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贵州省凯里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一般情况下,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糖蛋白、有氧呼吸的酶、H+ B.过氧化氢酶、受体、血红蛋白、H2O
C.Na+、葡萄糖、氨基酸、CO2 D.蛋白质、Ca2+、载体、抗体
【答案】C
【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所用的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有氧呼吸的酶位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O2和H+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发挥作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胞内,起到识别结合信号分子的作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过氧化氢酶在细胞内催化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水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Na+、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需要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可以是内环境组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经体液运输,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可以是内环境组分,C正确;
D、载体位于生物膜上,负责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细胞会产生一些分泌蛋白,分泌到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浆细胞分泌抗体,蛋白质可以是内环境组分,D错误。
故选C。
2.如图是肝脏局部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液体,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B.③产生的CO2既可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参与体液调节
C.②③④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①液体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肝脏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②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③是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详解】A、②组织液绝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进入淋巴管形成④淋巴液,因此②组织液渗回①血浆和渗入④淋巴液的量相差较大,A错误;
B、③组织细胞产生的CO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形成缓冲对参与调节pH,同时能通过体液运输调节机体的呼吸作用,因此CO2既能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又参与了体液调节,B正确;
C、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C错误;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①血浆和②组织液,D错误。
故选B。
3.稳态是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例如在高强度运动时,机体通过多器官、系统的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对该调节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散失
B.生成的较多CO2能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调节呼吸机能
C.产生的乳酸能被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中和从而保持pH相对稳定
D.运动员出现严重脱水,进行输液补充生理盐水。补充过量了,机体增加排尿,此时尿液中只排出多余的水分
【答案】D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体温调节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散失,A正确;
B、生成的较多CO2能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刺激呼吸中枢脑干,调节呼吸机能,B正确;
C、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如HCO3-、HPO42-等离子,能中和细胞代谢产生的酸碱物质(乳酸等物质),从而保持pH相对稳定,C正确;
D、生理盐水是与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相等的溶液,过量补充,内环境溶液量增加,需要通过排尿排出一定量液体,尿液中排出的既有水分也有无机盐等,才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D错误。
故选D。
4.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 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 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 Na+浓度高于膜内
C.N 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答案】B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错误;
B、M处无论处于静息电位还是动作电位,都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正确;
C、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5.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A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6.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答案】A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
C、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
D、据图可知,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A。
7.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下图为血液中单核细胞迁移到血管外组织后的3种去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单核细胞可以为人体第二、三道防线提供免疫细胞
B.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体现了它的全能性
C.单核细胞凋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人体内的白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病原体,有些能参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单核细胞的三个去向是分化为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走向细胞凋亡。
【详解】A、单核细胞可以分化成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它们可以参加人体免疫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线,A正确;
B、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从本质上讲是所有遗传信息都得以全部表达,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没有体现它的全能性,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单核细胞凋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
D、人体内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病原体,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能参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B。
8.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感染HIV早期,HIV浓度下降只依赖细胞免疫的作用
B.HIV只能侵入并破坏人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
C.艾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但不属于遗传病
D.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通过记忆细胞可直接消灭入侵的HIV
【答案】C
【分析】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HIV侵入人体后通常可以潜伏2~10年甚至更长时间。期间,HIV 会经历迅速增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分泌抗HIV的抗体,这也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
2、人类遗传病: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详解】A、人体感染HIV早期,HIV浓度下降依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A错误;
B、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B错误;
C、人类遗传病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艾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但不属于遗传病,C正确;
D、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通过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及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进而消灭入侵的HIV,D错误。
故选C。
9.在某种哺乳动物体内注射m抗原和n抗原后,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在第28天注射m抗原和n抗原之后,机体针对它们产生了相应变化,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第一次接触m抗原或n抗原,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相近
B.第28——42天,抗m抗体产生量很高,与记忆B细胞有关
C.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会在一段时间后被降解
D.注射n抗原,加快并增强了抗m和抗n抗体的产生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首次注射m抗原,机体产生少量抗m抗体,再次注射m抗原,机体产生大量抗m抗体;首次注射n抗原,机体产生少量抗n抗体。
【详解】A、据图可知,第一次接触m抗原和第一次接触n抗原,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相近,A正确;
B、据图可知,第7天第一次接触m抗原,在第28天再次注射m抗原,引起机体二次免疫,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第28——42天,抗m抗体产生量很高,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
C、据图可知,抗体在产生后一段时间含量逐渐减少,说明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会在一段时间后被降解,C正确;
D、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所以注射n抗原不会加快并增强抗m抗体的产生,D错误。
故选D。
10.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众多科学家参与其中并作出重要贡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在单测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化学物质
B.鲍森•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在尖端分布不均匀
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证明其化学本质是IAA
【答案】B
【分析】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详解】A、达尔文提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尖端会产生某种“影响”,但并不确定该影响是化学物质,A错误;
B、鲍森•詹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的胚芽鞘黑暗中实验(排除单侧光影响)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但并不确定该物质是生长素,C错误;
D、温特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证明化学本质是IAA,D错误。
故选B。
11.切取燕麦胚芽鞘的顶端,分为a、b两组,按图示的方法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再用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进行图c、d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b中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关系为:①<③=④<②
B.若用琼脂块①和②进行图c实验,则引起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一致
C.如用琼脂块③和④进行图d实验,则引起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不一致
D.若琼脂块①②③④均能引起图c中胚芽鞘弯曲生长,则证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答案】B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详解】A、图a中,胚芽鞘匀速旋转,因此胚芽鞘两侧受光均匀,因此生长素含量①=②,图b中,容器匀速旋转,因此左侧受光多于右侧,因此生长素含量③<④,所以生长素含量应为:③<①=②<④,A错误;
B、图a中,胚芽鞘匀速旋转,因此胚芽鞘两侧受光均匀,因此生长素含量①=②,因此进行图c实验,则引起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一致,B正确;
C、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用琼脂块③和④进行图d实验,则胚芽鞘均不弯曲,C错误;
D、若琼脂块①②③④均能引起图c中胚芽鞘弯曲生长,则证明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赤霉素主要合成部位是幼根等,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B.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C.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
D.各种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表现一定的顺序性
【答案】C
【分析】1、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例如,在猕猴桃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激素的含量会像接力一样按照次序出现高峰,调节着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详解】A、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能够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A正确;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B正确;
C、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C错误;
D、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D正确。
故选C。
13.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A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A、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
B、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
C、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
D、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会存在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故选A。
14.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程序死亡蛋白—1)结合,抑制T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一种细胞因子,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免疫中干扰素能识别并直接杀死病毒和肿瘤细胞
B.T细胞对癌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C.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D.PD-L1和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
【答案】C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防御性保护作用;②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③免疫监视指机体清除和识别突变的细胞。
【详解】A、干扰素属于细胞因子,并不能直接杀死病毒和肿瘤细胞,A错误;
B、T细胞对癌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B错误;
C、PD-L1抗体和PD-1抗体能分别于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和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但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就不能结合,T细胞可以对肿瘤细胞起免疫作用,因此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C正确;
D、PD-L1与PD-1的结合,导致T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因此PD-L1与PD-1的结合会降低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D错误。
故选C。
15.科研人员研究了两种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某品种月季芽体分化的影响,实验统计到的芽分化率(%)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6-BA(细胞分裂素类/(mg•L-1)
IBA(生长素类)/(mg•L-1)
0.1
0.2
0.3
0.4
0.5
1.0
31
63
58
49
41
2.0
40
95
76
69
50
3.0
37
75
64
54
41
4.0
25
35
31
30
25
5.0
8
21
12
8
4
A.6-BA浓度大于3.0mg/L时,芽分化率明显降低
B.6-BA与IBA的比例为10:1时芽分化率均高于其他比例
C.在6-BA浓度是2.0mg/L时,随IBA浓度增大芽分化率先增大再下降
D.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6-BA和IBA,均可以促进芽分化
【答案】C
【分析】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随着IBA浓度的增加,芽的分化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mg•L-1的6-BA和0.2mg.L-1的IBA是实验处理中芽分化的最佳组合。
【详解】A、据表可知,当6-BA浓度在4.0-5.0mg•L-1时,芽分化率明显降低,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6-BA与IBA的比例为10:1时芽分化率分别为31%、95%、64%、30%、4%,与其他实验组对比可知,此时的芽分化率并不是都高于其他比例,B错误;
C、据表可知,在6-BA浓度是2.0mg/L时,随IBA浓度增大芽分化率先增大再下降,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以芽体为外植体,探究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IBA对芽体增殖的影响,实验组的自变量是6-BA和IBA的不同浓度,因变量是芽的分化情况,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适量的6-BA和IBA,可促进芽分化,但并非任意添加的6-BA和IBA均可以促进芽分化,D错误。
故选C。
16.莴苣种子对红光的反应远比远红光敏感。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光照射处理方式
发芽情况
对照组
无光照
不发芽
组1
红光
发芽
组2
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组3
红光→红外光→红光
发芽
组4
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A.莴苣种子内有感受红光的受体
B.红外光能为莴苣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
C.将组2处理的种子置于自然光下,种子会发芽
D.光通过影响光敏色素的结构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答案】B
【分析】分析表格可知,1组和3组均发芽,2组和4组不发芽,可推测莴苣种子发芽与否,与最后一次照射的是红光还是红外光密切相关,最后一次是红光则会发芽,最会一次是红外光,则不发芽。
【详解】A、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莴苣种子的发芽过程进行调控,光作为信号调控莴苣种子的发芽过程,莴苣种子内有感受红光的受体,A正确;
B、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能量由细胞呼吸提供,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不能为种子萌发过程提供能量,B错误;
C、据图表可知,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照射下莴苣种子不发芽,自然光包含红光和红外光,莴苣种子对红光的反应远比远红光敏感,将组2处理的种子置于自然光下,种子会发芽,C正确;
D、光信号通过光敏色素传递放大激活转录因子,活化或抑制某些特定基因,转录出mRNA,从而调控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特定基因表达,D正确。
故选B。
二、实验题
17.垂体和下丘脑发生病变都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现有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TRH,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TSH浓度来鉴别病变的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测定结果如下表。
组别
TSH浓度(mU/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10
30
甲
1
1.5
乙
2
29.5
(1)由上述结果可以推测甲、乙发生病变的部位分别是______。
(2)给小白鼠注射TSH,会使下丘脑的TRH分泌减少。基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认识,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三种观点:观点1认为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观点2认为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观点3认为TSH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均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某科研小组选取正常生长发育的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实验设计如下。将A组小鼠的垂体摘除,适量注射______;将B组小鼠的甲状腺摘除,适量注射______;一段时间后都测定______的分泌量。
(3)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观点1正确;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观点2正确;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观点3正确。
【答案】(1)垂体 下丘脑
(2) 甲状腺激素##TH 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3) 若仅A组中TRH含量明显减少 若仅B组中TRH含量明显减少 若A、B两组中TRH含量均明显减少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甲在注射适量的TRH后,TRH的含量没有上升,说明甲的病变在垂体。乙在注射适量的TRH后,TRH的含量与健康人的几乎一样,说明乙的病变在下丘脑。
(2)通过对观点1、观点2和观点3分析可知,该题探讨的是TSH是直接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还是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或者TSH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均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A组小鼠的垂体摘除,适量注射TH,B组小鼠的甲状腺摘除,适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TSH,最终要检测的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3)如果将小鼠的垂体摘除,排除TSH的影响,适量注射甲状腺激素,若A组TRH分泌减少,则说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将B组小鼠的甲状腺摘除,排除甲状腺激素的影响,适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若B组TRH分泌减少,则说明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若A、B两组中TRH含量均明显减少,则说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均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三、综合题
18.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基因敲除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______产生痒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______,有效______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下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______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_________。
【答案】(1) 大脑皮层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兴奋 抑制
(3) 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分析题意,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则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小鼠的痒觉,可通过抓挠次数进行分析。
【详解】(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缺失基因的效果,即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19.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淋巴因子也叫细胞因子)
(1)图中激素甲、激素乙等激素通过______的途径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______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
(5)图中涉及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
(6)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
【答案】(1)体液运输
(2)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 等于 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加(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5)激素(体液因子)、淋巴因子(细胞因子)、神经递质
(6)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示增加产热量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和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1)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即图中的激素乙,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该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抵抗寒冷。
(2)图中显示,体温上升期骨骼肌不随意地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颤”,增加产热,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表现为发热,该过程中有下丘脑发出的神经调节过程,还有激素甲的分泌的调控过程,即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既有下丘脑等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的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方式。
(3)高温持续期,体温恒定,则此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进而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
(5)参与神经调节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参与激素调节的信号分子为激素,还有致热性淋巴因子等。
(6)体温上升期,即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机体通过调控增加产热的途径有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物质代谢,减少散热的途径有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加快,表现为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因而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从而容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20.人类基因D编码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基因型为DD或Dd的被称为Rh阳性(Rh+),基因型为dd被称为Rh阴性(Rh-)。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D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才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该抗体。RhD抗体可以透过胎盘。当Rh-的母亲怀有Rh+的胎儿时,胎儿少量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如果此抗体进入胎儿的循环系统,会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1)Rh+胎儿的红细胞及RhD蛋白进入Rh-母亲的体内,将被免疫系统识别为______,从而引起母亲发生免疫反应,进而产生抗体。在此免疫过程中,B细胞首先要获得______刺激,被激活后,增殖分化产生______。这一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一位Rh-母亲先后生育了两个Rh+孩子,生育第一孩时,没有发生新生儿溶血临床症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一年半后生育第二孩时,出现了严重的新生儿溶血临床症状,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抗原 两个信号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的免疫
(2) 生一孩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量少,免疫反应较弱,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坏系统更少,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 生二孩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刺激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后产生大量RhD抗体,抗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量增多,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基因D编码红细胞表面的RhD蛋白,其等位基因d不编码蛋白质”“当Rh-的人接受Rh+人的血液后,才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该抗体。RhD抗体可以透过胎盘”,等信息答题。
【详解】(1)Rh+胎儿的红细胞及RhD蛋白进入Rh-母亲的体内,将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
免疫过程中,B细胞首先要获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信号以及抗原的信号两个信号的刺激被激活后,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的免疫。
(2)①根据题干中“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RhD蛋白可以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生一孩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进入母体量少,免疫反应较弱,母体产生的抗体较少,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坏系统更少,不易发生新生儿溶血;
②生二孩时,胎儿的红细胞或RhD蛋白再次进入母体,刺激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后产生大量RhD抗体,抗体进入胎儿循环系统量增多,容易导致新生儿溶血。
21.龙牙楤木是一种小乔木,其嫩芽可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季,人们集中采摘龙牙楤木顶端的嫩芽,但是幼芽的数量仍可增加,原因是______。
(2)为了大量栽培龙牙楤木,研究小组尝试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其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将龙牙楤木插条浸入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后,分别放在4种溶于磷酸缓冲液中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培养,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
①插条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与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对插条的影响是______。
③为进一步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
【答案】(1)解除了顶端优势
(2) 插条中内源激素 将插条放在等量含糖的磷酸缓冲液中,其他条件相同 促进生根的作用较弱 在8~15ppm的浓度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设置实验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重复上述实验,以生根数(平均根长等)为指标确定最适浓度。
【分析】分析柱形图:2,4-D溶液浓度为0时作为对照组,2,4-D溶液浓度在0~12ppm时,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升高,生根数逐渐增多;2,4-D溶液浓度在12~20ppm时,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升高,生根数逐渐减少。2,4-D溶液浓度在20ppm时,抑制生根;2,4-D溶液浓度在8、12和15ppm时,均促进生根。
【详解】(1)春季,人们集中采摘龙牙楤的嫩芽,解除了顶端优势,促进幼芽的生长发育,幼芽的数量仍在增加。
(2)①为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其插条生根的影响,插条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插条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该实验的对照组的操作是将插条放在等量含糖的磷酸缓冲液中,其他条件相同。
②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与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处理后,生根数相对更少,但比浓度为0ppm的对照组生根数多,说明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对插条的影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减弱。
③分析题图可知,2,4-D溶液浓度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2,4-D溶液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因此为进一步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在8~15ppm的浓度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设置实验组,分别处理龙牙楤木插条后,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即重复上述实验,以生根数(平均根长等)为指标确定最适浓度。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9-2020学年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贵州省凯里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叙述属于RNA功能的是,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下列哪项是细胞核的功能,分泌蛋白释放到细胞外的方式是, 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