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含解析)
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6)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6),共15页。
专项练(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父悦之,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尝为《筝赋》成,谓人曰:“吾赋之比嵇康琴,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温薨后,恺之拜温墓,赋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或问之曰:“卿凭重桓公乃尔,哭状其可见乎?”答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图,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每写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又为谢鲲象,在石岩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欲图殷仲堪,仲堪有目病,固辞。恺之曰:“明府正为眼耳,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使如轻云之蔽月,岂不美乎?”仲堪乃从之。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年六十二,卒于官。(选自《晋书•顾恺之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B.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C.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D.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讲究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B.薨,周代天子、诸侯死之称。天子、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C.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又称明府君;唐以后多专称县令。D.省,中国古官署名,尚书、中书、门下等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为“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恺之博学多才,以此自许。顾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创作《筝赋》,并说他的赋好比嵇康的琴,不懂得欣赏的人会遗弃它,有见识的人会珍惜它。B.顾恺之见重桓温,作诗祭拜。他被桓温举荐为大司马参军,很受桓温的亲近,桓温死后,恺之祭拜桓温之墓,当场赋诗表达自己失去倚重的悲痛之情。C.顾恺之善于绘画,无与伦比。顾恺之擅长绘画,构图特别高妙,谢安认为还没有人能达到这种成就,恺之认为画像的传神在于眼珠,比四肢的美丑重要。D.顾恺之因受赞扬,彻夜吟诗。顾恺之的官署与谢瞻相邻,他在夜里咏诗,谢瞻常常不睡觉,而在远处赞扬他,顾恺之受到鼓励,便一直吟诵到天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2)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5.顾恺之因“痴”而被人戏弄,在文中有哪些表现?阅读下面的文文,完成下面小题。纯仁宇尧夫,中皇祐元年进士第,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逐养焉。”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仲淹没,始出仕。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妆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收地初不求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现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凡牧地隶县,自绝仁始。纯仁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哲宗既召章悔为相,纯仁坚请去,遂知题昌府,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联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用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时疾失明,闻命怡然就道。或谓近名,纯仁曰:“七十之年,两日俱丧,万里之行,岂其欲哉?但区区之爱君,有怀不尽,若避好名之嫌,则无为善之路矣。”每戒子弟母得小有不平,闻诸子怨章惊,纯仁必怒止之,江行赴贬所,舟覆,扶纯仁出,衣尽湿,顾子曰:“此岂幸惊为之哉?”既至永,韩维责均州,其子诉维执政日与司马光不合•得免行,纯仁之子欲以纯仁与光议役法不同为请,纯仁曰:“吾用君实荐,以至宰相。昔同朝论事不合则可,汝辈以为今日之言,则不可也。”其子乃止。纯仁乞归许养疾,徽宗不得已许之。每见辅臣问安否,乃曰:“范纯仁,得一识面足矣。”(节选自《宋史•范纯仁传》)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联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B.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联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C.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联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宣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D.入辞/哲宗曰/卿不肯为朕留/虽在外/于时政有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明年又贬/永州安置/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肄业,古代指修习课业,与今天通常所说的“肄业”含义不相同。B.宰相,古代对君主负资、总揽政务的人,在不同朝代名称有所不同。C.区区,小,少,自称谦词;文中意与“感君区区怀”之“区区”同。D.乞归,请求辞职回乡,属于自退职,意思相同的还有“乞骨”。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侍亲至孝。进士及第后,朝廷两次授官他都不赴任,他认为养亲重于禄食,故而在父亲去世前,他以居家肄业和交游贤人为主。B.范纯仁执法刚正。天子宿卫牧马践踏百姓庄稼,他处以杖刑,主事者请求劾治其罪,他据理力争免于受罚,还改变了牧地隶县的惯例。C.范纯仁大公无私。他担任宰相时,举荐人才,只以天下公议为凭据,不少正直之人得到朝廷重用,但所荐之人并不知道是他举荐的。D.范纯仁忠恕兼备。他被贬永州,当时已双目失明,但得到诏令即怡然赴任;他与章惊政见不合,儿子们怨恨章悖,他却生气加以制止。9.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2)昔同朝论事不合则可,汝以为今日之言,则不可也。10.范纯仁永州安置,“闻命怡然就道”,有人认为他“近名”,他回驳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述。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材料二: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1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B.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D.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乐师是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指各种工匠。B.韩愈,字退之。古人讲究有名有字,名和字既有区别又有意义上的联系。旧有“幼名冠字”之说,意即古人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年二十行冠礼而后取字。C.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中,唐朝的两位学者分别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D.六艺经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易》已经失传许久。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13.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老师的职责。韩愈的这个观点,被视为对老师的经典定义。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D.《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1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5.《韩愈传》中,韩愈在“为文”上体现出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6.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20.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划线句的意思是:当初,顾恺之在桓温府任职,桓温常说:“顾恺之身上痴呆与狡黠各占一半,合起来评判一下,正好平衡。”所以世俗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恺之体中痴黠/各半”断句错误,“痴黠”“各半”,“痴”的意思是“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黠”的意思是“聪明;狡猾”,再参照后文的“合而论之”,由此可以断定二者不能拆开,故排除B、C项;“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断句错误,“俗”是主语,“传”是谓语,“恺之有三绝”是宾语,完整的主谓宾不能拆开,故排除D项。故选:A。2.答案:B解析:B.“薨,周代天子、诸侯死之称。天子、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土死为不禄”表述错误。应是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故选:B。3.答案:D解析:D.“顾恺之因受赞扬,彻夜吟诗。顾恺之的官署与谢瞻相邻,他在夜里咏诗,谢瞻常常不睡觉,而在远处赞扬他,顾恺之受到鼓励,便一直吟诵到天亮”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瞻将眠,令人代己”之语可知,“谢瞻将要睡觉,令人代替自己”。故选:D。4.答案:(1)顾恺之夸耀自己,言过其实(超过实际),少年于是用称赞他来戏弄他。又好咏诗,自己认为颇有古人风韵。(2)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骗他说:“这是蝉用来藏身的树叶,拿它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自己。”参考译文: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郡无锡县人。父亲顾悦之,曾任尚书左丞。恺之博学有才气,曾经创作《筝赋》,对人说:“我的赋好比嵇康的琴,不懂得欣赏的人一定会认为写的不好把它遗弃,见识高明的人因为它高妙奇特而加以珍惜。”桓温举荐他为大司马参军,很受桓温的亲近。桓温死后,恺之祭拜桓温之墓,赋诗道:“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问他说:“你如此的倚重桓公,痛哭的情景可以用诗句来表达吗?”顾恺之答复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顾恺之尤其擅长绘画,构图描绘特别高妙,谢安特别看重他,认为有人类以来没人能达到这种成就。恺之每次画人像完成,经常好几年不点眼珠。人们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四肢的美丑,与最精妙的地方本来没有什么关系,画像的传神,正在这个地方。”恺之一直看重嵇康的四言诗,所以为诗画图,常说:“画出手挥五弦的场面容易,画出目送归鸿的意境很难。”每画成一幅人像,都妙绝一时。曾经画裴楷人象,在面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人像特别的有精神。又为谢鲲画像,将人画在石岩里,说道:“这个人应该置身于丘壑之中。”想要为殷仲堪画像,仲堪有眼病,坚决拒绝。顾恺之说:“您的特点正是在眼上,如果将眼球点的黑黑的,再用飞白笔法涂色其上,使眼睛像薄云遮蔽月亮,不是非常美吗?”仲堪才答应了他。顾恺之夸耀自己,言过其实,少年于是用称赞他来戏弄他。又好咏诗,自己认为颇有古人风韵。有人请他效仿洛生咏诗,他说:“哪里至于学那个老奴婢的声音!”义熙初年,担任散骑常侍,(官署)与谢瞻相邻,夜里在月下长时间咏诗,谢瞻常常在远处赞扬他,恺之越发的用力吟诗忘记了疲倦。谢瞻将要睡觉,令人代替自己,恺之没有察觉出异样,于是一直吟诵到天亮才停止。顾恺之特别信奉小法术,认为用心访求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骗他说:“这是蝉用来藏身的树叶,拿它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自己。”顾恺之特别高兴,拿树叶遮蔽自己,桓玄当着他的面小便,顾恺之相信桓玄看不见自己,非常的珍惜这片树叶。当初,顾恺之在桓温府任职,桓温常说:“顾恺之身上痴呆与狡黠各占一半,合起来评判一下,正好平衡。”所以世俗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六十二岁那年,死于任所。5.答案:①被少年称赞戏弄。②月下咏诗被谢瞻戏弄。③被桓玄用柳叶戏弄。解析:顾恺之沉迷于绘画当中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常常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自夸,因此而被很多人戏弄。这主要表现在:①“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一句,可以看出顾恺之曾经受到少年以夸赞他的方式而带来的弄。②“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一句可知,谢瞻也曾经戏弄过顾恺之,具体说来就是在月下咏史的时候由于受到谢瞻的夸赞而忘记身边周围发生的事情,结果谢瞻令他人代替自己但顾恺之全然不觉,以致于一直吟咏到天亮。③“桓玄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玄就溺焉,恺之信其不见己也,甚珍之”一句可知,顾恺之也受到过桓玄的戏弄。桓玄用“一叶障目”的故事来戏弄顾恺之,但顾恺之却信以为真并把那片柳叶当做宝贝珍藏起来。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入廷辞别,哲宗说:“你不肯为我留职京内,虽然在外任职,于时政有什么看法,应详细报告,不拘泥于形式。”第二年,又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永州。“入辞”的主语是纯仁,“曰”的主语是“哲宗”,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C;“宜”是“应该”的意思,前面应断开,“明年”是“第二年”的意思,单独成句,之后应断开,排除D。故选B。7.答案:C解析:“感君区区怀”之“区区”是诚挚的意思。8.答案:B解析:改变的是牧地不隶县的惯例。9.答案:(1)养兵的费用出自田税,如果放任(他们)毁坏百姓田亩而不许追究,田税从哪里来?(2)过去同在朝庭议论政事意见不合是正常的,你们把过去的事作为今天(开脱)的说辞,这就不行了。参考译文:范纯仁,字尧夫,中皇祐元年进士,调任武进县知县,但以远离双亲而不赴任。又改派为长葛县知县,仍然不前往。范仲淹对他说:“你以前以远离双亲为理由不去赴任,现在长葛县离家不远,还有什么可说的哩?”范纯仁说:“我怎能以禄食为重,而轻易离开父母!长葛县虽离家近,但亦不能完全实现我的孝心。”范仲淹门下多贤士,纯仁都与他们有良好关系。他自己也不分白天黑夜,努力学习;有时因学习到深夜,油灯的烟雾把帐顶都熏成了像墨水一样的颜色。范仲淹去世后,他才出来做官,担任襄邑县知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践踏了百姓庄稼,范纯仁逮捕一人并处以杖刑。牧地起初不由县管辖,主管此事的官员生气说:“天子的宿卫,你怎敢如此对待?”把此事报告到朝廷,朝廷派人审查治罪,甚为急迫。范纯仁说:“养兵的费用出自田税,如果放任(他们)毁坏百姓田亩而不许追究,田税从哪里来?”皇帝下诏免究此事,并听任牧地由县管辖,宋朝牧地为县管辖,自范纯仁开始。纯仁自从布衣到宰相,廉俭一生。纯仁凡是引荐人材,一定以天下公议为凭据,所引荐的人也不知是由纯仁所举荐。有人说:“当宰相,怎能不笼络天下士子,使他们知道出于自己门下?”纯仁说:“只要朝廷选拔任用不失正直之人,何必使他们知道是出于我的推举?”哲宗既召章惊留相,纯仁坚决请求辞职,于是任颖昌知府。入廷辞别,哲宗说:“你不肯为我留职京内,虽然在外任职,于时政有什么看法,应详细报告,不拘泥于形式。”第二年,又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永州。当时患病失明,闻命后高兴地上路了。有人说他是好名才至如此。纯仁说:“七十之年,两眼失明,万里之行,岂是我所希望的?但我之爱君,若不尽忠,而要避好名的嫌疑,那就没有为善之路了。”每每告诫子弟不要小有不平之心,听到诸子埋怨章惊,纯仁一定要发怒加以制止。从江水赴贬所,船翻了,诸子扶纯仁出,衣服都湿了。纯仁回头对诸子说:“这难道也是章惊所致吗?”既到永州,韩维被谪贬均州,韩维的儿子申诉韩维执政时与司马光多有不合,得以免行,纯仁之子想以纯仁与司马光议役法不同为请,纯仁说:“我因为司马光推荐,而官至宰相。过去同朝论事意见不合是正常的,你们把过去的事作今日(开脱)的借口,那是不行的。”其子这才停止求请。纯仁乞归许州养病,徽宗只得应许了,每次接见辅臣,一定问纯仁近况,并说:“范纯仁,能够见一面也足称心了。”10.答案:①年老失明而万里赴任,并非所愿;②赴任是因要尽忠君王;③若避好名之嫌,则不能为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依据“七十之年,两目俱丧,万里之行,岂其欲哉”可知他年老失明而万里赴任,并非所愿;②依据“但区区之爱君,有怀不尽”可知他赴任是因要尽忠君王;③依据“若迎好名之嫌、则无为善之路矣”可知若避好名之嫌,则不能为善。11.答案:D解析:“每退公之隙”作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谈”是在会餐时进行的,即边会餐边谈话,动作连贯同时进行,则“谈”和“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权门豪士”指的是一类人,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译文: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故选D。12.答案:D解析:D.“其中,《易》已经失传许久”有误,失传许久的是《乐》。13.答案:D解析:D.“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分析有误,原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里的“智”不是“智力”,是“智慧”。故选D。14.答案:(1)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解析:参考译文:材料一: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材料二: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因自己的荣辱沉浮而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交好。当时孟郊和张籍的名声、地位没有显达,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之间称赞、推荐他们,张籍最终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荣耀。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但常常在办完公事空闲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但是(韩愈)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以理睬。(韩愈)很能引导勉励后进之士,(这些人)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了,他也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振兴礼教、弘扬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他常说自从魏、晋以来,写文章的人大多拘泥于对偶,经书典籍的意旨,司马迁、扬雄的文风,不会再兴起了。所以韩愈所做的文章,力求不同于近来的文体;抒情达意,自成一家新风。后来的学者,都师法韩愈的文风。当时写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能超过他的,所以人们都称那种风格的文体为“韩文”。15.答案:不拘一格(或不拘俗套或不拘偶对),敢于创新(或敢于独树一帜),务反近体。解析:文中说到“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大意是“所以韩愈所做的文章,力求不同于近来的文体;抒情达意,自成一家新风”,他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务反近体。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从句法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对称,应各自独立,“厚”后面不应停顿,排除AC;“如涕唾”是“像鼻涕唾沫”,是介宾结构,是“弃晋”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D。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理解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故选C。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烛之武反客为主”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没有“反客为主”,而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故选B。19.答案:(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解析:参考译文:(甲)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20.答案: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问题,借助原文语句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乙文是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一文的节选。从“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可知作者认为诸侯国之间的结盟或争斗,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即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因为利益的不同分道扬镳,甚至干戈相向。乙文中“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正是这个道理。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11),共14页。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10),共16页。
这是一份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5),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