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称为天体,天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A.漂浮在天空中的云 B.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C.拖着长尾的彗星 D.浩瀚的太平洋
2.下列有关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体都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 B.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C.晴朗的夜空,肉眼所见的多是行星 D.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是卫星
【答案】1.C 2.D
【分析】1.彗星是宇宙的物质组成形式,属于天体,C正确。漂浮在天空中的云、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浩瀚的太平洋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不是天体,ABD错。故选C。
2.天体可能是由固态或气态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晴朗的夜空,肉眼所见的多是恒星。卫星在宇宙空间运行时,是环绕行星运动的。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恒星是由气体组成,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近似球状的天体;卫星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彗星一般由冰物质组成,绕恒星运转的天体,其亮度和形态一般会随距离恒星远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未来故事: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射出太阳系,到达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系作为新家园。图为相关天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示意图中地球在A、B、C三个位置对应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
A.行星—卫星—行星 B.行星—行星—行星
C.行星—卫星—卫星 D.行星—卫星—恒星
4.若“流浪地球”计划成功,“比邻星”可能对地球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提供无线电短波通讯 B.直接提供矿物燃料
C.提供光热资源 D.形成适宜生存大气
【答案】3.A 4.C
【解析】3.A位置地球上太阳的行星,B位置地球上土星的卫星,C位置地球上比邻星的行星,A正确。故选A。
4.提供无线电短波通讯需要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的作用,和比邻星关系不大;地球质量体积适中,形成适宜生存的大气,A、D错误;比邻星不能直接提供矿物燃料,B错误;比邻星和太阳一样是一颗恒星,将取代太阳为地球是提供光热资源,C正确。故选C。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找到了火星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证据。结合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表和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行星
火星
地球
大气主要构成成分
二氧化碳、氮
氮、氧
赤道半径
3,397公里
6,378公里
自转周期
24小时37分
23小时56分
公转周期
1.9年
1年
表面温度
-63℃
14℃
赤道面与轨道面夹角
25°11’
23°45’
5.图中字母C示意的是( )A.金星 B.彗星 C.火星 D.地球
6.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太阳系天体,因为两者( )
A.有相近的质量和体积 B.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近大气成分
C.有四季变化周期相同 D.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
【答案】5.D 6.D
【解析】5.读图可知,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A→H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此,C是地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读太阳系模式图和表格,根据表格中数据和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太阳系天体,因为两者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可能有液态水和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D正确;二者的质量和体积、大气成分、公转周期存在一定的差异,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颗恒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于( )
A.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B.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C.地球内部的核聚变 D.地球内部的核裂变
8.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辐射关系较密切的是( )
①生物的生长②大气的运动
③地震的发生④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以下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辐射能有关的是( )
A.地热能 B.核能 C.潮汐能 D.煤炭、石油
【答案】7.B 8.A 9.D
【解析】7.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聚变,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8.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故①②正确;地震发生是地球内力作用的原因,③错误;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④错误。所以选A。
9.地热能来自于地球的内部,A错误;核能是原子爆发产生的能量,B错误;潮汐能是受到太阳和月球引力形成的,C错误;煤炭、石油是在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辐射能,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利部分):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太阳能热水器)和间接能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④太阳辐射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传输和物质交换等。
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最佳方式是就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兆焦/米2.年)(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黄土高原 B.东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11.上海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能取之不尽,无污染 B.上海经济发达,能源不足
C.上海技术先进,土地充足 D.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答案】10.C 11.B
【解析】10.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最适于建设太阳能发电站,C正确。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季多阴雨天气,不适合建设太阳能发电站,A错误。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尤其在夏秋季多阴雨天气,不适合建设太阳能发电站,B错误。云贵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季多阴雨天气,不适合建设太阳能发电站,D错误。故选C。
11.根据所学可知,太阳能资源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环保无污染,但这不是上海推广其利用的主要原因,A错误。上海经济发达,但是能源缺乏,为了缓解能源短缺的状况,才大力发展太阳能利用,B正确。上海土地资源比较缺乏,利用现有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可以避免占用有限的土地,C错误。太阳能受天气影响,不稳定,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能电站宜建在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N~35°N这一带.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文中记载的现象是( )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日珥 D.日食
13.该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
A.色球层 B.光球层 C.日晕层 D.日冕层
14.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是( )
①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②两极地区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中断
④江苏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5.太阳活动强烈时,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A.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活力 B.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应急准备
C.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D.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
【答案】12.A 13.B 14.B 15.B
【解析】12.材料中提到的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黑色的乌鸦就是黑子,便并不是真的黑,只相对较暗,故A正确,因此排除B、C、D,选择A。
13.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因此该现象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因此B正确,排除A、C、D,选择B。
14.本道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极大期时,太阳表面的闪焰爆发次数也会增加,其中的带电粒子形成的电流冲击地球磁场,引发短波通讯称为的磁暴,因此①正确;太阳黑子会对地球上的无限电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离地六十公里以上的高空中有一层电离层,但太阳黑子强烈时会产生太阳风暴扰动电离层的电波,影响人类在其中的无线电通讯,因此③正确;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变暖影响,故②错误;极光在极圈附近,因此不可能出现在江苏地区,故④错误;故组合①③正确,B正确,排除A、C、D,选择B。
15.太阳活动强烈的年份,要加强监测和预报,在相关方面提前做好应急准备,B正确。增加户外活动,增强皮肤活力,并不能防范太阳活动的影响,A错误。太阳活动会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扩大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难以防范太阳活动的影响,C错误。清理“宇宙垃圾”,保护宇宙环境与防范太阳活动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道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相关知识,太阳活动有多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以黑子和耀斑为主。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它的温度比周围要低,所以显得暗一些,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黑子愈大、愈多、太阳活动就越强。
图为“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B.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
C.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D.岩石圈就是地壳
17.关于圈层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
②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③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④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16.B 17.C
【解析】16.水作为流体,组成的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圈层,A错误;由所学可知,大气圈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B正确;生物圈大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不能简单地说其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C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由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和地壳构成,D错误,故选B。
17.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四大圈层密切相关,①正确;外部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如岩浆活动与太阳辐射无关,②错误;圈层之间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各圈层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③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作用形成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水平地层(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19.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20.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 )
A.化石种类和数量 B.组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C.岩石的绝对年龄 D.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
【答案】18.B 19.D 20.C
【分析】18.由材料“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水平地层是按照先后沉积的时间顺序形成水平方向的地层,先沉积的地层年代老,位于下层;后沉积的地层年代新,位于上层,排除ACD,选B。
19.通过地层和地层中的化石等我们可以了解生成顺序、新老关系、发展阶段,排除ABC。地层沉积时的环境不同,使得沉积的速度不同,因此地层不能反映时间长短,选D。
20.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的是岩石的绝对年龄,例如岩石中的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可以确定具体的地层形成时间,C正确。化石种类和数量不能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存在后期的化石存在于早期的岩石中,A错误。不同的地层可能存在相同的组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B错误。地层的深度不能反映某地层形成时间,因此植物化石的埋藏深度不能作为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故选C。
【点睛】地层性质:(1)通常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具有层理结构和时间顺序。(2)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如: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则是火山活动的产物。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22.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元古宙 C.中生代 D.新生代
23.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哺乳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答案】21.C 22.C 23.A
【解析】21.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2.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选项C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排除A;图中显示,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排除B;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排除D。故选C。
23.图中显示,新生代时,表示哺乳类的条带宽度,在各类动物中增长最为快速,哺乳类动物物种丰富且增长迅速,因此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爬行动物时代在新生代物种较少,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排除D。故选A。
【点睛】地球环境的演化1.海陆的演变①前寒武纪,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②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③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④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2.大气层的演变①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②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③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3.生物的演化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生物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生物的演化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特征。4.主要成矿期①前寒武纪,重要的金属矿藏成矿时期。②晚古生代,重要的成煤期。③中生代,主要的成煤期。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25.下列地层形成时期与历史上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时期大致一致的是( )
A.⑤→④ B.④→③ C.③→② D.②→①
26.下列重要事件与形成时期对应正确的是( )
A.前寒武纪-蓝细菌大爆发 B.早古生代-鱼类繁盛
C.中生代-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D.新生代开始-出现人类
【答案】24.B 25.D 26.A
【分析】24.据图可知,该地层含有化石,属于沉积岩。图中①含有恐龙化石,恐龙属于爬行动物,②含有蕨类植物化石煤层,③含有鱼类化石,鱼类属于脊椎动物,④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一般情况下,底层的岩层形成较早,上层的岩层形成较晚,地层的形成由早到为④③②①,因此可以推测,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因此选项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对应图中的底层②→①。所以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26.蓝细菌大爆发发生于前寒武纪,A正确;泥盆纪鱼类繁盛,B错误;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C错误;人类出现于新生代的第四纪,新生代开始为古近纪,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生物演化规律:①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②分布空间上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③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诞生和兴盛。
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7.该地质时期是指(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第四纪
28.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29.该地质时期( )
A.联合古陆形成 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C.重要的成煤期 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答案】27.B 28.C 29.C
【分析】27.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恐龙出现在中生代,据此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8.结台图示可知恐龙数量众多,而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C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脊椎动物都繁盛于古生代,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ABD错误,故选C。
29.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台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裸子植物繁盛,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C正确;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A错误;现代海陆位置形成于新生代,B错误;海洋脊椎动物灭绝于古生代,D错误。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
1. 动物演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海洋脊椎动物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2. 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3. 海陆演化:海洋、陆地形成→海陆格局大变迁,联合古陆形成→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大陆漂移→联合古陆彻底解体,大陆漂移到现在位置,形成现在海陆格局。
图为某地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2900千米处
C.3千米处 D.17千米处
31.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厚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黄土高原 C.大西洋 D.刚果盆地
【答案】30.D 31.A
【解析】30.读图,根据地震波的形态,地震波在17千米的深处速度突然加快,说明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17千米处,故D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
31.本题考查考查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是大陆地壳厚度厚,海洋地壳厚度薄;大陆地壳内部,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海拔低,通常地壳薄。因此,与黄土高原、大西洋、刚果盆地等地相比,喜马拉雅山地壳厚度最大,A正确,BCD错。故选择A。
【点睛】地震波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波的性质不一样,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北京时间2020年7月12日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治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本次地震。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据图判断( )
A.地震波P为横波 B.地震波S为纵波
C.圈层M为地壳 D.界面G为古登堡面
3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34.受地震波的影响,地震时该地渔船中的渔民会感受到( )
A.只上下颠簸 B.只左右晃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 D.先左右晃动,后上下颠簸
35.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依据是( )
A.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答案】32.D 33.A 34.A 35.C
【解析】32.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地震波P可以穿透地核,故为纵波,S波不能穿透地核,故为横波,圈层M为地幔,界面G为古登堡面,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33.材料显示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所学知识,地球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故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外核、内核的深度远不止10千米, BCD错误。所以选A。
34.地震波横波和纵波传潘的速度和介质有明显差异。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受地震波的影响,地震时该地渔船中的渔民只感受到上下颠簸。所以选A。
35.地震波传播速度有差异,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地震发生前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而横波的破坏程度更大,故地震预警系统能成功预警本次地震,利用的是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C正确;震源距预警中心的距离是地震发生后才计算出来的,A错误;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以及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并不能预警地震,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二、综合题
36.图为“天体系统示意图”,表为“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行星
距太阳
体积
赤道半径
(地球=1)
(地球=1)
(千米)
水星
0.387
0.056
2440
金星
0.723
0.856
6050
地球
1
1
6378
火星
1.52
0.15
3395
木星
5.2
1316
71400
土星
9.5
745
6o00
天王星
19.2
65.2
25900
海王星
30.1
57.1
24750
(1)图中天体系统共有____级,其中比太阳所在天体系统高一级的是银河系和____(填写乙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
(2)图中丙代表的天体是____,与其距离最近的天体是____。
(3)丙与其它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____、____等特点。
(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按照相互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数字横线上,完成下图。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
a.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b.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
c.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d.日地距离适中
【答案】(1) 四
河外星系
(2) 地球 月球
(3) 同向性 近圆性
(4) b d a c
【分析】本题以天体系统示意图和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为材料,涉及天体系统以及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中看,图中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四级天体系统。太阳所在天体系统为太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和乙河外星系。
(2)图中丙代表的天体位于太阳系,且有月球绕转,丙为地球。根据图示,与地球距离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3)由所学可知,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特征。
(4)图中b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属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为①。d日地距离适中属于地球自身的条件,且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为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a为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c为④。
37.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名称: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F____。
(2)图中G表示____、H表示____。
(3)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岩石圈是指____和____。
【答案】(1) 内核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地幔 莫霍界面
地壳
(2) 横波
纵波
(3) 软流层
地壳 上地幔顶部
【分析】本大题以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从图中看,地震波过E时波速明显加快,E为莫霍界面;F位于E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地震波通过C界面后,横波消失,纵波减慢,C为古登堡界面;D位于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之间,为地幔;A和B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A为内核、B为外核。
(2)从图中看,G波速较慢,为横波;H波速较快,为纵波。
(3)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具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保存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环境向_____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答案】 生物化石 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古生 海洋陆地气候 温暖湿润 植被茂密 海洋 陆地 拾升
【分析】解答该题应从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以下几点: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为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三叶 虫(海洋)恐龙(陆地);由海洋变陆地,则地壳发生过抬升运动。
【详解】(1)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故考察名称为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有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
(3)①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为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按地质年代,古生代是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年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陆地环境,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为恐龙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4)据以上分析可知,①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由海洋变陆地,则地壳发生过抬升运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奇迹秀山鱼生活在, 地震波W1能通过的地球圈层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地理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直接填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