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
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右图中,M为赤道与某一经线L1的交点,北半球任一纬线L2上两点Q1、Q2 分别位于经线L1的东、西两侧。
完成下列小题。
1.若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 和M、Q2,且Q1、Q2之间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则
A.Q1、Q2 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
B.M、Q1之间连线与地轴相交
C.M、Q1、Q2三点位于同一经线圈上
D.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分别朝西、朝东
2.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
A.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B.可能都位于东半球
C.不可能在同一时区 D.不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
3.读下图, 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答案】1.A 2.B 3.C
【分析】本题考察地球运动的意义,属于基础题,
1.依题意,某日晨线和昏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的经度差达到最大值,即Q1、Q2的经度差达到180°,两点位于一个经线圈上,这时Q1、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M、Q1之间连线与地轴不相交,M、Q1、Q2三点也不位于同一经线圈上,Q1、Q2两点的直立物日影都朝北.故选A.
2.若两个不同日期的晨线分别经过M、Q1和M、Q2,且Q1、Q2与L1之间地方时差不等,则Q1、Q2不可能同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Q1、Q2两点所在的经线不能重合),可能都位于东半球(Q1、Q2两点所在的经线范围可能在20°W-160°E),也可能在同一时区(Q1、Q2两点所在的经度差可以小于15°),也可能出现在1至6月间(出现极昼或极夜时).故选B
3.图①中陆地开始形成低压,海洋上高压势力渐强,准静止锋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天气,杭州应为春季;图②中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的高压势力强劲,杭州地区位于鞍部,南北两侧风向相反,易形成锋面相持,杭州可能进入梅雨时期,应为夏季;图③中陆地高压强盛,海洋上为低压,且我国东部有明显的冷锋过程,杭州此时低温少雨,应为冬季;图④中,陆地高压渐强,东部海域有强气旋活动(可能为台风),杭州可能受其影响,多为秋季.据此四季正确排序应该是:①②④③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把局部示意图转换成学生平时熟悉的光照图是解题的关键,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画图,读图,熟悉了各种光照图,解答这类问题就游刃有余.
2022年夏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限电成为北半球多数国家的“时髦”语言。欧洲西部因持续高温导致死亡人数激增。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欧洲西部气候形成原因相关联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
A.甲——东北信风带 B.①——赤道低压带
C.②——副极地低压带 D.乙——西风带
5.此图对应的季节以及图中明显错误的箭头是( )
A.夏季、① B.冬季、② C.夏季、③ D.冬季、④
【答案】4.D 5.C
【解析】4.由所学气候知识可知,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北半球西风带位于40°N~60°N之间,即图中的乙,D正确;故选D。
5.图示北半球三圈环流,由气压带位置可知,气压带和风带整体偏北,可知该季节是夏季,①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对流上升,A、B、D不符合题意;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是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高空是高压,风向应由副极地低气压带高空吹向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图中③箭头方向错误,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6.下图中从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
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
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答案】A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中间纬度为0°,即赤道,物体从A→B运动,位于北半球,向北运动,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转,即向东偏转;物体从C→D运动,位于南半球,向南运动,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转,即向东偏转。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该图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甲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K、M、P为不同地层。读图回答问题。
7.下列能反映甲地地层剖面的是( )
A.
B.
C.
D.
8.若甲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a、b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河的水能比b河更丰富
B.与b河相比,a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
C.b河下游西南岸冲刷严重
D.与a河相比,b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答案】7.BD 8.CD
【解析】7.从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看,等高线向高值方向凸,说明甲地的地貌为山谷,BC错误;从岩层的分布情况来看,假设P、M、K岩层逐渐变老,说明甲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向斜,B正确;若P、M、K岩层逐渐变新,则甲地为中间老,两翼新的背斜,D正确,故选BD。
8.甲地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则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应分布于40°--60°的大陆西岸,故图示位于南半球,则a河流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影响,故a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而b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小B错误;图中a河流所流经等高线比b河流流经等高线稀疏,且流量较b河小,水能资源比b缺乏,A错误;由于位于南半球,故b河流下游,受地转偏向力向左偏的影响,西南岸受冲刷严重,C正确;b河流流量终年稳定,故河流航运条件较好,D正确。故选CD。
2006年8月10日17时25分,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2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7级(60米/秒)。据浙江省气象台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形成超强台风“桑美”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锋面气旋 D.冷锋
10.“桑美”的源地位于(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答案】9.A 10.D
【解析】9.超强台风“桑美”是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成,中心气压远低于周边地区,属于低气压中心,即气旋天气系统,A符合题意;台风天气与反气旋、锋面气旋和冷锋等天气系统特征不同,排除BCD。故选A。
10.材料信息表明,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登陆,浙江省面向西北太平洋,因此“桑美”的源地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热带洋面上,不可能位于大西洋、北冰洋和印度洋,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台风路径遵循三个一般方向:一是直道(或直跑者),一般向西路径影响菲律宾、中国南部、中国台湾地区和越南。二是抛物线的反曲轨道,风暴反复影响菲律宾东部、中国东部、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三是向北轨道,从起源点开始,风暴向北移动,只影响小岛屿。
下图为香港天文台今年某月某日测得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香港天文台测得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时的时间,最可能是( )
A.三月下旬 B.六月下旬 C.九月下旬 D.12月下旬
12.下列四个城市中,此时风力级别最小的是( )
A.昆明 B.台北 C.北京 D.西安
【答案】11.B 12.C
【分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以及等压线图的判读。
11.据图可知,该季节亚洲东侧的太平洋形成高压中心,因此可判断应为北半球夏季,B正确。故选B。
12.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速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速小。据图分析可知,四个城市中北京附近的等压线最稀疏,此时风力级别最小。故选C。
【点睛】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同一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大陆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形成冷高压。因此,大陆出现高压中心或海洋出现低压中心为冬季,反之为夏季。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越大。不同等压线图中,则比较相邻两条等压线差值的大小,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若比例尺相同,则等压差越大的地方风速越大。
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侵蚀,南岸不断淤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岸修建了长约50~150m的“丁坝”群。它一端与堤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故名“丁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杭州湾北岸线向陆地凹,主要是受到( )
A.流水侵蚀 B.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化作用
14.修建“丁坝”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堤岸被侵蚀 B.加快轮船航行速度
C.加强河床侵蚀作用 D.便于游客观潮
【答案】13.B 14.A
【分析】13.由所学知识可知,杭州湾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右(北)偏,使北岸易于受海浪侵蚀;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B正确。与流水侵蚀、风力侵蚀、风化作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14.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丁坝有利于泥沙淤积,从而减弱堤岸被侵蚀,A正确,C错误。加快轮船航行速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效果更好,通过修建“丁坝”调整航速效果甚微,意义不大,这不是建设“丁坝”的主要作用,B错误。观潮不宜距离水域太近,比较危险,因此目的不是便于游客观潮,D错误。故选A。
【点睛】地表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下图为一年内某两日夜半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甲乙两图所示日期大约相隔( )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16.图示两日,关于①③两地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均地方时24时日落 B.①③两地盛行风向相同
C.①③两地地方时相同 D.①③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答案】15.B 16.D
【分析】15.材料信息表明,两图中均为夜半球,甲图中北极圈全部在夜半球范围,即出现极夜,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乙图中南极圈全部在夜半球范围,即出现极夜,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两者时间相差约6个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图中①、③分别位于甲图中北极圈、乙图中南极圈,都出现极夜现象,从理论讲,两地都是地方时12时日出和日落,A错误;①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处于北半球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北风,③地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处于南半球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南风,因此两地盛行风向不相同,B错误;读图判断可知,①位于黑夜的中央经线上,应为0时,而③位于白昼的中央经线上,应为12时,两地地方时不同,C错误;前面分析可知,①地和③地均正好出现极夜现象,因此正午太阳高度都为0°,因此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D正确。故选D。
【点睛】夏至日(6月22日):北半球昼长达到最长,南半球夜长达到最长,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南半球昼长达到最长,北半球夜长达到最长,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17.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D
【详解】甲最冷月在零度以下,全年降水都比较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在零度以下,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读“某地局部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该地气候资料图。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地形进行了改造,等高线地形图是依据改造后的地形绘制而成。
(1)说出该地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描述当地气候特征,评价当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指出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由材料信息推断改造前的地形类型?
(4)简要说明改造后的地形对农业生产发挥的作用。
【答案】(1)过度开垦;水土流失,森林锐减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影响:有利——全年高温,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热量,全年都能生长农作物,一年三熟。雨季降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旱季有利于小麦、棉花等耐旱作物生长。不利——季风气候降水的不稳定性易导致洪涝灾害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3)季风水田农业,丘陵
(4)作用:①拦蓄径流泥沙,保水保土保肥;②增强了抗旱能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③减轻了对下游河床的淤积,增强了水库蓄水量,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安全和交通道路的畅通。
【分析】读“某地局部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进行对比发现该地区没有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利用土地,存在过度开垦现象;判读该地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季风气候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方面解答;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为梯田,海拔在200米左右,改造前的地形应为丘陵。
【详解】(1)通过读“某地局部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比较发现实际土地利用中的林地、草地所占比例都小于宜林用地和宜牧用地,实际耕地比重远远大于宜农用地,说明该地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过度开垦的问题,会导致水土流失,森林锐减或生物多样性减少。
(2)通过阅读该地气温降水图,最低温度大于15摄氏度,表明属于热带,全年高温,陡增陡减的降水柱状图看出分旱雨两季,由此判断该地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高温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热量,熟制可达一年三熟。雨季降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旱季光照充足有利于小麦、棉花等耐旱作物生长。季风气候降水的不稳定性易导致旱涝灾害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水利工程量大。
(3)根据气候资料和等高线地形图判断,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属于季风水田农业。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应该为梯田,该地海拔在200米左右,起伏不大,改造前应属于丘陵。
(4)本题应从梯田的积极意义方面分析。如梯田可以拦蓄径流泥沙,保水保土保肥;增强了抗旱能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还能够减轻对下游河床的淤积,增强了水库蓄水量,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安全和交通道路的畅通等。
【点睛】本题考察气温降水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农业地域类型。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和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迁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仔细比较“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即可解答第一问,判断出气候类型,可知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气候对农业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方面解答。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岸克图垭口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答案】①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②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测广泛的风沙堆积。③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详解】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可以从沙源与搬运沙子的动力条件去分析。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平均风速大,大风频率高,区域内全年主要为西北风,尽管夏季湖区(尤其在东部)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但大风风向仍以西北向为主。在开阔湖面的影响下造成西北风更为强劲,此强劲的风力可以把湖区西岸和北岸河口三角洲地带的沙粒吹扬起来并向东南方向输移,在受到湖盆东部日月山等高山阻挡后沙粒便停落下来,从而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形成沙丘;而西岸仅在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且东南风势力较弱,因此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研究表明,中生代末期我国南部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古长江各段尚未连接在一起,古川江与古金沙江在甲地汇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我国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西部青藏高原隆起,逐渐形成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随后季风加强,古川江流向改变并经乙地向东流,长江各段最终连接在一起。下图示意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域周边地理事物的分布。
(1)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沉积了巨厚含盐地层,分析该含盐地层的成因。
(2)推测新生代古川江流向发生变化并经乙地向东流的地理过程。
(3)甲地分布着长江流域唯一一处中生代前形成的钛磁铁矿,科研人员依据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来判断古长江东西贯通的情况,简析其判断的科学道理。
【答案】(1)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距海较远,四周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江汉盆地地处中低纬度,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江汉盆地是内流盆地,径流不断从四周带来盐分进入湖盆;内流盆地形成时间长,盐分积累多。
(2)(受板块挤压)甲地地壳持续抬升隆起,阻挡古川江南流;古川江由流向西南方向改为流向东北方向;青藏高原隆起,使我国逐渐形成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且随后东部季风环流加强,降水增多,乙地东、西两侧河流整体侵蚀作用加强(或答地下喀斯特发育);乙地以东地区地壳陷落,(巫山与江汉盆地)高差增大,河流溯源侵蚀、下蚀作用加强,切穿巫山,(袭夺古川江)使得古川江东流。
(3)甲地有古长江流域中唯一一处钛磁铁矿,故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只能来自甲地;该钛磁铁矿风化后经流水侵蚀,当古长江贯通后,钛磁铁矿的碎屑才被古长江流水搬运至江汉盆地沉积。
【分析】本题以古长江流域为背景,考查了含盐地层的成因,古川江流向发生变化的原因及推断钛磁铁矿沉积物的年代,旨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推理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本题可从地形、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江汉盆地,中间地势低,四周地势高,为内流盆地,径流从四周带入大量盐分到盆地中;根据材料,该时期地势东高西低,所以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江汉盆地内,降水稀少;该地地处北纬30°附近,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所以盐分不断积累,且盆地形成时间久远,盐分积累较多,形成较厚的盐层。
(2)读图可知,古川江的流向发生了两个变化,一由流向由西南转向东北,二向东切穿巫山,进而向东流。根据题干知识,西南地区受板块挤压作用,地壳抬升,所以古川江流向由西南转向东北;根据材料,西部青藏高原隆起,逐渐形成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新生代时期季风增强,所以降水量加大,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同时东部地区地陷落,使巫山与江汉盆地落差加大,河水的下切、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最终将巫山切断,袭夺了古川江,使古川江向东流。
(3)由逻辑推理可知,如果甲地有古长江流域中唯一的钛磁铁矿,那么江汉盆地中的钛磁矿物沉积物只能从甲地来,其形成的过程应该是矿物风化后,经流水侵蚀作用,沿着川江向东北,后向东流入江汉盆地,所以应该是发生在古长江贯通以后。
【点睛】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1976年,刁口河道废弃,河水向东流经清水沟流路入海。右图示意黄河三角洲位置,左图示意1976-2016年刁口河道河口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情况。
(1)指出刁口河道废弃40余年来,其河道长度和河口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特征。
(2)刁口河道河口三角洲附近海域的波浪主要为风浪,指出该海域夏季和冬季风浪的流向,并分析波高的差异。
【答案】(1)河道长度不断萎缩;海岸线不断(向海岸或南)蚀(或后)退;河道长度萎缩和海岸线(向岸或南)蚀(或后)退的速度越来越慢。
(2)夏季风浪由东南流向西北;冬季风浪由西北流向东南。由于冬季风势力较夏季风势力强,所以冬季风浪波高较夏季大。
【分析】本题以黄河三角洲位置和1976-2016年刁口河道河口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情况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河道长度和河口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特征、该海域夏季和冬季风浪的流向,并分析波高的差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据图“1976-2016年刁口河道河口三角洲海岸线的变化情况”可知,从1976年以来,刁口河道的入海口逐渐向陆地方向移动,所以河道变短,海岸线由于海水侵蚀作用不断向南移动;相同时间内,移动距离越大说明侵蚀速度越快,1976年到1996年海岸线河口往南变化的速度较快,1996年后速度较慢。所以河道长度萎缩和海岸线向南蚀退的速度越来越慢。
(2)由所学知识可知,此处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风浪由东南流向西北;冬季盛行西北风,风浪由西北流向东南。由于冬季风势力较夏季风势力强,所以冬季风浪波高较夏季大。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此季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阿姆河流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阿姆河流量最大出现在, 推测该岩石的形成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4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此季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