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一中高三上学期半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一中高三上学期半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廊坊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半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人类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其中珠蛋白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组成四聚体的空间结构,血液呈现红色与其含有血红素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由C、H、O、N、Fe组成,缺Fe会引起贫血
B.每个血红蛋白分子至少含有四个游离的氨基或羧基
C.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可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的有氧呼吸供氧
D.血红蛋白结构的改变可使红细胞的形态呈现镰刀状
【答案】C
【分析】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相关计算: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的总数-肽键数。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的总数-肽键数。
【详解】A、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不能缺少的一种元素就是Fe,缺Fe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A正确;
B、每个血红蛋白分子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组成,四条多肽链至少含有四个游离的氨基或四个游离的羧基,B正确;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血红蛋白结构的改变而使红细胞呈现镰刀状,D正确。
故选C。
2.如下图是高尔基体在人体某细胞中行使功能时的模式图。高尔基体结构中凸出来的一面称为形成面,凹进去的一面称为成熟面。形成面和成熟面外侧均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囊泡,图中的①、②表示的是囊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尔基体是由双层膜围成的扁平囊状结构构成的细胞器
B.高尔基体的形成面、成熟面分别对着细胞膜和内质网
C.囊泡①、②中物质的结构不同,生物活性也不同
D.该过程可发生在记忆细胞中,其分泌抗体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高尔基体是由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囊状结构构成的细胞器,A错误;
B、高尔基体的形成面,成熟面分别对着内质网和细胞膜,B错误;
C、内质网可对物质进行初步加工,高尔基体对物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因此囊泡①、②中物质的结构不同,结构和功能相透应,因此生物活性也不同,C正确;
D、抗体的分泌只发生在浆细胞中,抗体的分泌属于胞吐,胞吐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错误。
故选C。
3.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的水分可以通过渗透作用依次进入内层的细胞,并最终进入导管,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某同学将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及其内层细胞测定初始细胞长度后依次置于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长度并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实验前长度/试验后长度
0.5
0.85
1
1.2
A.第4组细胞为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B.实验前细胞液浓度依次为4组>3组>2组>1组
C.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组别为1组和2组
D.植物旺盛生长时只要增加矿质元素的施入量就会促进生长
【答案】A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实验前长度/试验后长度=1,说明细胞不吸水也不失水,即3组细胞的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为等渗溶液,1组和2组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4组细胞发生了渗透失水。
【详解】A、根尖细胞通过渗透吸水供植物体生长发育所需,与内层细胞相比,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小,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前细胞液浓度的大小依次为1组>2组>3组>4组。B错误;
C、4组为失水组,才有可能出现质壁分离现象,C错误;
D、矿质元素的施入量过大有可能造成“烧苗”,故增加矿质元素的施入量不一定能促进植物的生长,D错误。
故选A。
4.以桃树(2n=16)为材料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可选用分生区细胞、花药分别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均可观察到8个四分体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同
D.若细胞中出现9种形态的染色体,则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答案】B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花药中形成花粉的过程为减数分裂,因此可选用分生区细胞、花药分别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正确;
B、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形成四分体,B错误;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32条,C正确;
D、桃树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染色体形态共有8种,若出现9种形态的染色体,则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正确。
故选B。
5.女娄菜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其叶形的遗传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用宽叶雌株和窄叶雄株进行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叶形中宽叶性状对于窄叶性状为显性 B.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含有窄叶基因的配子存在致死现象 D.群体中不存在窄叶雌性植株
【答案】C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后代出现了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说明亲本中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雌株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故叶形中宽叶对于窄叶为显性,A正确;
B、宽叶雌株和窄叶雄株进行杂交,后代只有雄株,说明控制叶形的基因不可能存在于常染色体上,由于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因此该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后代没有雌株,说明含基因Xa的花粉致死,C错误;
D、因为含基因Xa的花粉致死,因此群体中没有窄叶雌株,D正确。
故选C。
6.RNA病毒有正单链RNA(+RNA)、负单链RNA(-RNA)和双链RNA(±RNA)病毒之分。下图是遗传物质为+RNA的丙肝病毒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图解,①、②、③表示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丙肝病毒的遗传信息可以储存在+RNA和±RNA中
B.①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②③过程均表示翻译过程
C.丙肝病毒的+RNA上只含有一个起始密码子和一个终止密码子
D.①②③中存在A与U、T与A、G与C的碱基互补配对过程
【答案】A
【分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有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2、病毒是寄生生物,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如图病毒属于正链RNA(+RNA)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就直接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酶),该病毒重新合成+RNA的过程可用图中①表示。
【详解】A、+RNA是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可通过复制从+RNA传递到±RNA,因此+RNA和±RNA中均携带遗传信息,A正确;
B、①过程为RNA复制过程,②、③过程均表示翻译过程,B错误;
C、丙肝病毒的+RNA可作为翻译的模板,能翻译出RNA复制酶和结构蛋白,因此其上含有不止一个起始密码子和一个终止密码子,C错误;
D、①②③过程的模板都是RNA,①过程产物是RNA,②③过程产物是蛋白质,不存在T与A的碱基互补配对过程,D错误。
故选A。
7.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常会精确地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但偶尔的意外会造成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异。如图为某种染色体变异的某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变异发生在一对同源染色体间
B.该染色体变异过程中会发生氢键的断裂和连接
C.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D.该变异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由图可知,该变异属于非同源染色体间的移接,A错误;
B、该染色体变异过程中会出现染色体片段的断裂和拼接,因而会导致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连接,B错误;
C、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
D、该变异(染色体易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8.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种群数量的大小也有关系。在小的群体中,由于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个体数有所变动而导致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B.种群越小,遗传漂变可能对基因频率影响越小
C.种群越小,遗传漂变的速度越大
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优胜劣汰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等位基因,故基因突变会引起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种群越小,群体中的个体数量越小,遗传漂变可能对基因频率影响越大,B错误;
C、种群越小,遗传漂变的速度越大,种群越大,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小,C正确;
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可通过对个体的优胜劣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B。
9.某人出现严重腹泻,医生为其输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下列关于输液后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患者体内的血浆含量增加 B.患者的渗透压升高
C.短时间内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不变 D.患者会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A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详解】A、输入的液体直接进入细胞外液,会造成血浆的含量升高,A正确;
B、严重腹泻的患者,渗透压会升高,输入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可以恢复其渗透压,B错误;
C、由于输入的是细胞外液的等渗液,因此不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含量大增,但由于细胞外液总量增加,因此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会降低,C错误;
D、由于输入的是细胞外液的等渗液,因此,组织液渗透压不变,因此不会出现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A。
10.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均为小分子的化合物,其中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5-羟色胺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胞膜上Cl-通道打开。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均与突触小泡在突触后膜内的运动有关
B.两种神经递质均需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C.两种神经递质均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
D.两种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均会被降解或回收
【答案】A
【分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离子的跨膜运动,使其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A、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兴奋时可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A错误;
B、神经递质均需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增大突触后膜内外之间的电位差,故也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无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均会被降解或回收,D正确。
故选A。
11.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DNA病毒,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科学家已分离出130多个变种,大部分宫颈癌的感染类型是HPV16、18型。国际上至今已经有预防性的二价(HPV6、11)、四价(HPV6,11,16,18)和九价疫苗,能减少大部分宫颈癌的发生。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HPV进入机体会引发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HPV疫苗作为抗体可阻止HPV入侵细胞
C.九价疫苗比四价疫苗预防HPV的类型多,预防作用更强
D.效应T细胞导致被HP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B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HPV能进入细胞内部,故进入机体会引发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正确;
B、HPV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疫苗并不能阻止病毒入侵细胞,B错误;
C、九价疫苗能抵抗九种类型的HPV变种,因此比能抵抗四种HPV变种的疫苗预防效果更好,C正确;
D、效应T细胞导致被HPV感染的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12.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为某水域中的生态浮床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态浮床中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B.生态浮床通过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而避免水华的产生
C.生态浮床可进行水体修复与其根系吸收有机物和无机物有关
D.水体增设生态浮床,改变了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A、生态浮床中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A错误;
B、生态浮床的植物在与藻类竞争阳光中占有优势,从而起到抑制藻类繁殖避免水华的发生,B正确;
C、植物根系不能吸收有机物,C错误;
D、水体增设浮床是为了修复水体,但水体浮床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13.关于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焚烧秸秆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同时也能促进植物对能量的利用
B.利用“野败”培育出杂交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合理引进外来物种,可以增加当地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家养的动物最好放生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详解】A、焚烧秸秆使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加快物质循环,但植物不能利用秸秆焚烧中释放的能量,A错误;
B、用“野败”培育出杂交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合理引进外来物种,可以增加当地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家养动物有些不是本地物种,放生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因此要掌握合理的“放生”生物的时机,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
14.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病毒的生命活动均离不开细胞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C.病毒可作为抗体引起免疫反应 D.HIV可通过输血进行传播
【答案】AD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不具有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能力,因此任何病毒的生命活动均离不开细胞,A正确;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中的一种,B错误;
C、病毒作为抗原可引起免疫反应,C错误;
D、HIV可通过输血、注射或性接触等传播,D正确。
故选AD。
15.凋亡诱导因子(AIF)是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存在于线粒体膜的间隙,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功能。凋亡信号刺激线粒体会引起AIF转移至细胞核,引起细胞核中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凋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IF在细胞核中合成,又可回到细胞核发挥作用
B.凋亡信号刺激线粒体时,可引起线粒体膜通透性的改变
C.AIF是一种酶,通过破坏核DNA的结构促进细胞凋亡
D.由凋亡信号刺激引起的细胞凋亡属于一种程序性死亡
【答案】BCD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AIF是由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A错误;
B、由图可知,凋亡信号的刺激使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使AIF能透过膜结构出线粒体,B正确;
C、AIF这种酶可以水解核DNA,从而使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受阻,细胞的某些功能不能实施,从而促进细胞凋亡,C正确;
D、细胞凋亡属于程序性死亡,D正确。
故选BCD。
16.南瓜果实中的白色与黄色、盘状与球状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基因A与a、B与b控制。现有纯合的白色球状品种与纯合的黄色盘状品种杂交得到F1,F1全部表现为白色盘状,F1自交得到F2,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性状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盘状对球状为显性
B.若后代出现四种表型,则基因A与a、B与b独立遗传
C.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均为3:1
D.F2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5/8
【答案】BD
【分析】纯合的白色球状品种与纯合的黄色盘状品种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白色盘状,说明性状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盘状对球状为显性。
【详解】A、纯合的白色球状品种与纯合的黄色盘状品种杂交,后代全部表现为白色盘状,说明性状白色对黄色为显性、盘状对球状为显性,A正确;
B、若后代出现四种表型,且比例为9:3:3:1,则基因A与a、B与b独立遗传,B错误;
C、无论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还是两对染色体,F2每对相对性状均会呈现3: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
D、当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的比例为5/8。当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重组类型的比例取决于该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率,D错误。
故选BD。
17.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多,因此肾上腺素也被称为“应急激素”。下图表示肾上腺素发挥作用的几种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肾上腺素可作用于肝细胞,起到升高血糖的作用
B.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小肠壁血管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稳定
C.剧痛引起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由图可知,肾上腺素的作用效果与靶细胞及受体种类均有关
【答案】AD
【分析】分析题图:肾上腺激素和肝细胞表面的β受体结合,导致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肝细胞释放出来,提升血糖浓度;肾上腺激素和骨骼肌血管细胞表面的β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中血管舒张;肾上腺激素和小肠壁血管细胞表面的α受体结合,导致小肠壁中血管收缩。
【详解】A、图甲中的肾上腺素作用于肝细胞上的受体,使肝糖原分解,从而升高血糖,A正确;
B、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小肠壁血管,使其收缩而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
C、剧痛引起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
D、由图可知,肾上腺素的作用效果与靶细胞种类以及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种类均有关,D正确。
故选AD。
18.黄瓜为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其雌蕊﹑雄蕊的发育与基因M,N有关,其调节过程见下图(未被乙烯抑制时,雄蕊正常发育),已知基因N的作用会造成乙烯持续积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黄瓜雌蕊﹑雄蕊的发育直接受基因控制
B.乙烯能促进雌蕊发育﹑抑制雄蕊发育,体现了乙烯的两重性
C.基因M的表达对基因N的表达起到促进作用
D.基因N的表达与乙烯产生之间存在正反馈
【答案】AB
【分析】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某种性状可受多个基因控制,性状表现也受生存环境的影响。
【详解】A、基因通过控制乙烯来控制雌蕊﹑雄蕊的发育,A错误;
B、直接受激素调节,乙烯能促进雌蕊发育、抑制雄蕊发育,只体现了乙烯的作用,并不能体现乙烯的两重性,B错误;
C、基因M的表达产物可促进乙烯的产生,乙烯可激活基因N的表达,因此起到促进作用,C正确;
D、基因N的作用会造成乙烯持续积累,因此基因N的表达与乙烯产生之间存在正反馈,D正确。
故选AB。
三、实验题
19.蕨麻也叫“人参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科研工作者为了研究高原寒冷地区蕨麻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外界影响因素,选择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年平均气温1.7℃)中高寒草地和高寒湿地两个典型生态系统对植物的光合速率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要获取总光合速率的数据,还需在_____条件下测量蕨麻的_____数据。
(2)上图是根据在晴朗的天气下测得的数据绘制的曲线,分析两条曲线可得出结论:
①两种植物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
②草地蕨麻比湿地蕨麻在08:00~18:00之间的净光合速率要_____(填“高”或“低”);
③从总体趋势上来看,_____。
图中曲线出现c1、c2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有人认为,限制高寒地区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为温度,若将温度上升为20℃,蕨麻的光合速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为了驳斥这种观点,你的理由是_____。
【答案】(1) 黑暗 呼吸作用速率
(2) 低 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两者差异变化不大 光照增强,气温上升引起部分气孔关闭,植物吸收CO2的能力减弱,暗反应速率减弱,净光合速率降低
(3)生物和环境具有适应性,蕨麻是适应高寒环境的生物,将温度提高到20℃可能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会出现光合速率降低甚至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的情况
【分析】1、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①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②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③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总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和,图中呈现了净光合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因此需在黑暗条件下测定细胞呼吸作用速率,然后计算得到总光合速率。
(2)分析两条曲线可知,草地蕨麻比湿地蕨麻的光能利用率要低。从总体趋势上来看,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两者差异变化不大。由图可知,c1、c2对应的时间大概是中午十二点左右,该时间段光照增强,气温上升引起部分气孔关闭,植物吸收CO2的能力减弱,暗反应速率减弱,净光合速率降低,出现c1、c2的“光合午休”现象。
(3)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蕨麻具有适应高寒环境的能力,将温度提高到20℃可能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会出现光合速率降低甚至光合作用不能进行的情况,因此不会出现光合速率升高的情况。
【点睛】本题以蕨麻为素材,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总光合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四、综合题
20.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应采取节约使用综合利用,避免浪费和破坏的原则。不仅现代人注重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古代的贤者也提出过有助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时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中的鱼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种群,理由是_____。
(2)若想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法,采用密网捕捞池塘中的鱼不利于鱼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因是_____。
(3)与人工林相比,当地的天然林物种丰富度要_____(填“高”或“低”);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树林中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_____。假设山火造成某地的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此种演替为_____。
【答案】(1) 不是 种群指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池塘中的鱼不是一种生物
(2) 标记重捕 密网在捕获大鱼的同时也会捕获更多体型较小的鱼类,引起幼年鱼的数量减少,从而降低鱼类的出生率,升高鱼类的死亡率
(3) 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次生演替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①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1)种群指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池塘中的鱼不是一种生物,因此池塘中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2)鲤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调查鲤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若采用密网捕鱼,在捕获大鱼的同时也会捕获更多体型较小的鱼类,引起幼年鱼的数量减少,从而降低鱼类的出生率,升高鱼类的死亡率,从而不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再生。
(3)人工林中的物种较少,结构比较简单,与人工林相比,当地的天然林物种丰富度要高。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树林中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山火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地下茎等繁殖体,故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点,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定义,熟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掌握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识记丰富度的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并能结合题意准确作答。
21.家鸡(2n=78条)的野生祖先是红原鸡,经过人类驯化和选育,培育出了很多品种。山东省汶上县是我国本土芦花鸡的发祥地之一。已知芦花性状仅由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没有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非芦花鸡。携带两个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宽白斑芦花鸡,只携带一个B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窄白斑芦花鸡。现将非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产生F1。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性染色体ZW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定律,若对芦花鸡的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___________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2)自然界的芦花鸡种群中,基因型和表型的种类分别为___________,进行杂交的非芦花鸡和芦花鸡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F1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F1中的公鸡、母鸡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ZB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3)若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显隐性情况未知,现有纯合的芦花和非芦花的雌雄若干,请你设计杂交实验,通过一代杂交判断出显隐性,请写出实验思路及结论________。
【答案】(1) 分离 40
(2) 5和5 ZbZb、ZBW 窄白斑芦花公鸡∶非芦花母鸡=1∶1 33.33
(3)选取纯合的芦花和非芦花鸡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其中一个杂交后代只有芦花一种表型,则芦花为显性性状,非芦花为隐性性状;若其中一个杂交后代只有非芦花一种表型,则非芦花为显性性状,芦花为隐性性状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母鸡为ZW,公鸡为ZZ。羽毛的芦花斑纹(B)对非芦花斑纹(b)为显性,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无此基因。母鸡基因型为:ZBW(窄白芦花)、ZbW(非芦花);公鸡基因型为:ZBZB(宽白芦花)、ZBZb(窄白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1)性染色体ZW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鸡的染色体为2n=78条,进行基因组测序需鉴定38条常染色体和Z、W两条性染色体上碱基的序列。
(2)自然界的芦花鸡种群中,基因型有5种,分别为ZBZB、ZBZb、ZbZb、ZBW和ZbW,表型有宽白斑芦花公鸡、窄白斑芦花公鸡、非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非芦花母鸡五种。基因B控制芦花性状,则亲本中非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芦花母鸡的基因型为ZBW,F1的基因型为ZBZb,ZbW,表型及比例为窄白斑芦花公鸡:非芦花母鸡=1:1。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ZBZb:ZbZb:ZBW:ZbW=1:1:1:1,ZB的基因频率=(1+1)/(2×2+2)×100%≈33.33%。
(3)因为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显隐性情况未知,因此应该用正反交的方法进行鉴定。思路:选取纯合的芦花和非芦花鸡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及结论:若其中一个杂交后代只有芦花一种表型,则芦花为显性性状,非芦花为隐性性状;若其中一个杂交后代只有非芦花一种表型,则非芦花为显性性状,芦花为隐性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叶片的脱落和蕾的开裂与离层细胞有关。离层是由薄壁组织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几层细胞,当叶片将要脱落或蕾将开裂时,离层细胞的外层细胞壁被分解,细胞呈现游离状态。研究发现:离层的产生与植物激素有关。噻苯隆(THIDIAZURON)是一种人工调节剂,其作用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在这些部位,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噻苯隆具有与生长素类似的调节植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但噻苯隆不能称为植物激素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由图可知,噻苯隆是通过影响内源激素的____________来促进叶片脱落和蕾的开裂。
(2)实验研究发现,乙烯可促进离层区细胞合成和分泌酶X,酶X能够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由此可知,乙烯促进叶片脱落的机理是___________。
(3)欲研究不同浓度的噻苯隆对叶片脱落的影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
【答案】(1) 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色氨酸 不是植物体产生的 含量
(2)乙烯通过影响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离层的形成
(3)将生长状态相同的同种植株相同部位的叶片均分为4组(≥3组即可),1组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2、3、4组分别喷洒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噻苯隆溶液,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这些植株,观察叶片脱落所需的时间
【分析】由图可知,噻苯隆具有促进乙烯、脱落酸的产生,抑制生长素运输的作用。
【详解】(1)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噻苯隆虽然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但由于不是植物体产生的,因此不能称为植物激素。由图可知,噻苯隆是通过影响内源激素的含量来促进叶片脱落和蕾的开裂。
(2)乙烯可促进离层区细胞合成和分泌酶X,酶X能够水解离层区细胞的细胞壁导致叶柄脱落。由此可知,乙烯促进叶片脱落的机理是乙烯通过影响细胞中基因的表达,通过表达特定的酶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进而促进离层的形成。
(3)设计实验时应注意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噻苯隆的浓度,因变量是叶片脱落的多少或时间等,植株的长势、健康状况、培养条件等属于无关变量。欲证明不同浓度的噻苯隆对叶片脱落的影响,可将生长状态相同的同种植株相同部位的叶片均分为4组(≥3组即可),1组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2、3、4组分别喷洒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噻苯隆溶液,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培养这些植株,观察叶片脱落所需的时间。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要求考生熟记五大植物激素产生、分布、功能和对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
23.克隆的英文“clone”源于希腊语的“klōn”(嫩枝)。生物的无性繁殖方式统称为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克隆技术在增加动物数量以及优良家畜的繁殖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核移植的方法可以获取克隆动物,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___________和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前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动物细胞核移植过程中,通常采用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原因可能是______核移植前需将卵母细胞培养至MⅡ中期,并去核,去核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克隆技术可用于动物器官移植,能解决____________等问题;胚胎分割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克隆,应选取___________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要保证将___________均等分割。
【答案】(1) 胚胎细胞核移植 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全能性相对容易,而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比较困难
(2) 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促进细胞核恢复分裂能力的物质 避免卵母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传递到子代
(3) 供体器官不足和排斥反应 属于 桑椹胚或囊胚 内细胞团
【分析】动物细胞核移植可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原因: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相对容易,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十分困难。
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因为体细胞的全能性低于胚胎细胞。
【详解】(1)哺乳动物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前者的原因是动物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全能性相对容易,而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高、恢复其全能性比较困难。
(2)动物细胞核移植过程中,通常采用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原因可能是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促进细胞核发育的物质。核移植前需将卵母细胞培养至MⅡ中期,并去核,去核的目的是避免卵母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传递到子代。
(3)克隆技术可用于动物器官移植,能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排斥反应等问题;胚胎分割属于克隆,应选取桑椹胚或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要保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点睛】本题考查核移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廊坊市一中高三12月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