处理,并将之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再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因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抗原刺激B细胞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其中抗体I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通透性增大,进而引起组织水肿,抗体II与子代病毒中和后被清除。
【详解】A、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多种不同的抗原,A正确;
B、分析题图可得:物质甲为淋巴因子,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正确;
C、巨噬细胞将病毒降解成肽后,与巨噬细胞内新合成的MHC结合成抗原-MHC复合体,然后转移到质膜上,C错误;
D、据图可知,物质甲和抗体I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使复合物增多,复合物增多又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而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病毒致病机理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1(基础) 下列有关免疫应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的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凋亡
B.辅助性T细胞接受刺激后能释放多种蛋白质
C.巨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
D.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后产生抗原-MHC复合体
【正确答案】 B
22-2(基础)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α、β、γ三种干扰素均由白细胞产生,可以对抗并攻击肿瘤
B.白细胞介素-1由吞噬细胞分泌,可以刺激辅助性T细胞增殖和分化
C.白细胞介素-2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可以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发挥信号作用
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两臂可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
【正确答案】 B
22-3(巩固) 下图表示利用DC免疫疗法辅助治疗脑胶质瘤的过程,利用脑胶质瘤提取物体外冲击树突状细胞(DC)可获得活化的DC,将活化的DC回输患者体内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对脑胶质瘤进行免疫治疗。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DC一般要来自患者自身
B.DC与吞噬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功能相似
C.该免疫疗法在体外完成免疫的第二、第三道防线
D.该免疫疗法可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防止肿瘤复发
【正确答案】 C
22-4(巩固) 下图表示人患某病毒性疾病时,感染和免疫的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只通过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
C.再次感染同种病毒后病症较轻,是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再次感染同种病毒后病症较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确答案】 B
22-5(提升) 下图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a~h为参与该过程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h属于淋巴细胞,c和g统称为记忆细胞
B.信号③是白细胞介素-1
C.浆细胞识别抗原后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程1表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
【正确答案】 D
22-6(提升) 下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d点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③到⑥的过程发生在淋巴结
B.图甲中效应T细胞能释放穿孔素等物质诱导靶细胞凋亡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
【正确答案】 B
【原卷 23 题】 知识点 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细胞的增殖综合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1、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四种类型:
(1)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
(2)重复: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
(3)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4)倒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
【详解】A、DNA是半保留复制,第一个细胞周期中,每个DNA双链中都有一条DNA单链含有BrdU,即所有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全部显深蓝色,但在第二个细胞周期中,着丝点未分裂之前,每条染色体也全部显深蓝色,A错误;
B、第一次分裂,DNA复制后,染色单体都为深蓝色,第一次分裂结束,两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为深蓝色;第二次分裂 DNA复制后,一个染色体中,一条染色单体为深蓝,另一条为浅蓝,第二次分裂结束,得到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有的呈现深蓝色,有的呈现浅蓝色,一个细胞中如果深蓝色有a条,则浅蓝色有4-a条。其中a=0、1、2、3、4,所以至少经两次胞质分裂,细胞才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皆为浅蓝色的染色体,B正确;
C、如果一条染色单体上同时出现了深蓝和浅蓝片段,可能是染色体畸变或基因重组,C正确;
D、因为原植物分生区细胞中染色体为4条,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共有8条DNA单链,如果8条单链上都含有腺嘌呤碱基,也即可以和BrdU配对,则最多有8个细胞中含有深蓝色染色体,D正确。故选A。
23-1(基础) Mad2蛋白可以控制细胞周期的进程:其机制是Mad2蛋白提供一个“等待”信号延缓后期的起始,直到所有染色体着丝粒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该蛋白会消失:若染色体受到两极相等拉力时该蛋白也会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Mad2蛋白会延缓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B.Mad2蛋白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发生非整倍体变异
C.Mad2蛋白异常的细胞在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停止在中期
D.当染色体只受到一极拉力时,人为提供对极拉力,可能促进细胞进入后期
【正确答案】 C
23-2(基础) 用15N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含24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分裂第一次…至第N次,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8条和16条,则这至少是第几次分裂的分裂期?( )
A.第二 B.第三 C.第四 D.第五
【正确答案】 B
23-3(巩固) 在 DNA 复制时,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可作为原料,与腺嘌呤配对,掺入新合成的子链。用 Giemsa 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DNA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浅蓝色,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深蓝色。现将植物根尖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取根尖用 Giemsa 染料染色后,观察分生区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色情况。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呈深蓝色
B.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着色都不同
C.第二个细胞周期的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着色浅色的染色体均为1/4
D.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若干个细胞周期后,还能观察到深蓝色的染色单体
【正确答案】 C
23-4(巩固) 某基因片段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碱基A和T之间以氢键连接
B.该基因片段另一条链上的4种碱基A:T:G:C=1:2:3:4
C.该基因片段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420个
D.该基因片段中碱基A+T的量始终等于C+G的量
【正确答案】 C
23-5(提升) 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n(n≥7)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1-1/2^(n-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1/2^(n-1)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1-1/2^(n-1)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正确答案】 D
23-6(提升) 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AABb,将1个精原细胞的DNA全部用32P标记后,放在无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分裂形成的1个子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只发生了一种变异
C.若该细胞有3条单体含32P,则DNA至少复制了2次
D.该细胞继续分裂能产生AB、Ab、aB、ab四种基因型配子
【正确答案】 C
【原卷 24 题】 知识点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1和2、3和4是同源染色体,图乙中6和7是姐妹染色体,其中A和a、B和b为等位基因。
【详解】A、图甲细胞完成DNA复制后,染色体数目不变,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图乙细胞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无法判断5的碱基序列与1和2的关系,B错误;
C、6、7上为同源染色体,两者不是由同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C错误;
D、图乙是由图甲产生而来,乙细胞产生原因是6和7号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造成的,图乙为极体,则与图乙同时产生的卵细胞中可能含有正常染色体,与正常精子受精,后代可能正常,D正确。故选D。
24-1(基础)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是(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正确答案】 A
24-2(基础) 图为二倍体生物体内的某个细胞,图中D、d、e表示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B.前期Ⅰ纺锤丝在染色体上的附着情况与前期Ⅱ时不同
C.该细胞将形成基因型为de和De的两个配子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与相关蛋白质的降解密切相关
【正确答案】 C
24-3(巩固) 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 AABbEe,其体内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某一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B.该细胞含有 4 个染色体组
C.该细胞中的 a 基因可能来自基因重组
D.该精原细胞可以产生 ABe、aBe、AbE 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正确答案】 D
24-4(巩固) 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t)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之比分别为( )
A.3/4与1∶1 B.2/3与2∶1
C.1/2与1∶2 D.1/3与1∶1
【正确答案】 B
24-5(提升) 用15N标记精原细胞甲(2N=8)的所有染色体,将甲放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其中一个子细胞乙在该培养基中继续分裂产生了一个XXY的异常精子丙。若无其他染色体畸变发生,则下列关于乙的细胞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可能多于8条
B.在产生丙的次级精母细胞中被标记的核DNA分子至少有4个
C.产生的四个精子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6、4、3、3
D.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是产生异常精子的原因之一
【正确答案】 B
24-6(提升) 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I号、Ⅱ号、X和Y),基因型为Aa。某细胞染色体组成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该细胞同时形成的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
B.图中Ⅱ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a,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C.该细胞产生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受精发育成的子代没有I号染色体
D.该细胞含有本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
【正确答案】 B
【原卷 25 题】 知识点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一颗表现为耐盐多粒的小麦,以其为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F1的4种表现型为耐盐多粒:耐盐少粒:不耐盐多粒:不耐盐少粒=2:1:2:1,据此可推知父本的基因型为AaBb,母本的基因型为aabb,而F1多粒:少粒=2:1,据此可知b基因的花粉50%致死。
【详解】A、一颗表现为耐盐多粒的小麦,以其为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F1的4种表现型为耐盐多粒:耐盐少粒:不耐盐多粒:不耐盐少粒=2:1:2:1,据此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若耐盐多粒小麦AaBb做母本,耐盐少粒小麦Aabb做父本,则后代不耐盐多粒占1/8,若耐盐多粒小麦AaBb做父本,耐盐少粒小麦Aabb做母本,则后代不耐盐多粒占1/6,因此取F1的耐盐多粒小麦和耐盐少粒小麦各一株杂交,后代不耐盐多粒占1/8或1/6,B错误;
C、以该植株为母本AaBb进行测交,按自由组合定律计算,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C正确;
D、若该植株AaBb进行自交,母本产生4种类型的卵细胞1/4AB、1/4Ab、1/4aB、1/4ab,父本产生4种类型的卵细胞2/6AB、1/6Ab、2/6aB、1/6ab,则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为15:3:5:1,D正确。
25-1(基础)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在产生配子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遵循分离定律
B.F1产生卵细胞数量和精子数量相等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F1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YR、Yr、yR、yr
【正确答案】 D
25-2(基础) 牵牛花的开红花(A)对开白花(a)为显性,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牵牛花植株M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的表型之比为红花宽叶∶红花窄叶∶白花宽叶∶白花窄叶是3∶3∶1∶1,那么M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别为( )
A.Aabb 红花窄叶 B.AAbb 红花窄叶
C.AaBb 红花宽叶 D.aaBb 白花宽叶
【正确答案】 A
25-3(巩固) 某二倍体植株的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红花(C)对白花(c)为显性。现用品种甲(AABBcc)、乙(aaBBCC)、丙(AAbbCC)和丁(aabbcc)进行如下两组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亲本
F1配子基因型及比例
组合一 甲和丁
ABc︰Abc︰aBc︰abc=2︰1︰1︰2
组合二 丙和丁
AbC︰Abc︰abC︰abc=1︰1︰1︰1
A.组合一的F1自交后代F2出现四种表型且比例为9︰3︰3︰1
B.通过杂交育种得到高茎宽叶红花品种可选用乙和丙作为亲本进行尝试
C.组合二中的F1自交后代F2中基因型AAbbCc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
D.由于组成基因A与B的碱基种类相同,所以基因A与B有相同的基因座位
【正确答案】 B
25-4(巩固) 果蝇的灰身基因(B)对黑身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基因(W)对白眼基因(w)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纯合黑身红眼雌蝇与一只纯合灰身白眼雄蝇杂交得F1,F1再自由交配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雌果蝇体细胞内基因W最多时有4个
B.F2中雌性个体产生bXW配子的比例是3/16
C.若F2中雌性黑身红眼果蝇与F1雄蝇杂交,后代红眼果蝇的比例是7/16
D.若F2中灰身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3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48
【正确答案】 D
25-5(提升) 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5:25:9:15,则黄色圆粒亲本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为( )
A.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11:3:1
B.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5:5:3:1
C.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D.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15:1
【正确答案】 A
25-6(提升)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有眼与无眼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仅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白眼雄果蝇与一只无眼雌果蝇杂交,F1均为红眼果蝇,且雌:雄=2:1,F1红眼果蝇随机交配获得F2,在F2果蝇中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已知某亲本果蝇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均不携带该片段中的某基因时,胚胎致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母本的一条X染色体缺失了含A基因的片段
B.F2果蝇中存在红眼、白眼和无眼3种表现型
C.F2果蝇中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
D.F2果蝇中红眼雄果蝇占子二代的比例约为3/28
【正确答案】 D
【原卷 26 题】 知识点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正确答案】
(1) 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或“所有生物”) 上升
(2) 随机 是
(3) 出生率 生态效益 物质的良性循环
【试题解析】
【分析】1、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的量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在杂草繁盛过程中,生产者增多,黄芪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将上升。
(2)种群的空间分布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杂草的种子能随风传播,因此在黄芪田中呈现随机分布。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弃耕的黄芪田中杂草不断发生变化,直至出现大量矮小灌木,杂草群落被灌木群落替代,因此属于演替。
(3)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一年生杂草通常在开花结果前进行防治,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其原理是此时防治可有效降低杂草种群的出生率。在选择杂草防治方案时,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要关注生态效益。拔除的杂草饲喂牛羊等家畜,产生的粪便再用于肥田,这属于物质的良性循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概念、种群特征、群落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1(基础) 北方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请据图回答:
1、①阶段时该林区内所有的普通雷鸟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调查其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
2、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结构。
3、演替至④阶段时其食物链的类型以_______为主,森林底层生长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
【正确答案】 1、种群 标志重捕法
2、次生 垂直 3、腐食食物链 分解者
26-2(基础) 浙江地区农田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水稻可以种植两季分别为春夏播种,夏秋收割;小麦主要是冬季播种,春末收割。回答下列问题
1、一块农田中交替种植水稻和小麦的措施,在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中称为__________,决定不同时段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还是小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水稻和小麦的交替种植除了能提高粮食总产量,还具有__________(答2点即可)等优势。
2、农民精心管理的稻田中,水稻从栽种初始的幼年期到收割时的成熟期,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有同学认为稻田中水稻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3、因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不高,某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该农民的田地失去管理后,杂草逐渐代替了农作物,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此过程中,稗草(一种杂草)种群的分布型会经历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正确答案】 1、轮种 气温 提高光能利用率、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2、不正确 稳定型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相近,而稻田中水稻都处于一个年龄段
3、次生演替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6-3(巩固) 森林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药物灭鼠,但往往发现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逐渐降低,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中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调查该森林山鼠种群数量时,调查区内放置了100个捕鼠笼,捕获32只,标记后原地释放。数日后,放置同等数量的捕鼠笼,捕获36只,其中标记过的4只,则该区域山鼠种群数量为________只。调查时还发现该森林分布有某种集体采食、共同繁衍后代的食草鸟,该食草鸟种群的空间配置格局是_______。
(2)为解决药物灭鼠难以持久控制鼠害的问题,可采用引入天敌以降低山鼠的________的方法,持久有效控制鼠害。
(3)该森林的河流中生活着鱼类、螺类等生物种群,河床上生长着大量的挺水植物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活的环境,这是群落________结构的体现;由于人类的活动,该河流很快干涸,水生动植物死亡,长出杂草,后经治理逐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________,这种群落演替的过程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S 288 集群分布 环境容纳量(K值) 垂直 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次生演替
26-4(巩固) 2020年初起源于东非的蝗灾肆虐多国,造成了农田被毁、草原退化等问题。有媒体报道绍兴鸭子将出征海外治理蝗灾。“牧鸭治蝗”之法中国古已有之,但在不同的区域实践效果并不相同。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洪涝灾害之后如果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则容易发生蝗灾,据此推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到_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植被条件对蝗灾的发生与否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蝗灾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农田和草原退化成荒漠,这属于群落的______。
2、“牧鸭治蝗”属于生物防治,通过____________直接降低了蝗虫的种群密度,但由于鸭子对___________具有一定要求,使“牧鸭治蝗”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3、保护蝗虫天敌、引入蝗虫的病原微生物、种植抗蝗植物、对蝗灾易发地进行生态改造等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效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减少流向蝗虫的能量,使能量流向_____________,最终总体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_______。
【正确答案】 1、降水和气温 植被条件为蝗虫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次生演替
2、提高蝗虫的死亡率 生存环境和食物
3、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6-5(提升) 在“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下,生态修复工程也在逐渐开展起来。某山区发现退耕还林培植的林木,近年来遭到迁入的某种山鼠的危害,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了药物灭鼠,但这种方法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生态修复工程师分析了该生态系统中山鼠与其天敌M的能量传递关系(如图所示,a~f表示能量值)。
请回答问题:
1、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在原来的耕地上发生了____________演替。与退耕还林之前相比,林地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____结构。退耕还林一段时间后,林地中草本植株、灌木的丰富度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减少。
2、进行药物灭鼠后,用____________法调查山鼠的种群密度,发现种群数量出现下降,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药物引起山鼠种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升高;药物灭鼠的效果很难持长久,生态修复工程师的建议是增加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的复杂程度,进而增加该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天敌M粪便中的能量去向包含在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中,M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生态修复工程师分析后发现b/a远低于10%,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次生 垂直 光能
2、标记(志)重捕法 死亡率 迁出率 营养结构
3、c b-f 山鼠和天敌M 各自所在的营养级还存在其他动物
26-6(提升) 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____________现象。
2、退耕还草的第7~8年内,退耕区域的贝加尔针茅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____________结构。
3、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____________将增加。15年后的贝尔针茅草原群落______(填“是”或“不是”)顶极群落,理由是____________。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发现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正确答案】 1、重叠 2、增长型 水平
3、次生
物种丰富度 是 该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已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原卷 27 题】 知识点 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反应、暗(碳)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正确答案】
(1) 提取 波长 均能提升
(2) 3/4 ATP和NADPH 质壁分离 利用效率(吸收、传递、转化效率)
(3)光合作用消耗CO2,使pH上升(改变)
【试题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1)叶绿体中的色素一般加入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来提取;测定黑藻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将提取的色素在不同的波长光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值。S0为清水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可知,实验范围内的不同盐浓度处理均能提升黑藻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
(2)据图可知,在实验条件下,黑藻在清水产生氧气速率为12mg/(g·h),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需要消耗的二氧化碳为12×6×44÷32÷6mg/(g·h),即消耗二氧化碳为12×44÷32÷44=3/8mmol/(g·h),一分子二氧化碳能形成2分子的三碳糖,因此形成三碳糖的速率为3/8×2=3/4mmol/(g·h)。低盐浓度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使得光反应增强,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增多,NADPH和ATP可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开,出现质壁分离现象。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叶绿素含量下降,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吸收、传递、转化效率)下降,光合速率大幅度下降。
(3)二氧化碳溶于水,使水呈现弱酸性,光合作用消耗CO2,使pH上升(改变),因此可通过精密试纸检测溶液pH值来估算光合速率大小。
【点睛】对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7-1(基础) 图1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有关物质。图2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反应。若将植物从光下移入黑暗环境中,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物质的含量会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一般可写成_____________。
2、图2中M、N点之前两条曲线重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图中a、b点之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光合速率都不再继续增大,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图中的光合速率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净光合速率”或“总光合速率”)。若30℃是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则该植物在30℃时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生长最快。
【正确答案】 1、暗 下降
2、光照强度较弱,光反应限制了光合速率的增长,此时CO2浓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没有影响(或影响不明显)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光合色素有限
3、总光合速率 不一定
27-2(基础) 马铃薯的块茎可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图1为马铃薯植株器官示意图。图2为光合产物合成及向储存部位运输过程部分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问题。
1、马铃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其中光合色素分布于____________。
2、马铃薯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__________的形式运输到地下的块茎,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储存在块茎。
3、图1中马铃薯植株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茎贮藏。若摘除一部分块茎,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推测下侧叶片的光合速率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基本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参与碳反应的A有_______________,CO2转变为葡萄糖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叶#叶片 类囊体薄膜
2、蔗糖 淀粉 3、下降 下侧叶片光合作用产物积累,从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4、ATP和NADPH 叶绿体基质
27-3(巩固)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各种物质的运输有密切联系。小麦最后长出的一片叶子称为旗叶,旗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会被运输到小麦籽粒。现有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透明袋中CO2浓度充足,套环温度可调节。前30分钟套环温度为20℃,后30分钟改为5℃,测定袋内旗叶的相关结果如下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图甲装置还可以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_____(写出两个即可)
2、实验过程中若突然降低CO2浓度,较长一段时间后三碳酸和五碳糖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若用18O标记的C18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一段时间后能够测到18O的物质有糖类等有机物、_____。
3、结合图乙分析,套环温度为5℃时,CO2吸收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①温度低引起_____,导致碳反应速率下降:②温度低影响_____,导致碳反应速率下降。
4、旗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_____(填物质)形式运输到小麦籽粒。若生成1分子该物质,需要进行_____轮卡尔文循环。
【正确答案】 1、套环温度 CO2浓度、光照强度、光质(或光的波长、光的颜色)
2、下降 下降 O2、H2O
3、酶的活性 旗叶向籽粒运输的有机物量减少
4、蔗糖 12
27-4(巩固) 冷害是番茄常见的生理性病害,科研人员进行了低温胁迫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实验选用A、B两个番茄品种,选取若干生长健壮、长势基本一致的幼苗,各组放入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昼/夜控温处理,其中对照组为常温(白天25℃,夜晚15℃,以“25/15℃”表示)。每2天测定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
2、品种A比品种B较能耐受昼/夜(12/6℃)低温胁迫。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3、低温胁迫导致番茄光合速率下降,其原因可能是位于叶绿体中________________上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光反应减慢,进而影响光合速率,还可能是因为低温导致相关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下降,甚至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上述研究对农业生产中番茄种植有何启示?(写出2点)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番茄品种、昼/夜温度、处理天数
2、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品种A的光合速率比品种B下降得慢
3、类囊体膜 酶 4、选择耐低温的番茄品种;寒流到来之前采取保温措施;番茄受冻后要及时升温,恢复其生理机能
27-5(提升)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长势一致、无病害的青桐木幼苗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分别置于以下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
实验条件
叶绿素a(mg/cm2)
叶绿素b(mg/cm2)
最大净光合速率(mmolCO2/m2· s)
甲
正常光照,正常供水
1.8×10-2
0.4×10-2
1.9×10-2
乙
弱光照,正常供水
1.7×10-2
0.4×10-2
0.7×10-2
丙
弱光照,减少供水
2.5×10-2
0.7×10~2
0.9×10~2
①干旱土壤中的作物光合作用弱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水分导致叶片___________,从而直接影响的_______________合成。
②与乙组相比,丙组最大净光合速率大,导致该差异的内因是丙组幼苗叶片中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当处于弱光的冬春季时,若要提高青桐木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可适当____________。
③图示青桐木叶肉细胞中的部分代谢途径。图中TP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蔗糖。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先水解成TP或葡萄糖,后者通过叶绿体膜上的载体(GR)运送到__________与_________结合形成成蔗糖,运出叶肉细胞。
2、为了选择适宜栽种的作物品种,研究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3个品种S1、S2、S3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结果如图1和图2。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①在图1所示条件下,品种S1的光合速率________呼吸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适宜在果树林下套种的品种和最适应较高光强的品种分别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
C3 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 供水 合成RuBP 合成淀粉 细胞质基质 果糖
2、等于 S2和S3
27-6(提升) 图1为某高等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A~G表示物质)。为研究高温对不同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者将甲、乙、丙三种植物从25℃环境移入40℃环境中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过程中,突然停止供应物质F,短时间内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会_________(填“增加”或“不变”或“下降”)。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能够检测出18O的是糖类和_________(用图1中字母回答)。
2、卡尔文循环中三碳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用图1中字母回答)提供能量。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内ATP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
3、据图2可知,甲、乙、丙三种植物中,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是_________植物。高温会V使植物光合速率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
4、图2中,与处理前相比,甲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_________(填“光反应”或“碳反应”)的影响。与乙植物相比,丙植物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增加 A和B 2、C和D 从类囊体膜到(叶绿体)基质
3、甲 失水过多,影响气孔导度,CO2供应减少
4、光反应 光反应受到了限制(或光能捕获效率低)
【原卷 28 题】 知识点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利用分离定律思维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28-1(基础) 果蝇(2N=8)的长翅(B)与短翅(b)、红眼(R)与白眼(r)是两对相对性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一对雌雄果蝇进行杂交,F1表型及数量如下表:
F1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短翅红眼
短翅白眼
雌蝇(只)
151
0
52
0
雄蝇(只)
77
75
25
2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是首位利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证据的科学家,他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写出2点即可)。
2、果蝇的长翅与短翅中隐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控制果蝇眼色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4、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F1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种,其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5、现有1只长翅白眼果蝇与1只长翅红眼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中长翅白眼占3/8,则子代雄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6、为验证杂合长翅红眼雄果蝇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进行了测交实验,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配子)
【正确答案】 1、①个体小,繁殖快;②生育能力强(子代数量多);③容易饲养;④染色体数目少;⑤具有多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短翅 一对亲代雌雄果蝇杂交,F1中出现长翅:短翅=3:1的性状分离比
3、X 基因的分离
4、BbXRXr 4 5/6
5、长翅红眼:长翅白眼:短翅红眼:短翅白眼=3:3:1:1
6、
28-2(基础) 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已知两对基因均不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现有一对红眼长翅雌果蝇和红眼长翅雄果蝇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表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雄性
3/16
1/16
3/16
1/16
雌性
3/8
1/8
0
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眼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
2、仅考虑颜色和翅型这两对基因,雄性亲本可产生哪几种基因型的精细胞?_______________。
3、F1红眼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种,其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____。
4、若将F1红眼残翅雌果蝇与红眼长翅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白眼残翅雄果蝇占________________。
5、若以子代中一只红眼残翅雌果蝇为母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的雌雄果蝇中均出现了白眼残翅果蝇,请写出该测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要求注明各种基因型、配子、表型及比例)。
【正确答案】 1、常 基因的自由组合
2、AY、aY、AXB、aXB
3、4 5/6 4、1/24
5、
28-3(巩固) 布偶猫的黑色和白色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当猫携带了基因B时,A和a基因就会被抑制,使毛色呈桔色。布偶猫雌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雌性进化出一种机制——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会随机失活一条X染色体(该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表达)。
已知常见布偶猫的毛色有白色、黑色、桔色、玳瑁色(黑桔交错或白桔交错),观察发现玳瑁色仅在母猫中存在。现有一只桔色母猫与一只白色公猫交配,其各代表型如下表:
P
F1
F1代随机交配
F2
♀
桔色
玳瑁色(全部为黑桔交
错)
桔色∶玳瑁色=4:4
♂
白色
桔色
桔色∶黑色∶白色=4:3:1
1、布偶猫的毛色遗传遵循______定律,基因B位于______染色体上。材料中母本的基因型为______。
2、为繁育较受欢迎的白色母猫,最好选用材料中F2代表型为______的公猫与F2代表型为______的母猫进行交配,理论上其子代中得到白色母猫的概率为______。
3、请写出F1代中桔色公猫与一只白色母猫交配的遗传图解__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自由组合 X AAXBXB
2、白色 #白桔交错或玳瑁色或白桔交错玳瑁色# 1/4
3、
28-4(巩固) 研究人员培育了一株拟南芥(2n=10)纯合突变体,其4号染色体上冷敏型基因d突变为抗冻型基因D,5号染色体上耐高盐基因N突变为盐敏型基因n。收集该纯合突变体自交所结种子,待种子发育成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所得F2中耐高盐抗冻型∶耐高盐冷敏型∶盐敏抗冻型∶盐敏冷敏型=21∶15∶7∶5。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该突变体的育种方法为_______________。为获得满足要求的个体,往往需要大量处理实验材料,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多方向性等特点。
2、拟南芥耐盐和抗冻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3、F2群体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不符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比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F1产生的雌配子正常,而雄配子部分存活率低。根据_______________可推测是带有D基因的配子存活率下降。请写出以F1作为父本测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野生型4号染色体上与d基因相邻有一个紧密连锁的基因m,m基因编码的毒性蛋白抑制D基因花粉发育;而突变体4号染色体携带m基因的片段丢失。推测:F1产生配子时,m基因最迟在_________________(填“MⅠ”或“MⅡ”或“精子”时期表达才会影响D基因花粉的成活率。
【正确答案】 1、诱变育种 稀有性、有害性
2、自由组合 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F2中抗冻型∶冷敏型=7∶5
4、MⅠ
28-5(提升) 某XY型性别决定昆虫的体色有黑、灰两种,由A/a基因决定;眼色有紫、红两种,由B/b基因决定;翅形有长、短两种,由D/d基因决定。已知三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一只黑身紫眼短翅雌性与一只灰身红眼长翅雄性杂交得F1,全部F1,再相互交配得F2,表型比例如下表。
表
F1
F2
灰身紫眼长翅♀
♀♂均为∶灰身紫眼长翅∶黑身紫眼长翅∶灰身红眼长翅∶灰身紫眼短翅∶黑身紫眼短翅∶灰身红眼短翅=2∶1∶1∶2∶1∶1
灰身紫眼短翅♂
回答下列问题:
1、体色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翅形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B/b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D/d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
2、基因A/a与B/b的遗传__________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a与D/d的遗传__________自由组合定律。(两空均填“遵循”或“不遵循”)
3、研究者在F2中发现了一只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染色体结构正常),该个体的产生最可能是__________的结果,子代比例未受影响,体现了该变异__________的特征。
4、请写出P到F1的遗传图解。
【正确答案】 1、灰色 长翅 常 X
2、不遵循 遵循 3、基因突变 稀有性
4、
28-6(提升) 小鼠的黄毛与灰毛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弯曲尾与正常尾由另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两对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不存在致死现象。为进一步研究遗传机制,以纯合个体为材料进行了杂交实验,各组合重复多次,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
P
F1
♀
♂
♀
♂
甲
黄毛弯曲尾
灰毛正常尾
黄毛弯曲尾
黄毛弯曲尾
乙
灰毛正常尾
黄毛弯曲尾
黄毛弯曲尾
黄毛正常尾
回答下列问题:
1、尾形性状中___________是隐性性状;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甲组的F1雌雄小鼠交配产生F2,选出F2的黄毛弯曲尾小鼠随机交配,产生的F3有___________种基因型。若F2中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正常尾雄鼠,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以甲组的F1及F1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为材料,设计一个测交实验证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用遗传图解表示。
4、若有一个由黄毛弯曲尾雌、雄小鼠和灰毛正常尾雌、雄小鼠组成的群体,群体中个体均为纯合子。该群体中的雌雄小鼠为亲本,随机交配产生F1,F1中灰毛正常尾雌鼠占9/100、黄毛正常尾雄鼠占21/100,则可推知亲本雄鼠中灰毛正常尾占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正常尾 常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甲组、乙组黄毛灰毛正反交实验子代均为黄毛,没有表现出与性别的关联纸层析
2、12 F1雌鼠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产生了XeXe的卵细胞
3、遗传图解
P AaXEXe × aaXeY
黄毛弯曲尾雄性 ↓ 灰毛正常尾雄性
雄配子 雌配子
AXE
AXe
aXE
aXe
aXe
AaXEXe
黄毛弯曲尾
雄性
AaXeXe
黄毛正常尾
雄性
aaXEXe
灰毛弯曲尾
雄性
aaXeXe
灰毛正常尾
雄性
aY
AaXEY
黄毛弯曲尾雄性
AaXeY
黄毛正常尾
雄性
aaXEY
灰毛弯曲尾
雄性
aaXeY
灰毛正常尾
雄性
黄毛弯曲尾雌性:黄毛正常尾雌性:灰毛弯曲尾雌性:灰毛正常尾雌性:黄毛弯曲尾雄性:黄毛正常尾雄性:灰毛弯曲尾雄性:灰毛正常尾雄性=1:1:1:1:1:1:1:1
4、3/10
【原卷 29 题】 知识点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基因工程综合,生态工程综合
【正确答案】
(1) 移液器(移液枪、取样器) 增大耐盐菌种的数量和比例
(2) 稀释 能脱色(具有较大浅色圈或透明圈)
(3) 等量含一定营养物质的印染废水 负 活性染料的种类、脱色时间
(4)(节水与)废水处理与利用或物质循环再生
(5)生物反应器
(6) 农杆菌 抗生素 PCR 液体悬浮(细胞)
(7) 接触抑制 终止酶解反应
【试题解析】
【分析】1、移液枪是移液器的一种,常用于实验室少量或微量液体的移取,规格不同,不同规格的移液枪配套使用不同大小的枪头。
2、农杆菌转化法的步骤:
转化: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上——进入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染色体的DNA上——目的基因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①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将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农杆菌为受体细胞)。
②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分子杂交技术/抗原-抗体杂交/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这个方法需要导入重组后的细胞的植物体) 几种方法进行检验(根据要求选取不同方法)。
③最后将成功表达的细胞导入植物体内,对植物体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
3、PCR技术:在模板、引物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反应。
①PCR技术原理 :DNA热变性原理
②PCR反应过程:变性:当温度上升到90℃以上时,双链DNA解旋为单链;复性:温度下降到55℃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延伸:温度上升到72℃左右时,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1)取微量悬液一般使用移液器(移液枪、取样器),将悬液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的目的是筛选并增加耐盐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
(2)培养后的菌液经梯度稀释后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中培养,选择能脱色(具有较大浅色圈或透明圈)的单菌落接种在含一定营养物质的印染废水中振荡培养。
(3)为检验脱色效果,分别以活性染料废水和清水作对照实验,颜色越深吸光度越大,所以吸光度与菌株的脱色能力呈负相关,影响脱色效果的因素还有活性染料的种类、脱色时间。
(4)对高盐印染废水实施的减量、回收、再生、再循环的治理措施属于物质循环再生或(节水与)废水处理与利用的生态工程。
(5)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含量高,是天然的蛋白贮存空间,可利用转基因大豆作为生物反应器,导入目的基因--白细胞介素-21基因,生产白细胞介素-21等外源重组蛋白。
(6)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般为农杆菌转化法,具体的方法是:先将目的基因整合到Ti质粒的T-DNA上,形成重组质粒,并将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最后将无菌大豆子叶与已成功导入白细胞介素-21基因的农杆菌共同培养一段时间, 再转入添加一定营养物质和适宜配比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中培养,为进一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大豆,可在试管苗阶段,从组织中提取DNA,并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或PCR扩增技术进行鉴定。除了利用 完整大豆植株生产白细胞介素-21外,还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到愈伤组织阶段,通过获得特定细胞系以实现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7)除植物外,还可通过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来生产白细胞介素-21。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当细胞发生贴壁和接触抑制现象时,可加入胰蛋白酶使其脱壁分散,处理一段时间后,再添加血清以传代培养,生产更多的白细胞介素-21。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识记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题意准确填空作答。
29-1(基础)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育种有关的问题:
1、为快速分离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可将土样用___________制成悬液,再将含有悬液的三角瓶置于80℃的___________中保温一段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为提高筛选效率,可将菌种的___________过程与菌种的产酶性能测定一起进行:将上述悬液稀释后涂布于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采用___________显色方法,根据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的大小,可粗略估计出菌株是否产酶及产酶性能。
3、为了获得高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可利用现有菌种,通过___________后再筛选获得,或利用转基因、___________等技术获得。
(二)回答与植物转基因和植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4、在用农杆菌侵染的方法进行植物转基因过程中,通常要使用抗生素,其目的一是抑制___________生长,二是筛选转化细胞。当选择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___________时,通常会出现较多假阳性植株,因此在转基因前需要对受体进行抗生素的___________检测。
5、为提高培育转基因植株的成功率,植物转基因受体需具有较强的___________能力和遗传稳定性。对培养的受体细胞遗传稳定性的早期检测,可通过观察细胞内___________形态是否改变进行判断,也可通过观察分裂期染色体的___________,分析染色体组型是否改变进行判断。
6、植物转基因受体全能性表达程度的高低主要与受体的基因型、培养环境、继代次数和___________长短等有关。同时也与受体的取材有关,其中受体为___________时全能性表达能力最高。
【正确答案】 1、无菌水 水浴 杀死不耐热微生物
2、分离 KI-I2
3、人工诱变 原生质体融合
4、农杆菌 过低 敏感性
5、再生 细胞核 形态特征和数量
6、培养时间 受精卵
29-2(基础)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表面的棘突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肺炎。我国科学家研发出腺病毒(DNA病毒)为载体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回答下列问题
(1)2020年1月11日,中国共享了冠状病毒基因组的全部序列,据此科学家可以用
_______法获得S基因,并用_______技术扩增S基因,随后在_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构建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与腺病毒DNA共同导入相应的受体细胞,经筛选、检测等步骤完成重组新冠病毒的制备。
(2)为检测重组腺病毒携带的目的基因是否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可检测细胞内是否含有相应的_______或S蛋白分子,若检测S蛋白分子可用_______技术。
(3)为研制抗S蛋白单克隆抗体,需提取经____免疫小鼠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HAT培养基筛选获得_______细胞后,还需用抗体继续筛选才能获得分泌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选择阳性细胞进行___________培养,分离提纯相应抗体。
(二)(1)某兴趣小组欲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制备________培养基,在_______条件下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再倒平板,用_________吸取200µl菌悬液于平板上,用玻璃刮刀涂抹均匀,然后将直径约为6mm的滤纸片浸入用________配置的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溶液,取出并贴在平板上,在37培养24h,取出测定__________________。
(2)用果胶酶处理鲜榨果汁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为确定果胶酶的处理效果,对不同浓度果胶酶处理后的果汁进行离心,然后用比色计对上清液进行测定,OD值_____的处理效果好,为提高果胶酶的使用次数,可对其进行___________处理。
【正确答案】 化学合成 PCR 限制酶和DNA连接 mRNA 抗原-抗体杂交 病毒S蛋白 杂交瘤 克隆化 固体 121℃ 无菌吸管 待测滤液 抑菌圈直径 提高果汁的澄清度 越小 固定化
29-3(巩固) (一)橙子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其果肉可用于制备果汁、果酒和果醋。橙子中含有柠檬苦素、柚皮苷等造成苦味的物质,影响口感。橙皮还可以用于提取果胶。请回答以橙子生产果酒、果醋及果胶过程中的问题:
(1)预处理∶将经去皮的果肉打浆后加入适量果胶酶和柚苷酶,恒温水浴处理,以达到_____及提高果汁产量的目的。为取得稳定的酶解效果,可以进行_____处理。经过滤得到果汁,用于酒精发酵。
(2)酒精发酵∶调整果汁的糖度,加入经________的酵母菌液,控温发酵5~8d,定时测定发酵液的残糖量和酒精含量。影响果酒风味的因素除了原料、温度等发酵条件外,还有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3)醋酸发酵∶将醋酸杆菌接种于酒精发酵液中,进行摇床发酵。如图所示,在110~150r/min范围内,产酸量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加,是因为发酵液中_______增加,利于菌体代谢产酸。
(4)利用橙皮提取果胶过程中,对橙皮进行三种不同预处理∶直接烘干、沸水漂烫后烘干、盐酸浸泡后烘干。然后加入蒸馏水,用盐酸调pH,水浴加热、离心的上层含果胶溶液待用。可以用_____析出果胶,经过测定发现漂烫处理和酸洗法处理过的橙皮果胶提取率较高,分析其原因是_____。
(二)已知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系列基因可改变观赏植物的株型,请回答与利用该菌改良小紫菊品质的有关问题∶
(1)侵染菌液的制备∶将低温保存的菌种用LB液体培养基在适宜温度和转速的_______上培养以制备生长旺盛的菌悬液。
(2)需要调节菌悬液光密度值以保证侵染液的_______适宜,同时将小紫菊组培苗植株中部以上的叶片用_______处理,然后用取样器吸取20微升菌液滴加于叶片伤口处继续培养以完成转化操作。
(3)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T-DNA进入叶片细胞后,叶片细胞经_______形成毛状根。剪取毛状根顶端生长点,转入不添加激素的MS+头孢霉素培养基中繁殖,每隔一定时间剪取顶端,转入新培养基进行多次_______培养,上述操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最后在诱导形成再生植株的过程中应注意调节植物培养箱的温度、光照强度及_____。
(4)可根据Ri质粒中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对获得的毛状根、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进行_______以鉴定是否成功转人rol基因。
【正确答案】 澄清、脱苦 固定化 活化(或扩增) 菌种类型、发酵时间 溶解氧 95%乙醇 漂烫处理和酸洗杀死橙皮上产果胶酶的微生物,或使橙皮上果胶酶失活 摇床 菌种密度(种群密度) (无菌)解剖刀(或切割) 脱分化、再分化(答全才给分) 继代 对毛状根进行脱菌处理 光照时长(光周期时长) PCR
29-4(巩固) (一)分析果胶酶的生产过程和活性测定以及猕猴桃果酒酿制相关工艺及原理的内容:
(1)培养产生果胶酶的苹果青霉的培养基一般用______配制,酸碱度为______。
(2)用光电比色法可以测定果胶酶活性,其原理是水解果胶得到的半乳糖醛酸与3,5-二硝基水杨酸(简称DNS)共热,生成棕红色氨基化合物,据此分析,DNS起到______作用。运用该方法测定果胶酶活性,需要先配置______标准溶液用于制作标准曲线。
(3)自然发酵酿猕猴桃酒无需添加酵母菌的原因是______,为提高果酒中酒精和糖的含量,可以在容器中加入一定比例的______。
(4)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需氧呼吸会使发酵瓶内出现______现象;果汁含有醋杆菌,但在酿酒时醋杆菌不会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______。
(二)绞股蓝是一种常见中药材,其总皂甙含量是高丽参的3倍,药用价值较高,其细胞中含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基因,对TMV具有抗感染特性。
(1)科研人员利用绞股蓝抗TMV基因培育出了抗TMV的烟草,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该过程中属于基因工程核心过程的是______(填图中数字),要用到的酶是______。在③过程构建的重组Ti质粒上含有的标记基因是______基因。④过程常用方法是______。
(2)科研工作者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绞股蓝皂甙的工业化生产。配置培养基应以______为基本培养基,并添加______。产生愈伤组织后,将含有愈伤组织的试管置于摇床上,通过______培养可以分散成单细胞,而后通过大量培养特定______,实现能产生皂甙的细胞的大量克隆和皂甙的工业化生产。
【正确答案】 无机物(添加蔗糖的豆芽汁) 中性酸 显色剂 半乳糖醛酸 在猕猴桃果皮上存在野生型(天然)酵母菌,蔗糖 蔗糖 负压 醋杆菌是好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受抑制,且温度也不适宜, ③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农杆菌转化法 MS NAA和BA(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液体悬浮 细胞系
29-5(提升)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以菊花茎段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的有关问题:
(1)在配制MS培养基时,通常先将各种药品配制成浓度为配方5~10倍的__________,这样配制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A 便于低温保存 B 延长使用时间 C 降低称量误差 D 减少杂菌污染)。从培养基的作用看,在MS培养基中定量添加BA和NAA后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2)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菊花茎段,须先用70%乙醇等进行消毒,最后用__________进行清洗。将茎段插入培养基的过程须在______中的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以保证无菌环境。
(3)从带芽的茎段上长出丛状苗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经历脱分化,长出的丛状苗需__________后,再转入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4)实验中选用BA和NAA而不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激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腺病毒能引起人呼吸系统不适等症状,但致死率低。研究发现该病毒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陈薇等科学家研发了以人5型腺病毒(Ad5)为载体的重组新冠疫苗,这是国内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生产过程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备人肾上皮细胞系(293细胞)时,发现培养一段时间,细胞铺满培养瓶后不再分裂,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出现此现象后,需用__________处理,得到细胞悬液,再进行__________培养,以获得更多的293细胞。
(2)新冠病毒为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不能直接拼接到质粒上,因此在制备以上疫苗时需先通过___________过程获得相应的DNA。构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可使用双酶切法,使之产生__________的黏性末端,以提高目的基因与质粒重组的成功率。据图可知需将___________导入293细胞,从而获得转基因腺病毒。
(3)检测转基因腺病毒携带的目的基因是否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可检测细胞内是否含有相应的__________或抗原分子,若检测抗原分子可用__________技术获得特异性探针。
【正确答案】 母液 C 发芽(生芽) 无菌水 超净台 不需要 分株 BA和NAA是人工合成激素,植物没有相关分解酶,作用时间长,效果明显 接触抑制 胰蛋白酶 传代 逆转录 不同 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和辅助质粒 mRNA 单克隆抗体制备
29-6(提升)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两个小题。
(一)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滤膜法的大致流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美蓝的培养基(EMB 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指示剂伊红美蓝可使大肠杆菌菌落呈现紫黑色。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过滤待测水样需要用到滤杯、滤膜和滤瓶,均需要进行灭菌处理,与过滤有关的操作都要在超净台上酒精灯火陷旁进行。待测水样过滤完之后,还有部分细菌吸附在滤杯杯壁上,将这部分细菌也尽可能集中到滤膜上的操作为:在无菌条件下用______冲洗滤杯,并再次_______。
(2)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______操作。从物理状态角度分析,EMB 培养基属于_____培养基,为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某同学尝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无菌操作下将 10mL待测水样加入到 90mL无菌水中,稀释后的菌液通过滤膜法测得 EMB 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平均为84,紫黑色菌落数平均为21,则推测1L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_______。
(4)在配制尿素培养基的过程中,由于尿素具有______特性,导致其无法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通常通过选用合适_____的滤膜代替G6玻璃砂漏斗,也可达到去除尿素溶液中杂菌的目的。培养后的菌种通常暂时保存在4度的冰箱中,是因为此温度下菌既停止生长,又短时间内不会死亡。
(二)乙型脑炎病毒(JEV)是一种RNA病毒,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引发神经系统疾病。构建转基因母牛乳腺反应器可以在牛奶中获得蛋白疫苗,也可以通过改造病毒获得重组病毒疫苗。如图是两种JEV疫苗获得的主要流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过程①是______过程,目的基因一般经②_______方法导入奶牛胚胎干细胞,过程③是_________,科研人员常用___________技术使其细胞融合
(2)重组细胞培养至_________阶段,导入代孕母牛体内获得转基因母牛。为了检测乳汁中是否含有蛋白疫苗,可用_________方法在分子水平进行检测。
(3)利用图中获得重组病毒疫苗的原理,科研人员研制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已投入临床实验。腺病毒作为__________,安全性高不易使人体致病的原因是病毒基因组进入人体细胞核后,保持在染色体外,不_____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正确答案】 无菌水 过滤 接种 固体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2100 加热会分解 孔径 逆转录 显微注射 核移植 电脉冲 早期胚胎 抗原-抗体杂交 病毒载体 整合
【原卷 30 题】 知识点 验证(探究)人或动物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30-1(基础) 四氧嘧啶主要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坏死,从而阻碍胰岛素的分泌。因此,在医学上常通过给小白鼠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获得糖尿病模型小鼠。
(1)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制备:选取生理状况一致的正常小鼠,每天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饲养一段时间后,小鼠出现了胰岛素含量下降、多尿、_____(答出两点)等症状,说明糖尿病模型小鼠制备成功。小鼠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
(2)一定量的药物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实验人员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药物X用生理盐水配置)。
①请完善下列设计方案
取糖尿病小鼠,随机均分为_____组(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另取_____小鼠,作为对照(编号为_____),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对数据统计分析。
②请用柱状图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3)将禁食一段时间的正常实验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药物X溶液,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一部分注射某种营养物质,症状能很快得到缓解,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另一部分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症状也能得到缓解,机理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血糖浓度升高、 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饮水量增加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2 (编号为a、b) 一组注射一定量的X溶液,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正常 (编号为c) 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30-2(基础) 理想的胰岛素药物能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以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波动,为实现这一目标,胰岛素药物被不断研发和创新。现欲验证甘精胰岛素U300(基础胰岛素类似物)能更有效控制血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材料与用具:糖尿病模型小鼠若干只,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基础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①将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_____组并编号,_____;
②_____,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
③_____;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预测实验结果(用曲线图表示,并在横坐标上标出每次注射操作):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通常可用注射化学诱导剂引起短时间内胰岛B细胞大量损害、_____(要求写出2点)等方法获得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动物。
②注射胰岛素后,小鼠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_____,另一方面抑制_____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正确答案】 1、3 测定每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 给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 分别给A、B、C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基础胰岛素溶液和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
2、 3、切除胰腺、损伤下丘脑、注射特定病毒引起胰岛B细胞大量损害等 摄取、贮存和利用 氨基酸
30-3(巩固) 对普通动物使用高糖高脂饲料饲喂4 周后,静脉注射30%链脲佐菌素,可使其胰岛β细胞受损,诱导糖尿病。科学家通过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使移植的干细胞在糖尿病动物体内,分化形成胰岛β 细胞,从而治疗这种类型的糖尿病。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材料:9只健康的大鼠、高糖高脂饲料、普通饲料、30%链脲佐菌素、干细胞悬液、生理盐水、注射器、血糖测定仪。(要求与说明:具体操作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实验思路:
①将9只健来的大鼠随机均分 组;
②甲、乙组大鼠用高糖高脂何料饲喂4 周后,静脉注射30%链尿佐菌素,丙组大鼠饲喂 4周后,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③ ;
④甲组大鼠注射 ,乙组、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⑤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每只大鼠的血糖浓度; 。
1、请把上述实验思路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2、请将实验结果以曲线图形式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分析:
①该类型糖尿病动物的胰岛素分泌达到正常,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利用,来降低血糖浓度,还能促进_____运进细胞。
②实验中采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糖尿病大鼠时,为追踪干细胞成活、分化等情况,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方法:选用正常雄性大鼠作供体,将干细胞移植到雌性糖尿病大鼠体内,干细胞中的________作为追踪的标记物。
【正确答案】 1、甲、乙、丙3 普通饲料 利用血糖测定仪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各只大鼠的血糖浓度,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干组胞悬液 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2、 3、氨基酸 Y染色体
30-4(巩固) 为研究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机体生理作用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 幼龄大鼠若干只、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蒸馏水、70%酒精、静脉注射器、手术刀、体重计等。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根据单一变量的原则,应将幼龄大鼠随机均分为____组(其中A组的处理是每天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溶液;其他组的处理方法请填入你设计的记录表中),测定每组大鼠的体重后计算并记录每组中每只大鼠平均体重(单位:克)。
②上述各组大鼠置于__________的条件下饲养14天。
③14天后,测定每组大鼠的体重后计算并记录每组中每只大鼠平均体重。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请设计一张表格用以记录实验数据(表中要求说明每组的实验处理方法)。
3、分析与讨论:
①能直接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的激素是_____,合成该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
②甲状腺能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和_________(T3)。(写出名称)
③上本实验可否通过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来取代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__________。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四或4 相同且适宜
2、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 幼龄大鼠生长发育(体重 )的影响的实验记录表
组别
处理方法
初始平均体重(g)
14天后平均体重(g)
A
每天每只大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
B
每天每只大鼠注射与A组等量的生理盐水
C
每只大鼠切除甲状腺
D
每只大鼠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或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 幼龄大鼠生长发育(体重 )的影响的实验记录表
组别
处理
初始体重(g)
14天后体重(g)
1
2
3
…
平均值
1
2
3
…
平均值
A
每天每只大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
B
每天每只大鼠注射与A组等量的生理盐水
C
每只大鼠切除甲状腺
D
每只大鼠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3、促甲状腺激素 腺垂体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可以 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以被仪器测定
30-5(提升) 科研人员在研究药物对胰岛素分泌影响的机制及胰岛素作用过程中发现胰岛β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是β细胞分泌胰岛素必不可少的条件。多巴胺(DA)能抑制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β细胞质膜上具有DA的两种受体D1受体和D2受体。
材料和试剂:适宜浓度的DA,含胰岛β细胞的无糖培养液(βcl),基础浓度葡萄糖溶液(2.8G),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D受体激动剂(SKF),D2受体激动剂(Quin)和D2受体阻断剂(Eti)(注:激动剂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发挥受体功能的物质,阻断剂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阻止受体发挥功能的物质)
实验分组和结果:
组别
处理
胰岛素浓度
差异性
1
β-cell+2.8G
20.63±1.96
-
2
β-cell+16.7G
81.15±6.35
与组1有差异
3
β-cell+16.7G+DA
39.21±3.03
与组2有差异
4
β-cell+16.7G+SKF
72.39±6.87
与组2有差异
5
β-cell+16.7G+Quin
42.79±5.21
与组3有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
1、组1和组2的对照说明____________。由实验结果可知,DA抑制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与DA的____________受体结合有关。若采用D2受体阻断剂进行实验(p-cell+16.7G+DA+Eti),胰岛素分泌量与组2和组3的差异性如何?____________。
2、对β细胞膜电位研究发现,胞内葡萄糖含量上升,会刺激细胞打开Na+通道,引起去极化和反极化,从而使β细胞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胰岛素。DA能引起β细胞膜上K+通道大量开放,请参照组2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1),在图2中画出顺序添加16.7G和DAr后β细胞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曲线____________。
3、在研究过程中还用了小鼠作为模型生物来研究某些药物作用机理。已知药物W给药途径有腹腔注射和灌胃等,药物W的浓度和给药途径都会影响高血糖模型小鼠的建模。若要研究使用药物W快速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则可通过____________。以确定快速建模所需药物W的适宜浓度和给药途径的组合。
4、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可以小鼠注射某种药物,请写出两种注射的药物和对应的缓解机理。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较高葡萄糖浓度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D2受体 胰岛素分泌量与组2相近,与组3有差异
2、 3、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W,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
4、药物1:注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药物2:注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30-6(提升) 卜氏晶囊轮虫个体小(人肉眼可见)、繁殖快,常在生态学中作为环境激素检测的标志动物,该轮虫的雌性个体均为二倍体,雄性个体均为单倍体。研究发现睾丸酮与雌二醇两种类固醇激素单独作用时均会缩短卜氏晶囊轮虫的寿命,且当浓度为8mg/L时,缩短寿命的效果最明显。为研究不同组合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对卜氏晶囊轮虫寿命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设计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要求与说明:组合总实验浓度(睾丸酮和雌二醇浓度之和)均设置为8mg/L。T表示睾丸酮,E表示雌二醇,下标为浓度(单位mg/L),如T2E6代表该组睾丸酮浓度为2mg/L,雌二醇浓度为6mg/L)实验材料:动物细胞培养液、睾丸酮、雌二醇、卜氏晶囊轮虫新生雌性幼体、6个6孔细胞培养板。
1、实验思路:
①将睾丸酮、雌二醇和动物细胞培养液按以下方案进行混合:T0E8、T2E6、T4E4、T6E2和T8E0。将分别加入__________编号为A、B、C、D、E和F的多孔细胞培养板中。
②挑取36只,__________,分别置于上述6个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
③每4-6小时观察一次,24小时更换培养基。移除刚出生幼体,实验至__________。记录每只卜氏晶囊轮虫母体的存活时间。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请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只需以A、B两组为例)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卜氏晶囊雌性轮虫可在环境良好时,产生不需要受精即能迅速发育成雌性个体的非需受精卵,该非需受精卵形成的分裂过程中________(发生/不发生)减数分裂。
②研究发现不同组合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对卜氏晶囊轮虫的寿命会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卜氏晶囊轮虫对雌二醇表现更为敏感,两种激素呈现出_______(协同/拮抗)作用。
【正确答案】 1、适量且等量的上述5组混合液及动物细胞培养液(完整且有类似适量且等量的描述才给分) 生长状况健康且良好/生长状况相似/活泼健壮的卜氏晶囊轮虫新生雌性幼体随机均分为6组 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2、不同组合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对卜氏晶囊轮虫寿命影响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组别
A
B
1
2
3
4
5
6
平均值
1
2
3
4
5
6
平均值
寿命/h
3、不发生 协同
答案解析
1-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影响:(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详解:
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A正确;
B、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永冻土将会融化,B正确;
C、由于温度增加,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C正确;
D、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导致降酸雨的频率升高,D错误。
故选D。
1-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后,一部分光线经过反射回到太空,其余的则被大气层中的气体捕获。大气层这种能捕获热能的特性称为温室效应。
2、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原有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污染物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矿山污水、农田污水、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
详解:
A、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氧化碳,A错误;
B、臭氧层作用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而地球大气层中,平流层臭氧含量最高,B正确;
C、酸雨是燃烧煤炭石油等所产生的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所致,C错误;
D、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让全球的河流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该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D错误。
故选B。
1-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详解:
A、硝酸盐和磷酸盐可为藻类提供无机营养,导致藻类大量繁殖,A正确;
B、某些藻类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并排出体外,引起环境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B正确;
C、鱼类死亡导致水质恶化加剧,将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
D、污染可能引起某些生物死亡甚至灭绝,导致海域内物种多样性下降,D正确。
故选C。
1-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知识点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知识点2: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
知识点3:耐盐的植物在吸收掉盐分之后,就会从茎叶上面盐腺排出去。
知识点4: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详解:
A、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A项正确;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在人的干预下,不断地向系统中投入物质与能量,才能维持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B项错误;
C、互花米草盐腺的分泌活动可以将盐分排出至叶表,有效降低体内的离子水平,使其免受离子胁迫,C项正确;
D、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可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来改良盐碱化的草原,D项正确;
故选B。
1-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详解:
A、通过对生物食性的调查,可确定各物种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食物链体现的是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A正确;
B、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寡,B正确;
C、“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中,第二次取黄豆前才要放回上次取出的黄豆,C错误;
D、在调查水体污染问题时,可用塞氏盘(一种黑白相间的圆铁盘)测定水质透明度,D正确。
故选C。
1-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长江白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鲟的种群数急剧下降主要是白鲟生活的环境受到了破坏。由于滥伐和水土流失,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域严重淤塞,不能满足白鲟繁殖的需要。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最终进入长江,长江水质严重退化。每年有160亿立方米污水排放入长江。
详解:
A、长江白鲟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所以当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势必造成了长江白鲟食物来源减少,A正确;
B、栖息地丧失、水域污染、航运干扰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长江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B正确;
C、水利工程建设使长江白鲟不能到上游产卵,挖沙疏浚河道,破坏了长江白鲟产卵的场所,都不能拓展长江白鲟的生存空间,C错误;
D、长江流域是地球的一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势必会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D正确。
故选C。
2-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
A、原核细胞都没有染色体和线粒体,A错误;
B、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但是都没有叶绿体,B错误;
C、原核细胞不都具有细胞壁,支原体是原核生物但是无细胞壁,且原核生物都没有内质网,C错误;
D、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和核糖体,D正确。
故选D。
2-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1、原核生物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2、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而原核生物细胞内的DNA上不含蛋白质成分,所以说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真核细胞含有染色体。
3、原核细胞只具有一种细胞器,就是核糖体。真核细胞含有多个细胞器。
4、原核生物的细胞大多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与真核植物的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原核生物为肽聚糖。
详解:
A、二者既有DNA也有RNA,但遗传物质是DNA,A不符合题意;
B、原核细胞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及众多的细胞器,都能进行蛋白质合成,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众多细胞器的膜,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不存在生物膜系统,C符合题意;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一类生物,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存。
详解:
A、病毒无细胞结构,A正确;
B、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
C、消毒可降低新冠病毒密度,从而降低感染风险,C正确;
D、戴口罩能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可降低病毒传播概率,D正确。
故选B。
2-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超级细菌为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等结构。
详解:
A、“NDM—1”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具有细胞膜、核糖体,A正确;
B、“NDM—1”超级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NDM—1”超级细菌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B正确;
C、“NDM—1”超级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生存,细胞内既有 DNA 也有 RNA,C正确;
D、“NDM—1”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人是真核生物,与人体细胞相比,“NDM—1”超级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核膜,D错误。
故选D。
2-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均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2、溶酶体中酶的适宜pH为5.0左右,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0左右。
详解:
A、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可以对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如折叠、组装、加糖基团等,因此蛋白质的错误折叠过程可能发生在内质网中,A错误;
B、溶酶体中酶的适宜pH为5.0左右,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0左右,由于pH改变,水解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因此,若少量溶酶体破裂水解酶溢出,一般也不会损伤细胞结构,B错误;
C、冬眠动物不再进食,需要通过加强自噬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
D、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溶酶体等其它细胞器,不能发生细胞自噬,D错误。
故选C。
2-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A、黄花蒿和疟原虫均是真核生物,在细胞(都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等)和大分子(都有蛋白质和核酸)层次上均具有统一性,A正确;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故黄花蒿种群中所有成年植株控制花的白色基因不能过程基因库,B错误;
C、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后代为三倍体,其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不育,因而四倍体青蒿与普通黄花蒿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控制花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经多代培养之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错误。
故选A。
3-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功能有:(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护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
“染色排除法”常用来鉴别细胞的死活,其中最常用的是台盼蓝,台盼蓝是细胞不需要的大分子,活细胞细胞膜具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活细胞中,而死亡细胞没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能进入死细胞中,体现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功能。
故选A。
3-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①间接交流,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随血液到全身,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②直接交流,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
③胞间连丝交流,相邻细胞间通过通道传递信息(如植物的胞间连丝)。
详解:
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胞间连丝交流不依赖于质膜上的受体,A错误;
B、质膜属于生物膜,其主要成分为磷脂、蛋白质和糖类,B正确;
C、膜蛋白镶嵌、贯穿或覆盖在只质膜表面,体现了膜结构的不对称性,C正确;
D、磷脂和蛋白质具有一定流动性,使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D正确。
故选A。
3-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磷脂是膜的重要成分之一,磷脂分子有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如果振动在水中形成包裹空气的脂小泡,则应该头部在外尾部在里。
详解:
A、磷脂分子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是亲水和疏水的,在“空气—水”界面上磷脂分子的“头”部与水接触,“尾”部朝向空气,A错误;
B、组成磷脂分子的化学元素有C、H、O、N、P,B正确;
C、在生物膜中两层磷脂分子的“尾”部相对排列,在生物膜的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疏水的环境,C正确;
D、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的生物膜,因此它的全部磷脂分子铺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约为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D正确。
故选A。
3-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
详解:
根据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可知,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在一起构成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而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是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因此被镶嵌的物质很可能是多糖和蛋白质,B正确。
故选B。
3-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且由无活性状态转变为有活性状态,向胃内分泌H+”体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胃内为酸性环境,H+载体向胃内分泌H+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
详解:
A、因为囊泡膜上H+载体持续向胃内运输H+,导致胃内H+浓度变高,所以胃内的pH有所下降,A错误;
B、根据题干可知,最终胃内的pH值小于胃壁细胞的pH值,则H+载体向胃内运输H+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故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在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向胃内分泌H+,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H+载体由囊泡膜向细胞膜的转移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3-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膜厚7~8nm,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其膜外侧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其主要功能是选择性地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分泌与运输蛋白质。
详解:
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膜蛋白结构多样,功能多样,因此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A正确;
B、激素是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可实现细胞间接信息传递,B正确;
C、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呈双层排列与磷脂分子的结构有关,亲水性头部排列在外层,亲脂性尾部排列在内部,C正确;
D、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功能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空间结构不同,而组成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4-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约占1%~1.5%,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但它们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还是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
A、Ca2+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关,若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过低,则会发生抽搐,A正确;
B、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组成的,B错误;
C、脂肪是细胞内的重要储能物质,C错误;
D、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高温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D错误。
故选A。
4-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无机盐即无机化合物中的盐类,旧称矿物质,在生物细胞内一般只占鲜重的1%至1.5%,人体已经发现20余种,其中大量元素有钙Ca、磷P、钾K、硫S、钠Na、氯Cl、镁Mg,微量元素有铁Fe、锌Zn、硒Se、钼Mo、氟F、铬Cr、钴Co、碘I等。虽然无机盐在细胞、人体中的含量很低,但是作用非常大。
详解:
A、有机物能够燃烧释放出能量,其中绝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玉米秸秆中的水在秸秆燃烧的过程中,被气化成水蒸气,剩余的灰烬就是无机盐,A正确;
B、细胞中的无机物主要是水和无机盐,无机盐是细胞中含量很少的无机物,B正确;
C、人体内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C错误;
D、Na+内流会引起动作电位,引发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人体内Na+缺乏会引发肌肉酸痛、无力,D正确。
故选C。
4-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水能溶解极性分子,因此是水分子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反应和物质运输都必须在以水为基质的环境中进行;水分子之间存在着氢键,使水的沸点升高,因此水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需要吸收或释放较多的热量,能缓解细胞内温度的变化。
详解:
A、无机盐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
B、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水能溶解极性分子,而大多物质的分子具有极性,因而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B错误;
C、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影响细胞的抗逆性,该比值越低抗逆性越强,据此可推测耐旱植物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一般比水生植物低,C错误;
D、蛋白质和无机盐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其中 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另外血浆中的HCO3-等离子在 维持酸碱 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即无机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D。
4-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钙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
A、根细胞吸收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贮存在液泡中,无机盐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A错误;
B、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冬季,植物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升高,以增强植物的抗寒能力,B错误;
C、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Mg存在于叶绿体的叶绿素中,C错误;
D、大量出汗或有发热、腹泻等症状,水分和电解质就会有所流失,容易造成体内水电解质环境紊乱失衡,从而可能导致肌肉兴奋性异常,D正确。
故选D。
4-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植物吸水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水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吸水。
2、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其中单糖包括: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葡萄糖被称为是细胞中的“生命的燃料”;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成分;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麦芽糖、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二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糖原,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
详解:
A、该树吸水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水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吸水,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A正确;
B、落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燃烧过程中烧掉的是有机物,灰烬是无机盐,B正确;
C、不同生物之间的磷脂分子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不能用来研究该树与瓶子树、胡杨树的亲缘关系,C错误。
D、树体内的糖不全用于供能,比如纤维素是该树体内细胞壁的成分,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D正确。
故选C。
4-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内的无机盐绝大多数是以离子态形式存在,少量以化合态存在。
2、化合态的无机盐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3、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
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钠离子等无机盐对维持血浆正常浓度有重要作用,A正确;
B、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H2CO3等物质有关,B正确;
C、细胞内的无机盐绝大多数是以离子态形式存在,少量以化合态存在,C错误;
D、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D正确;
故选C。
5-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受精卵分裂形成的众多细胞,经过细胞分化的过程而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而形成组织和器官。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细胞凋亡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与细胞坏死不同。癌症是细胞发生癌变后大量增殖而引起的疾病。
详解:
A、细胞分化可以增加细胞种类,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A正确;
B、癌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能无限增殖,可以看作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B正确;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会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错误;
D、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会发生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D。
点睛:
5-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
A、细胞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秀丽新小杆线虫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细胞凋亡发生。秀丽新小杆线虫发育过程中某阶段的体细胞有1090个,而发育成熟后体细胞只有959个,体细胞减少是细胞凋亡导致的,A正确;
B、细胞衰老会导致细胞大小和形态改变,但细胞数目不会减少,衰老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B错误;
C、癌变的细胞会导致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导致细胞数目增多而非减少,C错误;
D、细胞分裂会导致细胞数目增多而非减少,D错误。
故选A。
5-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
A、植物组织因发生部分细胞凋亡而形成通气组织,A正确;
B、受精卵经增殖和分化形成根尖中各种各样的细胞,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会有所增大,C正确;
D、癌变的细胞,由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所以发生癌变,与正常分化的体细胞存在较大差异,可看作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5-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和个体的衰老不是一回事,但个体的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机体是有利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
A、细胞癌变通常是多个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A正确;
B、衰老的细胞内线粒体的数量减少,但线粒体的体积增大,B错误;
C、细胞凋亡是基因编程序死亡,对生物体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起关键作用,对于完成机体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是机体发育过程中的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C正确;
D、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是部分细胞正常死亡形成的,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
5-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3、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
A、有些高度分化的细胞能执行特定的功能,且保留了分裂增殖的能力,如性原细胞、造血干细胞等,A正确;
B、情绪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激素水平,良好心态有利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从而延缓衰老,B正确;
C、免疫系统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C正确;
D、并不是所有的癌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具有无接触抑制和异体致瘤性等特性,无限增殖需要提供适宜生长的条件,D错误。
故选D。
5-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
A、细胞衰老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酶活性均下降,与细胞凋亡有关的酶的活性可能会升高,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对生物个体有利,所有高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B正确;
C、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胚 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而没有发育成个体,所以不能体现全能性,C错误;
D、不同的人MHC分子不同,是由于编码MHC的基因不同,而不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B。
点睛:
6-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某花卉基地一个开白花的种群中出现一开紫花植株,可能是受到其它花粉干扰,也可能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详解:
A、一个开白花的种群出现一开紫花植株,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如aa→Aa,A正确;
B、一个开白花的种群中出现一开紫花植株,该紫花植株可能是接受了外来品种的花粉,如aa白花植株接受了A的花粉,B正确;
C、一个开白花的种群中出现一开紫花植株,也可能是染色体缺失所致,如Aa的白花个体缺失了A基因,表现为aO,该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是否有染色体畸变,C正确;
D、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白花和紫花植株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是同一个物种,就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6-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给后代,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会遗传给后代,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由于碱基对发生替换导致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发生氨基酸替换,使红细胞称为镰刀状;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详解:
A、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A正确;
B、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片段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导致染色体变异,B错误;
C、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少数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形态,C错误;
D、引起猫叫综合征的原因是五号染色体缺失片段,D错误。
故选A。
点睛:
6-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2、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解:
A、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处理后变成可育,可用于育种,A正确;
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B错误;
C、基因突变使基因结构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C错误;
D、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的增加(如三倍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
故选A。
6-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本质
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发生时期及其原因
减Ⅰ四分体时期由于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细胞,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出现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然发生染色体不配对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生殖细胞,形成多倍体
详解:
A、单倍体的形成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组数目成倍的减少,A正确;B、在减数分裂的前期Ⅰ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
C、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中,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成四倍体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发生了基因重组,C正确;
D、猫叫综合征是由于第5号染色体的短臂上缺失一个片段引起,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正确。
故选B。
6-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
A、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实现的,其结果是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A错误;
B、黄曲霉毒素属于化学致癌因子,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患者的红细胞是弯曲的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C正确;
D、果蝇X染色体上某个区段发生重复时,会使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的椭圆形变成条形的“棒眼”,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识记导致基因突变的因素;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对基因数目的影响,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DNA上的碱基对增添、缺失、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有不定向性、随机性、普遍性和低频性,多利少害性。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详解:
A、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不能再恢复,A错误;
B、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抗性基因与敏感基因位于相同的基因座位上,是一对等位基因,B正确;
C、四分体时期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是染色体易位,C错误;
D、根据题意,该抗性个体是由除草剂敏感性个体经射线辐射变异而来,因此若为碱基对替换所致,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已经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
7-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详解:
A、需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少部分用于合成ATP,A正确;
B、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需氧呼吸,B错误;
C、厌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C错误;
D、缺氧时人体消耗的糖会大大增加,D错误。
故选A。
7-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中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
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完成细胞呼吸,A错误;
B、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一定要有线粒体,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即可,B错误;
C、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需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被线粒体利用,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依靠无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
7-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中过程可知,淀粉彻底水解可以产生葡萄糖,过程①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溶胶,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厌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都是在细胞溶胶内进行,第一阶段和需氧呼吸第一阶段一样。
详解:
A、淀粉彻底水解为X,X为葡萄糖,该过程是吸热反应,不会产生ATP,A错误;
B、过程①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合成少量ATP,B正确;
C、若过程②属于需氧呼吸,在需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大量ATP,C错误;
D、若过程②属于厌氧呼吸,则过程②属于厌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ATP,D错误。
故选B。
7-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若为有氧呼吸过程,①为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为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的过程;③为乙酰辅酶A经过柠檬酸循环生成CO2的过程。
详解:
A、图中①②③过程如果表示有氧呼吸,则①②过程都有[H]生成;如果表示无氧呼吸,则①过程有[H]生成,而②过程无[H]生成,A错误;
B、图中①②③过程如果表示有氧呼吸,则过程②③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发生;如果表示无氧呼吸,则过程②③在无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发生,B错误;
C、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该阶段有少量的ATP生成,C错误;
D、若过程①②③的发生场所不同,则表示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各阶段都能产生ATP,因此①③过程能产生ATP,D正确。
故选D。
7-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该过程没有能量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
A、黄瓜幼苗被水淹后,处于缺氧环境,此时根细胞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升高,说明乳酸脱氢酶在无氧呼吸过程中起作用,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同时此时有氧呼吸受到抑制,而苹果酸脱氢酶(参与柠檬酸循环)的活性下降,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即苹果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A正确;
B、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分解成乳酸的 过程中不释放能量用于ATP的生成,无氧呼吸产生ATP的过程只发生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即糖酵解过程,B错误;
C、黄瓜幼苗被水淹后,无氧呼吸加快,有氧呼吸减弱,因此体内会出现酒精、二氧化碳和水等呼吸产物,C正确;
D、黄瓜幼苗被水淹后,氧气供应量减少、有氧呼吸速率减弱,线粒体内膜消耗NADH的速率下降,D正确。
故选B。
7-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酶1参与厌氧呼吸第二阶段,酶2参与需氧呼吸第二阶段,酶3参与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图2随着氧气浓度增加,需氧呼吸不断增强,厌氧呼吸不断减弱。
详解:
A、图1中酶1催化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不一定是由一种基因控制合成的,可能受多对基因同时控制,A错误;
B、图1中NADH为还原性辅酶Ⅰ,在酶3的催化作用下与氧气结合生成水,B错误;
CD、b点后氧气的吸收量大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说明细胞呼吸的底物应有脂肪,图2若ac=dc,不能说明相同时间内需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厌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即两者产生的CO2速率不相同,b点时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同时进行,C错误,D正确。
故选D。
8-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可以催化三酰甘油酯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酯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
详解:
欲获得分泌脂肪酶的菌株,应到肉类加工厂周围,肉类加工厂周围会含有脂肪,能利用脂肪的菌株可以生活,进而可获得分泌脂肪酶的菌株。
故选D。
8-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常用的灭菌方法主要有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等。
详解:
A、家庭葡萄酒发酵所用的葡萄,用缓流洗去尘土,不用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
B、动物细胞培养液先用高压蒸汽灭菌,再添加血清,B错误;
C、含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MS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C正确;
D、酶经高压蒸汽灭菌会失活,D错误。
故选C。
8-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培养基是指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
A、醋化醋杆菌培养基中甘露醇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碳源,而且也可以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A正确;
B、在LB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氯化钠,只有耐受高氯化钠浓度的微生物才能够在上面生存,从而可筛选嗜盐细菌,B正确;
C、培养霉菌pH要调至酸性,C错误;
D、尿素是常见的提供氮源的物质,可为目标微生物提供氮源,D正确;
故选C。
8-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欲从某抗生素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一种能有效降解该抗生素的菌株应选用选择培养基。
详解:
A、培养基通常试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A正确;
B、筛选时应该使用添加了该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B正确;
C、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所以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的菌体数量低于实际值,C正确;
D、菌种的保存是通过划线接种在斜面固体培养中保存,而不是多次连续平行划线接种,D错误。
故选D。
8-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抑菌圈形成的原因是抗生素能够杀死大肠杆菌,形成抑菌圈,抑菌圈大小是大肠埃希氏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大小的直接体现。
详解:
A、抑菌实验中,抑菌圈越大,抗生素效果越好,菌体抗生素抗性越差,反之则越强。表中显示,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在四环素下的抑菌圈最大(半径1.31cm),而在阿奇霉素下的抑菌圈最小(半径0.19cm),说明第一代大肠埃希氏菌对四环素的抗性最弱,而对阿奇霉素的抗性最强,A正确;
B、表中显示,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在5种抗生素下的抑菌圈半径均比第一代的抑菌圈小,说明第二代大肠埃希氏菌对5种抗生素的抗性均有所提升,这与在抗生素选择作用下提高了抗生素基因频率有关,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使用只是为大肠埃希氏菌变异提供了选择的因素,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大肠埃希氏菌朝向抗性增强的方向进化,C错误;
D、抑菌圈大小是大肠埃希氏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大小的直接体现,大肠埃希氏菌在使用不同抗生素前已存在不同抗性的变异类型,抗生素选择了抗性较强的菌体,故抑菌圈大小的改变是不同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变异选择的直接结果,D正确。
故选C。
8-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2、单倍体育种的过程:①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②诱导单倍体幼苗染色体加倍,③通过表现型筛选出目的植株。
详解:
A、不同的标记基因可用于不同培养条件下筛选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因此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转基因植物时,需要在重组质粒上设计不同的标记基因对农杆菌和植物细胞进行筛选,A正确;
B、应用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筛选时,一般都需要加入特定的化学物质,如伊红美蓝培养基可用于鉴别大肠杆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可用于筛选尿素分解菌,如果筛选的微生物是细菌,抗生素能杀死细菌,因此不一定需要加入抗生素,B错误;
C、单倍体育种中,由于许多性状在单倍体幼苗阶段不能表现,故不需要通过表现型对单倍体植株进行筛选,需要在诱导单倍体幼苗染色体加倍后进行筛选,C错误;
D、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第一次筛选和第二次筛选的目的和原理都不同,第一次筛选的原理是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只有杂交瘤细胞能生长,从而筛选出各种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原理是利用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特点,筛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错误。
故选A。
9-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
A、样品1和样品2是一样的,属于重复实验,A错误;
B、活动中需要使用无菌葡萄糖溶液(防止杂菌感染,葡萄糖提供营养物质)和有螺旋盖的试管(营造无氧环境),B正确;
C、用比浊计测浑浊度是为了找出酵母菌溶液浑浊度和酵母菌数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C错误;
D、每天都需要测浑浊度,只有第1、2、4、7天需要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D错误。
故选B。
9-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
详解:
A、最初的放养量(一定范围内)对环境容纳量没有影响,环境容纳量由环境决定,A错误;
B、a-b段接近S型增长增长,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c点比K值大,引入天敌可使罗非鱼的死亡率增大,数量下降,因此c-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水库中引入了某罗非鱼的天敌,C正确;
D、K2最接近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C。
9-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在“J”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增长倍数)=Nt/Nt-1不变,增长速率增大。
在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压线的个体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规则。
详解:
A.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率下降,故在80h到100h内,③中酵母菌增长率逐渐减小,A错误;
B.由图可知,①为“J”型增长,增长倍数基本不变,B正确;
C.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的方法是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对于压线的个体可将左上两边的记在方格内,C正确;
D.④和⑤酵母菌的最大种群数量不同,即环境容纳量不同,可能是培养瓶中葡萄糖的量不同,D正确。
故选A。
9-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有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 库等。
详解:
A、栖息地减少等因素造成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变化呈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
B、由图可知,在1985年至2015年间,由于栖息地分布减少,中国某地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下降,所以丹顶鹤种群的K值减小,B错误;
C、由图可知,在1985年至2015年间,由于栖息地分布减少,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不断变化,因此栖息地减少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
D、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
故选B。
9-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②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为0。
详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酵母菌种群的K值随着培养时间先不变后减小,A错误;
B、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估算的种群数量,并非真实值,B错误;
C、培养初期,酵母菌在适应期增长缓慢,此时食物、空间相对充足,种内斗争较弱,C错误;
D、分析曲线可知,0-8h醇母菌在该容器中的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D正确。
故选D。
9-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析曲线图:酵母菌的繁殖过程中,由于营养缺乏和有害物质积累使其无法按“J”型曲线增长。
2、生产上通常用连续培养法(类似于更换培养液)尽量减少不利环境,以提高产量。培养液更换频率越高,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越少,营养越充足,在一定时间内,种群生长越趋向于“J”型曲线。
详解:
A、据图可知,在40h之前由于培养液中食物资源充足,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J型,但由于空间的限制,40h之后,a组的种群数量仍有K值,A错误;
B、因环境条件有限,种群数量增呈S型增长,故随着时间的推移,d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减少,B错误;
C、根据曲线可知,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30-50h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C正确;
D、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会将已死的酵母菌计数在内,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C。
10-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第一幅图,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大于吸水量,使得细胞皱缩;第二幅图,细胞处于等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第三幅图,细胞处于低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量大于失水量,细胞膨胀。
详解:
A、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则甲细胞和丙细胞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能发生渗透作用,A正确;
B、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就不代表着它的扩散方向,B错误;
C、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水分子运输,C错误;
D、将甲、乙和丙细胞同时分别置于蒸馏水中,丙细胞由于开始时吸水膨胀,则放在蒸馏水中先破裂,D错误。
故选A。
10-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会失水,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相互分离,这就是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图中细胞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A正确;
B、图中细胞表示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若处于平衡状态,则水分的进出达到动态平衡,既不吸水也不失水,B错误;
C、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将其置于清水中,细胞不会吸水涨破,C错误;
D、图中结构②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图中的结构①细胞壁,D错误。
故选A。
10-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水生动物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不膨胀.而将控制红细胞膜上CHIP28(一种水通道蛋白)合成的mRNA注入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在低渗溶液中,卵母细胞迅速膨胀,说明水的吸收与水通道蛋白有关。
详解:
A、CHIP28为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故它的加工、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
B、据题意可知,红细胞在低渗溶液很快吸水膨胀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水通道蛋白吸收了更多的水导致的,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
C、正常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不膨胀的原因是细胞膜上可能无水通道蛋白CHIP28,而自由扩散的速率要慢很多,因而爪蟾的卵母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不膨胀,C正确;
D、人的肾小管能重吸收水分从而维持体内水的平衡,该细胞重吸收水分的方式可能与水通道蛋白CHIP28有关,D正确。
故选B。
10-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一段时间后,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漏斗内液体②浓度高于烧杯内的液体①。
详解:
A、平衡状态时,①的浓度低于②,A 错误;
B、平衡状态时也有水分子进入②,只是水分进出达到平衡,B错误;
C、渗透速率与浓度差有关,一开始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差最大,液面上升的速率最快,液面上升的速率先快后慢,C错误;
D、若②中溶质能通过③,由于初始时②中浓度大于①,一开始则②渗透压大,吸水能力强,液面上升,随后由于②中溶质能通过③,会出现液面下降,最终漏斗内外液面相平,D正确。
故选D。
10-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将细胞放在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的现象。原因是在细胞失水的同时,K+和NO3-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使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大,细胞由失水转变为吸水,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a到b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增大,说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加,曲线b到c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减小为0,此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详解:
A、识图分析可知,a到b时间内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水分子流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时需要细胞膜中蛋白质的参与,A正确;
B、b到c时间内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水分子由细胞外渗透进入细胞内,B错误;
C、a和c时,细胞体积相等,但是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相等,到达c点时由于受到细胞壁的保护作用,细胞体积不在增大,但是细胞液浓度仍然大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
D、细胞吸收KNO3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A。
10-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甲乙中放置等量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若叶片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则在甲试管中将出现细胞吸水,导致甲试管中蔗糖浓度增大,再将甲试管中溶液转移至乙试管中部,由于该液滴浓度大,在试管中表现为下沉,叶片细胞液浓度与甲溶液浓度差越大,细胞吸水越多,甲液滴浓度越大,液滴下沉越快,反之同理。
详解:
A、分析题干信息,甲乙中放置等量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若叶片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则在甲试管中将出现叶细胞失水,导致甲试管中蔗糖浓度减小,再将甲试管中溶液转移至乙试管中部,由于该液滴浓度小,在试管中表现为上升,故若蓝色液滴上升,说明叶片细胞液浓度低于该浓度蔗糖溶液的浓度,A正确;
B、分析题干信息,甲乙中放置等量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若叶片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则在甲试管中将出现细胞吸水,导致甲试管中蔗糖浓度增大,再将甲试管中溶液转移至乙试管中部,由于该液滴浓度大,在试管中表现为下沉,故若蓝色液滴下降,说明叶片细胞吸收了蔗糖溶液中的水分,B正确;
C、60min后渗透平衡,进入叶片细胞的水分子和从叶片细胞出来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但是此时叶片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等于甲组试管内的蔗糖溶液浓度,C错误;
D、若蓝色液滴静止不动,说明叶片细胞液浓度和蔗糖溶液浓度相差不大,水分进出叶片细胞几乎相等,所以蓝色液滴的浓度和此蔗糖溶液浓度相当,也即此蔗糖溶液浓度相当于叶片细胞的细胞液平均浓度,D正确。
故选C。
11-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
详解: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使生物进化,C正确;
D、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多样性和适应性是不同的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
11-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及隔离,C正确;
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D正确。
故选B。
11-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进化,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 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 ,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不再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简略地说,进化的实质便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并没有朝着越来越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而是那些进化方向错了的生物被灭绝了。因此留下来的就是适应环境的了,不过他们并不是刻意进化成适应环境的,A错误;
B、突变是随机产生的,先有变异,后有选择,B错误;
C、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多样性,C正确;
D、每种生物的个体平均有10%的基因座位是杂合的,一个物种可能平均有30%左右的座位上有不同的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C。
11-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A、遗传和变异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B正确;
C、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和种群水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补充与丰富,C正确;
D、中性突变学说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D正确。
故选A。
11-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经不在受其影响了,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变异进行的定向选择,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详解: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不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A错误;
B、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会使细菌中具有耐药性的个体存活下来,最终引起变异的定向积累,进而形成超级细菌,B正确;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力进化,C错误;
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着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的个体差异,施用新型抗生素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并不一定灭绝,D错误。
故选B。
11-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已知现代栽培莴苣有结球型、奶油型、散叶型、罗马型和莴苣型五个品种,均由野生莴苣进化而来,可知与野生莴苣相比,现代栽培莴苣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野生莴苣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性状改变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因此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现代栽培莴苣与野生莴苣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能判断是否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
故选D。
12-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包括G1、S、G2,则G1持续时间为1小时,S期持续为10.4小时,G2持续时间为7小时,M(分裂期)时间为1.6小时,细胞周期的时间为G1+G2+S+M=1+10.4+7+1.6=20小时;
2、根据题意,细胞中染色体2n=12条,则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为24条,其它时期都为12条;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1)前期: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2)末期:植物细胞赤道面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动物细胞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缢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
A、若用秋水仙素处理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后期不能将分离的染色单体分开,此时染色体着丝粒处于细胞中央赤道面,即中期,因此细胞将停留在中期,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不存在中心体,B错误;
C、若将刚进入分裂期的细胞处于G2期与M期的交界处,培养15小时,依次经历M期1.6小时,G1期1小时,S期10.4小时,G2期仅2小时,而G2期为7小时,即细胞此时处于G2,每个细胞只有12条染色体,24条染色单体,C正确;
D、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分生区细胞1.6小时,M期完成一次分裂,细胞一分为二,M期的细胞数目加倍,由于各时期的细胞数可用其所经历的时间来表示,故S期细胞所占比例由原来的10.4//(1+10.4+7+1.6)=10.4/20变为10.4/(20+1.6)=10.4/21.6,D错误。
故选C。
12-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A中的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两边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所以A中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B中的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移向两极,所以B为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
A、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实验中,应选用高等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方面由于分生区细胞可进行旺盛的有丝分裂,另一方面由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便于观察,A正确;
B、在一个视野中,间期为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时期,这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因为间期时间最长,B正确;
C、由题图分析可知,A中的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两边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所以A中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这时期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最大,缩短到最小程度,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为清楚,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C正确;
D、B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两极,D错误;
故选D。
12-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处于前期,乙细胞处于中期,丙细胞处于后期,丁细胞处于末期。
详解:
A、甲所处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的状态,A错误;
B、乙所处时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与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B错误;
C、甲、乙中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丙中染色体着丝粒一份为二,均有利于核遗传物质均分,C正确;
D、丁所处时期细胞中核膜核仁重建,染色质变回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12-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末端黏合,进而在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形成“染色体桥”。
详解:
A、制作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即需要经再用解离、漂洗碱性染料染色,A错误;
B、由于“染色体桥”最终在两着丝粒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故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不完全相同(如恰巧在均分时相同),B错误;
C、由图可知,该时期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可在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C错误;
D、染色体桥的末端连接处并不形成着丝粒,故图中有染色体桥的细胞中着丝粒数目与同时期(有丝分裂后期)正常细胞的着丝粒数目相同,D正确。
故选D。
12-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 裂完成时为止。1、G1期:DNA合成前期,合成RNA和核糖体。2、S期:DNA复制期,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3、G2期: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4、M期:细胞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详解:
A、S期完成DNA复制,故与G1期相比,G2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变,核DNA数加倍,A正确;
B、检验点5位于分裂期末期,可检查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极,从而决定细胞质是否分裂,B正确;
C、检验点2位于S期,S期是DNA复制期,若DNA发生损伤断裂,检验点2被激活,DNA复制减慢,C正确;
D、纺锤体不能形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D错误。
故选D。
12-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是洋葱管状叶,含有叶绿体,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②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泡中含有紫色,可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③是洋葱根尖,选分生区细胞可用于观察有丝分裂实验。
详解:
A、①处是洋葱管状叶的细胞,有叶绿体也有成熟的大液泡,可用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的观察,A正确;
B、②处是洋葱鳞片叶细胞,该处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B错误;
C、②处内表皮细胞含成熟的大液泡,镜检观察细胞核应该是被挤到细胞一侧,C错误;
D、制片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已死亡,不可连续观察有丝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A。
13-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当它侵入人体细胞后会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DNA分子,以HIV形成的DNA转录而来的mRNA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包括HIV蛋白质外壳和逆转录酶等。
详解:
A、感染HIV使人患的艾滋病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是通过母婴途径将感染的HIV传染给子代,不是遗传给子代,A错误;
B、逆转录和转录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所用的酶不相同,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B错误;
C、HIV存在包膜,HIV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的受体后,其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该病毒包括遗传物质和蛋白质都进入到宿主细胞,C错误;
D、HIV存在逆转录酶,在宿主细胞内,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再通过转录形成病毒的RNA,翻译再形成HIV的蛋白质,并组装成新的HIV,D正确。
故选D。
点睛:
13-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表中为某病毒遗传物质中碱基组成情况。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碱基T,由此可知其遗传物质为DNA;表中碱基A和碱基T的浓度不同,碱基C和碱基G的浓度不同,因此该DNA分子为单链DNA.据此答题。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A正确;
B、以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出的DNA碱基序列与原DNA碱基序列互补,不是子代病毒的遗传物质,B正确;
C、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遵循中心法则,C错误;
D、该病毒的D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因此突变频率较高,D正确。
故选C。
13-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RNA的复制过程。
详解:
A、HCV的单链RNA在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故存在氢键的形成与断裂,A错误;
B、过程①、②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过程①中+RNA的嘌呤与-RNA嘧啶互补,过程②中-RNA嘧啶与+RNA嘌呤互补,故过程①消耗的嘌呤核苷酸数等于过程②消耗的嘧啶核苷酸数,B正确;
C、RNA的组成元素为C、H、O、N、P,在宿主细胞中存在磷脂,其组成元素与RNA的相同,C错误;
D、起始密码位于mRNA上,作为翻译的起点,而NS5B聚合酶参与的过程是RNA的自我复制过程,D错误。
故选B。
13-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随机性: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③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④多害少利性:一般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⑤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详解:
A、由图可知,用TMV的蛋白质去侵染烟草,烟草未感染病毒,说明TMV的蛋白质没有侵染作用,但是该实验无法判断TMV的蛋白质是否能进入烟草细胞中,A错误;
B、该实验无法确定进入烟草细胞的RNA是否进行了逆转录过程,B错误;
C、该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
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在任何部位和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因此病毒可能已经在增殖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13-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RNA(+RNA)中含有RNA复制酶基因,先翻译形成RNA聚合酶,接着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RNA转录形成mRNA,翻译形成多种病毒蛋白,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埃博拉病毒(EBOV)的RNA(+RNA)先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其中亲代+RNA转录形成mRNA,翻译形成酶和多种蛋白质,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
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酶是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而埃博拉病毒(EBOV)的酶来源于宿主细胞,A错误;
B、两种病毒体内都有核酸,故都含有五碳糖,B正确;
C、据图分析,两种病毒均需至少复制两次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C错误;
D、SARS-CoV-2 和EBOV的遗传物质都是RNA,故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D错误。
故选B。
13-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其传染源是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HIV能够攻击和杀伤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缺损,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艾滋病疫苗还没研制成功,目前预防艾滋病要解决的问题是研制艾滋病疫苗。
详解:
A、病毒就具有专性寄生的特征,且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中,据此可推测HIV通过表面蛋白来识别辅助T细胞表面的受体侵入细胞的,A正确;
B、艾滋病是一种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由HIV引发,潜伏期长达数年,据此可推测,HIV侵入人体后,并不会导致辅助T细胞数量迅速大量减少,进而导致免疫力低下,B错误;
C、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HIV的逆转录酶是在宿主细胞中,在自身RNA指导下合成的,C错误;
D、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其复制过程不存在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14-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DNA连接酶分为E. 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这二者都能连接黏性末端,此外T4DNA连接酶还可以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时的效率比较低。
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3、酶是催化剂,在催化反应前后性质不变。
详解:
A、T4DNA连接酶有专一性,A错误;
B、酶在催化反应前后性质不变,故T4DNA连接酶催化反应后,其组成成分不变,B错误;
C、APT水解产生ADP需要打开两个高能磷酸键,结合题干“该反应过程需消耗ATP,其水解产生的腺苷一磷酸(AMP)通过共价键与酶相连”可推测ATP在该反应过程中可能打开两个高能磷酸键,C正确;
D、T4DNA连接酶需在低温和最适pH条件下保存,D错误。
故选C。
14-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酶的高效性探究实验:
(1)实验方法:用对比法。
(2)实验中自变量是无机催化剂和酶,因变量是分解速率。
2、酶的专一性探究实验设计思路:验证酶的专一性的方法常见有两种方案:底物相同但酶不同;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到结论。
详解:
A、pH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生成速率,可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或单位时间产生的气泡数量来检验氧气生成速率,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更容易进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并不能改变生成物的生成量,A错误;
B、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时,为了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应使用橡皮塞套住试管口,从而不只避免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也能避免在单位时间内对生成物的检测有偏差,B正确;
C、选择淀粉、蔗糖、淀粉酶做酶的专一性实验,只能选择用斐林试剂检测是否有还原糖的生成,不能选用碘液检测反应物是否被分解,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C错误;
D、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的试剂宜用碘液,不应该选用本尼迪试剂,因为本尼迪试剂需要加热,而实验中严格控制温度,D错误;
故选B。
14-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pH为7.4时,刀豆中脲酶的活性最高,pH为8.4时,海洋细菌中脲酶的活性最高。
详解:
A、相对酶活性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消耗量或生成物的生成量,以测定反应速率代表其相对活性,A正确;
B、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pH和脲酶种类,因变量为脲酶的相对酶活性,B正确;
C、在最适pH条件下,两种酶的相对酶活性均最高,C正确;
D、pH为13时,海洋细菌脲酶已经失活,若将pH从13下降到8,其酶活性不变,D错误。
故选D。
14-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
A、据图2分析可知,曲线的右侧有与c点的催化速率相同的点的存在,因此图1中升高PH值到一定值,b点有可能不变,A正确;
B、图1表示在图2中c点对应的pH条件下,一定量的淀粉酶的反应速率与淀粉含量的关系,限制图1中a点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淀粉的含量,因此,a点反应速率较b点慢的原因是淀粉含量较少,B正确;
C、pH可以影响酶活性,但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含量,不能影响酶的活性,C错误;
D、若把图2中的pH改为温度,则c点和d点所对应的温度条件下,酶的结构不相同,因高温下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低温时未被破坏,D正确。
故选C。
14-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有关因素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反应条件,因变量是反应速率,而H2O2溶液的浓度、试管的洁净程度等都属于无关变量,实验中的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A正确;
B、实验③和④中的单一变量是催化剂种类的不同,二者比较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即,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催化条件下反应速率更快,催化效率更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B正确;
C、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反应条件不同,因变量是 反应速率的变化,C正确;
D、实验①和②可说明加热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其提高反应速率的机理是:加热不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是提供了能量使H2O2更容易达到活跃状态,D错误。
故选D。
14-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
A、由图4实验结果可知,在该酶的作用下,蔗糖的量没有改变,而麦芽糖的量在减少,说明该酶能催化麦芽糖的水解,但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错误;
B、图2曲线可知,该酶的最适pH为7,而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是2左右,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由图4曲线可知该酶可能是麦芽糖酶,B正确;
C、由图3实验结果可知Cl-可提高该酶的催化效率,而Cu2+使该酶的催化效率降低,据此可知Cl-可作为该酶的激活剂,C正确;
D、由图1可知在20℃、30℃、40℃这三个温度中,30℃时酶促反应速率最大,说明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0℃左右,但不能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一定为30℃,D正确。
故选A。
15-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假说-推理法,即假说-演绎法,通常包含观察并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等过程。
详解: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等假说,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A错误;
B、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探究DNA的复制过程提出了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弥散复制等假说,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C错误;
D、噬菌体的侵染实验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进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没有涉及假说-演绎,D正确。
故选D。
15-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赫尔希和蔡斯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即让噬菌体去感染细菌,接着把噬菌体与细菌的悬浮液剧烈地振荡以除去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再分别测定噬菌体蛋白质的量以及与细菌连在一起的DNA的量。结果发现大多数DNA留在细菌中,而大多数蛋白质已清除掉了。于是赫尔希和蔡斯得出结论:DNA是从噬菌体进入细菌的物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都遗留在细菌细胞之外,是噬菌体的DNA主导着噬菌体的生命的繁衍,DNA确实是遗传物质。
详解:
A、实验中需要离心得到沉淀和上清,沉淀中主要是细胞,上清中主要是噬菌体外壳,A正确;
B、搅拌是使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开,32P标记的噬菌体外壳没有放射性,因此搅拌是否充分基本不影响沉淀物放射性强弱,B正确;
C、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侵入细菌内的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将细菌裂解,噬菌体较轻,出现在上清中,因此上清液的放射性先升高后稳定,C错误;
D、沉淀中出现放射性,说明DNA进入了细菌,D正确。
故选C。
15-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胶原蛋白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有特定的生理功能,一般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详解:
A、胶原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不能被皮肤细胞直接吸收,A错误;
B、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苏丹Ⅲ染液检测的是脂肪,B错误;
C、蛋白质是在核糖体合成,而不是在内质网中合成,C错误;
D、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可知胶原蛋白的特定功能取决于其特定的结构,D正确。
故选D。
15-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以对分泌蛋白进行加工。
详解:
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膜蛋白H基因可能仅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可据此特点构建靶向膜蛋白H的DS,用以靶向治疗乳腺癌,A正确;
B、膜蛋白H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B错误;
C、正常细胞体外培养时表现出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现象,癌细胞培养时丧失接触抑制,C错误;
D、DS携带DNA抑制剂,可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治疗乳腺癌的作用,而并非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用以预防乳腺癌发生,D错误。
故选A。
15-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融合技术包括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够打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常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详解:
A、胚胎移植的时期是囊胚或桑葚胚,A错误;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和基因间的互作效应,获得的杂种植株不一定能够表现亲本的优良性状,B错误;
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是杂交瘤细胞,第二次单孔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大规模培养生产单抗,C错误;
D、利用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使用电激、PEG、灭活的仙台病毒等方法都能诱导细胞融合,D正确。
故选D。
15-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
A、题中显示,微丝会突然把线粒体向各个方向弹射出去,这样可保证其在细胞内的随机均匀分布,而不是聚集在某一侧,A正确;
B、一些特定种类的干细胞会进行非对称分裂,分裂出两个功能不同的子细胞,因此,在不对称分裂的细胞中,线粒体会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从而影响细胞功能,B正确;
C、乳腺干细胞与成熟的乳腺组织细胞相比,后者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由此推测在乳腺干细胞分裂过程中,接受较少线粒体的子细胞可能会保持干细胞特征,C错误;
D、用细胞松弛素破坏微丝,则微丝无法把线粒体向各个方向弹射出去,将造成线粒体聚集、运动能力下降,并且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分布不均,D正确。
故选C。
16-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
详解:
A、实验目的是克隆更多的良种肉牛,所以普通肉牛品种乙为受体,良种肉牛品种甲为供体,故需要用促性腺激素处理品种乙成年母牛,可以获得更多卵母细胞,用于为品种甲的体细胞核提供受体细胞,A正确;
B、取甲体细胞核注入品种乙去核的卵母细胞构成重组细胞,将该重组细胞经过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后,可获得更多的良种肉牛,B正确;
C、重组细胞经刺激,培养至桑椹或胚囊胚阶段再移入品种乙母牛的子宫,C错误;
D、克隆属于无性繁殖,上述克隆牛的产生说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C。
16-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核供体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
2、体细胞培养:进行细胞周期同步化培养。
3、供体母羊提供卵细胞,为了获得更多的卵细胞,给供体母羊注射促性腺激素。
4、胚胎移植位置: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子宫角或者输卵管。
详解:
A、核供体采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此时能保证细胞是二倍体核型,细胞的分裂能力强,有利于提高克隆羊的成功率,A正确;
B、体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同步化培养,将细胞培养至G1期(此时还没进行DNA复制),然后进行核移植,有利于提高克隆羊的成功率,B正确;
C、对卵细胞供体母羊注射促性腺激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可获得更多的卵细胞,有利于提高成功机率,C正确;
D、将培养到囊胚期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体的子宫中,D错误。
故选D。
16-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培育“中中”和“华华”两只克隆猕猴所用到的技术手段有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
详解:
A、由图可知,“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和早期胚胎培养的过程,A正确;
B、①过程将体外培养纤维细胞和去核卵子融合,通过显微操作去核,再将纤维细胞注入去核的卵子细胞,通过电融合法使两细胞融合,B正确;
C、图中②使早期胚胎培养,③过程应包含胚胎分割、胚胎移植等过程,C错误;
D、猴与人在进化上亲缘关系比鼠与 人更近,因此,与鼠相比,克隆猴更适合作为人类疾病和进行药物实验的模型动物,D正确。
故选C。
16-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动物1是含有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转基因动物;动物2是采用基因工程、核移植技术培养形成的转基因克隆动物。
详解:
A、获得动物1需要导入外源基因,所以采用的转基因技术是分子层次上的技术,A正确;
B、由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动物3依据的原理是全能性,B正确;
C、只要是保证切割外源基因和切割运载体的是同一种限制酶即可,图中的外源基因不一定需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C错误;
D、两种种动物的获得均运用了胚胎移植技术,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技术与原理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6-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型相同的动物,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详解:
A、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抗虫棉的培育过程中,常用农杆菌中的Ti质粒作为抗虫基因的载体,烟草花叶病毒会使转基因植株出现病症,不能作为抗虫基因的载体,A错误;
B、蛙是体外发育,不需要胚胎移植,B错误;
C、将乳腺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形成的重组细胞需要培养至早期胚胎后再植入代孕母体,C错误;
D、体外受精的基本原理是人工模拟体内环境,包括营养、温度、pH等,使初级卵母细胞成熟,同时使精子获能,最终完成受精,D正确。
故选D。
16-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因为体细胞的全能性低于胚胎细胞。
2.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ES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详解:
A、对成纤维细胞进行营养限制性培养的目的是减弱代谢活动,以利于细胞核的一系列变化和细胞融合后基因表达的分子开关的启动,A错误;
B、可制备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来确定克隆动物A中M基因是否失活,具体做法应该是取动物A和克隆动物A的肝组织细胞,分别提取蛋白质进行抗原-抗体杂交,B正确;
C、从早期胚胎中分离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具有发育的全能性,C正确;
D、在进行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可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D正确。
故选A。
17-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中所示某过程中随着自变量升高,因变量逐渐减少。
详解:
A、随着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含量增加,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以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维持平衡,与图示相符,A不符合题意;
B、HIV寄生在T细胞中,随着HIV浓度升高,使辅助性T细胞大量死亡,即辅助性 T细胞数量下降,与图示相符,B不符合题意;
C、随着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负反馈作用增强,使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下降,与图示相符,C不符合题意;
D、肾上腺素可促进物质氧化分解,随着肾上腺素浓度增加,细胞代谢增强,D符合题意。
故选D。
17-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改善神经系统兴奋,加快心率和呼吸,增加产热。生长激素是人的大脑的脑垂体分泌一种能调节人类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的激素。
详解:
A、动物激素都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高效活性物质,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A正确;
B、在妊娠时抑制子宫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是孕激素的作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具有协同的作用,能够调节生长、发育,能够促进骨骼发育,C正确;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转化,D正确。
故选B。
17-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糖浓度上升,下丘脑的某些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血糖浓度降低,下丘脑的某些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上升。
详解:
A、乙、丙的血糖在餐前餐后均超出正常值,所以初步判断乙、丙是糖尿病患者,A正确;
B、甲空腹时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上升;此外还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丘脑的某些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上升,但是主要通过体液调节使血糖升高,B正确;
C、乙餐后血糖浓度上升,下丘脑的某些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C错误;
D、胰岛素具有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17-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糖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
详解:
A、①②③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
B、③为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②和③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是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
D、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血糖平衡,D正确。
故选B。
17-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
详解:
A、由图可知,图示中①过程血糖浓度的上升主要是摄入葡萄糖溶液引起的,A错误;
B、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即图示中②过程胰岛素的分泌与副交感神经的反射性的调控有关,B错误;
C、图示中③过程中机体形成的应急反应促进肾上腺的糖皮质激素的分泌,C错误;
D、若此人胰岛素受体产生异常,则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血糖浓度依然较高,则①过程会使其分泌更多胰岛素,D正确。
故选D。
17-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是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血糖平衡的调节途径有激素调节和神经-----体液(激素)调节,当人体的血糖调节失衡后会引起多种疾病,其中糖尿病在生活中发病率较高,对人体危害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详解:
A、由图可知,人体进食后,小肠K细胞胞吐分泌GIP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A正确;
B、GIP到达胰岛细胞表面依赖于体液(血浆、组织液)传送,B正确;
C、胰岛细胞在升高的血糖与GIP共同作用下,分泌一种物质作用于脂肪细胞和肝细胞,使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同时GIP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说明胰脏和脂肪组织中的细胞有GIP的受体,而肝脏细胞没有GIP受体,C错误;
D、肾上腺素具升高血糖作用,而GIP使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来降低血糖,所以两者是相互拮抗,D正确。
故选C。
18-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基因型分别为XBXb和XbY。
详解:
杂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产生XB、Xb两种数量相等的卵细胞;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Xb、Y两种花粉,其中Xb花粉致死,只有Y花粉参与受精,因此后代全部为雄株,故后代1/2为宽叶(XBY),1/2为狭叶(XbY),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分离定律又称孟德尔第一定律。其要点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该定律揭示了一个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在减数分裂时经过复制后发生分离是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详解:
A、金鱼草花色的不完全显性遗传,受一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A正确;
B、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流感病毒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B错误;
C、正反交结果不一样的果蝇眼色遗传,由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C错误;
D、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豆荚的颜色遗传,受一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A。
18-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控制猫的毛色黑色和黄色的等位基因B和b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基因,雌性个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浓缩为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能表达,雄性无此现象。亲本雌性黑猫的基因型为XBXB,雌性黑黄相间猫的基因型为XBXb、雌性黄猫的基因型为XbXb,黄色雄性猫的基因型XbY,黑色雄性猫的基因型XBY。
详解:
A、雌性个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不同细胞浓缩为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可能不同,表达的基因可能为B基因或b基因,在一个个体上就会同时出现黄色和黑色,故雌性猫中黑黄相间的猫一定是杂合子, A正确;
B、雌性个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雄性无此现象,故雄性体细胞中不可以观察到巴氏小体,B错误;
C、浓缩为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缺乏遗传活性,故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上的毛色基因不能表达,C正确;
D、雌性个体细胞中有两条X染色体,若有一条X染色体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是正常的,雄性个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且不会浓缩为巴士小体,二者表达量相同,D正确。
故选B。
18-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性染色体组成是ZW的表现为雌性,性染色体组成是ZZ的表现为雄性。性逆转是指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母鸡转变成公鸡,变成公鸡的母鸡其性染色体组成并未发生改变。鸡的芦花性状是由Z上的B基因控制的,则芦花母鸡的基因型为ZBW,非芦花母鸡的基因型为ZbW,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ZBZb,非芦花的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
详解:
A、非芦花母鸡的基因型为ZbW,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或ZBZb,二者交配,后代若有非芦花鸡则可能是母鸡,也可能是公鸡,A错误;
B、 芦花母鸡的基因型为ZBW,非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二者交配,后代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BZb,都是公鸡,B正确;
C、 芦花母鸡的基因型为ZBW,性逆转成的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W,二者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ZBZB、ZBW,可见存活的有芦花公鸡,也有芦花母鸡,C错误;
D、 性逆转成的非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W,芦花母鸡的基因型为ZBW,二者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ZBZb、ZBW、ZbW,可见后代的芦花鸡有母鸡,也有公鸡,D错误。
故选B。
18-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析电泳结果图:正常基因含一个限制酶切位点,因此正常基因酶切后只能形成两种长度的DNA片段;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则突变基因酶切后可形成3种长度的DNA片段。结合电泳图可知,正常基因A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310bp和118bp的两种DNA片段,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后应该得到三个DNA片段,对照A可以判断另外的两个条带长度分别为217bp和93bp,长度之和为310bp,故基因突变a酶切后可形成长度为217bp、118bp和93bp的三种DNA片段。
2、由题干信息可知,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图2推测可知Ⅱ-4基因型为 XAXA。Ⅰ-1、Ⅱ-2、Ⅱ-3号都含有与4号相同的条带,故都含有A基因,故Ⅰ-1、Ⅱ-2、Ⅱ-3基因型均为XAXa。
详解:
A、由分析可知,Ⅱ-2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A正确;
B、据分析可知,Ⅱ-3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据题可知其父方Ⅰ-2基因型为XAY,故其XA来自其父亲,Xa来自母亲,但含XA的Ⅱ-3依然表现为患病,故推测其患ALD的原因可能是来自父方的X染色体失活,Xa正常表达,B正确;
C、Ⅱ-1基因型为XaY,和一个与Ⅱ-4基因型(XAXA)相同的女性婚配,后代女儿基因型为XAXa,儿子基因型为XAY,可知所生男孩均不含致病基因,都正常,所生女孩均为杂合子,有一定概率会患病,C错误;
D、a基因新增了一个酶切位点后应该得到三个DNA片段,对照A可以判断另外的两个条带长度分别为217bp和93bp,长度之和为310bp,故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DNA片段中,D正确。
故选C。
18-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XY型生物雌性个体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X,两条X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属于一对异型的同源染色体,其中X来自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
详解:
A、甲、乙的两条X染色体均有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母亲含有两条X染色体,假设为X1和X2,甲和乙都获得X1的概率是1/2×1/2=1/4,甲和乙都获得X2的概率是1/2×1/2=1/4,所以甲和乙的两条X染色体彼此相同的概率为1/4+1/4=1/2,A错误;
B、甲和乙的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都是来自父亲,所以甲的任何一条与乙的任何一条不可能都不相同,B错误;
CD、甲的一条来自父亲的和乙的一条来自父亲的完全相同,来自母亲的是两条X中的一条,假设为X1和X2,女儿的基因型是XX1或XX2;甲来自母亲的X1的可能为1/2,甲来自母亲的X2的可能为1/2,乙来自母亲X1的可能为1/2,乙来自母亲X2的可能为1/2,相同的可能为1/2X1×1/2X1+1/2X2×1/2X2=1/2,不相同的可能为1/2,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牵拉骨骼肌产生了兴奋,且兴奋能在反射弧中传递。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a、b、c、d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和传出神经。
详解:
A、由于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
B、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都是单向的,B错误;
C、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在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兴奋的传递,因而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C正确;
D、由于b处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D正确。
故选B。
19-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要完成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
A、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
B、神经纤维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反射过程中,突触前膜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信号转变,C错误;
D、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只有反射弧完整,反射才能完成,D正确。
故选C。
19-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体外实验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感受器到效应器的方向单向传递。
详解:
若刺激a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兴奋不能通过切断处传到效应器,切断的为传入神经,①错误;
若刺激a点,肌肉收缩,a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到效应器,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②正确;
③若刺激b点,肌肉收缩,说明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③正确;
若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说明b处产生的兴奋不可传到效应器,切断的为传出神经,④错误。
故选D。
19-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详解:
A、若P处受损,则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但是因为脊髓中存在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故膀胱仍然能够排出尿液,A正确;
B、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B错误;
C、b受到较强刺激时,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至膜内,C错误;
D、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把信号传递给acd神经元,D错误。
故选A。
19-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导脊髓后,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支配伸肌,而支配屈肌需要经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详解:
A、据图可知,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不在脊髓内,A错误;
B、先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再刺激b处,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伸肌可发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伸肘动作中伸肌收缩的过程中,肌梭感受器兴奋,引发伸肌收缩的同时,会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导致屈肌的舒张,C错误;
D、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c处,c点钠离子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19-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①上有神经节,所以①表示传入神经,②由于标有“-”,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③④表示传出神经。
详解:
A、由题意标有“-”,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可知,②是抑制性间神经元,且②会抑制③,所以②③之间建立负反馈,A正确;
B、接触火焰时,①产生神经冲动促使突触前膜释放出兴奋性神经递质,但不一定是乙酰胆碱,B错误;
C、感受器兴奋后,伸肌不会兴奋,所以④的轴突表面不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传播,C错误;
D、分析图可知,屈肌反射的反射弧中含有五个神经元,且不能共同支配屈肌与伸肌,D错误。
故选A。
20-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
A、调环酸钙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作为调节细胞代谢的信息分子,A正确;
B、调环酸钙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喷施调环酸钙的关键之一是控制施用浓度(才能发挥最佳效果),B正确;
C、赤霉素促进茎秆生长,若调环酸钙喷施不足,不能喷施赤霉素进行补救,C错误;
D、调环酸钙能缩短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故在水稻基部节间伸长初期喷施调环酸钙可抑制其伸长,D正确。
故选C。
20-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伸长生长,解除休眠。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的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
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萘乙酸处理去掉雄蕊的二倍体番茄子房,套袋处理,可得到二倍体无子番茄,A错误;
B、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伸长生长,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甘蔗,可提高甘蔗产量,B正确;
C、乙烯利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将乙烯利处理后的未成熟香蕉放置在密闭袋内,催熟效果更好,C正确;
D、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促进休眠的作用,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可延长休眠以利于储存,D正确。
故选A。
20-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详解:
A、由提供信息分析可知,用赤霉素处理不去雄的葡萄能结出无籽葡萄,其可能的原因就是赤霉素导致雄蕊产生的花粉不育,A正确;
B、植物不同部位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部位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故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与其浓度及作用部位有关,B错误;
C、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某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不能说明其作用具有两重性,只能说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C错误;
D、油菜收获的是种子,若油菜开花期遇阴雨天,错过了传粉期,便无法受精形成种子,而2,4﹣D只能促进子房发育,故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2,4﹣D提高产量,D错误。
故选A。
20-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
A、植物的向光性只能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A错误;
B、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只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不能促进种子形成,而水稻收获的是种子,所以若水稻未授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提高粮食产量,B错误;
C、植物激素会被相应的酶分解,不能长时间发挥作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体的天然成分,植物体内没有相应的酶去分解它,因此作用效果更加稳定,C正确;
D、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植物的生长,D错误。
故选C。
20-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各组产生α—淀粉酶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赤霉素处理组>赤霉素与6一甲基嘌呤联合处理组>赤霉素与脱落酸联合处理组,说明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强于6一甲基嘌呤抑制种子的萌发的作用。
详解:
A、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因此脱落酸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与赤霉素相互对抗,A正确;
B、人工合成的6—甲基嘌呤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
C、保温时间在去除糊粉层前的15~20天内,赤霉素与6一甲基嘌呤联合处理组、赤霉素与脱落酸联合处理组产生α—淀粉酶的量均已经稳定在较低水平,但赤霉素处理组产生α—淀粉酶的量继续增加,去除糊粉层后,赤霉素处理组产生α—淀粉酶的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去除糊粉层后,α—淀粉酶将不再产生,进而推知:糊粉层可能是大麦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合成的场所,C正确;
D、综上分析,大麦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比值增加,D正确。
故选B。
20-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植物生命活动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2,4-D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体内产生的,A错误;
B、细胞分裂素主要合成的部位是根尖,若切断茎部的木质部的运输途径,则由根运输至茎上部分的细胞分裂受到抑制,B正确;
C、气孔关闭会降低光合作用的强度,C错误;
D、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则为了更好的保存采摘的苹果,不应通入乙烯,D错误。
故选B。
21-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转录时以其中一条单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mRNA中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基因、mRNA中碱基个数和肽链中氨基酸个数之比为6∶3∶1。
详解:
A、一条肽链至少有1个氨基和1个羧基,A正确;
B、控制该多肽合成的基因至少有15×6=90个碱基,B正确;
C、短杆菌肽A协助离没有子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该过程不需消耗能量,C正确;
D、细菌为原核生物,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
21-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细胞时,会将自身的RNA注入细胞,在宿主细胞中形成子代病毒。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埃博拉病毒含有RNA,所以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 H、O、N、P,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RNA聚合酶只能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RNA,不能催化脱氧核苷酸链的合成,B错误;
C、人的遗传物质与EBOV病毒的遗传物质不同,前者是DNA,后者是RNA,C正确;
D、EBO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RNA(由M个核苷酸缩合而成),合成第一个子代病毒的RNA需要合成信使RNA和遗传物质RNA,所以至少需要2M个核苷酸,D正确。
故选B。
21-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
A、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短肽链→长肽链,因此翻译时,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顺时针,A错误;
B、因为是以同一条mRNA作为模板进行翻译,所以环化的mRNA在正常情况下翻译成的肽链结构是相同的,B正确;
C、释放出来的核糖体可迅速与mRNA5'端结合,从而进行翻译过程,则有利于提高核糖体的使用率,C正确;
D、若该mRNA含有a个碱基,则含有密码子为a/3个,其中包含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一般不决定氨基酸),则翻译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数量小于a/3-1,D正确。
故选A。
21-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病毒EV71没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是单股正链RNA(+RNA)。该病毒由+RNA合成+RNA的过程为:先通过①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RNA,再通过②过程以互补的-RNA为模板合成+RNA,因此催化①②过程的酶N均为RNA聚合酶(或RNA复制酶或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物质M为一条肽链,是翻译的直接产物,其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物质M和RNA的原料分别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氨基酸与核糖核苷酸。
详解:
A、密码子是由3个碱基构成的,且每个碱基都有四种可能(A、C、G、U),所以+RNA 上至多含有43=64 种密码子,A正确;
B、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其彻底水解产物为核糖、磷酸、碱基A、T、C、G,共6种产物,B正确;
C、图中①②过程都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物质N为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复制过程,C正确;
D、+RNA含有是碱基总数为A+U+C+G=1000个,其中C+G=400,可得:A+U=600,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首先以+RNA为模板形成-RNA,此过程需要A+U=600个,再以-RNA模板形成+RNA,此过程又需要A+U=600个,所以以+RNA为模板复制成+RNA,共需要1200个碱基A和U,D错误。
故选D。
21-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可知,信使RNA起始密码子为AUG,终止密码子为UAA,对应的mRNA中碱基有9+100+14=123,因为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所以合成的多肽中氨基酸数最多是(123-3)÷3=40,即四十肽,A正确;
B、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肽链的延伸方向是从左向右,因此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也是从左向右,所以图中tRNA①早于tRNA②离开核糖体,B错误;
C、多肽链是通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的,图示过程中有肽键的形成,C错误;
D、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观察到核糖体由大、小亚基组成,D错误。
故选A。
21-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转录形成的mRNA的长度为7.5-1.2=6.3kb,但形成成熟的mRNA时,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因此成熟的mRNA的长度为=(7.5-1.2)-(5.2-2.0)=3.1kb;但能翻译的mRNA的长度为(2.0-1.7)+(5.8-5.2)=0.9kb,即900个碱基,由于一个密码子由相邻3个碱基构成,且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该酶是由900÷3-1=299个氨基酸组成。
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酶是由900÷3-1=299个氨基酸组成,299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直链多肽中至少含有300个氧原子,A正确;由题图可知,该基因的长度为基因长度共8kb,但转录出的mRNA长度为3.1kb,两者不相等,B错误;m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C错误;转录起点(启动子)对应的位点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D错误。
点睛:
正确解答此题需要明确转录和翻译的结果,并能辨别起始密码与启动子的区别。
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22-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1) 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 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3) 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4)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5) 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6) 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巨噬细胞 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
A、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使靶细胞凋亡,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接受刺激可分泌出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B正确;
C、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C错误;
D、巨噬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在细胞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故选B。
22-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干扰素是在对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分a、β、γ三种。α和β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干扰素并不直接杀死病毒,而是作为信号刺激周围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从而抵抗感染。γ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它可以对抗感染并抗击肿瘤。现在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利用酵母菌生产干扰素。
2、辅助性T细胞的受体与某种吞噬细胞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复合体结合,同时受到由吞噬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的刺激,辅助性T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并分泌出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这些淋巴因子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发挥信号作用。
详解:
A、α和β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体细胞产生,并不直接杀死病毒,而是作为信号刺激周围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从而抵抗感染,γ干扰素由白细胞产生,它可以对抗感染并抗击肿瘤,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的受体与某种吞噬细胞呈递在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复合体结合,同时受到由吞噬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的刺激,辅助性T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B正确;
C、白细胞介素-2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可以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发挥信号作用,C错误;
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是“Y”字形分子,其两条臂形成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同时结合2个抗原分子,D错误。
故选B。
22-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细胞免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
A、活化的DC用于治疗患者的脑胶质瘤,因此DC一般要来自患者自身,A正确;
B、DC与吞噬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功能相似,都有吞噬处理抗原的作用,B正确;
C、将活化的DC回输患者体内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第三道防线在体内完成,C错误;
D、该免疫疗法可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产生记忆细胞,防止肿瘤复发,D正确。
故选C。
22-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二次免疫: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是通过记忆细胞来发挥作用的。
详解:
A、由题图可知,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和抗体的量都增加,干扰素在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A正确,B错误;
C、再次感染同种病毒后病症较轻,是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初次免疫反应后,产生了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再次感染同种病毒后病症较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2-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a为吞噬细胞,h为辅助性T细胞,b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e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f为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g为记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d为效应B淋巴细胞,c为记忆B淋巴细胞。信号①为白细胞介素-1,信号②为淋巴因子,信号③为白细胞介素-2。
详解:
A、a为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信号③为辅助性T细胞传递给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为白细胞介素-2,B错误;
C、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
D、过程1表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D。
22-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①②③表示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④⑤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⑥表示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
2、分析图乙,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
A、图甲③到⑥的过程,是T细胞的增殖过程分化过程,该过程发生在胸腺,A错误;
B、图甲中效应T细胞能释放穿孔素等物质诱导靶细胞凋亡,B正确;
C、图乙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分化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不属于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B。
23-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完成分裂时为止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是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准备时期,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
详解:
A、后期进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Mad2蛋白提供一个“等待”信号延缓后期的起始,直到所有染色体着丝粒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才会进入后期,因此Mad2蛋白会延缓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A正确;
B、Mad2蛋白提供一个“等待”信号延缓后期的起始,直到所有染色体着丝粒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该蛋白会消失,所有染色体正确排列则无Mad2蛋白,Mad2蛋白异常则不能起到监控作用,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可能导致细胞发生非整倍体变异,B 正确;
C、Mad2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分裂监控缺失,不会停止在分裂中期,能继续分裂,C错误;
D、由题意“若染色体受到两极相等拉力时该蛋白也会消失”可知:细胞能否进入后期与两极均衡拉力是否对等有关,人为提供对极拉力,该蛋白也会消失,延缓信号解除,可能促进细胞进入后期。D 正确。
故选C。
点睛:
23-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用15N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含24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总数为48条,说明此时为有丝分裂后期,据此分析。
详解:
据题意,该细胞总共标记了48条DNA链,转入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一次,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子代每条DNA都是15N14N,因此子代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进入第二次分裂,DNA再复制一次,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含2条DNA,其中一个DNA是15N14N,另一个DNA是14N14N,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离,此时含有15N的染色体依然是24条,但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导致移向两级的含15N的染色体是不确定的;因此若后期细胞中含15N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16条,则最早出现在第三次分裂,B正确。
故选B。
23-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复制一次,每个DNA都有1条模板母链和1条新合成的子链(含有 BrdU),得到的每个子细胞的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一半有BrdU的DNA链;复制二次产生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就只有1/2的DNA带有1条模板母链,其他全为新合成链,当姐妹单体分离时,两条子染色的移动方向是随机的,故得到的子细胞可能得到双链都是含有 BrdU 的染色体,也可能随机含有几条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体;继续复制和分裂下去,每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就无法确定了。
详解:
A、根据分析,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都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故呈深蓝色,A正确;
B、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均为一条单体双链都含有 BrdU呈浅蓝色,一条单体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呈深蓝色,故着色都不同,B正确;
C、第二个细胞周期结束后,不同细胞中含有的带有双链都含有 BrdU的染色体和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体的数目是不确定的, C错误;
D、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持续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管经过多少个细胞周期,依旧可以观察到一条链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成深蓝色,D正确。
故选C。
23-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DNA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C与G配对可知,一条链上A1:T1:G1:C1=1:2:3:4,另一条链上A2:T2:G2:C2=2:1:4:3。该基因中A:T:G:C=3:3:7:7,C的数目为140个。
详解:
A、该基因片段的碱基对之间是以氢键相连,但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碱基A和T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可知,该基因片段另一条链上的4种含氮碱基A:T:G:C=2:1:4:3,B错误;
C、该基因片段中碱基总数为400个,G占比例为7/20,可算出C的数目为140个,该基因片段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2-1) ×140=420个, C正确;
D、因为A与T配对、C与G配对,该基因片段中的碱基A+G的量始终等于C+T的量,D错误。
故选C。
23-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原理,若培养到第二个细胞周期后,中期两条染色单体在化学组成上有了差别,一条染色单体的两条DNA链均为新合成,因此T位全被Brdu代替,无明亮荧光;另一条染色单体的一条DNA链是新合成的,所有只有一条链DNA中含有Brdu,发出明亮荧光。半标记DNA∶全标记DNA=1∶1。培养到第n(n≥7)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含亲本一条链DNA的染色体为2条,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体为2^(n-1)-2条,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为2条。
详解:
A、第n(n≥7)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共有2^(n-1)条染色体,其中荧光被抑制的染色体为 2^(n-1)-2,所以染色体荧光被抑制的染色体占1-1/2^(n-2),A正确;
B、第n(n≥7)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共有2^n条染色单体,其发出明亮荧光的染色单体有2条,所以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的染色体占1/2^(n-1),B正确;
C、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子代中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C 正确;
D、第n(n≥7)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共有2^(n+1)个DNA分子,被Brdu标记的有2^(n+1)-2,所以DNA单链被Brdu标记的占1-1/2^n,D错误。
故选D。
23-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图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散乱排列,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
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题干可知,该细胞为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即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A变a)2种变异,B错误;
C、根据半保留复制原则可知,复制1次时,细胞中染色体全部含有32P,复制2次时,细胞中有3条单体含有32P,由于产生该细胞的亲本涉及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DNA最少复制了2次,C正确;
D、该细胞继续分裂能产生(2个子细胞)AB、Ab、aB、ab中的2种配子,D错误。
故选C。
24-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男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父亲的色盲基因只能传递给女儿,不能传递给儿子。
2、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
详解:
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假设相关基因为B和b),结合题意可知,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基因型为XBXb和XBY,红绿色盲患儿的基因型为XbYY,故前者致病基因的来源与母亲有关,该患儿是由基因型为Xb的卵细胞与含Y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YY异常的精子是由于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的两条Y染色体进入一个精细胞中导致的,因此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4-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图示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含有D、d基因。
详解: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等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正确;
B、前期Ⅰ纺锤丝在染色体上的附着情况与前期II时不同,前期Ⅰ一条纺锤丝附着在一条染色体上,准备同源染色体分离,前期II两条纺锤丝附着在一条染色体上,准备着丝点(粒)分离,B正确;
C、该细胞将形成基因型为de和De的两种共2个配子或2个第二极体,C错误;
D、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与相关蛋白质的降解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24-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已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
A、图示为体内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某一过程图,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图中含4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B错误;
C、该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A和a,但该细胞源自基因型为AABbEe的精原细胞,可知a基因不可能来自基因重组,而是来自基因突变,C错误;
D、由于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图示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则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分向两个子细胞,因此该精原细胞可以产生ABe、aBe、 AbE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D正确。
故选D。
24-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据题意分析,褐色的雌兔(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基因型为XTO,正常灰色(t)雄兔的基因型为XtY,可根据亲本产生的配子的种类,然后预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详解:
由于褐色的雌兔的基因型为XTO,正常灰色雄兔的基因型为XtY,因此它们产生的卵细胞的种类有:1/2XT、1/2O,精子的种类有:1/2Xt、1/2Y。因此后代有:1/4XTXt、1/4XTY、1/4XtO、1/4OY,由于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因此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为2/3,雌、雄之比为2∶1,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4-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析题意:用15N标记雄果蝇(2N=8)的精原细胞甲的所有染色体,将甲放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即一次有丝分裂)后,其中一个子代精原细胞乙(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被15N标记)在该培养基中继续分裂产生了一个XXY的异常精子丙。①XXY的异常精子丙产生的原因是:精原细胞乙(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被15N标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Y未分离得到了染色体组成为3+XY、3+0的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3+XY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X染色体着丝点(粒)分裂得到的两条X染色体移到了同一极,得到了染色体组成为3+XXY(变形为异常精子丙)、3+Y的精细胞。
②精原甲所有染色体的两条DNA链均被15N标记,甲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精原细胞乙的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被15N标记,精原细胞乙经间期复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50%的DNA分子有一条链被15N标记,初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异常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3+XY、3+0)被标记的DNA分子数分别为5个、3个。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DNA分子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DNA复制成的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
详解:
A、由于DNA半保留复制,甲细胞经过两次间期复制后,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50%的DNA分子有一条链被15N标记,即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单体等于8条,A正确;
B、由分析可知,产生丙的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3+XY,其中被标记的DNA分子数为5个,B错误;
C、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异常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和Y染色体没有分离,且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X和X也没有分离,则形成的产生的四个精子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3、4、6,C正确;
D、异常精子的产生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XY未正常分离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X和X没有分离,D正确。
故选B。
24-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Ⅰ号、Ⅱ号、X和Y),而该图细胞中只含Ⅱ号和Y两条染色体,少了Ⅰ号染色体,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又该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而Ⅱ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和a基因,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详解:
A、该雄性动物的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所以与该细胞同时形成的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A错误;
B、图中Ⅱ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a,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显性突变或基因隐性突变或交叉互换,B正确;
C、该细胞产生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含Ⅰ号、Ⅱ号、X染色体)受精发育成的子代只含有一条Ⅰ号染色体,C错误;
D、该物种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为Ⅰ号、Ⅱ号、X或Ⅰ号、Ⅱ号、Y,所以该细胞只含有本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中的2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25-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
详解:
A、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F1在产生配子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也遵循分离定律,A错误;
B、F1产生卵细胞数量和精子数量不相等,F1产生的精子的数量多,B错误;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精子和卵细胞自由组合是受精作用的过程,C错误;
D、YyRr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YR、Yr、yR、yr,D正确。
故选D。
25-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杂交结果,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宽叶∶红花窄叶∶白花宽叶∶白花窄叶是3∶3∶1∶1,可知两对性状分离比分别是红花∶白花=3∶1,宽叶∶窄叶=1∶1,分别是自交和测交实验的结果,因此可判断亲本基因型。
详解:
根据题意,某牵牛花植株M与另一红花宽叶牵牛花植株AaBb杂交,其后代中红花宽叶∶红花窄叶∶白花宽叶∶白花窄叶是3∶3∶1∶1,分析子代中红花∶白花=3∶1,宽叶∶窄叶=1∶1,说明前者是自交Aa×Aa,后者是杂合子测交Bb×bb,所以与AaBb杂交的某植株M基因型为Aabb,表型为红花窄叶。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利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计算问题思路: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详解:
A、组合一的F1产生的配子是ABc︰Abc︰aBc︰abc=2︰1︰1︰2,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且比例为22︰5︰5︰4,A错误;
B、通过杂交育种得到高茎宽叶红花品种可选用乙(aaBBCC)和丙(AAbbCC)作为亲本进行尝试,得到AaBbCC,可逐代自交,不断筛选得到纯合子,B正确;
C、组合二中的F1自交后代F2中基因型AAbbCc的个体是由AbC和Abc的配子组合得到的,其比例是1/8,C错误;
D、虽然组成基因A与B的碱基种类相同,但A、B的碱基序列不同,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所以基因A与B有不同的基因座位,D错误。
故选B。
25-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亲本的基因型是bbXWXW、BBXwY,子一代的基因型是BbXWY、BbXWXw,F1再自由交配得F2,F2中BB∶Bb∶bb=1∶2∶1,XWXW∶XWXw∶XWY∶XwY=1∶1∶1∶1。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WXw,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此时细胞内基因W最多时有2个,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F2中BB∶Bb∶bb=1∶2∶1,故产生的配子B:b=1:1,F2中雌性个体XWXW∶XWXw=1:1,产生的的配子XW:Xw=3:1,故F2中雌性个体产生bXW配子的比例是1/2×3/4=3/8,B错误;
C、F2中雌性黑身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1/2bbXWXW或1/2bbXWXw,与F1雄蝇(BbXWY)杂交,后代红眼果蝇的比例是1/2+1/2×1/2=3/4,C错误;
D、F2中灰身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根据分析中子二代的基因型可知,灰身群体中BB∶Bb=1∶2,则B与b配子的比例为2∶1,则F3出现黑身(bb)的概率为1/3×1/3=1/9,群体中含有Xw的卵细胞的比例为1/4,精子中XW:Xw:Y=1:1:2,因此 F3中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4×3/4=3/16,故F3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3/16=1/48,D正确。
故选D。
25-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将两对性状表现型分开看,黄:绿=40:24=5:3, 皱:圆=40:24=5:3。将两对基因分开研究每一对基因的遗传情况。F1自交后代,绿色占比3/8,该比例可能为1/2×3/4=3/8得来的。若亲代基因型为yy和Yy杂交,F1代基因型为1/2Yy、1/2yy,F1自交F2中,Y_基因型比例为1/2×3/4=3/8,符合题目条件。因此绿色为显性性状,基因型为Y_。同理可推出另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和显隐性:圆粒为显性,基因型为R_。所以亲本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绿色皱粒基因型为Yyrr。
2、黄色圆粒亲本yyRr自交,后代为1/4yyRR、1/2yyRr、1/4yyrr,即后代全为黄色,且圆粒:皱粒=3:1。
详解:
A、黄色:绿色=44:4=11:1(最接近后代全为黄色),圆粒:皱粒=36:12=3:1,A正确;
B、黄色:绿色=20:4=5:1,圆粒:皱粒=18:6=3:1,B错误;
C、黄色:绿色=12:4=3:1,圆粒:皱粒=12:4=3:1,C错误;
D、黄色:绿色=12:16=3:4,圆粒:皱粒=24:4=6:1,D错误。
故选A。
25-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现有白眼雄蝇与无眼雌蝇杂交,F1均为红眼果蝇,可理解为有眼与无眼果蝇杂交后代均为有眼,说明有眼为显性,则亲本的相关基因为BB、bb,还可以解读为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1均为红眼,且雌:雄=2:1,说明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Y、XAXA,又知亲本果蝇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均不携带该基因时,胚胎致死),由于F1雌:雄=2:1,显然是雄性个体致死,结合致死的信息以及子一代的性状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Y、bbXAXAO(O表示缺失一个片段,但其中不包含A基因)。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亲本雌蝇带有片段缺失的染色体,且缺失的片段中不包含控制眼色的基因,即其基因型为bbXAXAO(缺失一个片段,但其中不包含A基因),A错误;
B、由亲本的基因型可知,F1雄蝇的基因型为BbXAY,F1雌蝇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XAO,让F1红眼果蝇随机交配,所获后代表现型有5种,分别是红眼雄、红眼雌、白眼雄、白眼雌、无眼,B错误;
C、F1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BbXAXa、BbXaXAO,在F2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则可能是F1雄果蝇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也可能是雄蝇的红眼基因A所在片段缺失,产生了不含A基因的X染色体配子受精形成的,或者是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基因A所在染色体丢失,导致不含X染色体的配子出现参与受精形成,C错误;
D、由亲本的基因型可知,F1雄蝇的基因型为BbXAY,F1雌蝇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XAO,让F1红眼果蝇随机交配,所获后代表现型有5种,分别是红眼雄、红眼雌、白眼雄、白眼雌、无眼,其中红眼雄蝇所占比例为3/4×1/7=3/28,D正确。
故选D。
26-1【基础】 【正确答案】 1、种群 标志重捕法
2、次生 垂直 3、腐食食物链 分解者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先增加接着减少,后保持相对稳定;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①阶段时该林区内所有的普通雷鸟共同组成了一个种群。普通雷鸟个体较大,活动范围较广,调查其密度时常采用的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原来该地区是林区,火烧后依然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因此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①是草木灌木阶段,③是针阔混交林,③对于①来说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
针叶林的食物链类型以腐食食物链为主。蘑菇属于大型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点睛:
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标志重捕法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区分群落演替的类型,理解垂直结构提供群落的光能利用率,掌握标志重捕法,属于中档题。
26-2【基础】 【正确答案】 1、轮种 气温 提高光能利用率、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2、不正确 稳定型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相近,而稻田中水稻都处于一个年龄段
3、次生演替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试题解析】 分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个体数目,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老年个体数目少,年幼个体数目多,在图像上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长,种内个体越来越多。
稳定型: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结构适中,在一定时间内新出生个体与死亡个体数量相当,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衰退型:衰退型种群多见于濒危物种,此类种群幼年个体数目少,老年个体数目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恶性循环,种群最终灭绝,但也不排除生存环境突然好转、大量新个体迁入或人工繁殖等一些扭转发展趋势的情况。
2、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4、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随机分布: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
均匀分布: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集群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集群分布是最广泛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在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体常是成群分布,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另外,人类的分布也符合这一特性。集群分布是对自然的长期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一块农田中交替种植两种不同农作物的措施,在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中称为轮种。不同时段的气温不同,因此决定不同时段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还是小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两种不同的农作物轮种,不仅能提高粮食总产量,还能有效利用光能,避免土壤浪费,不同农作物对土壤中各种物质的需求不同,这样能有效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稻田中的水稻是同时种植的,几乎同时处于某一生长发育阶段即都处于一个年龄段,而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相近,所以不符合稳定型的年龄结构。
农田失去管理以后,原来存在过的植被没有被彻底消灭,所以不属于初生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稗草(一种杂草)最开始的分布没有规律是随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成群、成簇地密集分布,集群分布有利于稗草更好的适应环境,因此稗草种群的分布型会经历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种群的特征、群落演替、生态工程,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和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6-3【巩固】 【正确答案】 S 288 集群分布 环境容纳量(K值) 垂直 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次生演替
【试题解析】 分析:
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存在环境容纳量K值。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1)自然状态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标志重捕法的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调查该森林山鼠种群数量时,调查区内放置了100个捕鼠笼,捕获32只,标记后原地释放。数日后,放置同等数量的捕鼠笼,捕获36只,其中标记过的4只,则该区域山鼠种群数量为(32×36)/4=288只。调查时还发现该森林分布有某种食草鸟,该食草鸟集体采食、共同繁衍后代,其种群的空间配置格局是集群分布。
(2)可采用引入天敌以降低山鼠的K值的方法,持久有效控制鼠害,以解决药物灭鼠难以持久控制鼠害的问题。
(3)该森林的河流中生活着鱼类、螺类等生物种群,河床上生长着大量的挺水植物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活的环境,这是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的体现;由于人类的活动,该河流很快干涸,水生动植物死亡,长出杂草,后经治理逐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这种群落演替是在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26-4【巩固】 【正确答案】 1、降水和气温 植被条件为蝗虫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次生演替
2、提高蝗虫的死亡率 生存环境和食物
3、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试题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蝗虫生活在干旱的陆地,在比较坚实、含水量少的土壤中产卵,因此“先涝后旱,蚂蚱成片”,据此推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到气温和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蝗灾发生地的植被条件为飞蝗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及发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蝗灾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农田和草原退化成荒漠,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牧鸭治蝗”属于生物防治,通过提高蝗虫的死亡率直接降低了蝗虫的种群密度,但由于鸭子对生存环境和食物具有一定要求,使“牧鸭治蝗”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减少流向蝗虫的能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最终总体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点睛: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26-5【提升】 【正确答案】 1、次生 垂直 光能
2、标记(志)重捕法 死亡率 迁出率 营养结构
3、c b-f 山鼠和天敌M 各自所在的营养级还存在其他动物
【试题解析】 分析:
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a是山鼠固定的能量,b是流入下一级营养级的能量,c、d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f是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在原来的耕地上发生了次生演替。与退耕还林之前相比,林地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林地中草本植株、灌木的丰富度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他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能逐渐减少。
鼠的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广,故可用标记(志)重捕法调查山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药物灭鼠后,发现种群数量出现下降,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药物引起山鼠种群的死亡率和迁出率升高。 药物灭鼠的效果很难持长久,生态修复工程师的建议是增加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而增加该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天敌M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故天敌M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图中c(或a)中,M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b-f。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生态修复工程师分析后发现b/a远低于10%,可能是山鼠和天敌M各自所在的营养级还存在其他动物。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特征,掌握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6-6【提升】 【正确答案】 1、重叠 2、增长型 水平
3、次生
物种丰富度 是 该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已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试题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决定因素分别为:植物(光照强度)、动物(食物、栖息场所等)。森林群落分层的意义在于减缓竞争和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重叠现象,因为竞争关系而出现生态位分化。
退耕还草的第7~8年后,贝加尔针茅为优势种。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因此可说明7~8年后贝加尔针茅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在该阶段贝加尔针茅的分布呈一丛一从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在水平结构上的分布,说明具有水平结构。
退耕还草工程改造过程中草原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故贝尔针茅草原群落是顶极群落。部分地区在退耕时种植了梭梭树等树木,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耕地演替成了初具规模的防护林,这种现象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因此草原降水量增多会引发田鼠体重增加,使田鼠存活率增大,育龄个体增多,田鼠种群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增大,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的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7-1【基础】 【正确答案】 1、暗 下降
2、光照强度较弱,光反应限制了光合速率的增长,此时CO2浓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没有影响(或影响不明显)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光合色素有限
3、总光合速率 不一定
【试题解析】 分析:
图1分析,A为C5,B为C3,C为[H];图2分析,甲表示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a、b两点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为CO2的浓度;乙图表示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N点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为光照强度。
图1为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的暗反应。物质A为C5,若将植物从光下移入黑暗环境中,则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C3还原生成C5的速率降低,而C5合成C3的速率不变,则短时间内物质A(C5)的含量下降。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一般可写成=。
图2中,M点和N点之前影响因素都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较弱,光反应限制了光合速率的增长,此时CO2浓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不明显。甲图中a、b点之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光合速率都不再继续增大,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外部因素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内部因素主要是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光合色素等。
观察图2当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速率为0,可知纵坐标表示的是总光合作用速率。植物的生长速率取决于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虽然30°C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但不知此温度下呼吸速率的大小,所以无法确定净光合速率是否是最大的。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7-2【基础】 【正确答案】 1、叶#叶片 类囊体薄膜
2、蔗糖 淀粉 3、下降 下侧叶片光合作用产物积累,从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4、ATP和NADPH 叶绿体基质
【试题解析】 分析:
1、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以下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这样,光能就转化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这些ATP将参与第二个阶段合成有机物的化学反应。
2、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这一阶段,CO2被利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生成糖类。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称作二氧化碳的固定。一分子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后,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这些C5又可以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这样,暗反应阶段就形成从C5到C3再到C5的循环,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下去,因此暗反应过程也称作卡尔文循环。
叶片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马铃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其中光合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
分析图可知,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有蔗糖,蔗糖通过韧皮部筛管运输到地下的块茎,主要合成淀粉储存在块茎中。
若摘除一部分块茎,使蔗糖不能运输到地下的块茎,从而造成蔗糖的堆积,因此下侧叶片光合作用产物积累,从而抑制了光合作用,所以下侧叶片的光合速率下降。
图2中A表示光反应产物,光合作用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暗反应中CO2转变为葡萄糖,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
点睛:
本题借助图示考察光合作用,需要学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并读懂图示表示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7-3【巩固】 【正确答案】 1、套环温度 CO2浓度、光照强度、光质(或光的波长、光的颜色)
2、下降 下降 O2、H2O
3、酶的活性 旗叶向籽粒运输的有机物量减少
4、蔗糖 12
【试题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2、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ATP的合成、NADPH的合成,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中C3的还原,提供能量与还原剂;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C3的还原。3、由题图可知,图甲为实验操作过程,图乙为小麦旗叶水分散失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和旗叶向籽粒运输的葡萄糖量对实验的影响。
根据题干信息,前30分钟套环温度为20℃,后30分钟改为5℃,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套环温度。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CO2浓度、光照强度、光质(光的波长、光的颜色)等,可以用装置甲进行探究。
实验过程中突然降低CO2浓度,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光合作用速率比之前慢,三碳酸和五碳糖的含量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后,相比于降低CO2浓度之前均会下降。用18O标记的C18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18O会先出现在C3中,然后出现在C5和有机物中,暗反应中产生的H2O中也会出现18O,含18O的水分子参与光反应分解产生含18O的氧气。
前30分钟套环温度为20℃,后30分钟改为5℃,套环温度为5℃时(后30分钟)与温度为20℃时比较,水分散失量相同,但二氧化碳吸收量降低,旗叶向籽粒运输的有机物量减少,故前后实验的两个区别分别是温度与旗叶向籽粒运输的有机物量,故CO2吸收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①温度低引起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碳反应速率下降:②温度低影响旗叶向籽粒运输的有机物量减少,导致碳反应速率下降。
旗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蔗糖形式运输到小麦籽粒。每进行1轮卡尔文循环,固定1分子二氧化碳,若生成1分子蔗糖,需要进行12轮卡尔文循环。
27-4【巩固】 【正确答案】 1、番茄品种、昼/夜温度、处理天数
2、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品种A的光合速率比品种B下降得慢
3、类囊体膜 酶 4、选择耐低温的番茄品种;寒流到来之前采取保温措施;番茄受冻后要及时升温,恢复其生理机能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两品种都会随着昼/夜低温的降低光合速率降低,其中品种A比品种B在昼夜低温时光合速率降低的慢。
据图可知,左面图示是研究温度以及培养天数对品种A的影响结果,右面图示是研究温度以及培养天数对品种B的影响结果,因此该研究的自变量为番茄品种、昼/夜温度、处理天数。
比较两图中昼/夜(12/6℃)低温曲线可知,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品种A的光合速率比品种B下降得慢,因此品种A比品种B较能耐受昼/夜(12/6℃)低温胁迫。
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光反应减慢,进而影响光合速率,低温还会影响酶的活性,甚至酶的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据图可知,耐低温的品种A在低温时光合速率降低相对较慢,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番茄种植时,可选择耐低温的番茄品种;或者寒流到来之前采取保温措施;或者番茄受冻后要及时升温,恢复其生理机能。
27-5【提升】 【正确答案】 1、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降低
C3 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 供水 合成RuBP 合成淀粉 细胞质基质 果糖
2、等于 S2和S3
【试题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二氧化碳被五碳化合物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C5固定,干旱土壤中的作物光合作用弱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水分影响叶片气孔的开闭,从而直接影响暗反应C3合成,进而影响光合速率。
②分析表格数据,与乙组相比,丙组最大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导致该差异的内因是丙组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含量多;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当处于弱光的冬春季时,若提高青桐木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可适当减少供水。
③由图1可知,TP的主要去向是合成RuBP、合成淀粉、合成蔗糖;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先水解成TP或葡萄糖,后者通过叶绿体膜上的载体(GR)运送到细胞质基质,合成蔗糖,最后运出叶肉细胞;蔗糖是二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合成的。
①在图1所示条件下,测定的是品种S1的光补偿点,此时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②果树林下光照较弱,适合S2品种的种植,因为S2需要较低的光照即可达到光补偿点,同理,最适应较高光强的品种是S3。
27-6【提升】 【正确答案】 1、增加 A和B 2、C和D 从类囊体膜到(叶绿体)基质
3、甲 失水过多,影响气孔导度,CO2供应减少
4、光反应 光反应受到了限制(或光能捕获效率低)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A是水,B是氧气,C是NADPH,D是ATP,F是二氧化碳,E是C3,G是C5;图2中,与25℃环境条件比较,移入40℃环境培养,甲植物光合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均上升,气孔开放程度不变;乙、丙植物光合速率、气孔开放程度以及光能捕获效率均下降;而高温主要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越强,散热越快,能降低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光合作用过程中,突然停止供应物质F(CO2),碳(暗)反应速率减慢,碳(暗)反应消耗的NADPH减少,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 NADPH 的量会增加。在供应给C18O2极短时间后,在碳(暗)反应过程中C18O2被转化成糖类,同时产生了H218O。在供应给C18O2较长时间后,光合作用产物H218O 在光反应中被光解,生成18O2,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被呼吸作用利用生成了C18O2,C18O2继续被光合作用利用生成了糖类,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能够检测出18O的是糖类、A水和B氧气。
卡尔文循环中三碳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提供能量,即图1中的C和D。光合作用过程中,ATP 是由光反应(在类囊体膜进行)产生的,将用于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进行),故叶绿体内ATP的转移途径是从类囊体膜到叶绿体基质。
光合作用是酶促反应,温度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酶的活性来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的。分析图2可知,甲、乙、丙三种植物中,在40℃环境中,甲植物在高温环境中光能捕获效率、光合速率均最高,最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存。高温会使植物光合速率下降,其原因是高温影响了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增强,植物失水过多,影响气孔导度,导致气孔关闭,CO2供应减少,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
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与处理前相比,在40℃环境中,甲植物的光能捕获效率和光合速率均增大,说明甲植物的光合速率主要受光反应的影响。与乙植物相比,丙植物的光能捕获率明显低于乙植物的,说明丙植物的光反应受到了限制,故丙植物的光合速率更低。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场所、物质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以及发生的场所。
28-1【基础】 【正确答案】 1、①个体小,繁殖快;②生育能力强(子代数量多);③容易饲养;④染色体数目少;⑤具有多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短翅 一对亲代雌雄果蝇杂交,F1中出现长翅:短翅=3:1的性状分离比
3、X 基因的分离
4、BbXRXr 4 5/6
5、长翅红眼:长翅白眼:短翅红眼:短翅白眼=3:3:1:1
6、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雌雄果蝇杂交,后代雌雄果蝇中长翅:短翅均为3:1可知,长翅为显性性状,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均为Bb;又根据后代雌性全部是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可知,红眼是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XRXr×XRY。
果蝇易饲养、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染色体数目少,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常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
由题中表格可知,一对亲代雌雄果蝇杂交的后代中,雌雄果蝇中长翅与短翅之比均接近3:1,长翅与短翅的比例在性别间无差异,是常染色体遗传,且长翅是显性性状,短翅是隐性性状。
分析红眼和白眼,子代中雌果蝇中只有红眼,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即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眼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由分析可知,亲代雌性果蝇基因型是BbXRXr,雄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Y,因此F1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4种,分别为BBXRXR、BBXRXr、BbXRXr、BbXRXR,只有BBXRXR为纯合子,比例=1/3×1/2=1/6,因此杂合子占 5/6。
现有1只长翅白眼果蝇与1只长翅红眼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中长翅白眼占3/8,由于子代中雌果蝇出现白眼,因此亲本基因型只能为BbXRXr×BbXrY,单独分析翅的长短,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长翅:1短翅;单独分析眼色,雄蝇眼色为1红眼:1白眼,则子代雄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长翅红眼:长翅白眼:短翅红眼:短翅白眼=3:3:1:1。
验证杂合长翅红眼雄果蝇(BbXBY)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一般进行测交实验,并且根据子代的基因型可以进一步确定另一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表现型短翅白眼雌果蝇,测交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
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表格信息确定基因的位置,能够对每对相对性状逐个分析,运用乘法法则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28-2【基础】 【正确答案】 1、常 基因的自由组合
2、AY、aY、AXB、aXB
3、4 5/6 4、1/24
5、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中:雌果蝇的长翅:残翅=3:1,雄果蝇中长翅:残翅=3:1,说明控制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对残翅是显性,亲本基因型为Aa×Aa;雌果蝇中只有红眼,没有白眼,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所以对于2对性状来说,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由表可知,子代雌果蝇中长翅:残翅=3:1,雄果蝇中长翅:残翅=3:1,说明控制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子代雌果蝇中只有红眼,没有白眼,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所以眼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据分析可知,雄性亲本基因型是AaXBY,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雄性亲本的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Y、aY、AXB、aXB。
据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Y,所以F1红眼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所以F1红眼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纯合子占1/3×1/2=1/6,所以杂合子5/6。
F1红眼残翅雌果蝇基因型是1/2aaXBXB,1/2aaXBXb,红眼长翅雄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BY,2/3AaXBY,两者自由交配,单独计算每一种性状,残翅雌果蝇aa与长翅雄果蝇1/3AA,2/3Aa自由交配,后代aa概率是2/3×1/2=1/3,另一对红眼雌1/2XBXB,1/2XBXb与红眼雄XBY自由交配,后代XbY的概率是1/2×1/4=1/8,所以后代中白眼残翅雄果蝇(aaXbY)所占比例为1/3×1/8=1/24。
若将子代中一只表型为红眼残翅的雌果蝇测交,测交后代的雌、雄果蝇中均出现了白眼残翅果蝇,该测交的遗传图解: 。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分解组合法解答问题的能力。
28-3【巩固】 【正确答案】 1、基因自由组合 X AAXBXB
2、白色 #白桔交错或玳瑁色或白桔交错玳瑁色# 1/4
3、
【试题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亲本母猫为AAXBXb,公猫为aaXbY。
由表中信息可看出,A/a在雌雄个体中表达几率相同,说明A位于常染色体上。F1中雌性全为玳瑁色(全部为黑桔交错,说明亲本为AA)、雄性全为桔色,说明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桔色母猫AAXBXb与一只白色公猫(说明a纯合且无B存在)为aaXbY。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上和X染色体上,说明二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为繁育较受欢迎的白色母猫aaXbXb,最好选用材料中F2代表型为白色的公猫aaXbY(保证提供aXb配子)与F2代表型为白桔交错玳瑁色的母猫aaXBXb(保证提供aXb配子)进行交配,理论上其子代中得到白色母猫aaXbXb的概率为1×1/2×1/2=1/4。
亲本母猫为AAXBXb,公猫为aaXbY,则F1桔色公猫为AaXBY,与一只白色母猫aaXbXb交配,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28-4【巩固】 【正确答案】 1、诱变育种 稀有性、有害性
2、自由组合 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F2中抗冻型∶冷敏型=7∶5
4、MⅠ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补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获得突变体的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等特点,往往需要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拟南芥耐盐和抗冻性状的遗传遵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冷敏型基因d和抗冻型基因D是位于4号染色体上,而耐高盐基因N和盐敏型基因n是位于5号染色体上,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F2群体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不符合典型的孟德尔遗传比例(9:3:3:1)。分析两对性状中,耐高盐(N_)∶盐敏(nn)=3:1,抗冻型(D_):冷敏型(dd)=7:5,又据题意中描述“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F1产生的雌配子正常,而雄配子部分存活率低。”,可推测是带有D基因的配子存活率下降。根据分析F1的基因型为DdNn,雌配子正常,则雌配子中D:d=1:1雄配子中D:d=1:5,才能得到F2中DD:Dd:dd=1:6:5(抗冻型∶冷敏型=7∶5),故F1做父本进行测交的遗传图解如下:
由于突变体4号染色体缺失一个片段,导致m基因丢失,所以如果要m基因编码的毒性蛋白抑制D基因花粉发育,则m基因最迟在MⅠ时期表达,因为MⅠ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子细胞,且染色体发生缺失,所以可能形成只有D而不含m的子细胞。
点睛: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运用和分析,属于考纲中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8-5【提升】 【正确答案】 1、灰色 长翅 常 X
2、不遵循 遵循 3、基因突变 稀有性
4、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亲本是黑身和灰身,F1表现为灰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F2灰身和黑身之比为3:1,并且没有性别差异,说明A/a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是紫眼和红眼,F1表现为紫眼,说明紫眼是显性性状,F2灰身紫眼和红眼之比为3:1,并且没有性别差异,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是短翅雌与长翅雄,F1为长翅雌,短翅雄,雌雄表现不同,说明D/d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为显性,短翅为隐性。
基因A/a与B/b控制的性状在F2没有出现重组类型,说明基因A/a与B/b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位于常染色体上,D/d位于X染色体上,则基因A/a与D/d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染色体结构正常说明不是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也不是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所以在F2中发现了一只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的原因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子代比例未受影响,体现了该变异稀有性的特征。
据(1)分析可知P的基因型为AAbbXDY,aaBBXdXd,则P到F1的遗传图解如下:
28-6【提升】 【正确答案】 1、正常尾 常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甲组、乙组黄毛灰毛正反交实验子代均为黄毛,没有表现出与性别的关联纸层析
2、12 F1雌鼠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产生了XeXe的卵细胞
3、遗传图解
P AaXEXe × aaXeY
黄毛弯曲尾雄性 ↓ 灰毛正常尾雄性
雄配子 雌配子
AXE
AXe
aXE
aXe
aXe
AaXEXe
黄毛弯曲尾
雄性
AaXeXe
黄毛正常尾
雄性
aaXEXe
灰毛弯曲尾
雄性
aaXeXe
灰毛正常尾
雄性
aY
AaXEY
黄毛弯曲尾雄性
AaXeY
黄毛正常尾
雄性
aaXEY
灰毛弯曲尾
雄性
aaXeY
灰毛正常尾
雄性
黄毛弯曲尾雌性:黄毛正常尾雌性:灰毛弯曲尾雌性:灰毛正常尾雌性:黄毛弯曲尾雄性:黄毛正常尾雄性:灰毛弯曲尾雄性:灰毛正常尾雄性=1:1:1:1:1:1:1:1
4、3/10
【试题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由表中信息可知,针对尾形性状,正反交结果不一致,说明E/e位于X染色体上,且弯曲尾为显性。由于针对毛色,正反交结果一致,后代全为黄毛,说明黄毛为显性,且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根据(1)可知,甲组亲本为AAXEXE×aaXeY,产生的F1为AaXEXe,AaXEY,F1雌雄小鼠交配产生F2,选出F2的黄毛弯曲尾小鼠(A-XEX-,A-XEY)随机交配,产生的F3有3×4=12种基因型。若F2中出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正常尾(XeXeY)雄鼠,两个X相同,则最可能的原因是F1雌鼠减数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产生了XeXe的卵细胞。
甲组的F1及F1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为材料,用测交实验证明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F1中的为AaXEXe和F2中的aaXeY,其遗传图解如下:
P AaXEXe × aaXeY
黄毛弯曲尾雄性 ↓ 灰毛正常尾雄性
雄配子 雌配子
AXE
AXe
aXE
aXe
aXe
AaXEXe
黄毛弯曲尾
雄性
AaXeXe
黄毛正常尾
雄性
aaXEXe
灰毛弯曲尾
雄性
aaXeXe
灰毛正常尾
雄性
aY
AaXEY
黄毛弯曲尾雄性
AaXeY
黄毛正常尾
雄性
aaXEY
灰毛弯曲尾
雄性
aaXeY
灰毛正常尾
雄性
黄毛弯曲尾雌性:黄毛正常尾雌性:灰毛弯曲尾雌性:灰毛正常尾雌性:黄毛弯曲尾雄性:黄毛正常尾雄性:灰毛弯曲尾雄性:灰毛正常尾雄性=1:1:1:1:1:1:1:1
根据题意,亲本中全为纯合子,则亲本雌性可产生AXE、aXe配子,雄性可产生AXE、AY、aXe、aY配子,F1中灰毛正常尾雌鼠为aaXeXe占9/100,黄毛正常尾雄鼠A-XeY占21/100,说明正常尾小鼠XeXe和XeY占30/100,说明同时产生Xe和Y配子的小鼠,即亲本雄鼠中灰毛正常尾占30/100,即3/10。
29-1【基础】 【正确答案】 1、无菌水 水浴 杀死不耐热微生物
2、分离 KI-I2
3、人工诱变 原生质体融合
4、农杆菌 过低 敏感性
5、再生 细胞核 形态特征和数量
6、培养时间 受精卵
【试题解析】 分析:
(一)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二)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转化过程: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上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产生淀粉酶的枯草杆菌的最适温度为50-75℃,要快速分离枯草杆菌,先将土样加入无菌水制成枯草杆菌悬液,再将含有悬液的三角瓶置于80℃的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杀死不耐热的微生物。
将菌种的分离过程与菌种的产酶性能测定同时进行可以提高筛选效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分离枯草杆菌,在培养基中添加淀粉作为唯一碳源,并且在培养基中添加KI-I2,能合成淀粉酶的枯草杆菌因为能利用淀粉而存活,同时淀粉由于被分解在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比较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的大小,比值大的说明该菌株产酶性能较高。
要获得高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可利用诱变育种,由于变异的不定向性,人工诱变后还需要再筛选才能获得高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也可以利用转基因、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与高产淀粉酶有关的基因,进而获得相应的高产性状。
野生的农杆菌没有抗性基因,用于转化植物细胞的农杆菌一般在其T—DNA中插入一种抗生素抗性基因。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菌生长,农杆菌属于细菌,在其侵染植物过程中,可以用另一种抗生素抑制农杆菌的生长,从而达到在后续实验中消除转化植物细胞中农杆菌的作用。具有T-DNA中抗性基因的细胞能在含有相应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存活。当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过低时,很多没有抗性的细胞也存活下来,因此出现假阳性,故在转基因前要对受体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
转基因植株要经过植物组织培育,要提高培育转基因植株的成功率,应该选再生能力和遗传稳定性较强的受体,这种受体全能性较高,能保持生物的性状。对培养的受体细胞遗传稳定性的早期检测,可通过观察细胞核形态是否改变进行判断,也可以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裂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分析染色体组型是否改变。
植物转基因受体全能性表达程度高低除了与受体基因型、培养环境、继代次数有关外,还与培养时间长短和受体的取材有关,受精卵是没分化的细胞,分裂和分化能力都很强,故受体为受精卵时全能性表达能力最高。
29-2【基础】 【正确答案】 化学合成 PCR 限制酶和DNA连接 mRNA 抗原-抗体杂交 病毒S蛋白 杂交瘤 克隆化 固体 121℃ 无菌吸管 待测滤液 抑菌圈直径 提高果汁的澄清度 越小 固定化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细胞间变得松散,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也使果汁变得澄清。
详解:
(一)(1)由于已经知道了冠状病毒基因组的全部序列,因此可用化学合成法获得S基因;PCR技术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基因片段,故可用PCR技术扩增S基因;构建重组质粒(基因表达载体)所需的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为检测重组腺病毒携带的目的基因是否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因表达包括转录(产物是RNA)和翻译(产物是蛋白质)过程,故可检测细胞内是否含有相应的mRNA或S蛋白分子;若检测S蛋白分子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3)为研制抗S蛋白单克隆抗体,需提取经病毒S蛋白免疫小鼠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HAT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细胞后,还需用抗体继续筛选才能获得分泌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选择阳性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分离提纯相应抗体。
(二)(1)欲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需要制备固体培养基进行观察;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条件是锅内水加热煮沸后,必须将锅内冷空气彻底排除,以保证灭菌温度达到121℃;为避免杂菌污染,需要用无菌吸管吸取菌悬液;取灭菌的6mm同质滤纸圆片,浸泡在上述待测滤液配置的不同浓度抗生素溶液中,贴于含菌平板上;静置30min,倒置于37℃下培养24h,测定抑菌圈直径。
(2)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为提高果汁的澄清度,需用果胶酶处理鲜榨果汁;进行离心处理,取上清液测OD值,OD值越小,说明降解越充分,果胶酶的处理效果越好;为提高果胶酶的使用次数,可对其进行固定化处理,因为固定化酶在催化反应中,它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反应完成后,容易与水溶性反应物和产物分离,可被反复使用。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的操作步骤及各操作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3【巩固】 【正确答案】 澄清、脱苦 固定化 活化(或扩增) 菌种类型、发酵时间 溶解氧 95%乙醇 漂烫处理和酸洗杀死橙皮上产果胶酶的微生物,或使橙皮上果胶酶失活 摇床 菌种密度(种群密度) (无菌)解剖刀(或切割) 脱分化、再分化(答全才给分) 继代 对毛状根进行脱菌处理 光照时长(光周期时长) PCR
【试题解析】 分析:
1、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细胞多采用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如用海藻酸钠进行包埋。固定化酶固定的是一种具体的酶,不能催化一系列化学反应;与直接使用酶相比,固定化酶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一般来说,酶更合适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体积大,而酶分子小;体积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体积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2、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
3、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a.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2)PCR扩增技术;
(3)人工合成法。
b.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①过程: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②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
③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
(2)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
(3)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1)农杆菌的特点:在自然条件下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而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根据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转移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d.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一)(1)去皮的果肉打浆后加入适量果胶酶和柚苷酶,目的达到澄清、脱苦及提高果汁产量。固定化酶处理,可取得稳定的酶解效果。
(2)酒精发酵∶调整果汁的糖度,加入经活化的酵母菌液,控温发酵5~8d,定时测定发酵液的残糖量和酒精含量。影响果酒风味的主要因素,除了温度、原料、氧气等环境因素外,还有不同的菌株、不同的发酵时间等。
(3)醋酸杆菌是需氧菌,发酵液中溶解氧增加,有利于菌体代谢产酸。
(4)果胶不溶于乙醇,可以用95%乙醇析出果胶,漂烫处理和酸洗杀死橙皮上产果胶酶的微生物,或使橙皮上果胶酶失活,故漂烫处理和酸洗法处理过的橙皮果胶提取率较高。
(二)(1)侵染菌液的制备∶将低温保存的菌种用LB液体培养基在适宜温度和转速的摇床上培养以制备生长旺盛的菌悬液。
(2)光密度值与菌种密度呈正相关,故需要调节菌悬液光密度值以保证侵染液的菌种密度适宜,同时将小紫菊组培苗植株中部以上的叶片用解剖刀处理,然后用取样器吸取20微升菌液滴加于叶片伤口处继续培养以完成转化操作。
(3)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T-DNA进入叶片细胞后,叶片细胞经脱分化、再分化形成毛状根。为了对毛状根进行脱菌处理,剪取毛状根顶端生长点,转入不添加激素的MS+头孢霉素培养基中繁殖,每隔一定时间剪取顶端,转入新培养基进行多次继代培养。在诱导形成再生植株的过程中应注意调节植物培养箱的温度、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长。
(4)为鉴定是否成功转人rol基因,可根据Ri质粒中相关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对获得的毛状根、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进行PCR。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技术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方法、固定化酶和发酵的原理等知识,识记并理解农杆菌的特点,掌握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方法,识记基因表达载体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9-4【巩固】 【正确答案】 无机物(添加蔗糖的豆芽汁) 中性酸 显色剂 半乳糖醛酸 在猕猴桃果皮上存在野生型(天然)酵母菌,蔗糖 蔗糖 负压 醋杆菌是好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受抑制,且温度也不适宜, ③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 农杆菌转化法 MS NAA和BA(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液体悬浮 细胞系
【试题解析】 分析: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3.基因工程是狭义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高效地表达。为了实现基因工程的目标,通常要有多种工具酶、目的基因、载体和宿主细胞等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它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DNA的形成、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也称(宿主)细胞、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表达等几个方面。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题图分析,图中①为逆转录过程,②为获取目的基因,③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④是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⑤利用标记基因进行筛选的过程,⑥是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过程。
详解:
(一)(1)培养产生果胶酶的苹果青霉属于霉菌,其需要植物营养,因此培养苹果青霉的培养基一般用无机物(添加蔗糖的豆芽汁)配制,霉菌需要酸性条件,因此酸碱度调为中性酸。
(2)用光电比色法可以测定果胶酶活性,其原理是水解果胶得到的半乳糖醛酸与3,5-二硝基水杨酸(简称DNS)共热,生成棕红色氨基化合物,根据原理可知,DNS起显色作用。运用该方法测定果胶酶活性,需要先配置半乳糖醛酸标准溶液用于制作标准曲线,因为该实验是通过检测果胶分解的产物半乳糖醛酸的量来衡量的。
(3)在猕猴桃果皮上存在野生型(天然)酵母菌,因此,自然发酵酿猕猴桃酒无需添加酵母菌,为提高果酒中酒精和糖的含量,可以在容器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蔗糖,以增加果汁中的碳源,提高酒精度。
(4)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需氧呼吸会消耗氧气,而产生的气体会溶于发酵液中,因此会使发酵瓶内出现负压现象;果汁中含有醋杆菌,但在酿酒时醋杆菌不会大量繁殖,因为醋酸菌是好氧菌,而在酒精发酵的过程中为无氧条件,因此,醋酸菌在该条件下不能繁殖。
(二)绞股蓝是一种常见中药材,其总皂甙含量是高丽参的3倍,药用价值较高,其细胞中含有抗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基因,对TMV具有抗感染特性。
(1)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即图中③过程,该过程中需要用限制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切割,而后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因此该过程中用到的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根据图中筛选的方法可知,在③过程构建的重组Ti质粒上含有的标记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④过程为导入受体细胞,对于(双子叶)植物细胞通常用农杆菌转化法来完成。
(2)科研工作者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绞股蓝皂甙的工业化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为MS培养基,并以此为基本培养基,再添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并调整适当的比例进行培养。产生愈伤组织后,将含有愈伤组织的试管置于摇床上,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可以分散成单细胞,而后通过大量培养并筛选特定细胞系,实现能产生皂甙的细胞的大量克隆和皂甙的工业化生产。
点睛:
熟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流程及其相关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基因工程的原理以及操作流程是本题的重要考点,掌握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并能分析其中包含的生物学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9-5【提升】 【正确答案】 母液 C 发芽(生芽) 无菌水 超净台 不需要 分株 BA和NAA是人工合成激素,植物没有相关分解酶,作用时间长,效果明显 接触抑制 胰蛋白酶 传代 逆转录 不同 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和辅助质粒 mRNA 单克隆抗体制备
【试题解析】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最后长出完整植株(新植体)。
2、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特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协同作用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被称为“激素杠杆”。
3、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4、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一)(1)MS培养基由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组成,也可将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分别配制成浓度为配方的5~10倍的母液,用时稀释,这样配制的主要优点是降低称量误差(即C)。MS培养基中定量添加BA和NAA后的培养基属于发芽培养基,MS培养基中定量添加NAA后的培养基属于生根培养基。
(2)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菊花茎段,须先用70%乙醇等进行消毒,再放入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然后用另一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最后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水清洗,将茎的切断培养在生芽培养基中。
(3)从带芽的茎段上长出丛状苗不需要经历脱分化,长出的丛状苗需要分株后,再转入生根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4)实验中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BA和NAA,是由于植物没有相关分解酶,作用时间长,效果明显。
(二)(1)细胞铺满瓶壁时,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此时需要胰蛋白酶处理,得到细胞悬液,再进行传代培养,已获得更多的细胞。
(2)新冠病毒是单链的RNA病毒,而质粒是双链的DNA,因此需要将RNA通过逆转录得到相应的DNA才能拼接到质粒上。构建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使用双酶切法产生不同的黏性末端,这样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自身连接以及目的基因和质粒反向连接,提高目的基因与质粒重组的成功率。据图可知需将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和辅助质粒导入受体细胞293细胞内。
(3)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因此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在人体细胞内表达,可检测细胞内是否含有相应的mRNA或抗原分子,检测抗原分子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法,可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获得特异性探针。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6【提升】 【正确答案】 无菌水 过滤 接种 固体 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2100 加热会分解 孔径 逆转录 显微注射 核移植 电脉冲 早期胚胎 抗原-抗体杂交 病毒载体 整合
【试题解析】 分析:
EMB琼脂培养基是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的简称。是为了观察某种糖被分解后是否产生酸的一种培养基。EMB培养基含有伊红和美蓝两种染料作为指示剂。大肠杆菌可发酵乳糖产酸造成酸性环境时,这两种染料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大肠杆菌菌落带金属光泽的深绿色,而与其他不能发酵乳糖产酸的微生物区分开。
详解:
(一)(1)有部分细菌吸附在滤杯杯壁上,为了将这部分细菌也尽可能集中到滤膜上,可以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水冲洗滤杯,并再次过滤。
(2)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上含有所需的菌种,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属于接种。从物理状态角度分析,由于加了琼脂作为凝固剂,EMB 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可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
(3)将 10mL待测水样加入到 90mL无菌水中,紫黑色菌落数为大肠杆菌的菌落,平均为21,因此,原来10mL大肠杆菌的数目为21个。推测1L(1000mL)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2100个。
(4)尿素加热会分解,因此不宜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通常通过选用合适孔径的滤膜代替G6玻璃砂漏斗,对尿素进行过滤除菌。
(二)(1)图中过程①是逆转录过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单链)。目的基因一般经显微注射到动物细胞内。③为核移植过程(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科研人员常用电脉冲技术使其细胞融合。
(2)重组细胞培养至早期胚胎阶段,才能进行移植。为了检测乳汁中是否含有蛋白疫苗,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在分子水平进行检测。
(3)腺病毒作为病毒载体,可以侵染宿主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入。病毒基因组进入人体细胞核后,保持在染色体外,不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因此腺病毒安全性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应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能力。
30-1【基础】 【正确答案】 血糖浓度升高、 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饮水量增加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2 (编号为a、b) 一组注射一定量的X溶液,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正常 (编号为c) 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试题解析】 分析:
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详解:
(1)四氧嘧啶能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坏死,从而阻碍胰岛素的分泌。每天向生理状况一致的正常小鼠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饲养一段时间后,小鼠出现了胰岛素含量下降、多尿、血糖浓度升高、 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饮水量增加等症状,说明糖尿病模型小鼠制备成功。小鼠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是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2)要想验证一定量的药物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①取糖尿病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编号为a、b),一组注射一定量的X溶液,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另取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编号为c),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对数据统计分析。
②用柱状图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为
(3)将禁食一段时间的正常实验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药物X溶液,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一部分注射某种营养物质,症状能很快得到缓解,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另一部分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症状也能得到缓解,机理是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点睛:
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机制,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30-2【基础】 【正确答案】 1、3 测定每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 给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 分别给A、B、C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基础胰岛素溶液和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
2、 3、切除胰腺、损伤下丘脑、注射特定病毒引起胰岛B细胞大量损害等 摄取、贮存和利用 氨基酸
【试题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升高时,会加速组织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同时也会抑制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引起血糖下降。胰高血糖素可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升高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使血糖浓度稳定。
实验时将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并编号为A、B、C,测定每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先给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分别给A、B、C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基础胰岛素溶液和生理盐水,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取平均值
预测实验结果是:C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起到对照作用,血糖浓度几乎不变;A组注射的是甘精胰岛素U300溶液,是一种基础胰岛素类似物,效果没有基础胰岛素溶液好;效果最好的是B组,注射的是基础胰岛素溶液;用曲线图表示,并在横坐标上标出每次注射操作如下 。
胰岛B细胞位于胰腺中的胰岛部分,所以切除胰腺,会导致胰岛B细胞缺失,无法分泌胰岛素;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能够感知血糖变化,切除下丘脑将无法感知血糖变化,使得胰岛B细胞受损;注射特定病毒也能引起胰岛B细胞大量损害。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就是加速组织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同时也会抑制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点睛: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具体作用;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30-3【巩固】 【正确答案】 1、甲、乙、丙3 普通饲料 利用血糖测定仪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各只大鼠的血糖浓度,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干组胞悬液 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2、 3、氨基酸 Y染色体
【试题解析】 分析:
1、在对照试验中,对自然状态的试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自变量的为实验组,对自然状态的试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自变量的为对照组。
2、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干细胞移植给胰岛β 细胞受损导致的糖尿病小鼠的可行性,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干细胞移植与否,因变量是糖尿病小数点额血糖情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具体实验操作思路如下:
①将9只健康的大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据②甲、乙、丙三组组可知);
②甲、乙组用高糖高脂饲料饲喂,4周后静脉注射30%链脲佐菌素,丙组饲喂普通饲料,4周后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或丙组仅饲喂普通饲料,不作处理);
③一段时间后,利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各只大鼠的血糖浓度,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④再将甲组注射干细胞悬液,乙组、丙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⑤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各只大鼠的血糖浓度,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依据实验目的及实验分组分析,丙组血糖浓度基本无变化,甲组和乙组刚开始血糖浓度升高,甲组注射干细胞悬浮液后,血糖浓度开始下降,而乙组注射生理盐水血糖浓度无变化,综上,具体的结果以曲线图的形式描绘如下:
。
①该类型糖尿病动物的胰岛素分泌达到正常,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利用,来降低血糖浓度,还能促进氨基酸运进细胞。
②实验中雄性大鼠的干细胞移植到雌性糖尿病大鼠体内,雄性大鼠的干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而雌性大鼠的干细胞中不含Y染色体,因此可以标记雄性大鼠干细胞中的Y染色体,以追踪干细胞成活、分化等情况。
30-4【巩固】 【正确答案】 1、四或4 相同且适宜
2、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 幼龄大鼠生长发育(体重 )的影响的实验记录表
组别
处理方法
初始平均体重(g)
14天后平均体重(g)
A
每天每只大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
B
每天每只大鼠注射与A组等量的生理盐水
C
每只大鼠切除甲状腺
D
每只大鼠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或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 幼龄大鼠生长发育(体重 )的影响的实验记录表
组别
处理
初始体重(g)
14天后体重(g)
1
2
3
…
平均值
1
2
3
…
平均值
A
每天每只大鼠注射适量且等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
B
每天每只大鼠注射与A组等量的生理盐水
C
每只大鼠切除甲状腺
D
每只大鼠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3、促甲状腺激素 腺垂体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可以 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 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以被仪器测定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机体生理作用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的有无,因变量是机体的生理状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据此分析作答。
①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机体生理作用的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应将幼龄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每天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溶液、B组每天每只大鼠注射与A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每只大鼠切除甲状腺、D组每只大鼠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②无关变量应保持等量且适宜,故上述各组大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14天。
③14天后,测定每组大鼠的体重后计算并记录每组中每只大鼠平均体重。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结合(1)可知,本实验共分为四组,因变量可通过小鼠体重等进行观测,故可设计表格如下: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 幼龄大鼠生长发育(体重 )的影响的实验记录表
或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对 幼龄大鼠生长发育(体重 )的影响的实验记录表
①能直接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合成该激素的细胞位于腺垂体。
②甲状腺能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③由于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灌胃后不会失去作用,故本实验可否通过甲状腺激素溶液灌胃来取代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由于I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且131I的放射性强度可以被仪器测定,故可以用放射性131I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30-5【提升】 【正确答案】 1、较高葡萄糖浓度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D2受体 胰岛素分泌量与组2相近,与组3有差异
2、 3、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W,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
4、药物1:注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药物2:注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试题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
组1为胰岛β细胞和基础浓度葡萄糖溶液(2.8G),组2为胰岛β细胞和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6.7G),结合表格可知,组2的胰岛素浓度比组1高很多,说明较高葡萄糖浓度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组4和组5的差别在于D1受体激动剂(SKF)和D2受体激动剂(Quin),D1受体和D2受体是DA的两种受体,结合表格可知,组5的胰岛素分泌比组4少,说明DA抑制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与DA的D2受体结合有关;DA抑制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与DA的D2受体结合有关,因此若采用D2受体阻断剂进行实验,胰岛素分泌不会被抑制,胰岛素分泌量与组2相近,与组3有差异。
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去极化甚至反极化;从而使β细胞兴奋,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胰岛素;DA能引起β细胞膜上K+通道大量开放,使复极化发生,膜电位恢复静息状态,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电位变化曲线如下: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确定建模所需药物W的适宜浓度和给药途径的组合,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W浓度和给药组合,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药物W,每个浓度进行不同的给药途径,比较不同组合建模成功所需的时间。
机体中能够促使血糖含量升高的因素有直接因素(注射葡萄糖)和间接因素,故:药物1:注射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药物2:注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30-6【提升】 【正确答案】 1、适量且等量的上述5组混合液及动物细胞培养液(完整且有类似适量且等量的描述才给分) 生长状况健康且良好/生长状况相似/活泼健壮的卜氏晶囊轮虫新生雌性幼体随机均分为6组 全部个体死亡为止
2、不同组合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对卜氏晶囊轮虫寿命影响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组别
A
B
1
2
3
4
5
6
平均值
1
2
3
4
5
6
平均值
寿命/h
3、不发生 协同
【试题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组合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对卜氏晶囊轮虫寿命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不同组合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因变量为卜氏晶囊轮虫寿命,其它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①该实验中T表示睾丸酮,E表示雌二醇,下标为浓度(单位mg/L),因此T0E8、T2E6、T4E4、T6E2和T8E0表示5组不同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组合,为研究其对卜氏晶囊轮虫寿命的影响,应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上述5组混合液及动物细胞培养液到编号为A、B、C、D、E和F的多孔细胞培养板中。
②卜氏晶囊轮虫的生长状态为实验的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故挑取36只,生长状况健康且良好的卜氏晶囊轮虫新生雌性幼体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置于上述6个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
③每4-6小时观察一次,24小时更换培养基。移除刚出生幼体,实验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记录每只卜氏晶囊轮虫母体的存活时间。
每组实验中分为了六组,应统计六组的平均值并进行记录,因此不同组合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对卜氏晶囊轮虫寿命影响的实验结果记录表如下:
①该非需受精卵没有经过受精作用,在环境良好时产生了能迅速发育成雌性个体的非需受精卵,说明其没有形成生殖细胞,即该非需受精卵形成的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减数分裂。
②已知睾丸酮与雌二醇两种类固醇激素单独作用时均会缩短卜氏晶囊轮虫的寿命,且当浓度为8mg/L时,缩短寿命的效果最明显。而且不同组合浓度的睾丸酮和雌二醇对卜氏晶囊轮虫的寿命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两种激素呈现出协同作用。
2021-2022学年浙江省Z20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Z20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共144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共131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金山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金山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共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