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01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02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03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按要求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1. 按要求默写。
    (1) 《琵琶行》中以指法和名曲来表现琵琶女琴艺高超娴熟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 《芣苢》出自《诗经• ______ 》,其中表现妇女们把衣襟掖在腰带上来兜起车前草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3) 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4)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______ 。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2. 或病其为矫心 ______ (《饮泉亭记》)。
    3. 文章合为时而著 ______ (《与元九书》)。
    4. 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______ (《与元九书》)。
    5. 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______ (《高凤专心致志》)。
    6.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______ (《任末好学勤记》)。
    7.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______ (《王充市肆博览》)。
    8.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 (《王安石伤方仲永》)。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ㅤㅤ①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下,就要看生活现实、作家心灵以及艺术作品这三者的结合,是不是和谐融洽,以及其和谐融洽的程度如何。真正的文艺批评,就应该是一种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心灵,以及艺术作品当中的生活与心灵的关系的研究。
    ㅤㅤ②第一,作家的创作,总有他的意图,他总是对社会、对生活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主张,有所匡正才提起笔来的,但他的意图,又是包容在形象当中,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比较含蓄的,一般读者,不一定立刻就能抓住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客观思想,这即使对批评家来说也并不容易。别林斯基说过,那种以为把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说清楚是很容易的事的观念是不对的。只有具有同思考力相结合的深刻审美感觉的人才能做得到。这不但对于批评家而言很难,就是作家本人也不一定能说清楚,所以歌德也拒绝回答《浮士德》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再有,有些内容作家也只是艺术地感觉到了,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因此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了《大雷雨》,他有没有像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意识到是表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呢”?不见得。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读者希望批评家能够为他阐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讲,(1)批评家起着 的作用。
    ㅤㅤ③第二,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家的作用是把生活现实转化成艺术作品。实际上,从广泛的意义讲,一切作品都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实的,不但现实主义作品是这样,浪漫主义作品也是有现实内容的,甚至荒诞派的作品,它的一些想法尽管离奇古怪,也还是从生活里面引申出来的。不过有的是直接地反映生活,有的是间接地反映生活,当然还有正确的反映与歪曲的反映,这些反映的深浅的差别,不是一般读者所能认识到的,这就又要仰仗于批评家了。而且作者反映生活,不是把生活直接搬上作品,它是经过了作者心灵的折射和有意识的加工改造的。歌德讲过,作家的作品,没有一个字不是他亲身体验过的,但他写出的事物,却没有一点与他体验过的生活完全相同。真实性的原则当然是不能违反的,但对真实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化。既不能因为生活是怎样的,就要求作品也要怎样。反过来也不能用作品来硬套生活。但是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撷取他的题材的?作品是不是正确地反映了生活?他要把生活引向哪里去?方向是不是符合生活的发展规律?一句话,批评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读者通过作品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这意义上,批评就是判断、检验的作用。
    ㅤㅤ④第三,科学给人以知识,而艺术打动人的感情,给人以美、愉快、喜悦。高尔基说一切艺术作品,都贯穿了一个共同的追求,追求用语言和思想所抓不到的,就是连感觉都抓不到的一些秘密的东西,这就是美,就是使我们心花怒放的东西。艺术不单使人懂得应该怎样生活,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还能向人们展示出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审美的作用。正因为有这种审美作用,才使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格外的深入人心,格外的真切有力。所以契诃夫说,艺术家一喊,人们都会跟他走的。我们的艺术就要有这种力量,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是,对于作品中的美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讲清楚,才能享受。这种欣赏能力,也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具备的。因此,要使广大读者都能欣赏某一艺术作品的美,也有赖于批评家的辛勤劳动。批评家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把这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在这意义上,(2)批评家起着 的作用。
    (摘编自钱谷融《谈文艺批评问题》)

    材料二

    ㅤㅤ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之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

    9. 根据文意,用具有概括性的文字将材料一两处空白内容补充完整。
    ①批评家起着 ______ 的作用。
    ②批评家起着 ______ 的作用。
    10. 阅读材料一,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持第②段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托尔斯泰说:“要让我说出《战争与和平》的思想,除非我再写一遍给你看。”
    B.有人问歌德:“你在《塔索》里,究竟要表现什么思想呢?”他说:“思想?我怎么知道。我所看见的只是塔索的生活。”
    C.马尔克斯谈《百年孤独》时说:“你们所谓的魔幻,在我们拉美本来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从小熟悉的。”
    D.曹禺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
    11. 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奥斯特洛夫斯基可以写出《大雷雨》,但是他意识不到作品可以表现“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说明文学批评比文学写作更艰难。
    B.艺术作品都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不过有的是间接地反映,有的是直接地反映,区别就在于是否经过了作者有意识地加工改造。
    C.批评家应该像普通读者一样参与文学接受活动,但是不能产生个人的主观好恶,而是应该按照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去思考。
    D.文学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正如“五四运动”后《红楼梦》批评由“旧红学”走向“新红学”,因为批评标准会随时代而变动。
    12. 朱自清的《背影》以其对父子情感的真挚描绘打动了一代代读者,某高校一教授却以《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为由,认为其宣扬违法行为和病态审美,应将《背影》从教材中删除。其言论遭到各方的反对。请结合材料一、二中有关文学批评的观点,反驳该教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ㅤㅤ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ㅤㅤ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ㅤㅤ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ㅤㅤ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ㅤㅤ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ㅤㅤ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ㅤㅤ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ㅤㅤ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ㅤㅤ⑨“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ㅤㅤ⑩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ㅤㅤ……
    ㅤㅤ⑪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ㅤㅤ⑫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3. 第③段中短语“一椽破屋”的表达很有特点,请你据此特点仿写下列两个短语:
    一 ______ 残月
    一 ______ 远山
    14. 与其他三项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A.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B.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5. 有评论家说,郁达夫散文的意境和语言既具有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第④、⑤两段文字加以分析。
    16. 请在“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四处景致中任选其一,运用课文写景的手法,合理想象,做一段景物描写,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三者中的任一个特点,字数不少于60字。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春泛若耶溪①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风光如画。

    17. 对本诗抒发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歌表达了作者任其自然,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淡淡忧愁。
    C.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溪、月夜、花路构成的美景的喜爱。
    D.诗歌表达了作者不愿沾染世俗,渴望归隐避世的愿望。
    18. 赏析本诗划线句中“飞”与“低”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ㅤㅤ①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
    ㅤㅤ②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是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五策。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ㅤㅤ③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①,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ㅤㅤ④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 。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注:①迩英进读:臣子于迩英阁在皇帝前朗读诗文。
    19.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见公而奇之 ______
    ②乞独坐其事 ______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庞籍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并取得成效。
    B.郭恩的狂妄使庞籍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司马光认为曹参没有变法,得到了安守天下的方法。
    D.吕惠卿认为司马光意在讽刺朝廷变法以及讥嘲自己。
    21. 请用“/”为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22. 分析第④段中“天下服公先知”的具体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赤壁赋
    苏轼

    ㅤㅤ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ㅤㅤ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ㅤㅤ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ㅤㅤ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ㅤㅤ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3. “壬戌”用的是古代干支纪年法,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请利用干支纪年法推算宋神宗元丰七年为 ______ 年。
    24.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举酒属客(属,劝请)
    B.苏子愀然(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C.知不可乎骤得(骤,一下子)
    D.洗盏更酌(更,连续)
    25. 下列选项对文本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全文以风、水、月为描写主景,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融画意、诗情、哲理于一体。
    B.全文以“乐—悲—乐”为情感线索,首段写乐,第二段由乐转悲,末段又转悲为乐。
    C.本文语言明快自然,不事雕琢,句式上以整句为主,兼用散句和韵语,亦文亦赋。
    D.文中哲理出自《庄子》,但不止于对追名逐利的人生价值的消解,还有价值的重构。
    26. “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作者借此形式,实际上是与自己进行思想上的对话,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7. 西方谚语说:“好奇心害死猫。”法国作家法郎士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也说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小题2】周南,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小题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小题4】银汉迢迢暗度
    【解析】故答案为:
    (1)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重点字:拢、捻)
    (2)周南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重点字:芣、苢、襭)
    (3)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重点字:横、接)
    (4)银汉迢迢暗度(重点字:银、迢)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赤壁赋》名句辑录: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8.【答案】指责、应该、补充、看住、如果、店铺、用宾客的礼数对待
    【解析】(1)句意:有人指责他娇情。病,指责。
    (2)句意: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合,应该。
    (3)句意: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裨,补充。
    (4)句意:在院子里晒麦子,让高凤看住鸡。护,看住。
    (5)句意: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而,如果。
    (6)句意:(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肆,店铺。
    (7)句意: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宾客,用宾客的礼数对待。

    答案:
    (1)指责
    (2)应该
    (3)补充
    (4)看住
    (5)如果
    (6)店铺
    (7)用宾客的礼数对待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高考考纲中规定常用的文言实词有120个。首先我们要平时多加积累,其次要学会迁移课本内容,举一反三。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9~12.【答案】解释、说明、美的鉴赏与再创造、C、D
    【解析】(1)材料一第二段“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读者希望批评家能够为他阐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可知,批评家负责向读者解释说明作者的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再联系第三段“批评就是判断、检验的作用”这种形式,所填入的内容应是“解释、说明”。
    材料一第四段“批评家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把这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可知,批评家要把作品中包含的美展示给读者,这里用了一个“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应该体现的是“美的鉴赏”,而这种转变过程实际上是批评家的再创造过程,因此能判断出批评家起到“美的鉴赏与再创造”的作用。故应填入“美的鉴赏与再创造”。
    (2)材料一第②段的观点是“作品往往是比较含蓄的,一般读者,不一定立刻就能抓住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客观思想,这即使对批评家来说也并不容易,就是作家本人也不一定能说清楚”。
    A.托尔斯泰的话表明他自己对《战争与和平》所包含的思想也无法说清,符合材料一第②段的观点。
    B.歌德的话表明自己对《塔索》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无法说清,符合材料一第②段的观点。
    C.马尔克斯话的意思是自己的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不符合材料一第②段的观点。
    D.曹禺的话表明自己对《雷雨》这部作品的了解只是创作成功的喜悦,而对其所表达的思想则无法说清。符合材料一第②段的观点。
    故选C。
    (3)A.“说明文学批评比文学写作更艰难”无中生有,这一个判断无从谈起,文学批评和文学写作无法放在一起比较谁更艰难。
    B.“区别就在于是否经过了作者有意识地加工改造”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所有的作品都“不是把生活直接搬上作品”,都是“经过了作者心灵的折射”。
    C.“但是不能产生个人的主观好恶,而是应该按照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去思考”说法错误。从材料二中“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可知,批评家不是不能产生好恶,而是在评价文学作品时,不能掺杂进去。
    故选D。
    (4)某高校教授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首先,从材料一第二段“作家的创作,总有他的意图……但他的意图,又是包容在形象当中,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读者希望批评家能够为他阐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可知,作家的创作,总有他的意图,批评家的工作是为读者阐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到《背影》这部作品,批评家应向读者阐明朱自清写《背影》的意图是表现父爱,但某高校教授的观点却没有向读者解释说明作者的意图,而是聚焦在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这一方面,显然违背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行为不是一个合格批评家的作为。
    其次,从材料一第三段“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家的作用是把生活现实转化成艺术作品”“而且作者反映生活,不是把生活直接搬上作品,它是经过了作者心灵的折射和有意识的加工改造的”“批评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读者通过作品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可知,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家的作用是把生活现实转化成艺术作品。而批评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读者通过作品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背影》表现生活中的父子之情,正确批评应让读者感受到到这种感情,某高校教授的批评则是抛开这种感情,转而对“父亲”的形象和行为做出评价。这显然违背了一个批评家的基本责任。
    第三,从材料一“艺术不单使人懂得应该怎样生活,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还能向人们展示出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审美的作用”“批评家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把这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可知,批评家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把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以让更多的读者可以欣赏。但某高校教授的批评则是将审美变为审丑,不符合一个批评家的行为。
    从材料二“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可知,批评标准会随时代而变动。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某高校教授的批评显然不符合当代社会的“普遍的理性法则”,所以他的应将《背影》从教材中删除的观点受到各方的反对也是自然的。

    答案:
    (1)①解释、说明
    ②美的鉴赏与再创造
    (2)C
    (3)D
    (4)①作家的创作,总有他的意图,批评家应该为读者阐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朱自清写《背影》的意图是表现父爱,但某高校教授的观点却没有向读者解释说明作者的意图,而是按自己的观点来解释,不是一个合格批评家的作为。②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家的作用是把生活现实转化成艺术作品。而批评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读者通过作品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背影》表现生活中的父子之情,正确批评应让读者感受到到这种感情,某高校教授的批评则是抛开这种感情,转而对“父亲”的形象和行为做出评价。③批评家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把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以让更多的读者可以欣赏。但某高校教授的批评则是将审美变为审丑,不符合一个批评家的行为。④批评标准会随时代而变动。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某高校教授的批评显然不符合当代社会的“普遍的理性法则”,所以这一评价是错误的,他受到反对也是自然的
    (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观点,把选项内容与之进行比较。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13~16.【答案】钩、带、C、
    【解析】(1)“一椽破屋”中巧用名词“椽”作量词,表达新颖,能增强表达效果。
    类似的表达可以有:一钩残月、一带远山。只要是名词作量词即可。
    (2)A.“不是名花”“不是美酒”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秋比作“花”“酒”。
    B.“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比作喇叭。
    C.为干扰项。“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虽然有“像”字,但不是比喻句,比喻句要求本体和喻体本质不同,本句不符合比喻的特点。
    D.“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ABD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有文人典雅之语,如“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也有生活口语,如“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典雅之语文气十足,生活口语又极具北方方言特色,这样雅俗结合,构成本文既具有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的特点。
    (4)本题要求在“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四处景致中任选其一,运用课文写景的手法,合理想象,做一段景物描写,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三者中的任一个特点。
    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寓情于景。同时作者还擅于运用对比手法。仿写的时候可以借鉴。
    如写潭柘寺的钟声,可以将苏州寒山寺与潭柘寺进行对比。如:去年,冒雨游苏州寒山寺,寻到的也只是落败举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几分凄凉孤寂,我所想象的潭柘寺的钟声要比它来得静,来得悠远。然后具体描写潭柘寺的钟声的特点。如潭柘寺的钟声悠远宁静,“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净化人心。“岩峦幛开豁耳目,岚雾翠低濡衣襟”,潭柘寺的钟声,飘忽无形,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胜听。

    答案:
    (1)钩     带
    (2)C
    (3)雅俗结合,既有文人语言的典雅之气,又有平民姿态,以口语、俗语入文,亲切家常。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地地方”,如“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示例:潭柘寺的钟声:寺院内,殿宇巍峨,树木葱笼映日,实属幽静清凉,令人神怡气爽。此刻钟鼓之声似从千年之外隐约传来,殿内香火袅袅升腾,我双手合十,心如止水。“菩提非树,明镜非台”,站在菩提树下,细细品味这种物我两忘之境,是啊,“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仿写的能力。解答时,要分析参照句的特点,再选择恰当的量词仿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选项中四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选择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和效果的能力。语言特色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时应当抓住最为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品味,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及其艺术效果。语言品味还离不开上下文,应当在文本语境中体会其独特的意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语句的仿写能力。答题时要仔细阅读相关语句,仿写时要注意句式、内容等方面与文中句子相似,而且要体现出故都秋的特点。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7~18.【答案】B、
    【解析】(1)B.“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淡淡忧愁”理解错误,“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意思是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并没有表达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淡淡忧愁。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故选B。
    (2)“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漂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前句的“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使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答案:
    (1)B
    (2)①“飞”字写出了水色的闪耀,雾气的漂流;“低”字写出了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的美景;②这两句写出了夜色中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的景象,用“飞”与“低”把静景写活,使作者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更加美丽。

    译文:
    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随着一路看见的景色生发不已。
    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溪口。
    星夜又转过西边的山岭,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底升起溶溶的烟雾,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
    世事何等地纷繁渺茫,不如做一名隐居的钓叟。

    赏析: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綦毋潜因安史之乱爆发而归隐之后创作的作品。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若耶溪,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此诗开篇“幽意无断绝”句,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支配着他的人生,不曾“断绝”,因此,他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故云“此去随所偶”。“偶”即“遇”。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
      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习习晚风,吹拂着游船,船儿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恍如进了武陵桃源胜境,多么清幽,多么闲适!“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到了夜晚,说明泛舟时间之久,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写照。“西壑”,是舟行所至的另一境地,当置身新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朦腾的景状,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的洒泻,都写活了,“林月低向后”,照应“际夜”,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这景象是美的,又是静的。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事,表明诗人心迹。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殷璠说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河岳英灵集》)。作者超然出世的思想感情给若耶溪的景色抹上一层孤清、幽静的色彩。但是,由于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春江花月之夜,又是怀着追求和满足的心情来描写它,因而这夜景被状写得清幽而不荒寂,有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整首诗也就显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唐音癸签》引殷璠语),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悠的意境。在写法上,诗人紧扣住题目中一个“泛”字,在曲折回环的扁舟行进中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写,因而所写的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恍忽流动,迷蒙缥缈,呈现出隐约跳动的画面,给人以轻松畅适的感受和美的欣赏。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9~22.【答案】意动用法,认为……很奇特、承担罪过、A、
    【解析】(1)①译文: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奇:意动用法,认为……很奇特。
    ②译文: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坐:承担罪过。
    (2)A.“并取得成效”分析有误,从原文“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来看,庞籍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但是因为郭恩的原因,庞籍还被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没有提及取得了成效。
    故选:A。
    (3)“譬如居室”是对“治天下”的类比,要在“天下”后断开;“譬如居室”表意完整,其后断开;“敝则修之”是说“破旧了就修理”,句意完整,其后断开,综上断句为: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译文: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
    (4)从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覆王氏者,必惠卿也”来看,他认为吕惠卿是巧言令色之徒,一定会在王安石失去权势时出卖他,认为他会让王安石失败。从后面“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来看,吕惠卿果然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无所不用其极,由此天下人佩服司马光的先见之明。

    答案:
    (1)①意动用法,认为……很奇特;②承担罪过。
    (2)A
    (3)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4)司马光认为吕惠卿巧言令色,一定会在王安石失势时出卖他,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来果不其然,吕惠卿背叛王安石,告发他的罪状,因此天下人佩服司马光有先见之明。

    参考译文:
           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
           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公前往巡视查看。公为他出谋划策:“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卖出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皇上问公:“惠卿说的怎么样?”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
            公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公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只要可以用来挫败王安石的,他没有不做的。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3~26.【答案】甲子、D、C、
    【解析】(1)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据此可知“壬戌”的下两年为“甲子”。
    (2)D.更:重新。译文: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故选:D。
    (3)C.“句式上以整句为主,兼用散句和韵语”错误。应为“句式上以散句为主,兼用整句和韵语”。
    故选:C。
    (4)苏轼在《赤壁赋》中采用汉赋的基本形式,以主客问答形式抒发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感慨,以客人的消极悲凉,衬托主人的豁达洒脱;以客人对人生的失望对红尘世事的无助,反衬主人的达观、淡泊、乐观。
    文中的“客”实际上就是诗人被贬之后,内心挣扎的另个“我”的思想的表现,目的在于表现苏轼在经历矛盾斗争之后思想的一次飞跃。这种主客问答的行文方式,使全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答案:
    (1)甲子
    (2)D
    (3)C
    (4)主客双方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的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表达效果是使全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逐层展现。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一下子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作答。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赏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配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也叫六十花甲。

    27.【答案】也说好奇心       好奇,可以是探索未知的钥匙,也可以是跌入深渊的开始。
    ——题记
           西方学者对好奇秉持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好奇是件坏事,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好奇的存在,科学家和诗人才有引以为傲的成就。其实,好奇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则适反则害。
           明辨是非,抑制好奇。
           不少新闻报道刊登了少年尝试毒品与赌博而深陷其中,原因竟是几位少年对毒品充满好奇,迫切地想要尝试毒品的效果,再加之自身控制能力弱,误入歧途。不少人在看到鲸鱼死亡搁浅在沙滩上后,都因好奇而兴奋地前去查看,但殊不知可能发生的“鲸爆”会给人体带来多大危害。其体内的食物残渣经胃液分解后产生的多种对人体有毒的气体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导致气体从内向外膨胀,引发“鲸爆”,释放的硫化氢气体会造成人体短暂窒息,甚至危及生命。由上述观之,好奇心也不是都对我们有益的,甚至也许会断送我们的人生,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做到明辨是非,判断得失。
           探索真理,保持未知好奇。
           好奇心驱使我们对未知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激励我们继续探索。物理学家普朗克创造性引入量子化概念,引领更多学者钻研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化学学者张德义投身于创新绿色化学前沿,作为先驱者,他时时刻刻保持着自己对化学合成的好奇,也正是好奇这一强大的力量,让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变成可能,为温室效应的解决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思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比亚的航行,麦哲伦的全球航行都是在对未知领域好奇心的驱使下创下的辉煌时刻。由此,我们也要保持心中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及时反思,规正反好奇。
           任何硬币都有两面,好奇也是如此,正则适逆则反。它有时激励我们向着未知的领域进发,去创造去获得;但有时也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开启了深渊的大门。保持少年的那份天真与好奇是无错的,但对我们而言,有些不恰当的好奇,也就真的只能让它停在表层,不能挑战伦理的极限。同时,我们也要及时的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方向不正确时,能马上改变既有方向,放下心中对那一份不可得的渴望。这也是我们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我们人生道路的必修课。
           好奇于合适时,正则适反则害,只有清楚认识它,才能很好地利用它,而后借此探索未知的星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为材料加命题式作文题。
    作为心理学概念,好奇心是指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一般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所以,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法朗士才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但是,西方谚语却说:好奇心害死猫。连有九条命的猫都被自己的好奇心给害死了,可见好奇心并非都是好的,不合时宜的好奇、不切实际的好奇、不良癖好的好奇……都可能变成“猎奇”,变成“奇葩”,变成“惊悚”,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
    本次作文旨在考查考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考生可以赞同西方谚语的观点,反对过多的好奇心,批评体现出不良癖好的好奇心,对不切实际和不合时宜的好奇心及时引导;也可以赞同法朗士的观点,大力倡导呵护好奇心,激发和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创造精彩的人生。无论持什么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都属于切合题意的文章。
    参考立意:
    1.呵护我们的好奇心。
    2.好奇心有助于激发求知欲。
    3.好奇心要适度。
    4.不恰当的好奇心也会招致祸患。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就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相关试卷

    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这是一份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 19分,阅读 41分,写作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按要求填空, 文中反复写到“我”的感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再提升到99, 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2023学年上海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