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下面两幅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题。
1.图中b点位于c点的____方向( )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
2.一架飞机从c地飞到a地,沿最短航程的飞行方向是( )
A.先向正东飞,后向正西飞B.先向西南飞,后向东南飞
C.先向正北飞,后向正南飞D.先向正南飞,后向正北飞
3.与图中b点相对于地心的对称点位于( )
①南半球②东半球③西半球④高纬度带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1.C 2.D 3.B
【解析】1.解题关键是确定b和c的经纬度位置。利用经纬网定方向,首先,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次,利用两点间的劣弧定东西:如果两个点分别在东西经上,两个经度值相加,小于180度,原坐标是西经的在西,原坐标是东经的在东;两个经度值相加,大于180度,原坐标是西经的在东,原坐标是东经的在西。再次,如果两个点同在东经,数字大的在东,小的在西;如果两个点同在西经,数字大的在西,小的在东。读图可知,b的地理坐标是(55°N,140°E),c的地理坐标是(30°S,90°E),所以,b点位于c点的东北方向,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解题关键是理解掌握经纬网图中最短航线的判读。经纬网图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航线是过这两点平分地球的大圆的劣弧。结合左图地球自转方向知其为南半球,且a、c位于同一经线圈上,所以其飞行的最短航线就是其所在经线圈,所以,最短方向是先向正南飞,后向正北飞。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解题关键是理解掌握过地心对称点的位置关系。过地心对称的两点,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之和等于180度,东西经相反。b点的地理坐标是(55°N,140°E),所以,相对于地心的对称点是(55°S,40°W)。所以,对称点在南半球、中纬度、西半球。所以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在经纬网图中判断方向、最短航向的判读、相对于地心的对称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读图、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旅游山区等高线示意图,当地旅游局正着手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漂流能让旅游者体会冲荡激流的运动乐趣,图中最适宜开发该项目的河段是( )
A.①B.②C.③D.④
5.玻璃栈道能让旅游者体验悬空的惊险、刺激感,图中最合理的玻璃栈道规划线路是( )
A.RB.TC.LD.K
【答案】4.B 5.C
【分析】4.为使游客在漂流中体验冲荡激流的运动乐趣,开发该项目的河段应有落差相对较大、河流流速快的区域,①、②、③、④中, ②处等高线密集,落差大,符合要求, B对。①处流速缓慢,不宜开展漂流,A错;③河段等高线稀疏,落差小,水流缓, C错;图中④不位于河流上,不能开展漂流, D错。故选B。
5.玻璃栈道能让游客体验悬空、惊险、刺激,应选择在陡崖处。图中L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最适宜开发玻璃栈道,C对。R处是鞍部,坡度小,不适宜修建,A错。T、K处海拔低,不易体验悬空的惊险,B、D错。故选C。
【点睛】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河流流速慢。
下图示意沿南纬20°纬线的海陆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 )
A.①所在大洋西部多岛弧和海沟B.③所在大洋面积不断缩小
C.⑤海峡是两大洲的分界线D.⑦所在大洋呈“S”形,北部风大浪急
7.图中( )
A.②大陆地跨东、西半球B.④大陆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较小
C.⑥岛屿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海域D.⑧大陆的东部地区火山活动较频繁
【答案】6.A 7.B
【解析】6.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根据经纬度和大洋面积判断,①是太平洋,太平洋西部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消亡边界,形成了众多的岛弧和海沟,故A正确;③是大西洋,大西洋中部有海岭分布,为板块生长边界,使大西洋逐渐扩张,故B错误;⑤海峡是莫桑比克海峡,不是大洲的分界线,故C错误;⑦大洋是印度洋,海域呈“S”形的是大西洋,且印度洋北部陆地面积较大,风浪相对较小,故D错误。本题应选A。
7.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根据经纬网定位可以判断,②大陆为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未跨越东半球,故A错误;④所在陆地为非洲大陆,而非洲大陆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较小,故B正确;⑥为马达加斯加岛,其位置应当位于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海域,故C错误;⑧为大洋洲大陆,其大陆并不在板块交界地带,其东部地区并未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因此火山活动不频繁,故D错误。本题应选B。
【点睛】岛弧和海沟是洋底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而洋底板块俯冲潜入大陆板块之下而造成的。岛弧凸面朝向大洋,其外侧一般为很深的海沟,内侧与大陆之间的海域称为边缘海,边缘海中的深海盆地,叫边缘海盆地。世界上的比较大岛弧有:西太平洋区的阿留申岛弧、日本岛弧、马里亚纳岛弧和中大西洋区加勒比海外小安德列斯岛弧等。
图1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①②两地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图2为某季节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2所示季节影响①地的大气环流为( )
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C.西北季风D.东北季风
9.可为②地带来降水的气压带或风带为的( )
A.甲B.乙C.丙D.丁
10.与①地相比,②地降水特征为( )
A.季节分配均匀B.夏季较多C.冬季较多D.无法判断
【答案】8.A 9.A 10.C
【解析】8.阅读材料,结合图1,①②两地位于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侧,①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在夏秋季节斜率较大,推测其为夏雨型,因此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东岸。②降水量逐月累积折线图在冬春季节斜率较大,推测其为冬雨型,因此为地中海气候,位于大陆西岸。图2中中纬度风带向右偏转,因此图2为北半球,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动到北纬30°以北,因此图2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影响①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大气环流为东南季风,A正确,B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A。
9.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②地为地中海气候,为其带来降水的为西风带,即图中甲风带,A正确,B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A。
10.结合上题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夏雨型,②地为冬雨型,冬季降水较多,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
【点睛】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成因:西风带与副高交替控制。
下图示意难言岛(164°E,75°S)1月和7月平均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难言岛1月、7月气温日较差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地面状况C.大气湿度D.太阳辐射
12.图中时间最可能采用的是( )
A.本地地方时B.东11区区时C.伦敦时间D.北京时间
【答案】11.D 12.C
【解析】11.难言岛位于75°S,7月气温日较差小,1月气温日较差大;主要原因是7月时该地有极夜现象,没有太阳辐射的日变化;1月时有极昼现象,太阳高度日变化大,太阳辐射日变化大,导致温差较大,D正确;该地位于南半球高纬度的海岛上,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大气湿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都小,ABC错误。故选D。
12.一般情况下一日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当地时间的14时,由该地的经度164°E可得该地位于东11区,即当地时间(东11区) 时间为14时,图中时间为3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因此最可能采用的是0时区时间,即伦敦时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等;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区时的计算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左图所示区域陆地地形平坦,M河流经①、②两地,湿地南北长约90千米。右图为2021年某次降雨后①、②两地的径流量曲线。近年来,湿地面积有减小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关于图示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季节炎热干燥B.图中等温线为1月份
C.该区域位于南半球D.全年受单一风带控制
14.湿地面积萎缩,将导致( )
A.①处径流量减少B.①处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C.②处径流量增大D.②处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答案】13.A 14.D
【解析】13.读材料可知,区域陆地地形平坦,等温线弯曲排除地形差异因素。据图中最热月等温线,图示季节为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根据等值线“凸低为高”的原则,等温线向北弯曲,说明北边气温较低,可确定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C错误;北半球陆地最热月为7月,B错误;根据材料湿地南北长约90千米,结合图幅南北长的图上距离,可估算出当地跨越纬度范围在5°内,所以该区域位于30°N至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南移影响温和多雨,A正确,D错误。所以选A。
14.由图可知,降雨后①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大,②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小,说明②河受湿地调节作用大,在湿地下游,该河流从①流向②。湿地面积萎缩,调节作用变小,②处径流量季节变化将增大,D正确;对于上游①处的径流量以及径流量季节变化没有影响,AB错误;湿地下游②处的河流径流量减小,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北源松花江即嫩江,是松花江最大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是黑龙江省主要河流之一。南源松花江(即西流松花江),是松花江正源,发源于东北屋脊长白山主峰长白山天池,该流域水能资源较丰富,规划建设多级水电站。下图示意松花江流域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示嫩江比西流松花江春汛更加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A.流经山区,落差更大B.纬度高,冬季积雪多
C.气温回升速度更快D.从高纬流向低纬
16.松花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地下水位下降B.河流上游蒸发量增大
C.地壳运动活跃D.水库沿岸土地沼泽化
【答案】15.B 16.D
【解析】15.据图分析可知,嫩江比西流松花江的纬度高,流域面积广,冬季积雪更多,故春汛更加明显,B正确,春汛的大小与落差无关,A错误;两地纬度相差不大,气温差异不明显,C错误;春汛与河流流向无关,D错误;故选B。
16.松花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可能会诱发地震,但不会导致地壳运动活跃,与河流上游蒸发量无关。水库蓄水会导致水库沿岸的地下水位上升,当潜水层达到耕作层时,土壤湿度过大,造成土地沼泽化。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春汛,又称“桃汛”、“桃花汛”。春季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多因春季气候转暖,冰雪融化而引起,也有因冷暖气流交替,致霪雨霏霏,乃至暴雨而引起。
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 )
A.甲乙丙B.乙甲丙C.甲丙乙D.丙甲乙
18.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 )
A.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D.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19.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变化的是( )
A.结冰期长短由短到长B.径流量大小由大到小
C.水流的速度由快变慢D.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
【答案】17.D 18.A 19.C
【解析】17.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因河流由高处往地处流,读图得出: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河床的海拔逐渐降低,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丙甲乙,排除A、B、C,选D。
18.读图,得出“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且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宽度变大,故A正确;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海拔下降,故B、C排除;洪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使河床降低。故排除D。因此选择A。
19.由图可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海拔降低,河道变宽。丙位于中游河段的上游,若前期河流流速快,以下蚀为主,海拔逐渐降低:一段时间后,河流流速降低,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道变宽,因此C正确;从图当中无法得出径流量、结冰期、河流含沙量对河床的影响,且影响有限,因此A、B、D排除,选C。
【点睛】溯源侵蚀,亦称向源侵蚀。是指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
洋流可以影响海水的水平温度,从而导致海水剖面图水温等温线发生变化,若下图海水表面水温仅仅考虑洋流的影响,据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数值a>b>c>d)。
20.如果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实线所示,该现象发生在大西洋,那么流经该海区的洋流是
A.巴西暖流B.北大西洋暖流
C.西风漂流D.加那利寒流
21.如果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虚线且c=17℃所示,那么其沿岸可能会形成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答案】20.A 21.C
【分析】本题以等值线的分布为切入点,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及其应用;寒暖流的判读及其影响。
20.由题干可知,海水等温线向南弯曲,且向南温度降低,说明其是南半球,且温度比同纬度海水温度高,是受暖流影响的原因,在大西洋,那么流经该海区的洋流应是巴西暖流,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1.由题干,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虚线c=17℃,可看出等温线向北弯曲,且温度升高,应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且温度比同纬度海水温度低,受到寒流的影响,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C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高纬度,A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受洋流影响小,B错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在大陆东岸,D错误。故选C。
内尔斯海峡是北冰洋海冰和淡水输出的重要通道之一,位于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与格陵兰岛之间。右图为某海冰移动轨迹图,数字为海冰位置所对应某月的(0时)日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流经内尔斯海峡的海流( )
A.性质为暖流B.自南向北流动
C.可以加快周边水域蒸发D.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3.该月中旬,内尔斯海峡风力最强的日期为( )
A.13日B.14日C.16日D.17日
【答案】22.D 23.D
【解析】22.由材料可知,内尔斯海峡是北冰洋海冰和淡水输出的重要通道之一,位于加拿大埃尔斯米尔岛与格陵兰岛之间,则可推知该水域是连接北冰洋及大西洋巴芬湾的通道,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多形成自北向南流动的寒流,寒流对流经的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会抑制减缓周边水域的水分蒸发,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2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格陵兰岛与埃尔斯米尔岛之间,结合上题分析可直接,该海流的主要方向为自北向南,但是17—19日海冰向北运动,且17—18日运动的距离为图示时间段内最长,说明17日有很强的偏南风,能够抵消海流的作用,使冰山快速向北运动,故D项正确。13、14、16日,海冰的移动距离均小于17日,故A、B、C项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重点在于根据材料信息,确定海流的位置;同时根据海冰的移动轨迹,判定风向、风力的变化。
海洋环流可分为表层的风生洋流和深层的温盐环流两部分,后者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在北大西洋环流中,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4.温盐环流( )
A.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B.深层流速非常快C.驱动力来源于海表D.净热量向北输送
25.引起温盐环流下沉区海水强烈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冰影响较大B.降水量增多C.地转偏向力大D.蒸发量减小
【答案】24.C 25.A
【解析】24.结合材料中温盐环流的定义判断,温盐环流在大洋中普遍存在,因此不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A错误;温盐环流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深层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递变幅度不会太大,因此密度差变化幅度小,故海水在深层流速较慢,B错误;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海洋表面太阳辐射不均及降水引起的,因此驱动力来源于海表,C正确;在北大西洋净热量是向北输送,但是温盐环流不仅仅存在于北大西洋中,D错误;故选C。
25.海水结冰导致大部分盐分被析离出来,使未结冰的海水盐度升高,从而导致海水密度增大,A正确;降水量增多会减小海水的密度,B错误;表层海水下沉主要是因为海水密度增大,地转偏向力对密度不产生影响,C错误;蒸发量增大才会使水分蒸发,海水盐度增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1、在外海或大洋,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2、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3、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比较低。
台风是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会对过境海区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对于海洋环境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选取20°N-25°N,127°E的海域,研究1521号超强台风“杜鹃”对海水温度的影响。左图示意该台风移动路径及剖面位置,右图示意该台风过境前和过境时剖面M-N的海水温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与过境前比,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 )
A.台风中心南侧、台风路径左侧B.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左侧
C.台风中心南侧、台风路径右侧D.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右侧
27.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的水温的变化及原因是( )
A.升温 上升气流影响B.升温 表层海水下沉
C.降温 下沉气流影响D.降温 下层海水上升
28.台风形成及移动过程中,能体现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是( )
A.海水蒸发B.狂风暴雨C.风暴潮D.风海流
【答案】26.D 27.D 28.C
【解析】26.在太平洋,台风中心自东向西移动,逐步从太平洋向我国靠近,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23-25°N附近,根据MN剖面图可知,23-25°N区域在M一侧,由此可以判断台风过境时表层水温变化最明显的海区在台风中心北侧、台风路径右侧,D正确,ABC错误,故选D。如下图:
27.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的水温的变化及原因是:由于台风带来狂风,带动表层海水的流动,使下层海水上升来补充,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水温下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同时和潮汐叠加时的情况,是一种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C正确。海水蒸发是海洋向大气输送能量,A错误。狂风暴雨是大气的一种能量释放,不能向海洋输送能量,B错误。风海流是正常的风力带动的表层海水的流动,不是台风发生时的大气向海洋输送能量的形式,D错误。故选C。
【点睛】风暴潮的形成条件:海岸线或海湾地形呈喇叭口状,海滩平缓,使海浪直抵湾顶,不易向四周扩散。持续的刮向岸的大风,由于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海水急剧升降。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天文大潮,它是形成风暴潮的主体。当天文大潮与持续的向岸大风遭遇时,就形成了破坏性的风暴潮。
科学界一般利用太平洋塔希提岛与澳大利亚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值(Pa塔-Pa达)来表征全球气候的变化,称为南方涛动指数(SOI)(下图)。当SOI为负值,对应厄尔尼诺现象,当SOI为正值,对应拉尼娜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2020年的下半年,南方涛动指数变化的原因是( )
A.信风势力增强,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
B.信风势力增强,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
C.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海水异常降温
D.信风势力减弱,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
30.当南方涛动指数为负值时,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智利面临更多的旱灾B.中国东部雨带推移速度加快
C.秘鲁渔场捕获量增多D.澳大利亚东部发生森林火灾
【答案】29.B 30.D
【分析】29.2020年下半年,南方涛动数值为正,表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拉尼娜发生时东南信风势力增强,南赤道暖流强度增大,表层更多的暖海水涌向西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上升流增加,使得表层海水温度持续下降,水温比正常年份低,ACD错误,故选B。
30.南方涛数值为负,表明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南信风的势力会减弱,秘鲁寒流减弱,对沿岸降温减湿的作用下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秘鲁、智利变得多雨湿润,A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一方面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C错误;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西部(澳大利亚东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对沿岸增温增湿的作用下降,澳大利亚东部变得干燥、少雨,森林火灾频发,D正确;厄尔尼诺现象会使影响我国雨带推移的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削弱了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季风环流,夏季风势力弱,全国降水偏少,出现南涝北旱,中国东部雨带推移速度加快,则会导致我国北涝南旱,B错误,故选D。
【点睛】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削弱了西太平洋沿岸的季风环流,使我国夏季风势力减弱,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势力弱,全国整体降水偏少,夏季雨带滞留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时间长,北方大部高温少雨,南涝北旱,使北方夏秋连旱,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登陆我国台风也会偏少,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登曲是青藏高原东部澜沧江的一级支流,流域内总体光照充足,低温干燥。下图示意登曲及其支流两岸山体植被带的垂直带谱(A、B为不同坡向),在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中常可看到条带状的暗针叶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推测图中①处植被类型可能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B.山地季雨林
C.山地针阔混交林D.山地灌丛
32.在同一山体坡上,常绿阔叶林中的条带状暗针叶林最可能位于( )
A.阳坡的山凹处B.阳坡的山脊处
C.阴坡的山凹处D.阴坡的山脊处
【答案】31.D 32.A
【解析】31.根据材料“登曲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为澜沧江的一级支流。流域总体上光照充足,低温干燥”可推测,该流域应地处干热河谷地区,河谷地带气候干燥,降水较少,①植被最可能是山地灌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2.阳坡较阴坡光热条件更好,适宜常绿林生长,故A坡为阳坡,B坡为阴坡。阴坡太阳辐射较弱,热量条件较差,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山地暗针叶林带更倾向于较湿润环境。阳坡有常绿阔叶林分布,且阳坡的沟谷、山凹处太阳辐射相对较弱,水分条件较好,因此可能分布暗针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差异、洋流四个因素,具体如下:1.海陆分布:造成一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因为相应的纬度地带均为海洋。2.地形起伏: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虽地处西风带,但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3.水分差异:如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雨水,在荒漠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绿洲。4.洋流:寒、暖流性质不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如南美西岸的热带荒漠带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延伸至赤道附近。
丹霞梧桐是丹霞山特有的陡崖植物物种,属于落叶小乔木,秋季,叶子变黄,漫山遍野的那一点黄,别有一番风味。图为丹霞梧桐重点保护带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丹霞梧桐的特征可能是( )
A.根系发达B.耐盐耐碱C.叶片坚硬D.喜阴喜湿
34.该丹霞梧桐所处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硬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5.“漫山遍野的那一点黄,别有一番风味”。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B.垂直地域分异C.经度地带性分异D.地方性分异
【答案】33.A 34.B 35.D
【解析】33.由材料可知,丹霞梧桐是丹霞山特有的陡崖植物物种,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崖壁之上,土层瘠薄,根系发达,A正确;由图可知,丹霞梧桐分布区属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以酸性红壤为主,说明其不适应盐碱地,B错;叶片坚硬,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特征,而丹霞梧桐“属于落叶小乔木”,是落叶植被,C错;图中信息显示,丹霞梧桐在坡度较大山地阳坡分布较为广泛,说明其喜阳耐旱,D错。故本题选A。
34.依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丹霞梧桐所处地区属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水平自然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正确,ACD错。故选B。
35.由于秋季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时,丹霞梧桐树叶变黄脱落进入休眠期,故丹霞梧桐属于落叶植被,具有落叶阔叶林的特征,由上题可知,丹霞梧桐所处地区水平自然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漫山遍野的那一点黄,别有一番风味”,体现了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现象,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地方性分异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冰川物质平衡量等于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它是冰川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冰川零平衡线是积累区与消融区分界线。近年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呈快速消融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冰川消退地区植被群落也会发生变化。通常该地冰川退缩后的裸地气温已明显上升,但直到100年后才有地衣类植物茂盛繁育,3000年后才有苔草草甸的广泛发育。甲图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次运动形成的地貌,乙图表示1号冰川物质零平衡线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下列关于1号冰川物质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冰川融化越弱B.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冰川积累越多
C.降水越多,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D.气温越高,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
37.冰川消退后,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直接决定因素为( )
A.土壤B.气温C.水分D.光照
【答案】36.C 37.A
【解析】36.冰川物质平衡量等于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说明积累量越少,消融量越大,A、B错:降水越多,说明冰川物质积累量越大,即冰川物质平衡量大,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C对;气温越高,说明冰川物质消融量越大,即冰川物质平衡量小,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高,D错误,所以选择C选项。
37.基于冰川退化后,主要留下以砾石为主的冰碛物(成土母质),随着时间演化,低等植物作用形成原始土壤并逐渐发育成成熟土壤,逐渐适合高等植物繁育,A正确。由材料可知,气温上升100年后才有植物繁育,因此气温不是直接决定因素,B错误。冰川消退后,水分、光照条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但是对于植物群落演替不会起到直接决定作用,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植物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后,重新进行的植物演替。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该生物群落所属植被类型为( )
A.亚寒带针叶林B.温带草原C.冰原D.苔原
39.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
40.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B.降水减少C.气候变暖D.冻土增厚
【答案】38.D 39.B 40.C
【解析】38.由材料可知,该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植被类型为苔原,自然带为苔原带,D正确;温带草原带下的典型植被是草本植物占据优势,B错误;冰原带下的植物稀少,以冰雪覆盖为主,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带下的典型植被是高大的针叶林占据优势,A错误。故选D。
39.由上题可知,该生物群落为苔原植被,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故B正确;苔原气候相对湿度大,且大部分降水是雪,故A错误;该地的植被抗寒性都比较强,但花期主要是气候温较高的暖季,故C错误;吸收地下水分的功能主要与植被的根系关联较大,与其花型无关,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B。
40.“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说明影响因素是纬度(热量),而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说明这是热量条件变好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所致,C正确;生物群落的自然演变,不是人工播种所致,A错误;降水减少不会增加森林植被,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随着全球变暖,极地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
林地内树冠的多少影响森林对降雪的截留效果和融雪过程。下图示意某地不同林下积雪厚度变化状况。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1.该地最可能位于
A.大兴安岭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四川盆地
42.与落叶松人工林相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
A.降雪量大B.积雪消融快C.枝叶繁茂D.多大风
43.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地的水文意义主要在于
A.增加融雪量B.减少融雪量C.降低汛期水位D.缩短汛期长度
【答案】41.A 42.C 43.C
【解析】4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积雪期长且在三月中旬的空地积雪开始消融,结合植被类型(落叶松和云冷杉),可以判断最可能位于东北地区。故正确答案选择A。
42.从图中可以看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地表积雪比落叶松人工林厚度小,由此可以判断其枝叶繁茂,对积雪的截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3月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下降慢,说明其林下积雪消融慢。故正确答案选择C。
43.林地仅仅是对积雪起到截留作用,不改变其数量,因此融雪量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融雪速度会减缓,因此其水文意义是可以降低汛期水位,延长汛期长度。故正确答案选择C。
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典型的黄土梁和黄土沟地貌,沟谷密度较大,属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域气候为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35mm,降水集中在7~9月,年际变化大。研究发现植被根系分布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土壤水分与侵蚀的关系呈正相关。该流域采用坡耕地—草地—林地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图示意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沿垂直剖面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图示ABC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草地、林地、坡耕地B.林地、草地、坡耕地
C.坡耕地、林地、草地D.坡耕地、林地、草地
45.在某次降雨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三类土地利用中土壤侵蚀状况相符的是( )
A.0~20cm深度坡耕地土壤抗侵蚀变化最显著B.40~70cm深度草地土壤抗侵蚀能力最强
C.30~40cm深度林地土壤抗侵蚀潜力最小D.随深度增加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抗侵蚀力均减小
【答案】44.B 45.A
【解析】44.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相比林地根系最深,树冠最大,蒸腾作用最强,耗水量最大,结合材料“土壤水分与侵蚀的关系呈正相关”可知,林地受外力侵蚀性弱,土壤含水量小,A土壤含水量最少应为林地;草地根系较浅,蒸腾作用小于林地,土壤湿度大于林地小于坡耕地,对应B;坡耕地根系浅,受侵蚀作用强,土壤含水量大,地上植冠小,蒸腾作用弱,耗水量小,土壤含水量最大,对应C。故选B。
45.由材料“土壤水分与侵蚀的关系呈正相关”可知,土壤含水量越高,水土流失量越大。由上题分析可知,A为林地,B为草地,C为坡耕地。由图可知0-20cm深度坡耕地土壤含水量上升速度最快,抗侵蚀力显著下降,变化最显著,A正确;40~70cm深度土壤含水量最低的为林地,因此林地抗侵蚀力最强,B错误;30-40cm深度土壤含水量下降迅速的为林地,因此林地土壤抗侵蚀潜力最大,C错误;林地70cm深度处含水量小于0~10cm深度处,说明抗侵蚀能力增强,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下图为“日本北海道区域轮廓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6.北海道东部海域为航行高风险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面冰山漂浮B.多地震,海啸频繁
C.火山活动频繁D.多海雾,能见度差
47.下列有关北海道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B.东岸受季风影响,冬季降雪量大
C.西岸受海洋影响,冬季气候温暖D.以山地为主,沿海多渔业资源
【答案】46.D 47.D
【解析】46.北海道东部海域为航行高风险区的最主要原因是位于暖寒流交汇处,多大雾天气,能见度差,D正确。北海道东部海域海面冰川影响很小,因而“海面冰山漂浮”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板块边界,火山活动频繁,地震多,海啸频繁,对航行有危害,但不是影响日常航行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
47.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A错误;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西北风经日本海增温增湿后被山地抬升,在北海道西岸形成深雪带,东岸地处背风坡,降雪量小,B错误;北海道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C错误;北海道地形以山地为主,附近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渔业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点睛】北海道是日本列岛的一部分,位于日本北部,是日本第二大岛,与本州岛隔津轻海峡相望,四面环海,被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所环抱;幅员辽阔,约占日本总面积的22%。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有火山分布。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资源如煤矿等,拥有辽阔的森林、巍峨的山川等,气候寒冷,因樱花和雪景,以及薰衣草花海享誉全球。
来自鄂霍次克海的冷湿空气被当地称作“山背风”,多指梅雨后的冷空气活动。图示区域太平洋一侧水稻种植常受到“山背风”的影响造成水稻减产,而日本海一侧反倒从中受益,粮食增产。日本号称“有一亿中产阶级”,消费水平高并且对市场影响大。新培育的水稻品种有抵抗“山背风”影响的能力,产量高而稳定,但不被民众接受。继续种植传统水稻以满足市场需求,需将水稻种植由初夏种植提前到春季种植。下图为“‘山背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8.下列有关日本“山背风”与水稻生产的推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受“山背风”影响较大的时间约在水稻的育苗季节
B.乙地粮食增产,得益于“山背风”改善了该地的热量条件
C.该地新品种水稻不被接受的原因可能是价格较高
D.种植传统水稻提前播种是为了提高复种指数
49.“山背风”对日本东岸的主要影响有( )
①气温下降②光照减弱③降水减少④浓雾多发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0.日本( )
A.住宅多采用轻质环保材料B.人口集中在南部和北部
C.农业生产多用大型机械,集约程度高D.国内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
【答案】48.B 49.C 50.A
【解析】48.根据材料,“山背风”多指梅雨后的冷空气活动,山背风影响该地的时间是夏末秋初,对初夏种植的水稻而言,山背风对水稻影响较大的季节是开花时节,A错;根据图片,乙地位于日本海沿岸,位于山背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时气流下沉增温,改善了该地的热量条件,B正确;日本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价格并不是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口感较差可能是新品水稻不被接受的原因,C错误;复种指数并不可能因为提前播种而得到提高,D错。故选B。
49.日本东侧位于山背风的迎风坡,降水增多,③错误;山背风是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活动,故导致气温降低,山背风受地形抬升,易形成降水和雾,光照减弱,①②④正确。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50.日本火山地震多发,建筑材料多轻质环保,A对;该国人口是从中部向南北迁移,B错;农业生产多采用小型机械,C错;以综合交通运输为主,并不是某一种运输方式为主,D错。故选A。
【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二、综合题
5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南季风和沿岸海底地形是影响粤东至闽南沿岸夏季上升流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夏季珠江径流对东经116°以西的上升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下图示意粤闽沿海部分海底地形。
(1)分析甲处上升流的形成机制。
(2)说明夏季珠江径流对丙处上升流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原因。
【答案】(1)西南季风在甲处是离岸风,使表层海水偏离海岸,形成离岸流;表层水减少,带动底层海水上泛;外海底层海水向岸运动,在甲处沿海底地形爬升,海水上涌。
(2)夏季珠江径流量大;在西南季风和海水运动的共同作用下,珠江水向东扩展到丙处表层;珠江水较底层海水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海水层结稳定,海水上升不明显。
【分析】本题以粤闽沿海部分海底地形图为载体,涉及离岸风、洋流的成因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阅读材料可知,甲处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离岸风,表层海水偏离海岸,形成离岸流,表层海水减少,且带动海底海水上涌,外海底层海水向海岸运动;观察图中等深线,海岸一定距离内较为平滑,利于海底海水的攀爬,海水上涌。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西南季风较为强盛,且南方降雨量较大,珠江径流量也大,在西南季风和海水运动的共同作用下,珠江入海江水被迫向东扩展,并能到丙处位置,由于珠江水是淡水且水温较底层海水高,因而江水密度较小,导致丙处海水层结稳定,因此海水的上升不明显。也就是珠江径流对丙处上升流有抑制作用。
5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内侧,海拔7782米。这里生态系统独特,发育了复杂而丰富的动植物区系,被生物学家誉为“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左图为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右图为南迦巴瓦峰位置示意图。
1.河谷准热带季雨林带2.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3.山地准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带4.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5.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6.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7.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8.高山寒带冻风化壳状地衣带9.高山冰雪带
(1)归纳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2)分析南迦巴瓦峰成为“山地生物资源基因库”的原因。
【答案】(1)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热带—温带—寒带景观,表现为与赤道向两极相似的自然带变化规律;与北坡相比,南坡的自然带数目更多,带谱更完整。
(2)纬度较低,热量丰富,受来自印度洋湿润气流及地形抬升的影响,降水量丰富,山地相对高差大,水热垂直分异明显,适宜多种生物的生存;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自然生态保存较完整。
【分析】本题以南迦巴瓦峰为材料,涉及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从山麓到山顶一次呈现出热带——温带——寒带的自然带变化,整体变化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类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南坡的相对高度更大,基带水热条件更好,自然带数量更多,带谱更完整。
(2)从资料中可读出,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最东端,纬度较低,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水热条件优越;从材料中可读出,该山地海拔7782米,海拔高,相对高差大,山地水热垂直分异明显,物种丰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数量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演化影响较小;区域交通条件较差,交通闭塞,受外界影响较小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示区域火山众多,是因为受到, 图示海域部署的浮标全部位于, 图示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宏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地球自转时,昼夜交替的周期为,某恒星在拍摄日21,该模拟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有,上题演示的地理现象的成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