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凯里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正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C.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
D.在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C.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个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摇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哈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也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很好地烘托了老牛的形象。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D.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8.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虽有是嘉肴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材料二: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材料三: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选自《荀子·劝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其此之谓乎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于是喟然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C.自周反鲁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D.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从“嘉肴”“至道”写起,提出只有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B.材料二中,孔子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以为老子可以应为值得自己学习的老师。
C.材料二中,孔子在周问礼访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并到实地考察各种规章制度,回国后,他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
D.材料三中,君子求取学问,不仅要耳朵听进去,还要用嘴巴说出来,这样便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三篇短文都谈到了学习,但各有侧重,请分析三篇短文谈到的学习侧重点有何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赋琵琶①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②、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③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④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⑤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所作。②出塞,指昭君出寨。③辽阳征戍之地。④贺老,指开元、天宝年间善弹琵琶的艺人贺怀智。⑤沉香亭,用沉香建成的亭子,唐玄宗曾在此赏花。李白奉命作《清平调》三首。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杨贵妃抱过的琵琶开篇,目的是批评玄宗沉湎于酒色。
B.“浔阳江头”句以白居易送客闻琵琶事自比,表达谪居之苦。
C.“贺老定场无消息”写出作者为朝中无人、国势衰微而担忧。
D.“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化用李白之典,写出盛世已去的无限悲慨。
16.清人陈廷焯评本词“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词句,至少选择三处,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乐曲在达到高潮之前却突然暂停之后,听者从此时的寂静中更能感受到琵琶女埋藏在心中的深沉情感。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______。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______的垃圾里。而在乡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______;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______,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太阳只要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失,一阵阵阴凉从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转瞬即逝 五颜六色 四处飘零 兼收博采
B.稍纵即逝 五光十色 飘忽不定 兼收并蓄
C.转瞬即逝 五光十色 四处飘零 兼收并蓄
D.稍纵即逝 五颜六色 飘忽不定 兼收博采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失,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了一阵阵阴凉
B.太阳只要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一阵阵阴凉从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
C.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
D.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阴凉从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一阵阵送来
20.有人认为,文章结尾“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不符合事理,改为“一只鸟不知被什么惊飞了”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______。变化是简单的,也是数不清的,然而美好的重组总是百里挑一。所以育种犹如大海捞针,成千上万个材料甄选,成千上万个日夜艰辛,但还是少之又少,挑选出来,______。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技术,也不管你以为自己选育的品种如何,都还需要参加比赛选拔,犹如从校运会到全运会,你都得名列前茅。
水稻育种也是熟能生巧,浙江大学的吴殿星教授,就将诱变技术用得出神入化。他开创出了高抗性淀粉水稻,高抗性淀粉水稻是______,通常叫做低糖米水稻,淀粉在小肠里不容易消化吸收,适用对象大多是以减肥人士、糖尿病人为主;改变了叶片颜色的光波长,创造出鸟雀看不到的水稻;还研发出用于制作米冻、胶囊的很多种特别的水稻。
水稻育种的魅力,在于过程,( )。仿佛稻叶上闪耀着光芒,透露给你我的秘密,风吹一吹,稻叶浮动,又是一张轻快的笑脸,这些心里有数的期待,在田间看得见,摸得着。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都会把一些崭新的期待给予你
B.一些崭新的期待都会被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给予你
C.给予你的一些崭新的期待都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
D.在于每一个季节的开花结果都给予你一些崭新的期待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④悠悠天字旷,切切故乡亲。——张九龄
③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
家乡,总是牵引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家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的重要依托。你了解家乡的哪些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对丰富家乡文化有什么建议?请以“家乡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凯里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 C解析:“多歌唱正面的东西,很少描述黑暗”错误,选项理解不当。原文是“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属于人民的作品有描述黑暗的,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辨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2. C解析:A项,“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盛唐时代不同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楚辞》的风格与盛唐诗歌风格不同,可知A项无中生有。B项,“盛唐气象因此形成”以偏概全,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D项,“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因果颠倒。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3. B解析:《夜雨寄北》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缺乏蓬勃朝气,不属于盛唐气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并据此推断的能力。
4.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语言表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每点2分,共4分。分析论证结构和论据亦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的能力。
5.示例: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抑制门阀士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 B“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错误。由原文“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可知,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
7. C“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错误。伏笔手法指的是在文章中,前文为后文做的提示或暗示。而在这里的留一饼到文章结尾也没有说明,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所以应为“留白手法”。
8.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人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9.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10. A
11. C【解析】
A.动词,说,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动词,是,句意:太守是谁。
B.助词,……的样子,句意:于是感叹地说。
连词,然而,句意: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
C.反,都同“返”,动词,返回。句意:从周国返回鲁国;句意:才能往返一次。
D.使动用法,使……完善、使……完美,句意:怎么能够使他的七尺之躯完美呢!
意动用法,认为……美,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12. D【解析】耳听口出的是小人的学习。
13.
“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所以”1分,“王”1分,句意通顺2分)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美”1分,“以为”1分,句意通顺2分)
14.【解析】(每则材料1分)
材料一侧重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材料二侧重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不是空谈,要付诸实际行动。
材料三侧重谈学习的态度,倡导要像君子一样虚心学习,专心致志,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恰到好处。
【译文】
材料一: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材料二: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材料三: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15. A(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而“霓裳曲罢”则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借唐说宋,并非批评玄宗沉湎酒色)
16.征人之悲,贬谪之痛,国破之恨,朝廷之哀。(结合具体诗句解读出即可。)参考:
①作者以白居易的情事自比,并切琵琶,抒“天涯沦落”之感,发出身遭贬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慨。
②“记出塞”接连数句,从个人遭遇写到国家恨事。“望昭阳宫殿”等句分明是写一种特殊感情,明指昭君出塞去国怀乡之痛,暗喻“二帝蒙尘”的靖康之变。
③词人怀念北方故土,联想琐窗深处,当寒气袭人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而杳无音信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闷,结果愈弹愈是伤心。
④“贺老定场”即无消息,则“沉香亭北倚栏干”(李白《清平调》)的贵妃面影当然也不可见,这“凤尾龙香拨”的琵琶亦无主矣。故作者云“弹到此”即“呜咽”不止,写悲慨无穷的国难家愁。⑤全词以弹琵琶为喻,事实上“弹”(谈)的是国家兴亡之曲。开头写唐,实则写宋。盛时已成过去,有“黍离之悲”也!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 B(转瞬即逝形容非常短暂的瞬间就消失掉,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后者表达的更全面丰富;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后者色彩更显得浓艳;四处飘零指花叶等四处坠落,飘忽不定指轻快地移动不稳定,后者更倾向于抽象物体;兼收博采指广泛收罗采用,兼收并蓄指收下来并保存,后者语义更全面。)
19. C(关联词“只要……就”统一放在两个分句主语之前;“消退”和“暑气”更搭配;“一阵阵”修饰“阴凉”作定语更好;整个分句呈现偏正结构,中心语“阴凉”与下文更衔接。)
20.不同意。(1分)原句采用文学手法以动衬静(1分),通过写鸟的状态来侧面表现月光皎洁明亮,进而衬托环境的清幽;(1分)同时与前文的“叮叮当当”“哗啦哗啦”语义照应,风格一致。(1分)改后虽然更写实,但是却并不生动别致。(1分)
21. D
22.①水稻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②还要进行不同级别的比赛选拔。③指难消化淀粉含量高的水稻,(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四.作文
参考立意:1、文化责任担当
2、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守护精神家园
4、了解家乡文化,增进家乡文化认同
5、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都匀一中新高考协作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宜昌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孝感七县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