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古诗词赏析之言志抒怀类——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考全掌握
展开
专题八 古诗词赏析之言志抒怀类知识点讲解 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2)炼字①“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是全诗的线索,写登山所见,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3)情感诗歌通过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表达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4)修辞方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5)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在一起。②虚实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六句写海水和山岛,是实写沧海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沧海的壮丽景色③动静结合。山岛耸立,是静态;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和海水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草木和洪波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④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借奇特的想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洛阳,到兖州去省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段时间写的。(2)炼字①“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泰山,或远望泰山整体,或仰望泰山周围,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②“钟”在颔联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人格化,使其有感情,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象。③“割”字,将山南晴朗、山北昏暗的景色勾勒出来,“昏”和“晓”被割开,明暗对比强烈,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④“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3)情感①尾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②全诗,围绕题目中的“望”字为线索,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自朝而暮进而想象,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既写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又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4)修辞方法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大自然钟爱泰山,赋予了其神奇秀丽的景象。(5)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的手法,“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②动静结合的手法,“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颔联写泰山的静景,颈联写“曾云”“归鸟”,由静转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③衬托的手法,“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泰山时的全神贯注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高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众山”和泰山做对比,用“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6)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勇攀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今属江西)人,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作品简介《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1050 年夏,他在浙江为官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该诗。(3)炼字①“千寻”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塔高,②“浮云”是双关语,既写眼前实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③“不畏”是整首诗的诗眼,表现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情感:作者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5)修辞方法①“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以夸张的修辞方法形容塔高,寓意诗人站位高远,为后文“不畏浮云遮望眼”做铺垫。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浮云”是双关语.既写眼前实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使诗歌更具深意。(6)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塔高。“千寻”从正面说明了塔的“尺寸”之高;“鸡鸣见日升”暗含因果关系。只有“塔高”才能在鸡鸣时早早地“见日升”,也从侧面表明了塔高。(7)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作家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定庵文集》。1839(己亥年),48岁的龚自珍厌倦了官场,毅然辞官南归。诗人将自己所写的315首诗,定名为“己亥杂诗”。(2)炼字“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广阔无边的离愁,将画面无限放大,体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3)意象“落红不是无情物”,“落红”即落花,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本诗则具有积极意义。(4)情感:①“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一是离别寓居多年的京城的忧伤,二是逃出樊笼回到外面世界的轻松愉快。②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热情。(5)修辞方法比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自比“落红”,表明自己也愿意像“落红”一样,虽然身不在花枝(朝廷)而已化作春泥(辞官),但内心依然愿意护花(为国效力,护卫国家)。(6)表现手法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落红”,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志向。 5.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婉约词派代表。早年生活优裕,与其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夫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后人辑有《漱玉词》。(2)炼字:“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起,形成一 种浑茫无际的景象。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3)情感:A、“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①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②表达出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B、“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①流露出对南宋黑暗现实的不满;②对自由生活、理想人生的向往。C、全诗:这首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怀才不遇的愤懑,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4)修辞方法引用。“九万里风鹏正举”引用了《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借大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豪气干云。(5)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千帆舞”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九万里风鹏正举”,“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②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山”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相传为仙人所居。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6.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作者简介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著有《珠玉词》。(2)炼字“小园香径独徘徊”,“独”字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总结了全词的情调。(3)情感:词人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表达了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4)表现手法对比。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新”与“旧”对比,表现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感伤。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去”与“来”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5)哲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但同时仍然会有新的美好的事物再现。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3)炼字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与“卷”“飞”“渡”“酒”“挂”“沉”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破屋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老无力”“呼不得”“倚杖”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反映了诗人穷困潦倒的现实处境,为后文中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4)情感①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表现了痛惜之情。③“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表现了焦灼无奈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④“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无私胸怀。(5)修辞方法比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把多年的旧被比作冷铁,把突降的夜雨比作乱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窘迫的生活和秋雨的连绵细密。(6)表现手法①衬托。“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运用衬托,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总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和恼羞成怒的窘状。②烘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用屋破又连遭夜雨的凄凉气氛,烘托了诗人悲戚愁苦的心境。 8.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2)作品简介《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才高志大,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不仅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摊出了长安。《行路难》大概是李白在刚被“放还”时所作,共三首,本诗是其中的一首。(3)炼字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对比,反衬诗人内心的悲苦。②“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4)情感①全诗: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现出极大的抑郁之情;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写仕途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写对政治前途仍抱有幻想;⑤“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短句又表现出徘徊、低沉的心境;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奋发振作、情绪高昂,显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5)修辞方法①夸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②反复和设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诗人进退两难的徘徊、低沉的心境。(6)表现手法①反衬。“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苦、失望的心情。②象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会,想有所作为,却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③用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垂钓在磻溪、伊尹梦乘舟梦日边,从而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9.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2)写作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3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3)炼字①“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激情奔放,统领全词,展现出粗犷豪迈的风格,为全词的豪情壮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千骑卷平冈”“卷”字体现了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凸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涨的豪迈气概。③“会挽雕弓如满月”“挽”字表现出拉满弓的姿态强劲,突显词人信心百倍、激情无比的情态。(4)情感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5)修辞方法比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以天狼星比喻入侵的西夏军队,表达了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愿望。(6)表达方式、表现手法:①直抒胸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为国立功的决心,抒发了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②衬托。以“鬓微霜”也无妨和壮观的狩猎场面衬托“少年狂”的英雄形象,表现出作者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③用典。A.“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引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表达了作者要尽全力抵御外敌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 10.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2)写作背景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3)炼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身”与“心”,“列”与“烈”,运用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自己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4)情感①全诗:词人通过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前途的思虑,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②“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不能为男儿身的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悲情和惆怅。(5)表现手法:①反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中秋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了国家的危难和心里的愁绪。②对比。“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通过身体与内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此人不是男儿身却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③用典。A.“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者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同时暗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表达了作者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国家危难的担忧。B.“青衫湿!”借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典例剖析 【2022·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2.关心民生、心忧天下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生联系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杜甫正是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才歌诗一首。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杜甫身处饥寒之境,仍心系天下寒士,祈求“得广厦千万间”;白居易身披暖裘,由己及人,希望能得“万里裘”,使“天下无寒人”。两人虽境况不同,但都将天下寒士的冷暖记挂在心头,由此可看出两人关心民生、心忧天下的情怀。【参考译文】新制布裘桂地的布匹白得像雪,吴地的丝绵比云还软。布很结实丝绵也很厚,缝成的棉袍暖烘烘的。早晨拥着它坐到晚上,晚上盖着它睡到早晨。哪里晓得严冬的寒冷,浑身像春天一样暖和。半夜里忽然思潮汹涌,抚摩着棉袍迟疑徘徊。大丈夫贵在康济万民,怎么能只求自身的安宁。哪里能得到万丈长的棉袍,(用它)盖裹住大地四周边际。都像我一样温暖,天下就没有受冻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