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导学案
展开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选官制度(先秦至隋唐)
(1)先秦:自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普遍实行世卿世禄制。
(2)秦国(含秦朝):商鞅变法后推行军功爵制。
(3)汉朝: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察举制。
(4)曹魏时期: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5)隋唐时期: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开创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三省六部制:
⑴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⑵隋朝: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⑶唐朝:完备三省六部制
①运行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特点: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牵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共执宰相之职。宰相会议设立后,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3.赋税制度的演变
(1)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①征收对象: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②内容:除租调外,可纳布(或绢)代役;如果朝廷加役可减免租调。
③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基本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4)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两税法
①原因:在籍户口大量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收入锐减,为解决财政困难。
②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
③内容: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主、客户均编入居住的当地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纳户税,按田亩纳地税,取消一切租庸调、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纳税。
1.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孟郊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之情。这得益于(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东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善于书法,却迷信鬼神,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以门第作为主要的标准 B.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
C.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 D.以道德品行作为标准
4.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5.《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6.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税收的增加 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 D.民众衣料的变化
7.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8.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
选官制度 | 民谣、诗歌 |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9.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10.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
A.皇权受一定制约 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
1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2.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王朝……大力依靠建立在个人才干基础上的官僚体制,个人才干可以通过帝国的科举考试体现出来。依照汉朝的先例,隋唐的统治者选拔的政府官员是那些通过儒家系统教育,并已经掌握了以中国文学和哲学经典著作为主要的复杂课程的人。……这一有才能的阶层通常是忠诚于王朝的。他们是为了国家稳定和富强而工作。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对中国政府如此有益,以至于虽经一定的修改和偶尔的断裂,它们仍然存在了13个世纪,只是在清朝于20世纪初崩溃之后才消失。——[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继承与创新”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科举制能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原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行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根据材料,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三公制。有何创新?
参考答案
1.C 2.D 3.A 4. B 5.B 6.C 7.D 8.C 9.B 10.A 11.C 12. (1)表现:在继承方面,仍把人才选拔与儒家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创新: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以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
(2)原因:科举制本身具有公平、公正性;科举制与主流思想密切结合,为大众所接受;适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13. 如何: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
创新: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形成宰相集体;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三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优秀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优质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优质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优秀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