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种群的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
【答案】C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A错误;
B、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B错误;
C、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是种群数量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
D、种群的年龄组成(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D错误。
故选C。
2.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能够为生产实践服务。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其人口数量必然持续下降
B.“全面放开三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C.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D.标记重捕法可用来调查棉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与实际值有差异
【答案】C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数量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若某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其人口数量可能会持续下降,但比如某一时期迁入该城市人口较多,也会导致人口数量上升,A错误;
B、“全面放开三胎”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与性别比例无关,B错误;
C、性别比例可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调查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常用样方法,调查棉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D错误。
故选C。
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 k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以下4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统计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然后计算种群密度
B.设置1个面积为1 m2的样方,统计样方中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C.随机设置面积为1 m2的样方若干,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然后求平均值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面积为1 m2的样方若干,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然后求平均值
【答案】C
【分析】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抽样时要使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简单随机取样。
【详解】A、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需要随机取样进行估算种群密度,直接统计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难度较大,A错误;
B、只选取一个样方进行调查,样方数太少,不具有代表性,B错误;
C、样方法要求随机取样,而且需取样若干,统计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然后计算平均值,C正确;
D、要随机选取样方,不能只选取所调查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段,这样获得的数值会偏大,D错误。
故选C。
4.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C.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A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其结果都是估计值,A正确;
B、有的生物种群,例如,雌雄同体的生物和大部分植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
C、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
D、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A。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载玻片厚度为0.1mm
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该小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D.滴加培养液后,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
【答案】D
【分析】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详解】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血球计数板上计数室的深度为0.1mm,A错误;
B、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B错误;
C、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C错误;
D、在计数室,先把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最后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D正确。
故选D。
【点睛】
6.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保证计数的准确,不应该( )。
A.在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B.在加样液之前,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
C.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不计数边线及夹角上的酵母菌数量
D.在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之后再计数
【答案】C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A、取样液进行计数前,需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
B、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B正确;
C、在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小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应记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C错误;
D、血球计数板加样后,需静置片刻再使用显微镜计数。这是因为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0.1mm),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的网格线中,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D正确。
故选C。
【点睛】
7.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C
【分析】从表格中得出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
【详解】A、分析表格信息可知,40年间,乔木、灌木从无到有,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A正确;
BD、该地乔木灌木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BD正确;
C、可以呈现“S”形增长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而不是物种丰富度,C错误。
故选C。
8.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
B.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C.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
D.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分析】(1)由图a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两者呈竞争关系,尾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可能消亡。
(2)因尾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故其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位于试管上部,大草履虫因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应位于试管下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详解】A、图甲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竞争关系,在竞争中双小核草履虫更占优势,A错误;
B、图甲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竞争关系,在竞争中双小核草履虫更占优势,B错误;
C、根据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推断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C正确;
D、根据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推断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种群数量的变化、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等,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9.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边坡甲和乙的单一变量是否种植植物,甲种植植物后,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
【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种植植物的边坡物种数较多,营养结构复杂,群落结构稳定,A错误;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正确;
C、边坡甲可能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趋于稳定,D错误。
故选B。
10.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
B.该过程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
C.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结构
D.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B
【分析】1、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由题意可知,草方格是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榨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其蓄积降水,进而促进方格内植物的生长,A正确;
B、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
C、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环境,C正确;
D、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贴近生活、贴近环境保护实际,提供新信息和新情境,考察环境保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11.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C.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D.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答案】C
【分析】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漫长
经历的时间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
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详解】A、题意显示,该演替过程的起点是原生裸地,故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A正确;
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则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B正确;
C、根据题意“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可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森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C错误;
D、根据题意“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可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森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了演替的方向,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因此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D正确。
故选C。
1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
【答案】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型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4.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详解】A、a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错误;
C、通过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降低蝗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防止c点出现,C正确;
D、b~c段可表示东亚飞蝗数量的波动,D正确。
故选B。
13.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答案】A
【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A. 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 C点后鹿的种群数量将由之前的增长逆转为减少,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正确;
C. A点时鹿的种群数量下降,表现为负增长,而D点时的增长率为0,C正确;
D. CD段时间内鹿群数量持续下降,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D正确。
14.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的增长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答案】C
【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成虫的数量呈“S”形增长。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果蝇繁殖加快;第17~29天,成虫的增长速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速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A错误;
B、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B错误;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C正确;
D、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图1、2所示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I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
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分析】1、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图1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B、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
C、曲线Ⅰ表示J型增长,曲线Ⅱ表示S型增长,曲线I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C正确;
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种内斗争不是最激烈的,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
16.在不同的生物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复杂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群落的不同种群间协调和平衡
B.生活在荒漠和草原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的特性,但是适应干旱生活的方式往往不同
C.在不同的森林生物群落中,各种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相同的
D.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分别占据各自的生态位,亦是对非生物环境适应的一种体现
【答案】AB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详解】A、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成为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协调与平衡,A正确;
B、生活在荒漠和草原的生物往往具有耐旱的特性,比如荒漠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草原上植物的叶片比较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适应干旱生活的方式往往不同,B正确;
C、不同的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同的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C错误;
D、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这是是对非生物环境适应的一种体现,D正确。
故选ABD。
17.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a,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原因是适宜条件下物种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a→b,物种①和②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③的出现是初生演替
C.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
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
【答案】ACD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物种①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很快消失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物种②是多年生的草本;物种③是灌木。
【详解】A、由题图知某山区坡地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分别是物种①、物种②、物种③,所以结合题意知物种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是灌木。O→a,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
B、a→b,由于存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物种③的出现是次生演替,B错误;
C、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C正确;
D、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最终能演替形成森林,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正确。
故选ACD。
18.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连续记录10年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结构都为衰退型 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C.10年内,在第4年时种群数量最大 D.第8年的大山雀种群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AB
【分析】根据λ与1的大小关系判断种群数量变化:λ大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增长;λ小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减少;λ等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详解】A、分析题图: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增长,λ小于1时,表示种群数量减少,2~4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4~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结构都为衰退型,A错误;
B、大山雀活动能力较强,种群数量的调查可以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
C、10年内,第4年前都在增长,第4年下降,说明第4年种群数量最大,C正确;
D、从4~8年,λ小于1,每年的种群数量都比前一年少,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B。
19.通常采用取样的方法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图为几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目的关系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B.群落结构越复杂,取样的样方最小面积应该越大
C.样方中的物种数会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设置样方的面积越大越好
【答案】ACD
【分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土壤中的小动物体积较小,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小,不能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三种生态系统的样方最小面积中热带雨林的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说明群落结构越复杂,取样的样方最小面积应该越大,B正确;
C、据题图分析可知,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目不断增加,而超过一定的样方面积后,物种数目不再增加,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调查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所需要的最小样方面积是不同的,说明并不是设置样方的面积越大越好,D错误。
故选ACD。
20.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学者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B.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阳光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D.该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幅度大小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成负相关
【答案】ACD
【分析】根据图示,该图表示的是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在纬度相同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而不同的生物其适合生存的温度也范围不同,因此不同的高度分布不同的生物。
【详解】A、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
B、树线之上和之下的主要植被分别为草甸和森林,影响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B错误;
C、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C正确;
D、据图2可知,树线之上植被厚度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二者之间成负相关,D正确。
故选ACD。
三、综合题
21.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落中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_____,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_____占有。
(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如绿啄木鸟和椋鸟虽然都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各种昆虫的幼虫,这是通过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3)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天时,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彼此互不侵入;冬天时,森莺迁徙离开,柳莺则侵入了森莺生活的区域。这说明森莺和柳莺之间存在_____关系。
【答案】(1) 不存在 种间竞争 优势种群
(2)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取食不同 栖息场所不同
(3)种间竞争
【分析】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空间的现象叫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详解】(1)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生态学上的竞争排除原理。该原理决定了在同一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物种所占有。
(2)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绿啄木鸟和椋鸟虽然都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各种昆虫的幼虫,这是通过取食不同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或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栖息场所不同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3)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由题意可知森莺和柳莺竞争生存空间,故存在竞争关系。
2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对某湿地中4种占优势的水鸟的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
数量/只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食物种类占比/%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砂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
13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
25
25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1)从觅食角度分析此表,4种水鸟彼此之间属于__________关系,其中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的水鸟是__________。
(2)分析此表,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是否完全相同?__________。说明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湿地中每种鸟类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竞争 青脚鹬 否 绿翅鸭和鹤鹬觅食生境一样,但它们取食的食物种类大多数是不相同的 共同进化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4种水鸟的食物成分有重叠,说明它们处于竞争关系。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详解】(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4种水鸟的觅食范围有重叠,即存在食物争夺,处于竞争关系,其中觅食生境范围最宽的水鸟是青脚鹬,较多地捕食草屑、螺类、甲壳类;
(2)觅食生境一样的两种鸟生态位不完全相同,如绿翅鸭和鹤鹬,其觅食生境一样,但它们取食的食物种类大多数是不相同的;
(3)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位理论的相关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生态位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3.分析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b曲线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乙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则前4年该地乌鸦种群数量___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基本不变”);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第_______年种群数量最少。
(3)比较甲、乙两曲线,乙图中___________(填时间段)年间乌鸦种群数量变化可用甲图中a曲线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甲中b曲线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乙图中找到对应时间段。
【答案】 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等总是有限的(或环境阻力的存在) 基本不变 不相同 10 16~20 甲图中a曲线表示“J”形增长,“J”形增长中λ>1且为定值 不能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主要有“J”型和“S”两种曲线,其中“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发生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则是自然环境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详解】(1)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等有限使种群呈现“S”形增长。
(2)乙图中,前4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间(不包括第4、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第10年后,λ>1,种群数量增加,故第10年种群数量最低,第4年和第10年种群数量不相等。
(3)“J”形增长中λ>1且为定值,乙图中16~20年,乌鸦种群呈“J”形增长:“S”形增长中λ>1且不断减小,乙图中无符合“S”形增长对应的时间段。
【点睛】本题通过曲线图的方式考查考生对两种种群变化曲线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以及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24.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I、II、III、IV,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经过a点所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某种渔业产品的数量增长符合I曲线,在保持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捕捞作业时,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左右,原因是_____。
(2)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填“K1”“K2”或“0”),要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采取_____法。图示模型为数学模型中的曲线,相较于数学公式,它的优点是_____。
【答案】(1) K1/2 K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能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2)IV
(3) K2 样方 能更直观地反映数量变化的趋势
【分析】据图分析,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1)若经过a点所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某种渔业产品的数量增长符合Ⅰ曲线,即该种群的K值为K1,在保持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在进行捕捞作业时,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1/2左右,因为K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能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2)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出现“J”型增长,对应曲线Ⅳ。
(3)东亚飞蝗作为一种害虫,应控制其数量,故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要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采取样方法。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等形式,相较于数学方程式,曲线图的优点是能更直观的反映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实验题
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 d,每天随机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
(2)观察值是血细胞计数板上若干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_____。
(3)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大方格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_____个/mL。
【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3)1×108
【分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详解】(1)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避免由于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3)计数时,如果使用25×16规格的计数室,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计数,而整个计数板由400个小格组成。则计算公式:酵母菌数/mL=(80个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因此该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密度=20/80×400×104×102=1×108(个/mL)。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高二12月月考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高二12月月考网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