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吉林省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图为2009~2020年世界滑雪场数量重心变化特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9~2020年全球滑雪场数量重心的移动距离约为( )
A.680km B.860km C.1040km D.1220km
2.距离全球滑雪场数量重心轨迹最近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脉 B.乌拉尔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3.全球滑雪场数量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南美地区滑雪场数量增加 B.亚洲地区滑雪场数量增加
C.北美地区滑雪场数量增加 D.欧洲地区滑雪场数量增加
【答案】1.B 2.C 3.B
【解析】1.结合图片可知,2009~2020年全球滑雪场数量重心大概沿45°N纬线移动了10个经度,因此移动距离应为111km×10×cos45°=785km,结合选项可知,B最为接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结合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距离经纬度可知,该地最接近的应是阿尔卑斯山脉,C正确;喜马拉雅山纬度在25°N左右,A错误;乌拉尔山脉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都在极圈附近,BD错误。故选C。
3.结合经纬度的移动可知,滑雪场中心在不断的东移,而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应为亚欧大陆,因此应是亚洲地区滑雪场增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在经纬网图中,纬度间隔1°代表实地距离约111km,经度间隔1°代表实地距离约111cosαkm(α为两点所在的纬度)。
下图为浙江某教师7月1日傍晚在校园内拍摄到的落日美景。校内体育馆位置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4.此时拍摄者位于体育馆的(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5.再过半年,下列现象最不可信的是( )
A.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 B.地球运动到近日点附近
C.悉尼地区高温多雨 D.江淮地区梅雨绵绵
【答案】4.C 5.D
【解析】4.由材料信息“浙江某教师7月1日傍晚在校园内拍摄到的落日美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月1日是夏半年,日落西北;此时日落在体育馆的方向,说明体育馆位于西北方向,而拍摄地点应位于东南方向,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由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7月1日,再过半年,北半球进入冬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A可信;地球运动到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变快,B可信;悉尼地区位于南半球,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悉尼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C可信;我国江淮地区受准静止锋的影响,梅雨绵绵为6月,D不可信。本题选择不可信的,故选D。
【点睛】太阳日出日落方位: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方位除了南北两极点外均为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了极昼、极夜地区以外,太阳都是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太阳辐射通过照射地面使地面升温,地面向大气发射长波辐射,并和大气进行感热和潜热交换,实现了地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位于藏北高原的某观测站海拔为4519.5m,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早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为655.8mm,下垫面为草甸,夏季降水后地表坑洼处会有积水,使得下垫面长时间处于湿地状态。甲乙两图是该地测得的两种辆射在不同季节的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甲乙两种辐射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面长波辐射,乙—大气逆辐射
B.甲—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乙—大气辐射
C.甲—大气逆辐射,乙—地面长波辐射
D.甲—大气辐射,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7.影响图甲中夏季辐射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和纬度位置 B.太阳高度和大气环流
C.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D.植被覆盖率和太阳高度
8.关于乙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季辐射量明显大于其他季节 B.其季节变化由下垫面性质决定
C.日变化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小 D.春秋两季日变化在夜间差异大
【答案】6.C 7.B 8.C
【解析】6.辐射量全天都有,表明不是太阳辐射,排除BD;地面温度高于大气,辐射强度强于大气逆辐射,C正确,A错误,故选C。
7.夏季的太阳高度最大,辐射最强;由材料可知,位于藏北高原的某观测站海拔为4519.5m,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受季风影响,阴雨天气多,大气逆辐射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读图可知,乙是地面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夏季最强,A错误;季节变化由地面温度决定,B错误;地面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小,C正确; 春秋两季日变化在白天差异大,D错误。故选C。
【点睛】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地方时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1.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弱。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较少,而有大部分的可见光区的能量被地面吸收了。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2.过了正午时刻大阳幅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多于支出的热量,直到地方时13时左右,地面温度达最高,地面辐射也达到最强。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地方时14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逆辐射也达到一天的最大。3.同理,大气主要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都无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一天的最低值。
海底洋流是深海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主要在南极洲的威德尔海和北冰洋格陵兰岛海岸附近形成。南极底层洋流是南极表层海水密度增加后下沉并扩散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海底洋流。图为全球部分海底洋流流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利于南极地区表层海水下沉的条件是( )
①表层海水冻结②南极降水增多③极地东风增强④南极气温升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南极底层洋流会( )
①扩大海面油污范围②促进海面逆温快速形成
③导致沿岸降水减少④加强海水热量交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9.C 10.B
【解析】9.南极底层洋流是南极表层海水密度增加后下沉形成的,而密度的变化与温度、盐度密切相关。海水在结冰过程中,在降温时会析出盐分,冰层底部的海水盐度和密度也会变大;极地东风增强,促进表层海水温度下降,海水密度增大,由此①③符合题意。降水增多,稀释海水,海水盐度下降;南极气温升高,会造成水温升高,海水密度下降,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南极底层洋流会扩散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海底,促进高低纬度间海水的热量交换;南极底层洋流为寒流,温度低,通过热量传导降低表层海水的水温,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故③④是南极底层洋流带来的影响。底层洋流不会直接影响海面油污范围;底层洋流对海面逆温形成影响较小,排除①②。故选B。
【点睛】海水的温度密度差异导致产生深海洋流,相对表层洋流来说,深海洋流多指海平面1000米以下的海水流动,深海洋流对世界气候的影响是长期的,即所谓的大洋输送带效应。这些涡旋能从大海深处向大陆架斜坡输送营养。它们还带动全世界海洋的流动,把热带地区的海洋热量输送到极地地区,或者形成洋流和潮汐以帮助平衡气候系统。
河流输沙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其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下图示意1965—2011年长江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该段时期内
A.长江输沙量呈增加趋势 B.长江输沙量呈减少趋势
C.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大 D.长江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大
12.影响长江月均输沙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B.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C.含沙量的季节变化 D.植被覆盖率的季节变化
13.2003—2011年,1~3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该时期流域内降水量增多 B.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
C.该时期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 D.含沙量较其他月份高
【答案】11.C 12.A 13.B
【分析】考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等知识点。
11.该段时期内长江输沙量在不同的月份有增加趋势也有递减趋势,因此基本变化不大,AB错误,不同的季节输沙量明显差异较大,季节变化大,但是年际变化较小,因此正确答案选C,ABD错误。
12.影响长江月均输沙量季节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而根本原因在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因此正确答案选A。B错误,含沙量受水量大小影响,植被具有固沙功能,但是含沙量是说河流里的,因此CD错误。
13.2003—2011年,1~3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三峡大坝水利工程的修建起到了调蓄作用,与该时期流域内降水量增多以及水土流失无关,正确答案选B,ACD错误。
【点睛】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1.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多暴雨的地方含沙量大2.地形;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含沙量大3.土质的疏松程度和土层的厚度;土质疏松,土层巨厚的地方河流含沙量大4.植被覆盖率的高度
石冰川是一种沿着谷地或者坡地缓慢蠕动的冰岩混合体,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是典型的冰缘地貌。石冰川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以南美洲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其石冰川分布存在坡向差异,但相比世界上大多地区,石冰川在各坡向上的分布更均匀。下图示意大雪山各坡向石冰川前缘的最低海拔下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大雪山石冰川( )
A.大多分布在林线以下 B.所含岩块浑圆、大小均一
C.表层岩块粒径较大 D.流出的径流量春季最大
15.影响大雪山不同坡向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阴阳坡 C.植被 D.风速
16.大雪山的石冰川在各坡向上分布比世界上大多地区更均匀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少 B.受人类干扰大 C.纬度较低 D.海拔较高
【答案】14.C 15.B 16.A
【解析】14.由材料可得,石冰川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常年气温在0°C以下,因此大多应分布在林线以上,A选项错误;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移动,移动速度慢,侵蚀作用弱,磨圆度差,大小不一,B选项错误;当雪线升高,冰川源头停止冰雪供应,表层冰雪消融殆尽,只有岩石粒径较大冰碛石下包裹的冰雪尚未消融形成石冰川,继续沿谷底或坡地缓慢蠕动,C选项正确;夏季气温高,石冰川融化量是最大的,D选项错误。故选C。
15.由材料可得,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与区域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因此气温越低,其海拔下限越低,因此大雪山不同坡向石冰川前缘最低海拔下限的主导因素是温度。大雪山不同坡向,纬度差异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差异小,A选项错误;风速和植被对温度影响不大,C、D选项错误;阴阳坡接受太阳辐射量不同,温度有明显差异,其下限海拔高低不一,B选项正确。故选B。
16.由材料可得,石冰川为缓慢蠕动的冰岩混合体,其分布受温度和降水两方面影响;石冰川在各坡向上分布比世界上大多地区更均匀说明大雪山各坡向温度差异小。四川大雪山阴雨天气较多,整体太阳辐射少会使得各坡向温度差异减小,A选项正确;大雪山海拔高,气温低,人类活动稀少,B选项错误;与大雪山相比,南美洲石冰川的纬度更低,海拔更高,说明纬度和海拔不是使大雪山冰川各坡向均匀的主要原因,C、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雪线的因素:温度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降水因素:降水越大,雪线越低;降水越小,雪线越高。地貌因素:从坡度来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每一次天气系统都有出现、发展、减弱、消失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7.图示区域天气系统演变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18.图②时刻,与乙地相比,甲地( )
A.风暴潮更强烈 B.降水更少 C.财产损失更多 D.风力更小
【答案】17.D 18.A
【解析】17.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测,亚洲东南部海域出现低压中心(台风),并向西北运动登陆,图②中低压中心(991)距离台湾岛最远势力较弱,低压中心(982)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图③中低压中心(981)靠近台湾岛势力增强,低压中心(993)位于山东半岛附近;图①中低压中心(974)最靠近台湾岛势力最强,低压中心(997)位于渤海湾。②③①反映出低压中心登陆的过程,海洋上低压中心势力不断增强的过程,D正确。故选D。
18.由甲地位于气旋的北部刮东北风,乙地位于南部刮西南风,可知甲地为向岸风,相对于乙地的离岸风引起的风暴潮更强烈,A正确;甲地风向为迎岸风,登陆后有抬升作用,降水可能会更多,B错误;财产损失情况还要受当地经济社会状况及防灾措施等,C错误;甲处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地新生、发展和消亡之中。台风的发生和维持是由于热带扰动的潜热释放,而潜热的释放同热带大气的位势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有关,其能量主要来源于海洋供给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的潜热。
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不均衡,存在一条明显的人口分界线“祁连-吉隆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长期比较稳定。据1982—2010年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年均增长率1%左右,西北半壁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西北半壁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下图为青藏高原人口、城市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相对于西北半壁,“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出更为活跃 B.产业向西北半壁转移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20.针对“祁吉线”西北半壁人口日益增长带来的问题,今后发展的合理措施是( )
A.加强经济扶贫,大力发展畜牧业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
C.实施生态移民,缓解人地矛盾 D.放开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
【答案】19.A 20.C
【解析】19.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东南半壁由于人口迁出更为活跃,导致人口增长较慢,A正确;青藏高原东南半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错;西北半壁自然条件恶劣且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将产业向西北半壁转移,B错;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别不大,D错。故选A。
20.由材料可知,西北半壁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应实施生态移民,缓解人地矛盾,C正确;完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放开生育政策会导致西北半壁人口快速增加,加大生态环境压力,ABD错。故选C。
【点睛】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居住条件好;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西部多高原山地,气候干旱或高寒,耕地面积少,经济相对落后。
东京都市圈由一都(东京都)三县(琦玉、千叶、神奈川)组成,经济发达,生活着全日本近1/3的人口。下图为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净迁移率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推测1995年以前,一都三县的城市化状况( )
A.东京都出现郊区城市化 B.东京都出现再城市化
C.三县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三县城市化发展迅速
22.东京都市圈在1995年以前的发展状况,说法合理的是( )
A.东京都市圈人口出现负增长 B.东京都城市用地明显扩张
C.东京都部分产业转移至三县 D.三县的服务范围相互嵌套
23.与前期相比,造成1995年以后东京都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交通条件改善 B.产业结构升级 C.服务设施完善 D.生活成本降低
【答案】21.D 22.C 23.B
【解析】21.1995年之前,东京都经济发达但人口大量外迁,说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B错误。三县经济快速发展且人口大量迁入,说明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化发展迅速,C错误,D正确。故选D。
22.1995年之前,一都三县迁移率相加为正值,东京都市圈人口大量迁入,A错误。东京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用地扩展较慢甚至停滞,B错误。三县城市等级相当,服务范围不为嵌套关系,D错误。东京都部分产业外迁至三县而出现人口净迁出,C正确。故选C。
23.1995年之后,东京都出现再城市化现象,最主要原因为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故B正确。交通条件改善与服务设施完善并非引起城市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AC错误。东京都生活成本高,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二、综合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塔尔国土面积约1.1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为覆盖沙土的荒漠,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2022年2月最新数据显示,卡塔尔人口数量为288万人,其中卡塔尔本地居民约占15%,外籍人口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下图)。
(1)分析卡塔尔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原因。
(2)说明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移民占卡塔尔人口比重较大的原因。
【答案】(1)卡塔尔气候全年炎热于燥,沿海地区气候相对凉爽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地处沿海,海运便利,便于对外交往与联系。
(2)卡塔尔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或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落后,居民经济收入低);卡塔尔人均收入高,部分产业对本国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距卡塔尔较近。
【分析】本大题以卡塔尔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卡塔尔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只有沿海地区气候相对湿润、地形平坦,且临近海港,交通便利,较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
(2)移民通常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另外一点就是移民的两个地区交通较为方便;卡塔尔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相对较高,卡塔尔人均收人高,部分产业对本国劳动力缺乏吸引力,而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落后,居民经济收入低,因此卡塔尔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有很大吸引力;此外印度、巴基斯扭、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距卡塔尔较近,方便往来。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永登县地处甘肃中部,境内山峦重叠,地形起伏较大,海拔在1600~3000m之间,河水纵贯,地貌上表现为石质山地与黄土丘陵交错分布。永登县树屏镇及其周边彩色山岭(彩丘)成片分布,面积达600km2,山体以红色为主色调,夹杂青灰、紫灰等色彩,绚丽夺目、形态各异。该地属于我国西部典型的内陆断陷盆地,盆地内发育了超过5km厚的沉积层,上部为软弱的粉砂岩、泥质岩。一般来说,地表因被侵蚀平均下降1m,需要超过两万年的时间,而该地彩丘侵蚀下降1m,只需要五年。图为永登县地理位置示意图和树屏彩丘照片。
(1)说明树屏彩丘的形成过程。
(2)从气候和岩性的角度,分析树屏彩丘侵蚀速率大的原因。
【答案】(1)内力作用导致岩层断裂,形成断陷盆地;盆地内沉积物积累形成沉积岩;内力作用将该区域抬升成山地;流水侵蚀切割及风化作用使沉积岩出露地表,形成彩丘。
(2)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降水集中于夏季,短时强降水侵蚀力强;软弱的粉砂岩、泥质岩易被风化侵蚀,侵蚀速率大。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外力作用和地貌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树屏彩丘位于陇中断陷盆地,内力作用导致岩层断裂。地势较低,发育河湖,接受沉积,形成河湖相沉积泥岩、粉砂岩;后来成为山岭,是因为地壳抬升,受到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地下岩层出露到地表之上。
(2)树屏山岭高侵蚀速率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物质基础和动力基础,物质基础就是岩石容易被侵蚀,比如岩石性质偏软;动力基础比如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导致风化作用强,风沙大风蚀作用强,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水蚀严重等。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鹰潭市孙家农田小流域(116°55′E,28°15′N),水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94.7mm,年均潜在蒸发量为1229.1mm,4-6月份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8%,7-9月份的蒸发量接近全年蒸发量的50%。该小流域土壤母质均为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土壤质地黏重,通气透水性差,土壤酸度高,肥力低。农田主要为橘园和花生地,柑橘根系深度可达1.1m,而花生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土壤层。下图示意该流域农田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层深度的相关性。
(1)指出该小流域地带性土壤类型,并分析该地土壤肥力低的原因。
(2)与花生地相比,分析橘园土壤砂粒和黏粒在垂直方向上差异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1)红壤。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流失多。
(2)柑橘相较于花生,根系更发达,扎土更深,土壤水的运动会驱动细颗粒向下迁移;深层土壤的黏粒含量逐渐升高,砂粒含量的比例降低,从而导致橘园地土壤颗粒大小在垂直方向上相较于花生地差异大。
【分析】本大题以孙家农田小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小流域土壤母质均为第四纪红黏土,故主要以红壤为主。由于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较低,高温时间较长,微生物活动较强,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同时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94.7mm,降水量较大,对土壤淋溶作用强,使得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有机质流失较多。
(2)根据材料可知,柑橘根系深度可达1.1m,而花生根系主要分布在0一20cm土壤层,所以柑橘根系更为发达,扎根更深,土壤水的运动会驱动细颗粒向下迁移;这种迁移使得深层土壤中深层土壤中较细的黏粒含量逐渐升高,而黏粒含量逐渐升高,促使砂粒含量的比例降低;而与柑橘相比,由于花生的根系较浅,这种迁移运动较弱,从而导致橘园地土壤颗粒大小在垂直方向上相较于花生地差异大。
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地理+含解析,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