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含答案)
展开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报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 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您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8. 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
9.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
A. 第②段后 B. 第③段后 C. 第④段后 D. 第⑤段后
10. 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⑪自然段中的“最真实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11.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声音”?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宇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4. 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 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 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D. 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5. 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B. 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C. “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D. 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6. 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 “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 “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 “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3、 (2019·淮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题跋:绵廷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宮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愉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來,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 "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拫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 《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请简要槪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
2.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⑥段写《淸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4.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4、 (2019·鄂州)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1)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2)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3)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4)《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5)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6)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7)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8)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9)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10)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
(11)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12)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13)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
(14)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15)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16)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17)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18)此外,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
别号怎样取
(19)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20)上文说过,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21)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22)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
(23)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24)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选自《阅读时代》,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女性没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
B.古人取名有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
C.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只用于平辈间称呼。
D.“号以寓怀”,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自取的,用于自称或文友间互称,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2.“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哪几种?请列举。
3.第(12)段划线句中加点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4.第(19)—(24)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5、 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按照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产生失语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人少的原因。
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汉语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种关系”具体指第④段中所说的“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B. 文章第⑤段不能删去,理由是:一、它与最后一段的内容相对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论支撑;二、它丰富了说明内容,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
C.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
D. 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今天,读了本文后,我们应该会增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错误想法。
12. 结合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失语症”下个定义。
失语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8. 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9. C
10. 不矛盾。“最接近真实”即不是完全的真实,这是就骨传导本身而言的。骨传导时,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只有很小的损失;“最真实”则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的,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1. 因为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被我们的大脑接收的,而骨传导失真最小,因此是“真正的声音”;他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导的,都失真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声音”的唯一接收者。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由第④段中“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可概括出“另一半”指“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可知,题干中的“这样的差异”指代第③段中“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第⑤至⑪段的内容是解说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这个句子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应该放到第④段之后,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整合信息。“最接近真实”指真实程度很高,由文章第⑨段中的内容可知,“最接近真实”指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真实程度都很高;第⑩段中说“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那么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自已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最真实的”,故“最接近真实”和“最真实的”和二者不矛盾。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读文章第⑥段至第⑩段可知,我们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真实程度都很高,是自己最本真的声音;他人听到的我们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能量损失较大,真实程度较低,所以说“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
【点睛】。
2、 4. C 5. B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三段“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可知,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在未来有些可能要被刷下去,故“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表述错误,故C错误,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七段“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可知,要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棍,进而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不能一开始就扔掉语言文字,故“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表述错误,故B错误,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九段“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可知,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得到的是“比较正确”的理,而不是客观的理,故C错误,选C。
3、 1.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信息。第①段介绍说明了“题跋”的定义;第②~④段说明了“题跋”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即其发展历史;由第⑤段的尾句可知,其说明了“题跋”的艺术价值;由第⑥段的首句可知,其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综上,可以分条目总结得到答案。
2.不能,目前所知是据目前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据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解答此题,通常分四步走。首先解词,“目前”是“当前、现在”的意思,是对“所知”进行时间限制;然后解句,即联系文本阐释语句,说明了顾恺之是当前所知的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接着分析删去后对原句有什么影响,顾恺之一定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太绝对了;最后总结本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3.举例子,举了《清明上河图》题跋揭示作者部分缺失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创作线索。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第⑥段中“比如”标明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然后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用。第⑥段首句即本段的中心句,即说明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画作的创作线索。列举事例,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好。交代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妙处。标题中的“题跋”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说明了“题跋”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特点,而“点赞艺术”的评价,运用时尚流行词语,增添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综上所述,分条目作答即可。
4、 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是“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故“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女性没有”的说法不对;B项,原文说“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可见“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的说法错误;C项,原文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而该项的“只用于”说得太绝对,不合原意,只有D项符合题意。
2.大约有五种:并列、辅助、矛盾式、补充式和引申式。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的能力。选文中,“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部分的(13)~(17)段开头的词语或短语都是讲的“名”与“字”的关系,直接用这些词语或短语作为该题的答案。
3.不能删。“大多数情况”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联系,但不排除没有联系的情况存在。如果去掉,则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与实际情况不符。(意对即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并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能力。解答这题可分四步:第一步下结论(不;能删);第二步解释加点词的本义;第三步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的作用;第四步加上“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该题,“大多数”是指范围而言,不是全部,说明还有少数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就显得太绝对,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4.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第21段举苏轼别号的来历这个例子,具体说明了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特点。(或:第22段列举王维和柳宗元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别号“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来取;第23段列举“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等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被冠的‘谥号’‘庙号’也是一种别号”。)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题目指定了答题的范围——第19~24段,其中,第22~23这几段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析作用时,要结合该段中具体语境(具体句子)来分析,采用“具体说明了……特点(或特征)”的格式来作答。
5、 11. C 12. 人大脑语言中枢因脑外受损或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的语言障碍。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文没有使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故选C。
【12题详解】
考查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来作答。本题要结合“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这一语句来给“失语症”来下定义。重点要抓住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来概括作答。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含答案),共16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五(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五(含答案),共10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1%,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